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为嫉妒情绪分析相关的几篇文章合辑。
“嫉妒没使我丑陋,还使我更了解自己” | 嫉妒情绪也有积极作用
原创 小小葵 京师心理大学堂 2018 年 03 月 13 日 22:12 北京
﹀ ﹀ ﹀
假想你是一名学生,学习踏实努力,可是成绩好像还是普普通通。而你的一位室友,好像并太不将学习放在心上,却总能拿到奖学金,还获得了各种交流机会……
假想你是一位斗志满满的青年人,靠自己的辛苦打拼提升自己的实力,却突然发现那个从小一直不如你优秀的邻居赶上了某个新行业的创业浪潮,经济实力飙升还找到了一位漂亮的妻子……
假想你是一个上班族,每天你都对工作充满热情,对老板的承诺言出必行,甚至不顾脱发风险主动加班提高业绩。正当你踌躇满志认为升职加薪只是时间问题的时候,突然传出消息你的上司把升职机会留给了你更加年轻的一位同事。你觉得他夺走了本应属于你的升职机会……
渐渐地,你的心中好像不只是失望了,你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正从心中慢慢升起,你发现自己开始怨恨 TA,开始不经意地在他人谈起 TA 时给予消极的评价,甚至,有些时候,你开始幻想有朝一日可以破坏 TA 的成就…… 一旦你开始有这样的想法,那么 “嫉妒” 这个小恶魔就开始伴随你了。
何为 “嫉妒”?
嫉妒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情绪,它通常出现在别人得到了你珍视却又无法得到的事物之后。嫉妒情绪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作为学生,我们的嫉妒情绪可能来源于他人更加优秀的学习和工作、更殷实的家境或是更自如的人际关系…… 它往往伴随着痛苦和难过的情感体验,即使是将善良作为处世原则的人,也常常会惊讶于自己竟也会浮现那样险恶的想法。它像是从灵魂深处某个地方出现并紧紧地扼住你的咽喉,而你只能品尝它留下的苦涩。
嫉妒让我们无法聚精会神于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此外,被嫉妒缠身的人往往更喜欢计较他人是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事物。它不仅使人对自我的评价降低,还会给无辜他人带来不好的影响。嫉妒被看作是七种罪恶来源之一,在传统的宗教和哲学中也被看作是必须努力克服摆脱的邪恶情绪。
尽管嫉妒似乎并不值得提倡,但嫉妒就真的没有任何值得借鉴的价值吗?
一些心理学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这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理解嫉妒的新思路。
当前状态的 “信号灯”
学者 Richard Smith 曾在他的书《嫉妒:理论和研究》中提到,嫉妒情绪就像是某种信号,以一种强烈的方式暗示我们的渴望、不足和疏离。倾听这些信号可以帮助你管理嫉妒的情绪。
首先,人们更容易在与自身相关且自己重视的领域展现出嫉妒。例如,对于朋友假期旅行的嫉妒情绪可能会使你意识到自己内心也在迫切期待这样一次冒险之旅。
嫉妒也可能提示出在一些自己很看重的领域,我们并没有满足自己的期待。这可能是因为没我们有自己想要的那样聪慧、成功或是优秀。尽管这让人自身难以接受,但我们仍可以努力提高自己、培养好习惯;在那些不太受个人控制的方面,学着慢慢接受自己的局限来保持平和的心境。
另外,**嫉妒常常会破坏人际关系,让人产生怨恨的想法甚至是抨击他人。**因此,在我们感受到嫉妒情绪时,应留意自己与被嫉妒者的关系是否因此受到了破坏。试着找到一些你可以从他身上学到的东西,或是尝试积极帮助他人,这样的做法可以使人际关系免受嫉妒的影响。
“善意嫉妒” 与 “恶意嫉妒”
近年来,有心理学家指出,嫉妒情绪也有其积极阳光的一面,尤其是当我们把嫉妒当做激励自己提升的动机时,这样的情绪可以一定程度上指导我们的积极行为,从临渊羡鱼转为退而结网,这种积极作用就会显现出来。
心理学家将嫉妒情绪分为两种,能够被个体用来激励自己提升的嫉妒被称作 “善意嫉妒”。与之相对的,促使人去伤害比自己更好的人的嫉妒则被称为 “恶意嫉妒”。例如对于文章开头的例子,看到身边的人获得升职机会,感到嫉妒情绪是非常自然的反应,但如果你想要阻碍他甚至是陷害他,那么你正在体验的就是 “恶意嫉妒”。相反,如果你向他学习,仔细分析他的成功之道,你或许可以拥有像他一样向上和友好的气度,甚至学会像他一样分辨出真正需要投入努力的工作,而不是尝试面面俱到将每一件事都做到最好。如果你这样做,那么体验的就是 “善意嫉妒”。
因此嫉妒也是一把双刃剑,善意或是恶意,这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当我们学会不去诋毁他人,而是努力尝试超越他人时,嫉妒也可以成为前进的动力。
其实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没有人能拥有完美的生活,你嫉妒的对象在光鲜的外表背后也有自己的忧伤和痛苦。嫉妒这种情绪并不十分美好,但建立在正确认识它、合理利用它的基础之上,也不失为一种自我促进的能量源,嫉妒的阴影之下,也可以寻觅得希望的光亮。
学堂君
曾经 “遭人嫉妒” 是一种更为痛苦的体验,但经过各种新观念的洗礼,它渐渐变成了自信的部分来源亦或是不平凡的代名词,我们越来越敢于在公众视野秀出自己的优越之处。
现在 “嫉妒” 更使我们畏惧,因为它的优点还没有充分得被大家认识到,我们也无法足够坦然的面对它调试它接纳它。学堂君想,时间和思维的碰撞,会带领我们战胜一些无需的畏惧。
参考网址:
[1] Can Envy Ever Be a Positive Emotion?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talking-apes/201705/can-envy-ever-be-positive-emotion
[2] Envy: What Good Can We Glean from Such a Toxic Emotion?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light-and-shadow/201306/envy-what-good-can-we-glean-such-toxic-emotion
编译 | 小小葵
编辑 | J16
你的嫉妒破坏的可不止是幸福!
