注: 本文是不同公众号同一主题 “离人群越远,离自己就越近” 的一些观点。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年7月12日-1862年5月6日),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
We must walk consciously only part way toward our goal and then leap in the dark to our success.
- Henry David Thoreau
我们必须有意识地朝目标走一段路,然后在黑暗中奔向成功。
- 亨利·戴维·梭罗
重读《瓦尔登湖》才明白:离人群越远,离自己就越近
原创 每晚出品 每晚一卷书原创
作者:每晚 CC
独处有三重境界:
第一境界,是惶惶不安,想要逃离,生怕被人抛弃;
第二境界,能安于寂寞,可以静下心来做事、思考;
而最高的境界,是在独处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梭罗,便是那个在独处中抵达最高境界的人。
他以自身经历写就的《瓦尔登湖》一书,更是给无数孤独的人,带来了内心的治愈。
翻开书,我们可以看到梭罗的两种人生状态:
一种是都市人群里的他,虽衣食无缺,却困顿迷茫,对人生充满了怀疑;
另一种是,他置身于瓦尔登湖畔,衣食供给都要亲力亲为,还无人陪伴,可他却活得自在舒心。
他那种宁静悠然的样子,让我真正明白,一个人只有远离人群,才能找回生命最本真的样子。
1 人之所以迷茫,是因为身处人群中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活得迷茫,便迫切地想要得到他人的认同、社会的认可。
于是他们一个劲地钻进人群里,想通过别人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恰如作家勒庞所说:
“人一到群体中,为了获得认同,只能抛弃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越深入人群,他们就越会迷失自我,变得更加盲目而平庸。
《瓦尔登湖》中写道,梭罗在去瓦尔登湖之前,也曾努力跻身人群,去追寻世俗的成就。
当时的美国,也恰巧在经济上升期。
为了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者,梭罗先是和哥哥开了一所私立学校,后又和父亲一起经营家族产业。
在那段时间,他整日忙于生意中的应酬,挣到了不少钱。
但无休止的忙碌,挤占了他读书的时间。
他感觉不到开心,反而觉得整个人活得愈发迷茫,生活里一点乐趣都没有。
于是,他决定再去做些其他的事情,找寻一下人生的方向。
他做过编辑,也当过督查员。
然而,当编辑时,他不被主编认可;当督察员时,又始终无法获得公职。
这种种挣扎求索又屡屡受挫的经历,让梭罗陷入了痛苦迷茫。
经过深思之后,梭罗决定投身自然,去过独行的日子,不愿再跟随世俗的脚步,争名逐利。
后来思及这段经历,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仍是感慨良多:
很多人看似努力生活,努力寻找自由,但他们不是在自己的身上找,而是通过外在的物质来找,以为有了钱、有了更多的物质,就能自由。
到最后,他们没有找到自由,也没有看到平等,只看到无休无止的追逐。
很多人为了名,为了利,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雕刻自己。
可当你真正融入人群中时,你会弄丢自己本来的模样,自然也就越活越迷茫。
就像有句话说的:“人生就像俄罗斯方块,你合群了,也就消失了。”
主动离开人群,允许自己活得格格不入,你便能于特立独行中找回自我,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2 离人群越远,离自己就越近
《瓦尔登湖》中记载,远离人群之后,梭罗拿着借来的斧头来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
他砍了几棵白松,建造了一栋独属于他的小屋。
他的小木屋,独立在湖畔林间。放眼望去,四周荒无人烟。
离他最近的邻居,也在一英里之外,而人群聚居的小镇,则在更加遥远的地方。
梭罗之所以选在这里居住,也是因为他知道:
几乎不会有人跋山涉水,走那么远的距离,来与他进行一次无关紧要的社交。
在这里,他可以尽情享受无人打扰的时光。
白天时,他就开垦荒地,自己种植蔬菜瓜果,解决自己的温饱;
偶尔兴致来了,他还会漫步去松林里观察彩虹美丽的拱脚,去旷野里聆听风吹过的声音。
到了晚上,他要么安静地看看书、写日记,要么就摸黑去外面走走,感受那种极致的静谧。
他与日月为友,与草木虫鱼鸟兽为伴。
在大自然的四季轮转中,他终于治愈了自己的迷茫,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他在书里由衷地感慨:“我的心自由了,欢乐和幸福填满了我的小屋。”
梭罗的这段经历,让我想起了黑塞曾说过的一句话:
“上帝借由各种途径使人变得孤独,好让我们可以走向自己。”
人也只有在一个人的时候,才会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世人常说:平庸的人,用热闹填补空虚;聪明的人,用独处成就自己。
与其被欲望裹挟,在最繁华处迷失自己,不如远离尘嚣,深居简出。
在一个人的时光中,让心静如平湖,你便能透过它,照见最真实的自己,也照出自己想过的那种生活。
3 享受独处,抵达生命的最高境界
在瓦尔登湖畔的贝克农场,还住着一个叫约翰・菲尔德的人。
梭罗曾在一次避雨时,偶遇了他。
