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st::array:看似简单的实现,却内涵丰富

今天看了boost::array的实现,也找了网上对其的一些分析,基本上都觉得此类是个软柿子,觉得甚是简单,就没做过多的解析。我初次看也有这般感觉,这个类没有什么好深入的,可直觉告诉我,boost的东西应该不会如此简单,于是再看一遍,终于有了重大发现。:)

我们一步步深入:

(1) 光看其源码,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了其成员变量(T elems[N])是public属性的,这明显有违C++的设计原则,怎么能随便把成员变量公然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呢?况且此类对此成员变量的访问已经做了十分好的包装,感觉没必要再暴露啊。带着此疑问,再看了一遍boost文档,发现此类有一个基本的设计原则是:需要将 array 实现为一个“集合体”,就像普通的静态数组那样,能进行“boost::array <int,4> a = { { 1, 2, 3 } };”类似这样的操作。这个操作跟我们平时对单个普通对象(注意不是数组)的初始化很不相同,说实话,我还从没见过。于是再继续看文档,有提到这样的集合体应该遵守下面四条原则:

(1) 无用户声明的构造函数。

(2) 无私有的或保护的非静态数据成员。

(3) 无基类。

(4) 无虚拟函数。

于是我按照这里所静止的各种情况反着来了一下,发现只要有“boost::array <int,4> a = { { 1, 2, 3 } };”这样的语句的,都无法编译通过,于是推测这条语句背后真正做的应该是类似“boost::array <int,4> a.elems[] = { { 1, 2, 3 } };”这样的操作(编译器在默认构造函数中做的事情),然后再结合《C++对象模型》中所讲的,便恍然大悟,这条语句是对一个对象很低级的初始化操作,一旦对象的内存布局发生一点点改变,都无法操作成功。于是这些原则也就不难理解了。

 

(2) 上面的疑惑解决了,但还有个不爽的地方是swap(),其算法复杂度是O(n), 这是由于elems是一个普通的数组对象决定的,没办法的事。可用在对性能要求严格的环境中时,不免让人遗憾。那该如何改进呢?大家都能想到,就是,将“T elems[N]”改为“T* elems”,然后再增加构造和析构函数,大致如下(没必要的东西就省了):

其它代码都不需要改变,就实现了常数复杂度的swap()。可很多人要开始反驳了,这不是违反了集合体的设计原则了嘛,是的,确实违反了,可在我看来,编程是以实用为原则,我们只要在以下两者之间选择:

1:需要支持“boost::array <int,4> a = { { 1, 2, 3 } };”这样的语句,这样方便写代码

2:需要swap()的时间复杂度是常数,这可以提高性能

 

boost::array的作者选择了1而放弃2,我想是因为他需要尽量设计一个集合体,而如果我们的应用中不需要1时,何不重做一个,以改进swap()的性能,至于其它array的所有优点,我们都能照搬过来,何乐而不为呢?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