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次实验——学生聚类分析思考

(2)学生聚类分析思考(PPT,PDF)

    为了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现教务处计划对学生进行摸底并分类,假如使用K均值聚类算法,并且认为学生大概可以分为四类,分别为“积极主动型”、“学霸型”、“游戏人生型”、“迷茫无目标型”。现在你是该项目的负责人,(1)请设计一个较为完整的项目实施方案;(2)你是否认可对学生进行分类?(3)按照你给定的实施方案与需要测量的要素(如天学习时间),请尝试按照自身情况对其进行回答,以及对自身的评价与定位和努力目标。


(1): 设计好一份调查问卷,网上或者纸张的都可以,分类有 主动自觉学习时间、被动学习时间、游戏时间、无所事事时间可根据时间的多少分为“积极主动型”、“学霸型”、“游戏人生型”、“迷茫无目标型”,所有的时间作为一个值来构造一个多维矩阵,每个对象的矩阵作为一个多维空间的点,然后根据点的距离来区分哪一类型的

(2): 认可对学生进行分类,分类可以让自己知道自己目前是属于哪一类型,可以这样有利于正确的认识到目前的状况,是不是与自己的目标方向一致的,这样可以修正目标的方向。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Kmeans聚类算法是一种无监督学习算法,用于将数据集划分为不同的簇。它是一个迭代算法,通过计算每个数据点与簇中心的距离,将数据点分配到最近的簇中心。然后,根据分配的数据点更新簇中心。重复这个过程,直到簇中心不再变化或达到预设的迭代数。 下面是一个使用Python实现Kmeans聚类算法的示例: ``` 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生成随机数据 np.random.seed(0) X = np.random.randn(100, 2) # 初始化K个簇中心 K = 3 centers = X[np.random.choice(len(X), K, replace=False)] # 迭代聚类 for i in range(10): # 计算每个数据点最近的簇中心 distances = np.linalg.norm(X[:, np.newaxis, :] - centers, axis=2) labels = np.argmin(distances, axis=1) # 更新簇中心 for k in range(K): centers[k] = np.mean(X[labels == k], axis=0) # 可视化聚类结果 colors = ['r', 'g', 'b'] for k in range(K): plt.scatter(X[labels == k, 0], X[labels == k, 1], c=colors[k]) plt.scatter(centers[:, 0], centers[:, 1], marker='*', s=200, c='#050505') plt.show() ```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生成了一个随机数据集,然后初始化了3个簇中心。然后,我们执行10迭代,计算每个数据点最近的簇中心,并根据分配的数据点更新簇中心。最后,我们可视化聚类结果,其中每个簇用不同的颜色表示,簇中心用星号表示。 Kmeans聚类算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聚类算法,但它有一些缺点。例如,它需要预先指定簇的数量K,这可能不是很容易确定。此外,它对初始簇中心的选择很敏感,可能会导致陷入局部最优解。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对它进行改进,例如Kmeans++算法和层聚类算法等。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