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注:本文为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相关文章合辑。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来源: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 发布时间:2014-09-05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对于这个问题社会各界进行了无休止,不厌其烦的探讨。从哲学,到古生物,更到生命科学领域。

鸡和鸟是什么关系呢?鸡,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依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 384-322 年)的说法,“不可能有第一只产生鸟的蛋,因为那样就必须先有能生出这第一只蛋的鸟。” 按照佛教的说法,世界万物皆是一种因果关系,无始无终,根本就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基督教认为 “神” 造出了鸟,鸟生蛋。哲学的思考那是众说纷纭。至于因果,最终也是个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008 年,加拿大古生物学家宣布先有的蛋后有的鸡。他们在沙土成堆的巢穴里发现了五枚卵蛋,这个巢穴有半米宽,重达 50 千克。通过对这一个巢穴和卵蛋的研究,加拿大科学家称,恐龙首先要建造类似鸟窝的巢穴,产下了类似鸟蛋的蛋,然后恐龙再进化成鸟类(鸡也属于鸟类的一种),这就是说,蛋先于鸡之前就存在了。鸡是由这些产下了类似鸡蛋的肉食恐龙进化而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那么,如果顺着生物学家的研究思路,为什么恐龙会产下鸟蛋呢?我们都知道恐龙身体内有两种细胞,一种是体细胞,构成身体的五脏六腑,大脑,皮肤等等;另一种叫做生殖细胞,生殖细胞与繁衍后代有关。细胞中决定我们遗传的物质是 DNA,DNA 可以通过很多种因素而发生变异,如物理因素射线,温度等,化学致癌物苯,煤焦油等,病毒等生物因素等。如果这些因素导致了生殖细胞中遗传物质 DNA 的变异,则会对后代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恐龙生殖细胞中 DNA 的突变导致了下一代的恐龙能产下类似于鸟蛋的蛋。这个鸟蛋孵化出来后可能就具备了能产蛋的生理功能。所以第一只鸟必然来自第一只鸟蛋。

当我们恍然大悟,以为就是先有蛋再有鸡的时候,英国的科学家又给我们另一个说法,他们认为先有鸡再有蛋。2010 年英国科学家福利本和奥德曼等研究人员发现,鸡蛋的构造取决于在母鸡卵巢中发现的一种蛋白,这种蛋白称为 ovocledidin-17 (简称 OC-17),OC-17 蛋白控制着鸡蛋的合成,没有 OC-17 蛋白,鸡蛋的外表部分就无法结晶,形成蛋壳。也就是说 OC-17 蛋白是蛋壳形成的关键性的因素。但是科学家又发现 OC-17 蛋白只能在鸟的卵巢中生成。这个时候,我们不免捶胸顿足,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千古之谜刚解开就又被推翻了?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会问,到底产蛋的那个生物体我们是称之为鸟还是恐龙呢?所以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如果第一个产出的鸟蛋生物体我们称之为恐龙,不是鸟,那就是先有蛋后有鸡,如果能产鸟蛋的即称为鸟,那么必然先有鸡后有蛋。

众所周知,生物有一定的分类法,是生物学用来对生物的物种进行归类的办法。现代生物分类法源于林奈的系统,他根据物种共有的生理特征进行了分类。林奈把自然界分为植物、动物和矿物三界,在动植物界下,又设有纲、目、属、种四个级别,从而确立了分类的阶元系统。在林奈之后,根据达尔文关于共同祖先的原则,此系统被逐渐改进。近年来,分子系统学应用了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基因组 DNA,正在大幅改动很多原有的分类。

所以,根据我的观点,在第一个产出类似鸟蛋的恐龙,其生理特性是无异于其他恐龙的,只是它产的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异,类似于鸟蛋,根据生物分类应该将其归为恐龙。至于 OC-17 蛋白说法,恐龙本身也是产蛋的,恐龙蛋的特性形状类似于鸟蛋,我们也可以推测恐龙卵巢中本身也可能产生 OC-17 蛋白,但是此时的恐龙仍是恐龙。即先有蛋后有鸡。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6 亿年前化石揭示动物起源之谜

扬子晚报 2019-11-29 06:51

笼脊球化石

img

研究人员手持小如沙粒的化石样本。

img

这是笼脊球化石,a 和 b 是裸露的标本,囊包已丢失,c 和 d 是保存了囊包的标本,e 和 f 是 a 和 b 的局部放大,显示细胞结构细节。

作为动物界的成员,人们对动物究竟是何时并如何起源的抱有天然的好奇心,但直到今天,这仍然是演化生物学领域悬而未决的重大科学难题。最近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专家在我国贵州瓮安生物群 —— 一个距今 6.1 亿年的特异埋藏化石库中找到了一类名叫 “笼脊球” 的化石,记录了动物从单细胞祖先向多细胞祖先演化的关键一步,这一步为真正有细胞和组织分化的动物的出现奠定了生物学基础。

打个比方,如果将动物比喻成 “鸡”,那么 “蛋” 存在着一个复杂的胚胎发育机制,这个研究揭示,这个 “蛋” 早在 6.1 亿年前就出现了,比 “鸡”—— 动物大量出现早了 4 千多万年。

img

疑问:动物单细胞是何时演化成多细胞的?