原创 糖糖 涂磊 2022 年 11 月 29 日 21:57 浙江
说起嫉妒,最让我们熟悉的一句经典台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没有人希望被贴上‘善妒’的标签,但也没有几个人能真正与‘嫉妒’绝缘。
心理学上,对 “嫉妒” 下了更加专业的定义,即:看到他人有突出优点或取得成就时,自己感到失落继而抱有敌意的情绪。
过分的嫉妒所带来的破坏性是致命的,有时候它毁掉的不止是你的幸福,甚至是一个人的人生。
01 嫉妒你的人,是想成为你的人
闺蜜在朋友圈晒了几张给父亲过生日的照片,其中一张打了码。这张照片拍的是她给父亲准备的礼物,制作时她就给我分享过,所以,我知道被打码的那部分是一排叠在一起的百元钞票。
我打趣她发个朋友圈没必要这么谨慎吧。她说,是过往的经历导致她这么做的。
她以前有几个从小玩到大的姐妹,毕业后陆陆续续回到家乡工作、结婚。她原以为大家曾在这座小城里一起长大,现在又可以一起变老,真的很难得。
可现实让她啪啪打脸。
她第一时间将自己结婚的打算分享给这群姐妹时并未收到她们多诚心的祝福,反而是冷嘲热讽。
闺蜜随口说男方家准备的婚房楼层有点高,有姐妹阴阳怪气打断闺蜜,叫她别炫耀了,知道她以后会住在高档小区……
结婚后,闺蜜考上了事业单位,这群姐妹干脆疏远闺蜜,鲜少往来。偶尔见面,虽嘴上说羡慕闺蜜事业爱情双丰收,但酸酸的语气和眼神早已说明了一切。
后面从其他同学口中得知,这些所谓的姐妹逢人就说是闺蜜有了 “金饭碗” 的工作后,眼睛就长到天上了,看不上她们这些打工混日子的了。
再后来,闺蜜考上了公务员并且努力工作得到了升迁,那群人一边贬低闺蜜是个只会考试的呆子,一边又都想跟闺蜜沾点关系。其中有两个曾串通一气的人还因比较谁和闺蜜关系更铁而闹掰……
闺蜜说,看着这两个人闹掰后跑到她面前互相诋毁对方的样子,她就能想象得出当初这些人在别人面前说她是是非非的表情。并且还幽默的将她们的嫉妒心比作 “顽疾”。
从一开始得知闺蜜男友家庭条件不错,到后来目睹闺蜜事业节节攀升,这群姐妹一路酸到底。人前嘲讽和贬低,人后诋毁和算计,样样没落下。
我想,这应该就应了那句话:总有人一边想成为你,一边又诋毁你。
02 嫉妒心强的人,其实很脆弱
如果说,嫉妒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情绪,可为什么有人能控制甚至利用好这种情绪,有人却被这种情绪反噬了呢?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自身的脆弱。他们缺乏安全感,自我评价低,潜意识里不认可自己。
既担心别人的优秀愈发衬托自己的无能,又渴望得到对方已获得的成就。 在这种情境下,‘得不到就毁掉’的心态作祟,嫉妒的情绪自然产生。
闺蜜曾经的这些所谓姐妹,几年来看谁有点新变化就把嘲讽的矛头指向谁,然后拉帮结派针对对方。结果一个个既在事业上没什么起色,各自的婚姻生活也过得鸡飞狗跳。
她们遇到比自己优秀的人,习惯了嫉妒而非欣赏,自然越来越堕落,最后把自己活得越来越没有价值。
生活中,那些被嫉妒的人未必有多张扬,但那些嫉妒者却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跋扈。
事实上,嫉妒别人,是对对方最大的赞美,也是对自身无能的肯定。
善妒的人表面上自视清高、挖苦他人,说别人这不行那不好,极度拉踩别人抬高自己,可这正是他们不自信的表现,类似于以一种掩耳盗铃的方式掩盖自己的心虚。
记住,嫉妒是一把刀,当刀锋越来越利时,最终插进的是自己的心脏,而非别人身上。
03 男人的嫉妒心也不容小觑
很多人将嫉妒看作是女人的 “专属”,觉得女人因情感丰富而善妒。
其实不然。
有研究指出,男女的嫉妒频率在亲密关系中大致相同,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罢了。
一个人身上是否具有善妒的特质,不应是通过简单的性别判断。
日常生活中,女性的嫉妒心很容易被识破,而男性的嫉妒心则比较隐晦。 另外,在大众的刻板印象中,人们总觉得男性心胸开阔、大大咧咧,不容易产生嫉妒心。
一位男士特意强调了自己的性别,然后表达了关于嫉妒的看法。他说,以自己的经验来看,善妒的男性比较喜欢把嫉妒包装成玩笑,以玩笑之名在背后放冷箭。
男生一旦对女生产生了嫉妒心,会变得很可怕。
因为男生对女生的羞辱是不需要门槛的。某些男生看到一个事业有成、外貌姣好的女人时,他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女人肯定很擅长权色交易。这其实就是一种嫉妒心态。
他还坦言,男性之间的嫉妒,利益不相关时叫崇拜,一旦涉及到利益就变成了嫉妒。
但其实这也不仅仅是男性之间的嫉妒,人性向来如此。
此外,嫉妒不仅仅发生在朋友、同事、同学间。在亲密关系中也存在嫉妒的现象,就如我们平时所说的 “吃醋”。
**这属于一种以爱出发的嫉妒,正常情况下,它不具有伤害性,适度的 “吃醋” 可看作是亲密关系的调和剂。**甚至在很多时候,执着的爱意往往伴随着强烈的嫉妒。
04 正确对待嫉妒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嫉妒虽然是一种负面情绪,但也不必将其过于妖魔化。
嫉妒的前期伴随着比较,有些人之所以不会任由嫉妒这种情绪蔓延,是因为他能在比较之后自我鞭策, 想要什么就踏踏实实努力追逐,而非把别人也拖拽着下地狱。
所以,我们在看到这种情绪的毁灭性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所具备的建设性。
正如周国平老师的一句话:嫉妒本身不是专制,因为嫉妒而伤害人身才是专制。
也就是说,我们真正鄙视的不该是嫉妒这种情绪,而应该是这种情绪失控者背后软弱的傲慢。
— END —
谁比我优秀,我就嫉妒谁
原创 戴建业 2023 年 09 月 16 日 06:30 上海
英国有个谚语说:“每个人的衣柜里都有一具骷髅。”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阴暗的一面,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个负面的心理现象 —— 嫉妒。
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在某个时期,你都可能产生过嫉妒的心理。我小的时候就有嫉妒心理,哪个比我搞得优秀,我可能就爱嫉妒别人。
嫉妒可以说是人类最普遍的、最根深蒂固的一种情感。
PART.1 嫉妒心理
从心理学上来讲,什么是嫉妒呢?