梭罗发现,他虽然也在过与世隔绝的生活,住在森林深处,却把日子过得毫无生气。
原来,菲尔德尽管每日种地、钓鱼,可他憧憬的却是富裕奢侈的生活。
所以越是隐居,越是独行,他就越是感到痛苦。
与菲尔德不同的是,梭罗对这种孤独清苦的生活却甘之如饴。
他吃自己亲手播种的土豆、豌豆和青玉米。
想要米面油盐或者购置衣物时,他一年中只需要工作 6 个星期,便可以满足自己的全部需求。
剩下的 46 周,他可以全部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以及思考生活的真谛。
独处久了,他慢慢发觉,原来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宁静。
记得《瓦尔登湖》出版后,有记者就曾问过梭罗一个问题:“你怎么能放弃掉生活中那么多快乐?”
梭罗回答:“因为我非常喜欢这种生活。”
也许在世人眼里,他人的称赞,宽敞的房子,奢华的衣物,才是生命里必不可缺少、且值得毕生追求的东西。
但梭罗却用他两年极简的生活告诉我们:
人也好,物也罢,一个人能抛弃的东西越多,他的内心才会越富足。
梭罗独居在瓦尔登湖畔的两年时间里,摆脱了外界的束缚,抛却了物欲的羁绊,回归到了生命最本真的状态。
反观生活中很多人,总是为了获得内心的归属感,不自觉地去迎合外界,结果越活越迷茫。
其实,比起外界的热闹与浮华,真正成就一个人的,反而是那些独行的时光。
法国作家马德说:“人的灵魂,只有在独处中,才能洞见自身的明澈,才能盛享到生命的蓬勃。”
沉下心来做一个独来独往的人,过好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我们便能超脱世俗,直抵生命的最高境界。
▽
诗人爱默生曾说:“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梭罗活得更真实。”
《瓦尔登湖》出版后,梭罗声名大振,他也依旧不肯接受世人的追捧,往人群之中走。
两年多的独处生涯,早已让他明白:离人群越远,才能离自己的灵魂越近。
孤独是可贵的。
在不被打扰的时间和空间里,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来度过,是一种莫大的自由;
累了,倦了的时候,适时避开人群,静静地独处一段时光,对我们来说,更是一种极大的慰藉。
于独处中,审视自己;在反思中,让灵魂回归安宁。
做一个不往人群里走的人,我们终能邂逅最真实的自己。
- End -
- 重读《瓦尔登湖》才明白:离人群越远,离自己就越近 原创 每晚出品 每晚一卷书 2024 年 09 月 15 日 21:09 安徽
https://mp.weixin.qq.com/s/mwvm91Usjp39xpaHNu3pAg
离人群越远,离自己就越近
原创 岳麓山翁 昆仑大叔
~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常常在人群中穿梭,忙碌于各种社交活动和人际关系。
然而,有时候,我们需要远离人群,才能真正走近自己。
~
深处人群中的迷失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身处人群中,我们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我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甚至情绪都可能被周围的人所左右。
在追求他人认可和融入群体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求和感受。
比如,在社交场合中,我们可能会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的观点和喜好;在工作中,我们可能会为了追求业绩和晋升而放弃自己的兴趣和梦想。
渐渐地,我们在人群中迷失了自我,忘记了自己是谁,想要什么。
~
远离人群的意义,找回内心的宁静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离人群,我们可以摆脱外界的喧嚣和干扰,找到一片宁静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一个人去大自然中散步,感受着微风的吹拂、鸟儿的歌唱和花草的芬芳。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放松和滋养,能够更加清晰地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认识真正的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 远离人群,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我们可以回顾自己的过去,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
比如,通过阅读、写作、绘画等方式,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
激发创造力
“独立思考是创造的源泉。” 远离人群,我们可以摆脱他人的思维定式和束缚,更加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独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思考一些新的问题,尝试一些新的方法,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和价值。