现代动物界包括三十多个动物门类,已有研究表明,它们拥有一个距今大约 7 亿多年的共同祖先。这一共同祖先由多细胞组成,而且细胞有功能分化,它是由更古老的单细胞祖先演化而来。

然而困扰科学家的是,动物单细胞祖先是何时以及如何演化成多细胞祖先的呢?这个问题如同 “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一直没有确凿的答案。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殷宗军副研究员和朱茂炎研究员,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瑞士光源的同行合作,发现的 “笼脊球” 化石,记录了动物从单细胞祖先向多细胞祖先演化的关键一步,这一步为真正有细胞和组织分化的动物的出现奠定了生物学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于 2019 年 11 月 27 日在线发表在《细胞》集团子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

发现:贵州笼脊球化石,终于引起了专家的注意

要了解最早的 “蛋”,一切还得从瓮安生物群说起。在贵州中部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个叫瓮安的小城,这里以丰富的磷矿资源著称,被誉为 “亚洲磷仓”。

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开采磷矿。在开采过程中,不少稀奇古怪的化石被接连挖掘出来。这吸引了古生物学家的注意。1998 年,古生物学家在瓮安的埃迪卡拉纪地层中陆续发现了一批独特的动物成体及胚胎化石,瓮安生物群开始扬名国际。瓮安生物群是全世界科学家研究多细胞真核生物早期演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其化石以磷酸盐化的形式保存了精美的细胞结构。

最早 2000 年,这样的显微镜下看上去像鸟笼的化石,就被命名了,但是因为形态怪异,且大部分笼脊球化石的细胞结构并没有保存的很好,所以起先并不为人所注意。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殷宗军告诉记者,这些化石的标本是 2007 年采集的,当时没有更先进的设备。不过在十几年间,有心的研究人员一直在默默积累,大概有几百个化石标本,“其中有很多标本细胞学机构保存的很好,外包膜也很完整”,殷宗军说,2015 年开始,研究人员采用最先进的超高分辨率同步辐射三维无损成像技术,像医生给患者做 CT 扫描一样,重构了数百个笼脊球标本的立体结构。

img

研究:动物胚胎发育机制,比动物化石大量出现早几千万年

记者现场看到的笼脊球,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 “球”,它的直径不到 1 毫米,好像一粒沙,但是在显微镜下,能看出它圆滚滚的球状形状。

而吸引科学家注意的,是笼脊球精美的多细胞结构。“外面是一个完整的囊包,有两层包膜,内层膜较薄,外层膜较厚,里面是一个多细胞体。” 殷宗军说,研究发现它们在一个充满母源营养物质的厚壁囊包中发育,不同标本代表了不同的发育阶段。他们从中空的笼状逐渐发育成实心球。

重建的发育序列显示,其发育过程非常类似动物的单细胞近亲,但比动物的单细胞近亲更为复杂的是,它们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了有规律的细胞迁移和重组,这些细胞行为和动物原肠胚的细胞迁移重组行为非常类似,表明动物胚胎特有的发育机制在动物化石记录大量出现之前至少 4 千多万年就已经准备好了。

观点:孵化出动物的这只 “蛋”,在 6.1 亿年前就出现了

“它可能是一种已经灭绝的生命形式,记录了动物从单细胞祖先向多细胞祖先演化的关键一步。” 殷宗军说,所有的动物都是一个单一类群,是由一个祖先演化出不同的门类,如果把动物比喻成 “鸡”,那这只鸡是怎么来的,是由 “蛋” 孵化而来,这个 “蛋” 就是复杂的胚胎发育机制。

而笼脊球化石的发现恰恰就表明,孵化出动物这只小鸡的 “蛋” 在 6.1 亿年前就已经出现了。

责任编辑:王佳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原创 白格尔 量子学派 2019 年 09 月 11 日 22:34

图片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一个问题!

 
图片

无解的鸡、蛋循环

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林肯有一次在课堂上捣乱,老师就问他一个问题让他清醒一下。

老师:林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林肯:先有鸡

老师:鸡从哪里来?

林肯:老师,你这是第二个问题了

鸡和蛋循环是无限倒推的:

……→蛋→鸡→蛋→鸡→蛋→鸡→蛋→鸡→……

图片

循环问题的解只有三种可能:

① 鸡和鸡蛋同时诞生。

② 鸡先于鸡蛋。

③ 鸡蛋先于鸡。

鸡和鸡蛋同时诞生没有意义,因为同时的要求太高,大自然不会做这样没有把握的事。而想理清楚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我们可以尝试做两个相反的思想实验。

这是一个与生物学有关的思想实验,它的理论基石是逻辑学和进化论(这是现在被认可的主流理论)。而生物的进化原则,基本遵守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化,从孤立生存到混合生态。

思想实验

既然我们排除了鸡和鸡蛋同时诞生,剩下两种可能,它们互相矛盾,必有一真,必有一假。

正题:先有鸡然后才有鸡蛋

先有鸡,那么第一个鸡蛋就是第一只鸡与其它的鸡或类似于鸡的物种交配中诞生出来。 然后从这些鸡蛋里面孵出来的新鸡比原先的鸡优异,因此渐渐取代了原先的种群,从此所有的鸡都是从鸡蛋里孵出来的。

因此,第一只鸡或第一群鸡必然不是从蛋里面孵化出来的,而是别的生殖方式。 否则它就是从蛋里孵化出来,就是先有鸡蛋然后才有鸡,与思想实验前提矛盾。

图片

第一只鸡不是从蛋里孵化出来,但是它却能下出一个鸡蛋,这违反进化的逻辑,因为既然第一只鸡不从鸡蛋里孵出来的,那么它就没有孵化这个基因,它生育出第一个鸡蛋时凭空创造了新的根本性的基因:卵生 。

卵生基因不能凭空创造,这不是一般的基因,它的历史远远超过禽类、鱼类的历史。 卵生基因产生于很早的生命时期,因为卵生作用的是整个生命生殖结构,它不可能在一只成熟的鸡中突变出来,这样会扭曲整个基因系统,大自然不答应。

所以,先有鸡再有蛋不成立。

反题: 先有鸡蛋然后才有鸡

鸡蛋先于鸡,而鸡蛋不能凭空创造,它必须从一个生物中下出来。那么这个生物必然类似于鸡,但不是鸡, 它比鸡少了一些特征,比如可能没有鸡冠。

图片

这只类似于鸡的生物为什么能生出一个比自己更丰富的鸡蛋、孵出结构更复杂的鸡来?它可能是偶然路过一块放射性元素的山包,轻微的射线刺激了它体内的卵子,发生了基因突变,当这颗卵子受精后,发育并被排出体外,成了地球上第一个鸡蛋,从这个鸡蛋里,孵出了比母亲结构更复杂的鸡。