嫉妒就是在自己和别人比较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才能、外貌、成就、名誉、地位、金钱、运气等等,这些方面比不上对方而产生的一种羞愧、一种怨恨,甚至一种敌视的心理。
它可能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为什么这样说?左宗棠有句名言说:“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如果你一辈子没有人嫉妒你,你就是个庸才。可见,嫉妒在我们这个社会中非常普遍。
嫉妒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它总是发生在同龄人中间、同事中间、同一个阶层的人中间,而且发生在身边的人中间。
一个乞丐,从来不会嫉妒国王的权利,也不会嫉妒国王的富有,他一定会嫉妒另一个乞丐比他搞得更好。
罗素
因为对方跟你地位不一样,一般的人不会去嫉妒。我显然不会去嫉妒比尔・盖茨比我钱多,我也不会去嫉妒马斯克。
那么,我们为什么产生嫉妒这种心理呢?
韩愈在一千多年前写过一篇谈嫉妒的**《原毁》**。“原毁”,即推到诋毁的本原。
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 韩愈《原毁》节选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怠” 就是懒惰,“忌” 就是嫉妒,懒惰的人自己不能提高,而嫉妒的人又害怕别人提高。
这就形成一种现象:树大招风。即 “事修而谤兴”,只要一件事情搞好了,毁谤就来了; “德高而毁来”,道德一高尚,就有人诋毁你。
所以他说:“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实在是太难了!
孔夫子讲的一句话,我觉得特别重要,就是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我们一定要帮助别人成就大业,而不是帮着别人做坏事。哪个人追求善良、追求正直、追求事业,我们就一定要给他创造所有的条件。
PART.2 嫉妒的危害性
嫉妒心理并不可怕,但我们要知道嫉妒的危害。
第一,如果你嫉妒心太强,你就不能从对手那里学到很好的东西。
你发现别人比你强,比你有才,比你能干,比你成就高,比你名声大,比你地位高,总之比你优秀,你马上就开始嫉妒。
你就不能和对方真正地成为朋友,你就不能为你的同事、你的朋友、你的同学的成功由衷地鼓掌,你就不能够为他们的幸运送上深情的祝福。
哪怕你装笑脸也没有用,人和人之间,越是层次比较高的人,对那种细微的感觉越敏锐。
这就产生一个什么问题?如果你老是嫉妒别人,你的朋友全部都是比你差的人,你就不可能真正地进步。
人生就像下棋一样,你天天跟一些臭手下棋,你的棋就越下越差。你要想进步,就一定要跟比你水平高的人、跟高手过招。
所以,孔夫子在《论语・学而》中说:“无友不如己者。” 意思是不和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很多人说这句话不是这个意思,其实就是这个意思。总有人想给孔夫子辩护,把他搞得很高尚,这个不对。
孔夫子也说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他让我们要交正直的、有诚信的、有学问的朋友,远离那些阴险的、狡诈的、当面奉承的小人。
**第二个,你只要有很强的嫉妒心理,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团队精神。**在现代社会你就没有办法和别人合作,而且你也不可能成就大业。
我举个例子,我当了二十多年学科带头人,不是说我的学问比他们高,而是我大体上比较友好。我们文学院是个一流学科,我的老师、我的兄长、我的同辈人,很多人都比我强,可以说大部分人都比我强,如果我还嫉妒,谁会愿意让我当学科带头人呢?
而且,嫉妒会拉低自己的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因为嫉妒不是想把自己提高一个层次,而是想把别人拉得跟你一样低。
这个东西很可怕,它和 “见贤思齐” 恰恰相反。“见贤思齐” 就是发现别人比我优秀,我马上就要追赶别人。
嫉妒的第三个害处是什么呢?使你心情长期不好。容易嫉妒的人,容易得抑郁症和焦虑症。
因为你嫉妒别人,别人又不知道。比如说别人要嫉妒我,我戴建业怎么知道呢?他很痛苦,我不痛苦,对不对?嫉妒只是害自己,一点都害不到别人。
人生就像跑步一样,可能有时候他跑在你前面,过段时间你又追赶上来。
如果你总是嫉妒别人,你不仅不能提高,还会把人际关系搞得很糟糕,你的心胸也会变得越来越狭隘。
我跟我的儿子和研究生们都说,你一定要为你的同学、朋友的成功由衷地鼓掌,这一点特别重要。而且,你到任何一个单位,一定要看到别人的优点,然后暗暗地向别人学习。
别人写了篇好文章,绝不影响你可以写出第二篇好文章,别人找到一份好工作,也不影响你找到另外一份好工作。
这个世界上很多人走在我们前面,你怎么嫉妒得完呢?流水不争先,争得的是滔滔不绝。
我希望年轻的朋友们都能正确看待嫉妒心理。罗素的《幸福之路》中有关于 “嫉妒” 的具体论述,大家感兴趣可以读一读。
《幸福之路》
这本书是罗素
写给普通人的经典生活哲理书
没有去讲高深的哲理和枯燥的说教
而是分析破坏幸福感的消极心理因素
如嫉妒、竞争、疲劳、罪恶感等
直接给出提升幸福感的具体生活建议
注:文章部分配图由 AI 绘图软件 Midjourney 绘制
修改于 2023 年 09 月 16 日
“希望你好,但不希望你太好”,我们为什么会嫉妒别人?
原创 苏静 科普中国 2024 年 04 月 14 日 21:30 北京
我们似乎无时无刻不在与身边的人进行比较:读书时比成绩,上班时比工作;年少比家境,长大后晒娃…
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认为:个体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驱动力,驱使着我们追求对自己准确的自我评价。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
这种比较并非简单的优劣之辨,而是一种获取关于自我信念的方式,进而用以评估自我。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之所以进行比较,其实是为了回答那个古老的哲学问题 ——“我是谁”。这种比较,不仅是对自我价值的探寻,也是对自我身份的界定和确认。
但是 “比” 就意味着竞争,“比得过”,人们会感到自豪,“比不过”,则可能会羡慕,也可能会嫉妒,甚至发展成憎恨。“羡慕嫉妒恨” 这五个字,完美阐释了人们在看到自己 “比不过” 时情绪的复杂性、递进性、转换性和高弹性。
那么 “羡慕” 跟 “嫉妒” 这两种情绪有什么不一样? 又该如何区分自己是 “羡慕” 还是 “嫉妒” 呢?