比如,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作家和科学家都是在独处中获得了灵感和创造力。他们通过独自思考和探索,创造出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和伟大的发明。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人群中,我们往往会受到他人观点的影响,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
而远离人群,我们可以独立地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我们可以阅读书籍,学习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只有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我们才能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选择。
~
如何远离人群,学会独处
独处并不意味着孤独和寂寞,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
我们可以安排一些独处的时间,比如每天早上起床后,或者晚上睡觉前,给自己留一些时间和空间,让自己静下来,思考一些问题。
远离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让我们陷入了无尽的信息洪流中。
我们可以适当地远离社交媒体,减少对手机和电脑的依赖,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走进大自然
大自然是最好的疗愈师。我们可以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放松和滋养。
在大自然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自己与世界的连接。
进行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成长的关键。我们可以定期进行自我反思,回顾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思考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是否正确。
通过自我反思,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方向和方法。
追求内心的热爱
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并投入其中。无论是绘画、音乐、写作还是运动,只要是我们热爱的事情,都能让我们沉浸其中,忘记外界的喧嚣。
在追求内心热爱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保持内心的独立
在远离人群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内心的独立,不要轻易被他人的意见和看法所左右。
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
结语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学会适时地远离人群,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
离人群越远,离自己就越近 原创 岳麓山翁 昆仑大叔 2024 年 09 月 19 日 16:33 北京
一个人最大的内耗:刻意合群 —— 离人群越近,离自己越远。
原创 xiaoli 隅说
作者:隅说 xiaoli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电影叫《想飞的钢琴少年》。
维特从小就很厉害,脑子聪明,钢琴也弹得特别好。
可就是因为这样,他在小伙伴里就像个另类,被大家冷落和排挤。
为了能和大家一起玩,他故意弄出意外,假装脑子受伤,不会弹钢琴了。
终于,他被大家接受,成了大家喜欢的人。
但他一点都不开心。
他喜欢钢琴,却得跟着大家去听不喜欢的摇滚乐;
他很聪明,却要装得笨笨的,就为了和大家关系好。
时间长了,维特心里的孤单不但没少,还越来越多。
直到有一天,他偶然听到了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就在那个时候,他突然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了。
从那以后,他不再努力去合群,而是选择和音乐作伴,过自己的日子。
看完这部电影,我心里很有感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我们这个社会,合群好像成了必须要做的事。
我们心里不愿意,还是使劲挤进各种圈子,硬着头皮参加那些没用的聚会,拼命想别人在想什么。
最后,因为故意去合群,让自己在人群里难受又累得不行。
~
01 合群的错路
博主 @陈清安讲过自己的事。
就因为他喜欢一个人待着,就有同事在背后说他性格不好。
为了能和大家处好,他强迫自己改变,努力去融入大家。
同事们追剧玩游戏,他也跟着做;
别人下班后去喝酒聚会,他也积极参加,和他们称兄道弟。
慢慢的,他学会了玩游戏、喝酒,也会和大家瞎聊天。
但他心里特别痛苦和压抑,总是想:“迎合别人,以为能有归属感,可为啥现在我觉得越来越没意思?”