基因突变是内生的,外部物理化学能够增大基因突变的概率。 类似于鸡的生物,发生各种变异,其中一支变异产生了鸡这个后裔。

总结:反题是对的,也就是说先有蛋后有鸡。 因为鸡一定得从鸡蛋里孵出来,但是鸡蛋不一定是鸡下的,而可能从一只类似于鸡但比鸡简单一些的生物下出来。

变异比变化难

▲为什么第一只鸡非得从第一个鸡蛋里出来,而不能反过来?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蛋孵出鸡,到鸡长大是变化,变化只是基因在不同阶段的表达,是同一个体的自身变化,而不是基因的变化。基因本身的变化叫变异,会改变基因系统。

变异往往会要命,因为它破坏了组织结构,变异只有发生在最初级的生殖细胞中,才有向好的方向发展的空间,因为下一代的器官组织还未成形。

图片

变异需要极高的抗风险能力和抵抗系统性破坏的能力。 变异成本极高,变异对于成形生物是灾难性的,医院的放疗和化疗对患者的伤害就是一个例证。而物理化学刺激对于受精卵,却可能产生好的变异。它发生在两代个体之间,才比较安全。

变化的成本就低很多,变化发生在单个的个体一生之内。鸡蛋孵出小鸡,表面上看起来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实只是同一个个体的轻微变化而已。

对于生物而言,只有在受精时才能承担这种淘汰率极高的变异。 成形的生命,身体结构已经固定,只能在细枝末节的地方发生变化。变异是根本性的变化,变化是不触动根本的改变。

任何新事物,只有在早期诞生才能有革命性变化。

进化的悲剧

成熟个体随着年龄增长,它的组织结构越发稳定,但也越发僵化,因此变化也越困难。从蛋里孵出来、从虫子变成蛹、从茧里爬出变成有翅膀的昆虫,就只能发生在生物幼年。 可见,即使是不触及基因变异的变化能力,也是随着年龄递减的。

而看起来比变化根本的基因变异,其实同样越到后面越难触及根本。越复杂的生命越只能变异表层的基因。

变化比变异简单:表层基因变异比底层基因变异简单。 变化的可能空间随着个体的寿命边际递减,正如基因变异的可能空间也是随着生命的进化历史边际递减。

图片

既然知道了变异远远难于变化,并且生物上的变异发生在两代的生殖时期,而变化发生在成长和衰老中,那么我们可以从中推出很多结论。

先有蝌蚪然后才有青蛙,先有鸭蛋然后才有鸭,先有蛇蛋才有蛇,先有鸟蛋再有鸟,道理类同。

所有卵生或蛋生动物,都是先有最简单的蛋,才有从蛋里孵出来的对应生物。

图片

不要被破壳而出、破茧而出这种看过去是巨大的变异的行为所欺骗,它其实只是同一个

体的自身变化,基因没有发生改变。而变异只能发生在隔代之间。

所有的变化和变异,都是先易后难,隔代容易同代难;先简单后复杂,越成熟越难;开头容易结尾难,越老越难。

最后一条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局限于生物,而且是一条普世的科学和哲学原理。它只是熵增原理、宇宙趋于稳定和无序的另一种展示。

从这点看,变化和变异并没有根本区别:越老越难变。 这就是所谓历史包袱,复杂的生命也有它的悲剧,正如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徒劳地抵抗熵增的悲剧。

图片

这个悲剧,适用于所有自然现象,当然也包括人类社会。

人的困境

熵增原理普适于人,意味着什么?

① 成年人很难改变,因为成年人的思维结构和性格已经成形,任何一次剧烈的变化都可能摧毁他的精神和自信。

实际上,成年人的抗变化能力远不如儿童,包容性很强,加以适当引导,就能掌握比自己的父辈多得多的技能和价值观。

图片

② 成年人不要天真地相信自己可以轻易改变自己。 抓住自己能抓住的机会,放弃自己抓不住的东西。承认自己的发展空间随着年龄越来越窄,才能重视自己优势所在,顺势而为,尽力发挥。

③ 培养好下一代,因为改变下一代比改变自己容易。 而改变下一代,最有效率的的方式首先改变自己,拥有更优秀的基因,传承给下一代。但综合前面一条,你得付出比年轻人更大的勇气和努力。

④ 教育的最佳时间段是幼年。 用经济学的行话说,教育的边际效用随着年龄的增长递减,年龄越小,教育的效果越大。

⑤ 小的时候要好好教育,人的心灵不能容忍真空。 不用理性、勇气、自尊去填补它们,迷信、狂热、自负就会占领它们。

图片

千万不要怀有侥幸心理,以为正确的教育可以推迟一下,再推迟一下,等到成年了或者思维固化了,那时谁也无能为力。

我们常说,不是老人变坏,而是坏人变老了, 就是这个道理。成年人很难改变,而改变老年人基本不可能

图片

但这还不是最后的困境。最后的困境是,连儿童也无法发生变异,只能变化,进而导致社会也趋于僵化

退化驱逐进化

鲁迅曾经问:猴子为什么没有站起来直立行走?

他自问自答:这么多猴子,肯定有猴子站起来过,但是被别的猴子打死了! 所以猴子到现在还蹲着、爬着。

图片

进化只是可能,并不必然,停滞甚至退化的概率并不比进化少。

鲁迅彻底放弃了进化论,他明白,变异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甚至常常不发生。尽管表面上我们还能看见某些变化,但是变异可能根本没有。

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间只有变化,没有变异;同代人之间,只敢有变化,不敢有变异。谁敢变异,谁被淘汰;变异者,勿得食。

此处原文图片 csdn “过敏” 显示异常,不影响阅读,不妨看一下迅言迅语。
 
“我实在没有说过这样一句话”,这句话鲁迅还真说过-中新网 2017年11月17日 18:21
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17/11-17/8379501.shtml

变化伪装变异,退化排挤进化,劣币驱逐良币,这种悲剧在文化、经济、政治里最明显。如:

① 有什么样的读者就有什么样的媒体(和教育机构)。

理性的读者塑造正义的媒体,愚昧的读者只能得到虚假的信息。

金庸曾因为在《明报》上直言不讳,被读者寄炸弹。媒体不敢不敢直言,反过来促成读者的封闭和保守,进一步捆绑媒体,构成一个恶性循环。

② 有什么样的用户就有什么样的 APP。

APP 追逐用户的趣味和习惯,因为用户的人性基因,不愿轻易做出改变,这些 APP 迎合我们的陋习,最终愚蠢的观众得到脑残剧,痴迷的粉丝得到明星造假,狂热的网友得到煽动性的图文消息。

我们总将自己的堕落归结于外因,凶手其实是不愿意改变的自己。

图片


到底是先有 “鸡”,还是先有 “蛋”?