“羡慕” 产生动力,“嫉妒” 带来破坏
“比不过” 时所产生的情绪,无论是羡慕、嫉妒抑或是恨,基调就注定了负面和消极。然而,羡慕(envy)更多的是 “我也想要,而且我可以有” 的合理信念,而嫉妒(jealous)聚焦于 “我没得到,因为他抢走了” 的错误信念。
因此,虽然羡慕和嫉妒的情绪体验都饱含渴望和挫败,但羡慕的核心是对他人已有成就的欣赏和对自己可能成功的自信,情绪对象最终指向的是自我,是 “我” 和 “目标” 之间的二者关系,产生自我提升和追求卓越的动力。
而嫉妒的核心是对他人已有成就的不满和对自己无法得到的恐惧,情绪对象最终指向的是他人,是 “他人” 导致 “我” 丧失 “目标” 的三者关系,由此会产生强烈的竞争感、丧失感、威胁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这些负面体验可能会引向自我怀疑和社交退缩,也可能会引向贬低他人或试图阻碍他人成功等破坏性行为。
从某种程度上讲,羡慕关注缺乏,意味着努力和争取;而嫉妒关注损失,意味着放弃和认输。
什么时候容易 “羡慕”?什么时候容易 “嫉妒”?
尽管羡慕和嫉妒在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在实际生活中,羡慕和嫉妒之间的界线并没有那么清晰。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羡慕与嫉妒常常相互交织,甚至在某些情境下会来回转换,这体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研究结果显示,神经质人格特质与嫉妒之间存在紧密的一致性关系。这表示,情绪不稳定、易焦虑不安的个体更容易感受到嫉妒情绪。同时,具有隐性自恋倾向的人,即那些过度自信于自身成就和能力者,往往会因为害怕失去优越地位而对别人的成功心怀嫉妒。
相反,自尊和自信水平较高、内心安全感强、自我效能感良好的人,在面临 “比不过” 的情况时,更可能产生羡慕,并将其转化为推动自己前进的积极动力。
以下几个关键因素会影响人们在特定情境下是产生 “羡慕” 还是 “嫉妒” 的情感反应:
1 看关系 “铁不铁”
弗朗西斯・培根在《论嫉妒》一书中提到:“人们往往能够容忍一个陌生人的成功崛起,但却难以忍受身边熟识之人的飞黄腾达。” 这深刻地揭示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嫉妒之情,更多时候是源自我们对周遭亲近之人的仰望与比较。
不过,当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达到一定的亲密度时,对于他们所取得的成功,我们内心除了感到羡慕之外,更多地会涌现出真挚的喜悦和欣慰。
研究表明,相较于关系不够亲密的优势他人,人们对于亲密度高的优势他人所产生的嫉妒情绪显著降低;相反地,对于关系紧密的优势他人,我们更容易产生羡慕的情感。
换言之,在表面友好的 “塑料姐妹” 关系中,竞争和嫉妒往往占据主导,而在真正深厚的闺蜜情谊中,则更多地体现出彼此间的欣赏与支持。 这种基于深厚友情的相互扶持,使得彼此的成功和进步能够引发对方的羡慕,并进一步转化为共同追求更高目标的动力。
2 看差距大不大
当两个人的差距拉到足够大时,较弱的一方可能会觉得连嫉妒的资格都没有,内心只剩下对对方成就的羡慕。这是因为巨大的差距使得比较变得无意义,从而抑制了嫉妒的产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远超自身水平的他人时,更可能产生敬佩和学习的心理。
相反,当两个人差距很小,看似触手可及,却又稍逊一筹时,嫉妒情绪会像燎原般疯长的野草一样难以遏制。社会比较理论指出,当两人之间的差距极小,却又有明确的优劣之分时,较弱的一方很容易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压力和不公平感,进而转化为强烈的嫉妒情绪。
3 看状态好不好
当人们陷入消极情绪或经历生活挫折时,与他人比较而 “比不上” 往往会进一步恶化其情绪状态,加深内心的挫败感受,从而更易滋生嫉妒之情。
以考试为例,若朋友获得高分而自己虽未达其水平但也有显著进步,人们通常能保持积极心态,与朋友同庆;然而,若自己成绩大幅下滑,本已心情沮丧,再见朋友因高分而喜悦,便会加剧心中郁闷,甚至引发嫉妒。这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在于,消极情绪会削弱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使我们对外界威胁更为敏感脆弱。
有实验证据表明,当人们处于负面情绪中时,面对他人的成功或幸福,他们更容易感到嫉妒。此外,相关研究还指出,个体在情绪低落时更倾向于进行不利的社会比较,这种比较会进一步加剧嫉妒情绪的产生。
4 看配不配得上
即使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出色,情绪管理得当,自我效能感强烈,面对 “不公平” 的现象时,也难以完全抑制嫉妒和愤愤不平的情绪。
心理学研究揭示,当人们意识到自己遭受不公正对待时,会体验到强烈的负面情绪,并出现认知上的失调。同时,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当人们观察到他人的成功似乎过于轻松或是通过非正当手段获得,且这种成功与他们的实际能力不匹配时,嫉妒情感很容易被激发。
这种情况尤其在个体自身的努力被忽视或未得到应有认可时更为显著。简而言之,不公正感和社会比较中的不平衡因素都是引发嫉妒心理的重要原因。
5 看威胁强不强
当他人的成功并不妨碍我们追求相同目标时,我们的情感倾向于单纯的羡慕;然而,一旦他人的成功意味着我们达成目标的机会减少或丧失,这种竞争性的关系格局就会引发嫉妒情绪。
以闺蜜的恋情为例,如果她找到了一个体贴的男友,那么我作为单身者可能会对此感到羡慕,同时为她感到开心。但是,如果这位新男友正是我长期暗恋的对象,情况就发生了质的变化。闺蜜的这段关系直接阻碍了我与心仪对象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我可能会体验到强烈的嫉妒和失落感。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个体感受到的威胁程度与其自我认同和自尊心紧密相连。当外界的人或事物被视为对个人的地位、资源或成就构成显著威胁时,嫉妒情绪更容易被激发。
研究指出,强烈的威胁感知会加剧人们的比较倾向,使他们更加关注那些比自己更成功或受欢迎的人。此外,威胁的感知强度直接影响着嫉妒情绪的产生极其强烈程度。
当 “嫉妒攻心” 时怎么办?