在一本叫《社交焦虑怎么办》的书里说,世界上好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
害怕别人奇怪的眼神,担心别人说三道四,很多人长大的时候逼着自己去融进不合适的圈子,想让心里踏实点。
可惜这样的合群没啥用,还白白浪费自己的精力。
心理咨询师胡慎之刚工作的时候,觉得和同事搞好关系最重要。
一上班就给大家端茶倒水、干杂活。
下班了,还自己花钱请同事吃饭,去领导家帮忙干活。
他以为领导和同事会喜欢他,结果实习评价的时候,他是最差的。
有人说他偷懒,有人说他不干活,他鼓起勇气争辩,却让自己陷入更多的争吵。
最后,他实在受不了,只能辞职。
过了很久,他还是放不下,老是后悔:当初最不该的,就是太把别人当回事。
拼命想挤进别人的圈子,只会让自己又累又浪费时间。
当一个人陷入社交内耗,其实就没办法掌控自己的生活了。
02 内耗的思考
这几年,在和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也经常纠结。
要不要主动讨好别人?
这个饭局都是不认识的人,去还是不去?
和人相处的时候,好多问题在脑子里转,让我拿不定主意。
还好有两句话让我不再纠结社交内耗。
第一句话是叔本华说的:要么普通,要么孤独。
你玩过俄罗斯方块吗?
当你完全融进群体,自己就不见了。
学会不和大家凑热闹,不迎合、不跟风,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我很喜欢两个特别的女作家。
一个是美女作家陈染,她不喜欢热闹,故意和文坛保持距离,安安静静写自己的东西。
她曾经说:“我的心里想的比我表现出来的多多了。很多人觉得和大家在一起才是生活,可我觉得自己一个人想事情、写东西才是生活。”
她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写作上,最后写出来的东西很特别。
所以,王朔夸她:这就是独一无二的陈染。
另一个是有可能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残雪。
她和其他作家不太来往,也不参加文学活动。
她还出了一本《残雪文学观》,批评了王蒙、王安忆、格非、阿城这些有名的作家。
残雪说,她有自己的想法,主流文学的圈子她进不去,也不想进。
自称 “不一样” 的残雪,一直坚持自己特别的写作风格,被叫做 “中国的卡夫卡”。
社会学家阿里扎说:
一个人钻进人群,就像水滴进大海,自己的特点就没了。
太在乎别人怎么想,学别人怎么做,我们就会变得和大家一样普通。
故意去合群,一个人的心里就会变得空空的,没有想法。
自己一个人待着,是特别的;特别的人,是很宝贵的。
越厉害的人,越喜欢自己待着。
03 独处的美好
余秀华在《无端欢喜》里写:
我从来不想吸引别人,我觉得那样很傻,我要吸引自己,让自己喜欢自己,才能过好以后一个人孤单的日子。
这是让我不再社交内耗的第二句话。
一个人待着也很快乐,只是别人不一定懂。
心里丰富的人,不用去参加一个又一个热闹的活动,不用从人群里找满足,在自己的世界里就能过得很好。
王小波插队的时候,没碰到特别合得来的人。
所以,他总是自己到处溜达,不往人堆里去。
别人说他像 “野驴”,他就说自己是 “一只特别的猪”。
有一次,村长带着知青回忆过去。
可就是找不到王小波。
最后发现他躲在一个大草堆后面认真看书,还笑得不行。
还有一次,室友们睡觉前聊天吹牛。
他觉得不舒服,就又跑出去了。
找到他的时候,发现他在给一群孩子讲故事,孩子们可高兴了,他自己也很开心。
一个人的时候,他还做过木匠,用找来的东西给自己做玩具;
还经常偷偷去书房,在书里特别享受。
那个时候,在别人眼里,王小波可能很怪、不合群,但他自己心里很满足。
离人群远一点,就离自己近一点。
一个人待着的时候,也是心里慢慢长大、精神越来越丰富的时候。
不合群的人,不是孤僻无聊,只是他们会享受一个人的安静和快乐。
~
▽
周国平曾经说过,人独处的时候有三种情况:
-
一是心里害怕,就想和大家在一起。
-
二是习惯了孤单,用看书什么的赶走孤单。
-
三是把孤单当成好地方,能想到很多关于活着、生命、自己的深刻的东西。
大部分人都是第一种,老想在人群里有个位置。
活得明白的人,没功夫管别人,专心在日子里锻炼自己的心,让灵魂丰富起来。