原创 吴蕾 知识分子 2023 年 10 月 17 日 08:33 北京

导读 ✚ ● ○

公元前四世纪,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著作中提及了一个古老的民间悖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1] 所有的鸡都从鸡蛋孵化而来,所有的鸡蛋又都是由鸡产下的 —— 在这样一个无限回归的场景里,孰为因果变得难以界定。

于是他在著作中得出结论:这是一个无限的序列,没有真正的起源 [1]。四个世纪后,哲学家普鲁塔克(Plutarch)在他的散文集中指出,这其实是一个 “伟大而重要” 的问题,因为它直指一个终极命题:世界是否有一个开端[2]。

不过在演化生物学领域,科学家们却用这个比喻指代了另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羊膜动物(“鸡”)与羊膜卵(“蛋”)谁先起源?[3] 这个问题关乎到我们的祖先从海洋向陆地迈出的第一步,因此同样至关重要。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姜宝玉教授团队近期发表于《自然・生态与进化》的研究工作,为回答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

撰文|吴蕾

● ● ●

什么是 “鸡”?羊膜动物的演化之路

水是生命之源。繁盛的生命世界孕育自早期的海洋,并向陆地环境拓展。作为脊椎动物的基部类群,鱼类最先在海洋中出现;到了泥盆纪,鱼类中的一支 —— 肉鳍鱼类向水 - 陆两栖的生活方式演化,鱼鳍中的骨骼演变成用于陆地爬行的四肢结构,形成了四足动物[4]。这个过程中奠定的身体构造,就是如今陆生脊椎动物的模板。在四足动物大家族里,虽然每种动物都能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别具一格的用法(翅膀、鳍、滑翔翼等等),但总也逃不过两对附肢和五根指头的基本模式,只能少(退化),不能多。

图片

肉鳍鱼和早期两栖类的骨骼比较 翻译自 [5]

基干的四足动物也称为 “两栖类”,它们中的一部分保留了原始的特征存活至今,即为我们生活中见到的青蛙和蝾螈等动物 [4]。虽然两栖动物能在潮湿的陆地环境里活动,但它们的皮肤裸露,极易散失水分,且所产的卵必须在水环境中才能存活。因此,虽然名为 “两栖”,它们并未完全适应干燥的陆地。“高不成低不就” 的演化地位,使两栖动物的分布十分受限。

图片

两栖类虽然可以在陆地上活动,但仍然依赖水环境

图源 [6]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主角 —— 羊膜动物登上了演化的大舞台。羊膜动物出现于约 3.4 亿年前的石炭纪,从早期的两栖类演化而来 [7],包含下孔类(似哺乳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和爬行类(演化成龟鳖类、蜥蜴类、鳄类及鸟类)两大主要的支系 [8]。

图片

繁盛的羊膜动物家族 修改自 [9]

现存的四足类中,除了两栖动物以外,悉数属于羊膜动物。从物种多样化的程度来看,羊膜动物足以称得上是演化上很成功的一个谱系。那么,它们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呢?

什么是 “蛋”?羊膜卵的结构

“现生羊膜动物与基位四足类的基本区别是羊膜动物会产羊膜卵,而卵具有半透性的壳并充满足够的液体和养料保障胚胎发育成熟,孵化成陆生幼仔。”

—— 迈克尔.J. 本顿 《古脊椎动物学》

羊膜卵又是什么呢?鱼类和两栖类也会产卵,但这些卵的结构相对简单,只有一层胚膜;而羊膜卵的结构则更为复杂,不仅有一层半透性的壳,还有多层外胚胎膜[10]。**外胚胎膜包含绒毛膜、羊膜和尿膜三种结构,**前两者用于保护胚胎并维持气体交换,后者也参与呼吸,并存储代谢废物。

图片

羊膜卵的结构 翻译自 [11]

鸡蛋就是羊膜卵最典型的代表。 不过我们平时食用的大多是未受精或没来得及发育的蛋,因此主要看到的是蛋清(卵清)和蛋黄(卵黄);观察仔细一些,或许可以看到蛋黄上有一个小白点,即为胚盘(受精后发育成雏鸡)[12];其他的结构则需要受精卵发育成胚胎才能够见到。根据外壳可以将羊膜卵分成膜壳卵、软壳卵和硬壳卵[13,14]。膜壳卵没有矿物质层,主要产自单孔类动物和部分有鳞类;软壳卵有一层很薄的矿物质层,产自一些龟鳖类和大多数有鳞类;我们最熟悉的硬壳卵,有一层厚而坚固的矿物质层,是部分有鳞类、大多数龟鳖类、鳄类和鸟类所产的卵 [13]。

图片

单孔类哺乳动物鸭嘴兽(a)、针鼹(b)和从卵中孵化出的幼体(c) 图源 [15]

从分类上来看,哺乳动物也属于羊膜动物 —— 那为什么我们不是从蛋里孵出来的呢?其实哺乳动物的祖先类群依然是卵生的,存活至今的鸭嘴兽就是例证。哺乳行为减少了幼崽对卵黄(营养来源)的依赖;后来有袋类(例如袋鼠)和胎盘动物(例如人)演化出了胎盘,依靠母体获得营养,进而全面代替了原有的羊膜卵结构[16]。因此,尽管现生的胎盘哺乳动物并不生产羊膜卵,它们从演化历史上来看也属于羊膜动物。

“鸡” “蛋” 之争:究竟谁先出现?