1 做到四不
就如上文所说,人们往往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成就。然而,当这种社会比较引发嫉妒情绪时,原本为了自我确认的比较行为反而变成了一种负面力量,强烈的嫉妒不仅让我们陷入痛苦和不满,还可能阻碍我们的成长和进步。
当嫉妒之情难以自抑时,采取回避策略或许能暂时缓解:不听他人炫耀,不看令人眼红的成就,不去深思比较带来的不公,不主动询问刺激自己的信息。通过 “不看、不听、不想、不问” 这种方式,让 “比较” 无处生根,嫉妒之情自然难以滋生。
2 和自己比
嫉妒指向他人,而羡慕指向自我。当我们真正学会以内在的标准而非外界的眼光来评价自我价值时,我们将不再陷入无休止的比较之中。
通过转换视角,我们可以将他人的成功作为努力的目标和美好的期望,是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而非对自我价值的否定;自我的提升才是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尺。这种转变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并激发积极行动。
3 多做正念
正念理论强调对当前经验的非判断性觉察。在嫉妒的情况下,正念可以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接受它们的存在,而不是被它们所驱使。
通过正念练习,个体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嫉妒背后的深层需求,并有可能将这些需求转化为积极的羡慕和行动。
参考文献
[1] 何幸,崔丽莹。他人财富情绪:妒忌的社会评估比较与认知加工分析 [J].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 (09):1485-1495.
[2] 史占彪,张建新,李春秋。嫉妒的心理学研究进展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 (01):122-125.
[3] Envy and Jealousy: Semantic Problems and Experiential Distinctions - Richard H. Smith, Sung Hee Kim, W. Gerrod Parrott, 1988 (sagepub.com)
[4]‘I’m not envious, I’m just jealous!’: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nvy and Jealousy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 Cambridge Core
[5] Envy and Its Consequences: Why It Is Useful to Distinguish between Benign and Malicious Envy - Ven - 2016 -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 Wiley Online Library
[6] Leveling up and down: The experiences of benign and malicious envy. (apa.org)
[7] W. Parrott and Richard H. Smith. “Distinguishing the experiences of envy and jealous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3). 906-20 .
[8] 曹钰,吴洁清,陶嵘。人际关系亲密度对大学生妒忌程度及类型的影响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 (01):56-59+34.
[9] 胡芸,张荣娟,李文虎。嫉妒与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 (02):165-166+172.
策划制作
作者丨苏静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审核丨张昕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
策划丨林林
责编丨王梦如
审校丨徐来 林林
精神分析:嫉妒
原创 符号的命名术 符號的命名術 2024 年 07 月 14 日 10:10 吉林
“当某人突如其来地不幸临身,即使他的至亲好友也会毫无例外地产生一种奇怪的内心满足之感,尽管他们怀着极其诚挚的同情和怜悯。”-《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
“自从世上存在着一种公道以来,嫉妒就主宰着所有的人和物”-《白鲸》梅尔维尔
“你知道什么可以嫉妒,什么不必嫉妒,这说明你很会嫉妒”-《病隙碎笔》史铁生
嫉妒可以说是最常见的、同时也是较为复杂的一种心理状态和情绪体验。在日常中,嫉妒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并且通常是极其模糊的。所谓嫉妒,即是一种对他人处于领先地位、或比自己做得更好的憎恨,是一种模糊的敌意、对抗、竞争。当嫉妒变得强烈时,它就会导致持续吹毛求疵的批判或暗讽。或者以另一种形式,嫉妒者从不觉得他人有任何值得赞美之处,也不能看到别人的任何价值,还总是对人产生怀疑,比如经常能够听到这样的话:“是的,这很好,不过…”
1932 年,拉康将弗洛伊德德语版的文章:《嫉妒、偏执和同性恋中的一些神经质机制》翻译成法语,后来又被译为英语。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嫉妒一词好像都不是只具有单一的含义,其中包含着诸如:贪婪、仇恨、羡慕、渴望、嫉恨、猜忌等。这可以看出嫉妒的复杂性。英语中单词‘envy’与‘jealousy’都有嫉妒与羡慕之意,根据《韦氏词典》的解释:“jealousy 这个词通常会用来描述担心某人抢走你的东西;而 envy 的意思则相反:你想要得到属于别人的东西,嫉妒的对象是他人的拥有物,或他人的能力、成就、个人特质等等;它或多或少包含了破坏的性质,至少是对他人好的能力的敌意。”
牛津英语字典这样描述‘嫉妒’:“想到他人占有优势而引起的羞辱感和恶意。 ” 如果破坏是由于嫉妒 (jealousy),那还可以说是有原因的;但是嫉妒 (envy) 的毁坏是由憎恨引起的,看似没有任何情有可原之处,它是如此的 “毫无目的”。正如莎士比亚在《奥赛罗》中写道的那样:“可是嫉妒的灵魂不会因此而满足;他们从不因什么理由而嫉妒,只是为了嫉妒而嫉妒,那是一个凭空而来、自生自长的怪物”