△
-
一个人最大的内耗:刻意合群 —— 离人群越近,离自己越远 原创 xiaoli 隅说 2024 年 08 月 17 日 21:12 贵州
《瓦尔登湖》成书背景 | 经典书摘
原创 爱的学说
~
《瓦尔登湖》是梭罗在 19 世纪中期创作的一本重要文学作品,记录了他两年时间在瓦尔登湖畔独居的生活。这本书不仅展现了梭罗对自然的热爱,还反映了他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反思。通过这本书,梭罗阐述了他对独处、自由以及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
书籍背景
在《瓦尔登湖》出版之前,梭罗曾经历过一段短暂的商业成功,包括开设学校和经营家族产业。然而,这些经历并未给他带来持久的满足感,反而让他感到更加迷茫和孤独。为了寻找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方向,他决定远离人群,投身于大自然,过一种极简的生活。
梭罗的独居生活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搭建了一间小屋,开始了他的独居生活。他亲自开垦荒地,种植蔬菜和水果,解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在这段时间里,他减少了与外界的交流,尽量不依赖外界的帮助,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
梭罗独处的三重境界
~
- 1.逃离与适应
最初,他逃离了人群,试图在独处中找到内心的宁静。然而,初期的独处并不顺利,他经历了许多困难和痛苦。
- 2.安于寂寞
随着时间的推移,梭罗逐渐适应了独处的生活。他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如读书、写作和观察自然。这种安定的心态带来了内心的治愈。
- 3.自我发现
在长时间的独处中,梭罗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他体验到了一种丰富的宁静,心灵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满足。
影响与启示
《瓦尔登湖》不仅对梭罗个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它告诉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独处是一种宝贵的资源,通过独处,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实现内心的平衡与幸福。
~
《瓦尔登湖》经典书摘
-
人只有在举目无亲的远方才能够真诚地活着。
-
我付出了很多,却从来没有得到认可,没有得到赞扬,更没有得到酬劳。幸而我对此倒也并不在意。
-
人想要一个家庭,一个地方来给他温暖或者舒适,他先是想要身体的温暖,然后是情感的温暖。
-
我们也许没法依照预定的日子如期抵达我们的港口,但终归航行在正确的线路上。
-
人们交口称赞和认为成功的生活,无非是生活的一种而已。我们为什么要夸耀一种,而牺牲其他各种呢?
-
人的路,要亲自去走,这是千真万确的。顺其自然地过日子是非常安宁的,不应背上懒惰的骂名。
-
……
文中图片来源 / 艺术家:
约翰・拉弗里爵士
Sir John Lavery
爱尔兰 1856 – 1941 年
【END】
△
-
离人群越远,离自己就越近|瓦尔登湖 爱的学说 2024 年 09 月 16 日 06:30 河南
人到中年,我终于读懂梭罗和《瓦尔登湖》
微格尔青 评论 瓦尔登湖
有这么一本诞生于170年前的世界名著,众人诸多追捧,从中获得慰藉,但也有很多人没办法坚持读下去。它就是被誉为“美国自然随笔之父”的亨利·戴维·梭罗出版于1854年的作品《瓦尔登湖》。
有多少人跟我一样,翻开《瓦尔登湖》想读一下这本名著,但看了几页后还是放弃了?我曾经内心纳闷,为什么这本书会成为流传上百年的名著?为什么这些记录作者在一个湖边隐居生活的点点滴滴琐碎事情的文字会吸引那么多读者?