造型复杂而精巧的羊膜卵,一直被认为是脊椎动物登陆的关键。 传统的 “陆地起源假说” 认为,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采取水生或两栖的生活方式。为了避免后代沦为水生捕食者的 “盘中餐”,它们将卵产在了较为湿润的陆地上 [17]。不过这也并非一劳永逸的办法:干燥而复杂的陆地环境也提出了新的生存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卵的结构愈加复杂,产生了额外的胚胎外膜,并演化出了一层坚硬的外壳。这种精巧的卵结构,不仅减少了水分的散失,还降低了胚胎受到病原感染的风险,是里程碑式的 “演化创新”[17]。翻开教科书都不难发现一条经典的结论:羊膜卵的出现,让胚胎发育过程脱离了对水环境的依赖,是脊椎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关键标志[18]。

不过,登陆的故事绝非完美地尘埃落定。大胆质疑与谨慎论证一直是科学发展的主旋律。

另有人认为,羊膜卵的出现与陆地环境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19]。羊膜动物是体内受精的,发育中的受精卵如果保存在母体的子宫内,就有可能会吸附在子宫壁上,进而引起呼吸等功能性的障碍。为了适应与母体的互动,胚胎发育出了额外胚胎外膜,维持母体与幼体之间的气体与营养物质的传输,并防止发育中的胚胎附着在子宫壁上[17]。如此一来,发育中的卵就可以在母体内保存更长的时间,在获得营养的同时,受到母体的保护 [20]—— 这种假说称为**“延长胚胎体内发育**(extended egg retention,EER)假说”

图片

关于羊膜卵起源的两种假说 翻译自 [3]

虽然本质上都是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陆地环境,但两种假说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羊膜卵出现的原因:陆地起源假说强调对干燥环境的直接适应,倾向于认为先有 “蛋”,即羊膜卵;而 EER 假说偏向于强调获得母体的保护,倾向于认为先有 “鸡”,即羊膜动物[21]。究竟哪种假说更胜一筹呢?唯有在真实的自然世界里见真章了。

图片

EER 在羊膜动物中的分布:棕黄色为 EER 的类群,粉色为非 EER 的类群 修改自 [17]

在现存的羊膜动物里,大多数哺乳动物是胎生的,有鳞类动物(蛇和蜥蜴)可以卵胎生(卵在母体内孵化,以幼体形式产出)或卵生,因而它们都是具有 EER 的类群而主龟龙类动物(包含鸟类、鳄类和龟鳖类)所产的卵都处于发育早期,因而不具有 EER[17]。EER 和非 EER 的类群,各代表了羊膜动物中非常繁盛的支系,因此很难依据现有的动物来推断究竟哪一个更为原始。

这时,化石就成了回答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的关键。

化石证据:在历史的迷雾中寻找答案

比起骨骼化石,一些卵化石的形成条件更为苛刻,因而也更为罕见。 在历史上真实出现过的羊膜卵,极有可能无法顺利保存成化石并被人发现。最早的羊膜卵化石见于三叠纪(约 2 亿年前)[22],而最早的羊膜动物是石炭纪的林蜥(Hylonomus)和古窗龙(Paleothyris)[23],约在 3.06–3.12 亿年前,远早于羊膜卵化石。那么在没有卵化石的情况下,如何确定最早的羊膜动物在什么时候出现呢? 答案在于演化关系。 无论是乌龟、蜥蜴、鸟类还是鸭嘴兽,它们的卵都具有相同的结构,因而应该都是从它们共同的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而且这种特征在历史上只出现过一次 [8]。通过分析林蜥和古窗龙的骨骼化石,可以根据解剖学特征将它们列在羊膜动物的主要演化路径上,因而它们也是羊膜动物 [8]。

图片

弓龙母体及其子宫内的胚胎。左:标本的真实照片;右:线条示意图,母体以浅灰色表示,幼体以深灰色表示 图源 [24]

在 2012 年发表的研究工作中,科学家们分析了产自早二叠世地层中的弓龙(Mesosaur,一种羊膜动物)化石 [24]。在其中一个化石里,母体和位于它体内的幼体被一同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母体的体内没有发现蛋壳,而且幼体胚胎处于较高的发育阶段 [24]。这一发现可以让我们合理地推测,(至少有一种)2.8 亿年前的羊膜动物更可能是胎生的,早于最早的羊膜卵化石(约 2 亿年前)[24]。

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发现,支持了认为 “先有鸡(羊膜动物)” 的 EER 假说。但是两派的争论却并未因此止息。“陆地起源假说” 的支持者们秉持着两条论据 [21]:1)原始的羊膜卵没有矿化的卵壳,因而很难保存下来;2)主龙类(鸟类、鳄类)作为羊膜动物中庞大而主要的支系 ,普遍不具有 EER。第一条论据从哲学上来看似乎难以推翻:这是一个 “存在但无法被观测” 的 “彩虹独角兽”。但第二条则存在着一些突破口:如果把羊膜动物划分为哺乳类、有鳞类和主龙类三大支系的话,那么前两支已经证实存在 EER 了;唯一需要确认的,就是主龙类的祖先是否具有 EER[21]。

在今年新发表的工作中,科学家们研究了一块产于辽宁西部的离龙类胚胎化石,为这个问题提供了关键的答案。

图片

离龙类化石 图源 [25]

离龙类是一群水生羊膜动物,生活于中侏罗世到中新世,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的淡水环境 [26]。它们的形态多种多样,其中最著名的是长得像鳄鱼的新离龙类,但也有的长得更像蜥蜴,或具有一条细长的脖颈 [25]。离龙类在距今约 1.25-1.2 亿年前最为繁盛,尤其是在亚洲东北部的热河生物群。

图片

化石中的胚胎及其外壳(B、C、D-G) 图源 [3]

