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忍,孰不可忍”,到底什么意思?原来很多人理解错了

 

孔子有次在谈到鲁国的贵族季氏时,说出了这句耳熟能详的名句——“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直至现在,很多人还会拿这句话说事儿,以表达愤懑不满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

那么这句话到底该如何理解呢?是表露的个人愤慨还是另有所指,这就要结合原文推敲后再做结论,忽视了原文内容单个的抽出某句话作分析,无一避免的会导致望文生义。

“孔子谓季氏”中的“季氏”,就是鲁国的“季孙氏”,当时的一个权贵家族,这里指的是一个具体的人。根据《左传》昭公25年的记载来看,孔子所指的“季氏”是当时鲁国的正卿季平子。季平子在鲁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地位的权臣,先后辅佐过鲁昭公、鲁定公两代鲁侯,由于军政大权在握,曾一度专鲁国之政达十年之久。

 

“八佾(yi)舞”之“佾”指行列,周代的奏乐舞蹈一佾为8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按照周礼规定,只有天子的乐舞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就是由四十八人演奏的乐舞;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季平子是鲁国的正卿,按照季氏的官阶,只能用四佾舞,但他擅自僭用了只有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这就超越了本分,是一件严重的越轨行为。季平子身为一国卿大夫,按说理当率先遵循礼制的规定,严守社会的基本制度去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才是。可是他特权意识根深蒂固,知礼而犯礼,公然去挑战践踏礼乐规则,这不就乱了套了么?孔子的“是可忍,孰不可忍”,正是针对这件事而发出。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历来多解释为:这种事如果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呢?这种解读就是说,孔子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jian)越行为已经忍无可忍了。既然忍无可忍,按照孔子当仁不让的态度那就一定会无需再忍,可孔子并没有叫板季氏的资本,拿什么“无需再忍”呢? 总不能说满腹不平就是忍无可忍吧,这是说不通的。叫板历来是需要些勇气的,但只有勇气还不行,更重要的还是实力,没有实力的叫板那是白送,没有实力的愤怒也毫无意义。既然没有意义,也有可能是白送找死,当季氏在他家宽大的庭院里命人八佾翩翩起舞时,孔子大概不会叫嚷着“不可以容忍”的,这不是智者的声音。

为了全面理解这句话,我们再来参照此章全文来看一看: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就是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说的季氏,而不是孔子自谓,“是可忍”之“是”指的是“八佾舞于庭”这种事;“忍”最初的字义只有“忍耐”和“忍心”这两种义项,把“忍”理解为“容忍”是稍后才出现的引申义,此章节之“忍”当作“忍心”讲。

这句话实际说的是:“如果这种‘八佾舞于庭’的事都能忍心去做的话,还有什么事不忍心做呢?”

意思就是说季平子这个人太狠心,已经没有什么事干不出来了。孔子的言外之意就是说季平子有可能会发动政变,武力夺权。

事情的演变也正如孔子所料,后来季平子联合鲁国的另外两家贵族孟孙氏、叔孙氏一起攻打鲁昭公的军队,鲁昭公由于兵少将寡,兵败后逃亡齐国,随后又辗转流落于晋国,如此一去经年,就再也没能踏入鲁国的土地半步,最后终老于晋国的乾侯。赶走了鲁昭公,季平子从此摄行君位,这个时候的季平子俨然就是鲁国君主,只差一个君王头衔罢了。

孔子在“八佾舞于庭”时就已看出季平子有篡位野心,所以评价他“是可忍,孰不可忍?” 一个人狠心到一定程度,还有什么不会干的?一个人下一动作要做什么,只需看他现在的表现就大致可以看出端倪,这种以小看大、知微见著的预见力与经验阅历的关系不大,更多的是源于一种清晰思维。

相较于思维,经验阅历、专业知识都不能算作什么,一个人能走多远最终取决于他的思维而不是其它,思维才是人生至上的宝贝。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