直到如今人到中年的我再次翻开《瓦尔登湖》,沉下心慢慢品读里面的文字,才明白,原来多年前我误解了这本书,也误解了梭罗。
很多作品,并非写得不好,而是只有在我们经历岁月的积淀和洗礼后,在合适的时间和心境下遇见和阅读,才会产生共鸣,品味出它深厚的含义和价值,《瓦尔登湖》无疑属于这种。
梭罗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也是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超验主义正是强调个人重要性,提倡简化生活、亲近自然。
梭罗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接受超验主义思想,并大量阅读哲学著作。这也使得他后来秉承超验主义的主旨,去到偏远的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附近的瓦尔登湖畔独居两年多,忍受艰苦孤寂的生活,在大自然中寻找生活的意义,最终写出《瓦尔登湖》这部传世名作。
书中记录了梭罗在瓦尔登湖独居、劳作、写作和思考的生活,简单而琐碎,单调而寂寥,展现了一种单纯而自然的生活状态和人生追求。
为什么很多人一开始难以读下去,便是因为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以及无数的物质诱惑,都使得我们难以对梭罗的文字产生共鸣,甚至还会不理解他为什么可以忍受这种生活方式。
有很多读者,包括我在内,在年轻时代都沉浸在社会的物欲之中,为生活、为钱财、为前途、为爱情而拼搏,追求物质丰裕、刺激多彩的生活,心思浮躁,因此无法想象和理解梭罗的湖畔生活。如果问我是否愿意去过这种生活,自然也是拒绝的。
直到如我一般人到中年,经历了人生的种种风雨,身心疲惫,看过物欲横流的时世,内心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也希望能回归自然,过一种简单生活。此时的我,才终于看懂了《瓦尔登湖》。
梭罗提倡并践行一种回归自然的简单生活,他在书中主要记录了湖畔独居生活的种种,没有过多生硬的说教和灌“鸡汤”,而是融合了他的哲学底蕴和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将他在这种生活中所遇见和观察的事情以及自然产生的想法娓娓道来,分享他的生活实践。
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可以在朴实的文字中感受到一种真实和真诚,让我们慢慢沉浸进去,浮躁的心也在不知不觉中平静下来,跟随梭罗走进寂静的湖区,在自然天地中观望他的简单生活,同时也不自觉地进行自我觉察。
此时我不禁想起了一位有点类似风格的作家,以真诚质朴的文字记录自己的新疆牧场生活的李娟。
他们的相似之处,都在于脱离了人类社会现代文明城市生活的繁杂之境和匆忙节奏,回归自然之中,放慢脚步,沉浸而忘我地过一种简单人生,在自然中生发出与我们常人迥异的生活状态和人生理念。
对于《瓦尔登湖》这本书,我不建议大家如完成任务般一口气就把它从头到尾读完,而是在合适的时间和环境下,随意地翻开,慢慢地阅读,看到哪算哪,想继续看下去便看,让自己真正沉浸在梭罗的文字中,去感受一种不同的生活状态。
你以为梭罗的独居生活很枯燥,但实际上你会看到,梭罗怎么自己去搭建一座小木屋,怎么去开垦农场,怎么去伐木,怎么去耕地,怎么去捕鱼,怎么在树林里寻迹,怎么观察身边的小动物。生活如此丰富多样。
你还可以看到,梭罗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评论,对哲学的思考和论述,对自然和人生的诠释,甚至还有种种“毒舌吐槽”。
是的,我之前误解了梭罗,以为他是个因为学识渊博而严肃正经的文学男,其实他也跟我们普通人一样,会吐槽一些看不过眼的人或事。
对于那些满脑子烦恼的人,他说:
“仅仅由于无知和谬误,满脑子装的都是人为的烦恼,干的都是些毫无必要的粗活,结果也就无法去采摘生活的美果。”
“他的劳动一进入市场便会贬值。他除了当一台机器,无暇顾及其他。”
谁扎心了我不说。我们埋头工作挣钱,烦恼衣食住行,认为这就是人生的全部,却忘了抬头去看一眼沿途的风景,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最终只不过是一台麻木的工作机器。其实,人生并不等于工作,人生还有许多的状态和可能性。
对于外界的种种纷扰和指手划脚,他说:
“我在这个星球上生活了三十来年,还从未从年长者那里听到一句有益甚至诚恳的忠告。他们什么也没告诉我,也许对我压根儿讲不出什么中肯的东西。”
“某些人没完没了的焦虑和紧张,可谓是一种不治之症。我们生来都喜欢夸大自己所做的工作的重要性,然而我们没有做的事情还有多少啊!”