这个新报道的离龙类Ikechosaurussp. 化石是一个处于发育晚期的胚胎。这个胚胎被一层软壳包裹,说明离龙类是卵生的类群[3]。但是,仅凭一枚孤零零的卵无法判断离龙类是否具有 EER:它既有可能是一个 EER 卵,在发育的晚期被产到了母体以外,也有可能是一个非 EER 卵,发育早期就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孵化至当前的状态。幸运的是,已有其他离龙类近亲的化石证明,离龙类是一个具有 EER 的类群[27,28]。它们可能像现生的海龟和鳄鱼一样,主要营水生生活,繁殖时在岸边产卵 [21]。

那么,这枚孤零零的卵为什么如此重要呢?前文提到,要证伪 “陆地起源假说”(或者说,证明 EER 假说),关键在于确定主龙类的祖先到底有没有 EER。目前已知,离龙类是具有 EER 的类群,但它们的演化地位却长期存在争议[17]。

图片

离龙类可能的演化地位:棕黄色为 EER 的类群,粉色为非 EER 的类群 翻译自 [17]

基于骨骼化石的特征,离龙类的演化地位存在四种可能性[17]:1)主龙型类中主龙类的近亲;2)龟鳖类和主龙类祖先的近亲 [28];3)位于鳞龙型下纲;4)双孔类的基干类群。如何确定哪一种是最为可能的情况呢?

胚胎发育过程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因而也是用来确定演化关系的关键。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蜀康告诉《知识分子》:“相关的动物发育到成体往往会出现很多区别,但在胚胎期会比较相似。直接比较成体特征如果不能厘清系统发育关系,研究胚胎特征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因此,这枚新发现的离龙类胚胎化石将成为关键性证据。

“新的化石是一个几乎骨化完整的胚胎,这是以前没有发现过的。这样就可以将这个化石与现生主龙型胚胎进行比较。” 文章第一作者、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姜宝玉教授表示,“(这个化石)胚胎颅顶的顶骨和额骨已经完全愈合。但是,基干爬行动物的颅顶都是没有愈合、有开孔的,很多甚至在孵化之后这个孔还一直存在。这一个证据就表明,离龙类与主龙型的鳄鱼、恐龙、鸟类的发育顺序几乎是一致的,而与鳞龙类的蜥蜴、蛇、喙头蜥的区别非常明显。另外,它们的骨化顺序也不一样。鳞龙类的骨化顺序基本上是从前到后部的,而且骨化结束的时候骨化程度非常低。但这个(离龙类)化石的骨化程度已经很高了。”以上证据支持,离龙类是主龙型下纲基部的类群(即图中①位置)[3]。结合已有证据支持离龙类是具有 EER 的类群,研究人员推断:主龙类的祖先具有 EER[3]。

图片

祖先状态重建支持 EER 假说,新报道的离龙类化石Ikechosaurussp. 以红色表示 翻译自 [3]

所谓 “孤证不立”,研究人员收集了代表性的现生羊膜动物的繁殖模式数据,以及所有已灭绝的有可用信息的分类群进行了祖先状态重建。他们在研究中编码了三组性状:(1)繁殖模式:胎生、卵生;(2)卵壳矿化程度:膜壳卵、羊皮纸质壳卵、硬壳卵;(3)EER:不存在、存在 [3]。结果支持,基干羊膜动物主要的繁殖方式为具有 EER 的胎生模式[3]。因此,羊膜卵的早期演化是在母体子宫内发生的,与陆地环境并没有直接的联系[17]。在随后的不同支系中,羊膜卵演化出了柔软或坚硬的卵壳,提高了生存能力,进而奏响了四足动物征服陆地的序曲。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的问题,此时有了一个答案:羊膜卵起源于羊膜动物的体内,即 “先有鸡”。

探索远未结束

姜宝玉表示,这篇文章是一个探索性的工作 ,现在说盖棺定论还为时过早。“只是说明以前我们普遍认为的羊膜卵和陆生适应的假说(“陆地起源假说”),并不是铁板一块。现在的证据支持早期羊膜动物登陆以后,为了适应陆地环境,可能是 EER 或者胎生。这样环境不适应的时候它就可以保留胚胎在子宫内,发育到一定程度再产出。”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祖先状态重建的结论高度依赖于使用的系统发生树。 许多存在争议的演化关系,会降低系统发生树的可靠性,例如已灭绝的海洋爬行动物 [3]。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刘俊研究员认为,本研究类群选取片面,下孔类、鳞龙形类只有现生类群,但早期的化石类群可以改变其结果:“硬壳卵最容易保存,软壳卵也偶尔保存,但是没有矿化的是无法保存的,例如早期下孔类(哺乳类祖先)。这会造成偏差。我认为早期下孔类应该是下软壳蛋的,而不是重建的 EER。这样结论就不成立了。”

关于样本缺失的问题,张蜀康也补充道,相较于以磷酸钙为主要成分的骨骼来说,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蛋壳更容易受成岩作用影响,更不容易保存;但更重要的是蛋化石往往不能与具体的动物类群相对应,这才是影响样本量的最大因素。

除此以外,科学家们也会致力于寻找更多的化石证据。 刘俊说:“发育学特征能够提供证据表明(这个离龙类胚胎化石)更接近现生主龙类而不是鳞龙类;这可能会成为主流观点,但是这个类群基干的化石更具有说服力,将来可以用来检验这一假说。” 另外,如果能有其他主龙型类或龟鳖类的早期化石支持胎生或 EER,也将为 EER 假说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17]。

当然,也不能排除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的可能性。姜宝玉表示:“主龙型和鳞龙型基干很多陆生类群,目前没有发现卵的化石。但如果后面发现它们具有软壳卵,但又不是 EER,那本研究的结论就会受到挑战。” 倘若发现了时间更早的硬壳卵,人们也需要再度审视 EER 假说。“硬壳卵理论上比胚胎更容易保存,而且产出后羊膜动物会把它埋起来,更容易形成化石,但现有硬壳卵化石的出现时间依然很晚。这反而说明,有 EER 的胎生或者产软壳卵是一种更原始的特征。” 姜宝玉补充道。

在被问到 “如何证伪演化论” 时,演化生物学家 J.B.S. 霍尔丹回答说:“前寒武纪的化石兔子!” 作为一种科学解释,关于生命演化的假说也一直处在持续的自我更新中。科学家们不断地发现新的化石,关于演化之路的历史重建也在不断被挑战、补充和修正。

关于 “我从哪里来” 的探索之路,也将永远不会止步。

致谢:感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茜研究员的帮助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Sorensen, R. A. A brief history of the paradox : philosophy and the labyrinths of the mind. (Oxford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2. Chicken or the egg. Wikipedia (2023).