或者,根据梅兰妮克莱因在《嫉羡与感恩》一书中对嫉羡(envy)和嫉妒(jealousy)的区分与阐释,克莱因认为:“嫉羡是一种愤怒的感觉,另一个人拥有、享受某些所欲求的东西,嫉羡的冲动是要去夺走它或摧毁它,并且嫉羡只意味着主体与一个他者之间的关系,这可追溯到最早与母亲的排他关系。” 嫉羡是因为看到另一个人拥有他想要的东西而痛苦,嫉羡的人厌恶看到别人享受,他只有在别人的痛苦中才觉得自在。正如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写到:“在人类的情感中,存在着某种热切期盼看到他人遭遇痛苦的变态的一面”
而嫉妒基于嫉羡,是一种至少涉及到两个人的关系,嫉妒是害怕失去所拥有的。换言之,嫉妒和领土意识、竞争、背叛的关联度比嫉羡更高,但其中也可以发现嫉羡的运作。因此,在精神分析的语境中所提到的 “嫉妒” 或 “嫉羡或妒忌”,实际上都是一种同时包含有‘envy’与‘jealousy’的嫉羡,比如在弗洛伊德的文本译本中经常见到的 “阴茎嫉羡”。
弗洛伊德在《嫉妒、偏执和同性恋中的一些神经质机制》一文中认为:嫉妒属于那些可以被归类为正常状态的情感状态,就像悲伤一样。在强度较轻的嫉妒心理出现时,通常会被压抑于无意识中,而主体屈服于如此强烈的压抑,从而不在行为上体现出来。弗洛伊德因此通过嫉妒的程度值将其划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1 竞争嫉妒,或正常嫉妒;2 投射嫉妒;3 妄想性嫉妒。
所谓正常嫉妒是指在失去所爱的客体时感到的痛苦,以及自恋的侵袭(侵凌性),这一点也恰恰是与其他等级的嫉妒之间的差异。除此之外,正常嫉妒也会延伸为自我批评、自我否定,其表现是将失去所爱客体的原因归咎于主体自己。这种嫉妒即便被称之为正常的,并且看起来完全是在意识之内、受主体控制的;但事实上,它不是理性的并且仍根植于无意识之中。正常嫉妒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儿童情感的最早期,并且深受俄狄浦斯情结以及兄弟情结影响。
而第二级的投射嫉妒,“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源于主体在生活中已经付诸行动的特定不忠行为,或者源于陷入压抑的不忠冲动。” 对于忠诚而言,尤其是婚姻中的忠诚,通常是依赖于主体与所面临的诱惑持续地斗争才得以实现。在投射嫉妒者那里,为了否认他的不忠行为或者这种冲动,他通常会借助于一个无意识机制,将不忠行为或冲动投射到他所亏欠的那一方身上。在这种动机的作用下,投射者会利用他观察到的一些知觉材料(通常是一些另一方暴露的的无意识倾向),通过这些材料进而对另一方批判到:“原来你也并非是完美的、或忠诚的。” 正如拉康在第三期研讨班中提到:“嫉妒是在他者身上的我自己的嫉妒情绪,那其实是我自己想要不忠的冲动,而我将其归咎到了他者身上。” 至于后者,弗洛伊德是这样表述的:从内部被拒斥的东西在外部重新出现,或者如人们试图以一种扩大的形式说的那样,在观念中被抑制的东西于实在中再现。 不难看出,在二级的投射嫉妒这里就已经具有了妄想的性质。
接着是第三等级的妄想性嫉妒,其与前两者同样是由于被压抑的不忠倾向。但是对于偏执妄想者来说,这种幻想是针对于与其同性的客体,(在拉康第三期关于精神病的研讨班中,施雷伯的妄想中心一直都存在着一个男性形象,与再次出现的对阉割的恐惧伴随而来的是对同性恋的渴望)。在一个男性妄想性嫉妒的相关案例中,嫉妒者的嫉妒并不是仅仅只具有妄想性质,而是第三等级的嫉妒同时包含有上述两个等级的嫉妒,是一种结构复杂的‘三合一’的性质。对此,弗洛伊德在文章中这样提到,对于那个男性妄想性嫉妒者来说:“不是我爱上了男人 —— 老实说,是她爱上了他们”—— 由此,他会对他的妻子生出疑心,同时怀疑起所有那些吸引着他的男人。” “是患者自己的同性恋情感在投射到外部的过程中变形扭曲了,爱恨颠倒过来了。” 弗洛伊德表示同性恋愿望对妄想症有着重要意义,并且妄想性嫉妒可能是对于同性恋倾向的防御机制。
齐泽克在他带有颜色的段子中讲到:“一位嫉妒得近乎病态的、或妄想性嫉妒的丈夫,满脑子想的都是他太太跟许多男人睡觉的念头,即便事实证明了他是对的,他的太太真的跟许多男人睡觉,他的鬼迷心窍仍然是病态性的。”
因此,三个等级的嫉妒综合起来便包含着下列这些情况,对一个嫉妒主体而言会出现:自责、内疚、惭愧、贪婪、自我否定、患得患失、推卸责任、关系妄想、以及被害妄想等等一系列的‘嫉妒衍生物’。
在日常生活中,“嫉妒” 并不仅仅存在于爱情关系中。拉康认为:“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嫉妒的辩证法,嫉妒是一种交流的原始表现。” 人类的世界是一个满是客体的世界,因为人类有兴趣的客体,是他者的欲望的客体。正如拉康指出的,人类欲望的问题在于它永远是 “大写的他者的欲望”。对他者的欲望、欲望被他者所欲望、以及最关键的,欲望他者欲望的东西,最后一点使妒忌成了人类欲望的基本构成要素。拉康经常引述的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场景:“一个婴儿妒忌地看着自己的同胞兄弟吸吮母亲的乳房。准确地说,主体并非妒忌他者拥有客体这一点,而是妒忌他者能够享受这个对象,但仅仅夺走然后拥有这对象对嫉妒主体来说是不够的,他的真正目的是摧毁他者享受对象的能力。” 因此,事实上嫉妒的人的兴趣更多的在于破坏他人的拥有物以及他人的享乐能力,而不是给他自己获取一些真正好的东西或经历。齐泽克在有关‘邻人’问题上经常引用的那个‘天使与农夫’的故事,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天使在农夫面前现身,天使告诉他:“我将满足你一个愿望,无论什么愿望都行 —— 只是请留神,我要加倍给予你的邻人!” 农夫带着狞笑回答说:“拿走我的一颗眼珠吧!” 这正是妒忌的要点,即:“我赢是不够的,别人一定要输。” 拉康认为,嫉妒的对象并不是在无意识层面上被爱恋的竞争者,而是性伴侣的享乐。男性的嫉妒针对的是女人能够触及的大他者的享乐,而这是男人无法拥有的东西;女性的嫉妒针对的是男人的阳具享乐。而这也正是嫉妒与贪婪之间的差异,通常情况下嫉妒似乎与贪婪有关。贪婪的人只想要从他人那里获得某些东西,并且同样也不会顾及到对他人造成何种影响以及他人的感受。对于嫉妒者来说,他同样贪婪,但他们对于是否得到某种东西本身不感兴趣,而是享受将他人之物夺走、使得他人失去享乐这一过程。
另外,齐泽克在《暴力。六个侧面的反思》一书中提到了三种不能享受对象的形式,分别为:嫉妒、节俭和忧郁。这三种虽然是不能享受对象的形式,但却都是自反地享受着这种不可能的形式。首先,嫉妒在上面已经介绍过,其享受着的是剥夺他者的享乐;而节俭(齐泽克在这里将其称之为‘守财奴’),其虽然拥有对象,但从来不能享受 / 消耗它,只是满足于纯粹的拥有对象,并将之抬升至神圣、不可触摸、被禁止之物的位置(事实上齐泽克在这里要说的正是‘拜物教’)