“所谓的听天由命,无非是根深蒂固的绝望。”
真是扎心又好笑。也许我们会觉得必须要不停地工作,地球缺了自己就不能运转了。但当我们被别人教训或打压,就会深受打击,觉得命运不公,马上想着放弃然后躺平,这时候往往会用“听天由命”来安慰自己,觉得自己所面对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其实此时的自己,已经陷入一种难以名状的焦虑和绝望之中,轻易地被外界所影响,将自己的人生交到别人的手里,而不是自己去掌控。这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哪吒都说过“我命由我不由天”,那么我们为何要“听天由命”?为何要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评价和安排?为何要讨好别人而不是满足自己?为何不能按我们内心的真实渴望来安排自己的人生?
现在都说要做个情绪稳定、内核强大的人,原来梭罗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在践行并提点我们了。
~
他说:
“大自然既能接纳我们的长处,也能宽待我们的弱点。”
也许我们对生活、工作甚至自己还有许多的不满,也许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完美,还无法接受自己的种种弱点和不足,也许我们还无法让所有人都接纳自己,但,大自然可以。
李子柒的乡间生活劳作视频曾经吸引了千万人围观,一些乡村生活综艺节目收视率甚高,这些都暴露了我们内心对自然生活的本质向往。
现在有不少人也相继去乡间或山里租一座小院子进行改造,做工作室或是日常生活,约好友共聚,围炉煮茶,吟诗赏景,多少有种梭罗式隐居生活的味道了,这也是他们为自己创造和安排的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在大自然里,我们可以脱离世俗物欲,摆脱他人眼光和自我苛责,忘却人为的烦恼,发现真实本心,这便是回归自然、简单生活的意义吧。
这本由后浪出品的《瓦尔登湖》插图珍藏版,函套硬封的装帧雅致精美,是翻译名家孙致礼老先生的全新修订译本,文字翻译保持自然质朴、原汁原味,读起来流畅自然,轻松舒畅。还有贴心的近400条注释,帮助我们理解有关典故、文化知识和背景等。
书中还配有“诗人版画家”托马斯·内森创作的56幅木刻版画作品,简洁复古的黑白线条构成的画面,展现了静谧辽远的湖畔自然风光和生活场景。
无论是初出茅庐还是历尽千帆,即使你现在还读不懂《瓦尔登湖》,也许你还无法理解梭罗的离群索居自然生活,或许你还没有机会从忙碌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但你仍然需要拥有这么一本《瓦尔登湖》,为你在繁杂的俗世生活中点亮一盏心灯,开辟一小片让你停下脚步、放松喘息的自然之地。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微格尔青 所有。
△
-
人到中年,我终于读懂梭罗和《瓦尔登湖》(瓦尔登湖)书评 2024-01-22 14:59:49 已编辑 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