  3. Jiang, B. et al. Extended embryo retention and viviparity in the first amniotes. Nat Ecol Evol 7, 1131–1140 (2023).

  4. Benton, M. J. 早期四足类与两栖类. in 古脊椎动物学 91 (科学出版社,2017).

  5. Early tetrapods & modern amphibians. https://quizlet.com/588302458/early-tetrapods-modern-amphibians-flash-cards/.

  6. 青蛙 动物 蟾蜍. https://pixabay.com/zh/photos/frog-animal-toad-pond-water-3619935/.

  7. Evolution of Amniotes | Biology for Majors II. https://courses.lumenlearning.com/wm-biology2/chapter/evolution-of-amniotes/.

  8. Benton, M. J. 早期羊膜动物的演化. in 古脊椎动物学 128–133 (科学出版社,2017).

  9. Cárdenas, A. & Borrell, V. Molecular and cellular evolution of corticogenesis in amniotes. Cell. Mol. Life Sci. 77, 1435–1460 (2020).

  10. 羊膜動物。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23).

  11. Amniotic Egg - 4 Extra Membranes: Amnion Yolk Sac, Chorion, Allantois - Amniotic Cavity/Shell/Albumi… | Basic anatomy and physiology, Basic algebra, Chicken anatomy. Pinterest https://in.pinterest.com/pin/333336809889706095/.

  12. 鸡蛋是一个细胞吗?---- 中国科学院. https://www.cas.cn/kxcb/kpwz/201408/t20140829_4193800.shtml.

  13. Pike, D. A., Andrews, R. M. & Du, W.-G. Eggshell morphology and gekkotan life-history evolution. Evol Ecol 26, 847–861 (2012).

  14. Hallmann, K. & Griebeler, E. M. Eggshell Types and Their Evolutionary Correlation with Life-History Strategies in Squamates. PLOS ONE 10, e0138785 (2015).

  15. Sharp, J. A., Menzies, K., Lefevre, C. & Nicholas, K. R. Milk | Milk of Monotremes and Marsupials. in Encyclopedia of Dairy Sciences (Second Edition) (ed. Fuquay, J. W.) 553–562 (Academic Press, 2011). doi:10.1016/B978-0-12-374407-4.00516-1.

  16. Brawand, D., Wahli, W. & Kaessmann, H. Loss of egg yolk genes in mammals and the origin of lactation and placentation. PLoS Biol 6, e63 (2008).

  17. Evans, S. E. Egg-bound in deep time. Nat Ecol Evol 7, 973–974 (2023).

  18. Romer, A. S. Origin of the Amniote Egg. The Scientific Monthly 85, 57–63 (1957).

  19. Lombardi, J. Embryo reten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amniote condition. Journal of Morphology 220, 368 (1994).

  20. Reptile or egg: the evolution of amniotes. https://www.techexplorist.com/reptile-egg-evolution-amniotes/62041/.

  21. 我院姜宝玉教授团队在羊膜卵起源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https://es.nju.edu.cn/98/4e/c22449a628814/page.htm.

  22. IV. Fossil record of amniote eggs. https://ucmp.berkeley.edu/science/eggshell/eggshell4.php.

  23. Amniote. Wikipedia (2023).

  24. Piñeiro, G., Ferigolo, J., Meneghel, M. & Laurin, M. The oldest known amniotic embryos suggest viviparity in mesosaurs. Historical Biology 24, 620–630 (2012).

  25. Choristodera. Wikipedia (2023).

  26. Dong, L. et al. A new choristodere (Reptilia: Choristodera) from an Aptian–Albian coal deposit in China.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18, 1223–1242 (2020).

  27. Hou, L.-H., Li, P.-P., Ksepka, D. T., Gao, K.-Q. & Norell, M. A. Implications of flexible-shelled eggs in a Cretaceous choristoderan reptile.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77, 1235–1239 (2009).

  28. Lü, J., Kobayashi, Y., Deeming, D. C. & Liu, Y. Post-natal parental care in a Cretaceous diapsid from northeastern China. Geosci J 19, 273–280 (2015).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新研究给出答案

张晴丹 中国科学报 2024 年 04 月 13 日 19:31 北京

编译 | 张晴丹

鸡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动物之一。然而,关于它们的起源和在古代的传播,人们仍然知之甚少。事实上,最近新的考古技术使人们认识到,许多以前被认为代表了早期鸡的骨头实际上属于野生鸟类。

一个由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生物分子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为人类饲养鸡用于生产鸡蛋提供了最早的明确证据,并认为季节性产蛋量的减少是家鸡在欧亚大陆和非洲东北部扩散的主要驱动力。4 月 2 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 通讯》。

图片

Bash Tepa 遗址的蛋壳碎片是丝绸之路上最早的养鸡证据之一。图片来源:Robert Spengler

科学家研究了从时间跨度大约 1500 年的 12 个考古遗址收集的蛋壳碎片,发现大约在公元前 400 年到公元 1000 年,中亚地区就广泛饲养了鸡,并且很可能分布在古代丝绸之路沿线。丰富的蛋壳进一步表明,这些鸡是在反季节产蛋。研究人员认为,正是这种多产蛋的特性,使得家鸡对古代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为了得出这些结论,研究小组从丝绸之路中亚主要走廊沿线的遗址收集了数万个蛋壳碎片。然后,他们使用一种名为 ZooMS 的生物分子分析方法确定了蛋壳的来源。与遗传分析非常相似,该方法可以利用骨骼、皮肤和外壳等动物遗骸进行物种鉴定识别,但它依赖于蛋白质而不是 DNA。