对于忧郁主体来说,其并非是一个由于失去爱的对象并且无力施行哀悼的主体,而是其已经拥有对象,但却失去了对该对象的欲望。通常我们会认为,忧郁发生在主体失去了爱的对象之际,并且弗洛伊德在有关忧郁这一问题上,并不知道忧郁症者在他失去爱的对象的过程中究竟失去了什么。对此,齐泽克称:“忧郁发生在我们终于得到了欲望对象,但对其感到失望之时。” 深谙拉康理论的对此应该不难理解,也就是由于视角的变化,由于视差,原本显现的对象 a 消失了。
最后,与嫉妒主体有相似之处、但事实上极具差异的就是利己主义者,齐泽克认为:“一个只思考他自己利益的真正的利己主义者,仅仅只忙于照顾自己的利益,并没有时间损害他人。” 与利己主义者不同的是,嫉妒主体的行为似乎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但实际上嫉妒主体是想要破坏他者的享乐的能力,而非是想要自己拥有或共享那份享乐。在之前介绍的胡迁的《远处的拉莫》一书中,沈浩毫无缘由地放火烧毁了‘将死的我’和无家可归的女孩的唯一栖身的房子,这一情节在精神分析关于嫉妒的理论下,便不再显得突兀与不可理解。
嫉妒的正面
廖超国 左岸读书 2024 年 11 月 12 日 11:29 福建
文 / 廖超国
嫉妒,其实是有正面和反面的,如同一枚硬币一样。大多数人都只看到的是嫉妒的反面,而忽视了嫉妒的正面。我们来谈谈嫉妒的正面。
什么是嫉妒?嫉妒是人类共通的与生俱来的根深蒂固的一种正常的情感体验与情绪反应,可以说,几乎没有人不曾经历和体验过。它源于我们对他人拥有美好事物的渴望。社会学家普遍认为,嫉妒是人际交往中或组织内,由某种或几种因素所引发的一种负面的个人心理状态。古希腊的哲学家认为,嫉妒是看见别人比自己好而产生的痛苦的感受。 最新的神经学研究,从科学的角度证实了这一观点,研究显示,人在产生嫉妒心理后,大脑与痛苦相关的部位,随即被激活。心理学认为,嫉妒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因为意识到别人拥有自己想有的,但又没有得到的东西时,体验到的自卑、敌意和怨恨的感受。《现代汉语词典》对嫉妒的解释为,嫉妒即忌妒,指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很多时候许多人只看到嫉妒的负面,过度强调其有害性,而看不到嫉妒的正面。但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要正确地认识事物,不可只执一面而偏废另一面。特别是在强调情绪价值重要性的当下,更全面地认清嫉妒这种心理活动,发掘嫉妒的另一面,认识其积极的作用,对我们个人的心理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嫉妒的产生也是需要一些条件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嫉妒的产生不仅具有相当的普通性,可以说,没有人不会有嫉妒心理, 同时嫉妒的产生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嫉妒产生于同一层次的人之间。 一个乞丐不会去嫉妒皇帝的富贵,正如普通人不会嫉妒马云富有一样。也不会有哪个普通的女工会去嫉妒女明星的漂亮。这是因为嫉妒是在比较中形成的,我们只会与自己相类似的人比较,我们既然具有相似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社会阶层,但为什么没有相同的条件、成就和待遇,嫉妒由此而生。其次,嫉妒源于与我们高度相关且在意的事情,与我们不相关的事情或者我们不在意的事情不会刺激我们,也不会让我们嫉妒。 有一句话说的好,人只会被在乎的事所伤害。**再次,主观上的不公平感让我们陷于嫉妒之中。**如果我们觉得人家是通过自身努力而获得的成就,实至名归,我们自愧不如人家,通常也不会嫉妒。在与他人比较中,觉得那个人不值得拥有那些成果及声誉,甚至他只是运气所致时,就会感到不公而嫉妒。而且,我们所认为的这种不公不被客观标准所支持时,嫉妒的程度会进一步加剧。当然,不排除这种不公的自我认知的偏差。最后,过度自信,在想象中拔高自己对某件事的控制力或把握度时,嫉妒容易发生。 当我们以为自己有能力实现或改变某件事时,而结果与我们的想象相悖时,嫉妒会变得强烈。这种想象的控制力或把握度对嫉妒的影响与客观现实是没有关系的。就是说这种想象力或把握度是我们自己一厢情愿的认知。
嫉妒的发生上述四个条件缺一不可。相似性让比较具有可能性。相关性才会产生比较的刺激。主观不公平才会不服气。对自我的高估计才觉得自己才是最应该得到对方拥有的那个成果的人,但现实与自我认知却恰恰相反,从而打破了心理平衡,嫉妒油然而生。
诚然,嫉妒的负面是不可否定的。嫉妒一词,英语拼写为 “envy”, 其来源于拉丁语 “invidere” 意思是 “充满恶意地看待他人”。莎士比亚曾称其为 “绿眼妖魔”。鲁迅先生这样描述嫉妒的人,“这种人就像很矮的人,总是瞪着不示弱的眼睛,千方百计地想把别人拉矮,同他们穿一个号码的裤子”。一直以来,人们谈到嫉妒都觉得不是什么好东西,很多人即使心生嫉妒也都深深地隐藏在自己心里而不愿被别人发现,即使被人发现也不愿承认。但我们也大可不必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它是人类的一种正常情感。弗洛伊德在他的《图腾与禁忌》一书中写道:“嫉妒是一种感情状态,如悲伤一样。如果一个人看起来没有嫉妒之心,那他一定经历了严重的压抑”。其实,心理学上对嫉妒也是有分类的。荷兰心理学家尼尔斯做过一项研究,把嫉妒分成两类 —— 善意的嫉妒和恶意的嫉妒。
善意的嫉妒是指 “你有的,我也希望有”。 比如闰蜜买了一个新款的大牌包包,你也想拥有,会考虑自己怎么才能获得。会想办法去努力赚钱,通过正常的方法而得。善意的嫉妒给人向上的力量的嫉妒,这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让人产生强烈的占有欲和拥有感。善意的嫉妒通常能让人有一种被他人的成功或优势所激励的感觉,激发出向其靠近的冲动。起着类似激将的作用。善意的嫉妒更倾向于内在因素的评价。因此人们会通过模仿、观察和学习等方式,促进自我提升,以尽快地速度接近或达到被嫉妒者的程度。这种力量可激发出一个人奋发、努力、上进、获得、而改变自己的动力。
恶意的嫉妒是指 “我没有不要紧,但你不能有”。 同样以闰蜜的包包为例,这时候,你就会想一些不好的事情,觉得她的包包是 “冒牌货” 或是 “假货” 或使用的时候弄脏弄丢等。恶意的嫉妒则是给人向下的力量的嫉妒,这是一种消极的力量。恶意的嫉妒通常包含一种破坏意图,希望减少被嫉妒的人在比较中的优势,这样就可以减轻自己处于劣势的感觉。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嫉妒者想方设法发现对方的弱点、缺点以及错误,甚至会通过谣言,诋毁诽谤或其他间接的破坏行动以贬损被嫉妒的人。恶意的嫉妒往往是外在因素的评价。