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Carli Peters 说:“这项研究展示了 ZooMS 揭示过去人类与动物互动的潜力。”

通过将这些外壳碎片鉴定为鸡蛋,以及分析它们在每个地点沉积物层中的丰富程度,研究人员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这些鸡的产蛋频率一定比它们的野生祖先红原鸡更高 —— 红原鸡每年筑巢一次,通常每窝产 6 个蛋。

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类学研究所驯化与人类进化研究组组长、该论文通讯作者 Robert Spengler 说:“这是考古记录中发现的季节性产蛋减少的最早证据。这是一条重要的线索,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类和驯化动物之间的互惠关系。”

科学家认为,这项新研究为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这个古老的谜题提供了答案。有证据表明,在中亚,鸡之所以成为鸡,是因为它能下很多蛋,很高的产蛋能力使这种鸡成为我们今天所知的鸡 —— 一种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全球物种。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46093-2

《中国科学报》 (2024-04-08 第 2 版 国际)

编辑 | 计红梅

排版 | 郭 刚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答案来了!》

书与簪 书与簪 2024 年 09 月 04 日 12:07 新疆

嘿,家人们!千古难题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一直争议不断。亚里士多德觉得没蛋就没鸡,可蛋从哪来没解释。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又说生物进化,那到底先有啥呢?

图片

图片

2019 年,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传来确凿答案!还发表在《当代生物学》上呢。研究者殷宗军介绍,动物演化没停过,就像咱人类也在进化。而答案的关键是一颗 “非同寻常” 的化石 —— 笼脊球化石。

图片

这化石在距今 6.1 亿年的特异埋藏化石库中被找到,里面有动物胚胎特有的发育机制。要是把动物比作鸡,那这复杂的胚胎发育过程就是孵出小鸡的蛋。所以,先有蛋,后有鸡。

图片

图片

不过很多人还是觉得模糊,会问这蛋咋来的。但目前最权威的证据就是先有蛋。以后要是有更多证据,答案可能更明了。咱就先参考着这个结论吧!


先有 “鸡” 还是先有” 蛋”?《自然》给出一个答案

原创 牧心 科学大院 2024 年 11 月 09 日 12:02 北京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自然》:“先有蛋!”

Chromosphaera perkinsii 是一种 2017 年在夏威夷发现的生物。它在地球上存在的最早迹象可以追溯到十亿多年前,远早于第一批动物的出现。它虽然是单细胞物种,但也可以聚集成多细胞形态在一起生活。

瑞士日内瓦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观察到,该物种的多细胞结构与动物胚胎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迹象表明,负责胚胎发育的机制早在多细胞动物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在单细胞生物中了。

在这之前人们一直有这样的疑惑:多细胞生物总是来自于胚胎,而胚胎总是来自于多细胞生物。 这是一个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Chromosphaera perkinsii 这一物种在十多亿年前从动物进化路线中分离出来,为研究可能导致多细胞生物机制过渡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科学家发现,这种生物一旦达到最大尺寸,就会分裂而不会进一步生长,形成类似动物胚胎发育早期的多细胞群落。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细胞分裂的方式和它们所采用的三维结构与动物细胞生长的阶段惊人地相似。例如,它们也会长出某些特化的调节细胞,通过分泌类似激素的物质来调节其他细胞的生长。这表明,控制复杂的多细胞生成的遗传程序早在多细胞动物出现前就已经存在了。

论文作者 Marine Olivetta 解释说:“这太神奇了,一个最近才发现的物种让我们可以追溯到十亿多年前。” 事实上,这项研究表明,多细胞发育的原理在动物出现之前就存在了。

也就是说,大自然早在 “发明鸡” 之前就拥有了 “创造鸡蛋” 的遗传工具。因此,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 “先有蛋再有的鸡”。

这一发现还可以为许多类似胚胎的古老化石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并可能挑战某些传统的多细胞生物学观念。

图片

该物种的细胞呈现明显类似卵细胞的极性

(图片来源:Dudin 实验室)

课代表总结:单细胞生物过得好好的,为啥突然想要发展一套多细胞的基因呢?

参考文献:

Marine Olivetta, Chandni Bhickta, Nicolas Chiaruttini, John Burns, Omaya Dudin. A multicellular developmental program in a close animal relative. Nature, 2024; DOI: 10.1038/s41586-024-08115-3


篇外:先有鸡还是先有蛋?C 语言给出了答案

薛定谔的 coding 猫 C 语言编程 2020 年 05 月 17 日 08:15

文章来源:网络

整理:薛定谔的 coding 猫

先有第一只鸡还是先有第一只鸡蛋?这是个悖论。没有鸡哪儿来的鸡蛋呢?同样,没有鸡蛋怎么孵出鸡呢?计算机语言中其实也有类似的现象。

图片

以 C 语言和它的编译器 gcc 为例。C 语言的编译器是用 C 语言写的,这样看来应该先有 C 语言。可是如果没有 C 语言编译器,C 语言也没法运行。这里 C 语言就好像鸡蛋,而 C 语言编译器就好像是鸡。鸡孵化鸡蛋,C 语言编译器编译 C 语言。在 C 语言这个范畴里,先有 C 语言还是先有 C 语言编译器也是一个悖论。

图片

可是跳出这个圈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第一个 C 语言编译器可以用其它语言实现。C 语言及其编译器的发展历史可以概述如下:首先是用汇编语言产生了第一个 C 语言编译器,于是我们可以使用 K&R 的 C 语言。后来用 K&R C 写出了 ANSI C87 标准的 C 语言编译,然后用 C87 语言写出了支持 C99 标准的 C 语言编译。

图片

根据这个过程类推,我们可以猜测鸡的进化过程大概是这样的:首先是原始鸟类下了一个基因变异的蛋,然后从这只蛋里孵出了第一只原始鸡。然后鸡生蛋,蛋孵化出鸡。其中每次鸡生蛋的时候都有小量的基因变异,最终形成了现在的鸡这个物种。至于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就要看我们是否把那个原始鸟类下的变异蛋叫鸡蛋了。


via: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