正像史密斯博士所说的那样,“善意的嫉妒使人心胸宽广且斗志满满,而恶意的嫉妒使人目光狭隘且充满怨恨。” 我们讨论嫉妒的正面,其实说的就是善意的嫉妒。我们应把握好善意的嫉妒,利用其积极的一面,发挥其激励的作用,改进、完善和提升自己。克服、避免和戒除恶意的嫉妒,让其胎死腹中,不对我们造成任何负面影响。
无论是在社会层面,在众多推动历史进步的心理机制中,还是在个人层面,促使个人向上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嫉妒绝对是一种强大的动力。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时,打出的口号是 “帝王将相宁有种乎”,这道出了发自他们发自心底的一种不平,难道那些已称王候将相的人天生不比我们高贵吗?项羽在围观秦始皇外巡时也曾说 “彼可以取而代之”,此言除了具有豪迈之气外,细听上去还充满着嫉妒之情的。后来,陈胜、吴广起义起到了改朝换代的作用,而最终自刎乌江项羽也只差一点做成了新朝皇帝。历史表明,社会底层对享尽荣华富贵的上层的不满和嫉妒,是可以成为推翻上层改变社会的动力。这种动力异常强大。
在个人层面,嫉妒也是促使自己改变,付出努力的内在的直接动力。这种动力来源于心灵深处,往往比一般的外在的动力更强烈。可以说,在个人行为动机中,嫉妒产生的力量异常强烈。 君不见,有多少创造的动机不是因对他人的成功的嫉妒而产生?有多少改变现有地位的动机不是来源于对他人社会地位的嫉妒生成?甚至不用怀疑,那个为了买得起大牌奢侈品而拼命攒钱的女孩,不是因为嫉妒她身边的同事有这样的奢侈品才如此的。那些活得得过且过,无精打采的选择躺平的人,莫不是嫉妒心的死灭。而一旦嫉妒心复活,便会激情满满,跃跃欲试去跟人一比高下。股神巴菲特曾说:“竞争并不是推动人类前进的动力,嫉妒才是”,的确,嫉妒是促进人们飞速跃进的良药。所以,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善意的嫉妒总能激发人们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我们不应忽视嫉妒的正面,而应利用其激将的特点,把嫉妒转变成不服气,成为我们努力变得更优秀的一种力,发挥其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中的积极的作用。嫉妒正面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嫉妒能使我们重新认识自己。 2011 年《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公报》发布了一项的研究指出,善意的嫉妒能让人产生更大的动力和更好的表现。其内在机制表现为,既然我们是同类人,你能拥有,为什么我不可以有,由此而引起自我思考,对自己进行认真全面的分析后,厘清自我在残酷的现实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做出积极的调整,找出努力赶超的措施,然后付诸行动。这种由嫉妒濱变来的内驱力比一般外部动力更强烈,更持久,也更能产生效果。嫉妒带来的这种自我反思本质上是对自我的重新认识。
**第二、嫉妒能帮助我们发现自我需求。**嫉妒的本质是对他人拥有的优势、成就或资源的渴望的不满,它源于人类内心深处的比较心理。当我们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时,就会引发嫉妒。通常情况下,嫉妒是因为别人拥有了我们没有的东西而产生的,其表达的是我们内心的渴望。通过比较中的自我察觉,让我们意识到内心深处的需求。不介意、不在乎的东西,永远不会让我们嫉妒,之所以嫉妒,是因为我们需要。
第三、嫉妒能促进我们完善提升自己。 嫉妒本源上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渴望自己变的更好的另类表达。嫉妒是把双刃剑,其既可以变成羡慕,也可以变成怨恨。善意的嫉妒,正是前者。当我们把嫉妒转变为羡慕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对别人的优点仰慕,这种仰慕会促使我们学习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改变自己的不足。会成为反思自己,学习别人的机会。这种情感若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将会转化为我们发奋图强的动力,从而改进完善自己,促进自我提升。
在人类复杂多样的感情世界里,嫉妒无疑是一种让人不可忽视且颇具影响力的情绪。它如同潜伏在心灵深处的暗涌,时常不经意的浮现,搅动着我们内心的平衡,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嫉妒作为人性的一部分,既可以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阻碍,也可能转化为激励我们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嫉妒这种情感,从中汲取力量,改变自己,实现自我提升,是我们人生旅途必须面对和掌握的课题,我们不可回避,也不能回避。
嫉妒是人性考验和成长的契机,就看你用它的哪一面。
2024 年 11 月 9 日
写于南湖之畔水域天际
左岸记: 不想嫉妒他人,那就随喜吧,随喜就是看到身边的人好就随心欢喜。我就是有了随喜心后,看这个世界就变得越发可爱了,也因为随喜,更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那些无关紧要的也就不会扰乱心神了。
via:
-
“嫉妒没使我丑陋,还使我更了解自己” | 嫉妒情绪也有积极作用 原创 小小葵 京师心理大学堂 2018 年 03 月 13 日 22:12 北京
-
你的嫉妒破坏的可不止是幸福! 原创 糖糖 涂磊 2022 年 11 月 29 日 21:57 浙江
-
谁比我优秀,我就嫉妒谁 原创 戴建业 2023 年 09 月 16 日 06:30 上海
-
“希望你好,但不希望你太好”,我们为什么会嫉妒别人? 原创 苏静 科普中国 2024 年 04 月 14 日 21:30 北京
-
精神分析:嫉妒 原创 符号的命名术 符號的命名術 2024 年 07 月 14 日 10:10 吉林
-
嫉妒的正面 廖超国 左岸读书 2024 年 11 月 12 日 11:29 福建
-
The painful duality of envy: Evidence for an integrative theory and a meta-analysis on the relation of envy and schadenfreude.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18-0357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