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以来,中国科技行业最令人唏嘘的一幕,莫过于昔日巨头百度的全面溃退。从造车项目爆雷到大模型竞争力滑坡,从搜索护城河崩塌到自动驾驶优势弱化,这家曾以“All in AI”为口号的公司,正被市场加速抛弃。
百度造车梦碎
百亿投资沦为“沉没成本”
作为百度与吉利联合孵化的新能源品牌,极越汽车曾被寄予厚望。然而,2024年12月,极越突然被曝多部门解散、百度停止注资,最终在2025年初宣告崩盘。数据显示,极越2024年全年仅交付新车1.4万辆,不及头部新势力单月销量,而其负债率高达60%,现金储备不足支撑半年运营。
极越的失败折射出百度战略的致命缺陷:重技术轻运营,重概念轻市场。极越01车型虽搭载百度Apollo高阶智驾系统,但产品定位模糊,售价超20万元却未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当CEO夏一平以“全员营销”直播卖车时,用户评论直指其“技术堆砌却不懂用户真实需求”。更讽刺的是,极越爆雷后,百度和吉利迅速切割责任,暴露出股东方对长期投入缺乏耐心。
这场败局不仅让百度损失超百亿元投资,更动摇了市场对其产业整合能力的信任。正如业内人士所言:“互联网企业跨界造车,若只将汽车视为AI技术的试验场,注定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文小言大模型掉队
从技术标杆到追赶者
2023年,百度文心一言(后更名为文小言)曾以“中国版ChatGPT”的姿态高调登场。然而,2025年2月的数据显示,文小言的日活跃用户(DAU)已被豆包超越,更在DeepSeek-R1模型上线后彻底失势。后者仅用一个月便突破3000万日活,登顶中美应用商店下载榜,而文小言仍困于个别垂类场景,功能迭代缓慢。
技术差距同样明显。DeepSeek-R1凭借开源生态和思维链推理能力,被华为云、腾讯云等巨头接入,而文小言虽接入该模型,但其拍照解题功能仍被用户吐槽“答案逻辑混乱”。更关键的是,百度未能将大模型与核心业务深度耦合——当微信探索通过社交场景渗透AI服务、字节跳动以短视频数据训练模型时,百度却仍依赖传统搜索入口,错失场景化落地的黄金窗口期。
2月13日,百度宣布,文心一言将于4月1日0时起,全面免费,所有PC端和APP端用户均可体验文心系列最新模型;同时,文心一言上线深度搜索功能,并将于4月1日起免费开放使用。
压力之下,百度仓促应战,它能扳回一分吗?存疑。
搜索霸权崩塌
护城河变“马奇诺防线”
百度最引以为傲的搜索业务,正在经历结构性衰退。数据显示,到去年四季度,百度搜索的日活10亿次,小红书日均搜索量已达6亿次,微信、抖音的搜索量也增长迅猛。依托社交关系的精准推荐算法和“兴趣搜索”,持续分流用户,且更受广告主青睐。百度的信息中介角色被彻底解构。
根据有些机构的监测,在电脑端,微软中国的必应搜索,已经超过百度搜索的市场份额。不好意思,我自己就是必应搜索的用户。
在AI搜索领域,百度的反应同样迟缓。当阿里推出“通义千问”企业定制模型、腾讯发力医疗AI诊断时,百度仍困于文小言的垂类功能修补,缺乏系统性战略。
如今,豆包、Kimi、DeepSeek等大模型的搜索与问答,再给百度搜索致命一击。在中国搜索市场,它从2021年最高占比86.82%,降至2024年的60%,没有人感到奇怪。
百度仍在用互联网思维做AI,将技术拆解为一个个功能点,却未构建生态级创新。2025年,百度搜索市场份额还将继续下滑。
自动驾驶
最后的堡垒即将失守?
百度Apollo曾是国内自动驾驶的代名词,其“萝卜快跑”出租车通过成本压缩和低出险率一度占据优势。
然而,2025年特斯拉全自动驾驶系统FSD很快就将进入中国,其基于全球数千万辆车的真实路况数据训练出的模型,或将彻底颠覆竞争格局。
更严峻的是,百度过度依赖车企合作模式,未能建立终端用户品牌认知。当华为问界、小米SU7以“全栈自研智驾”为卖点收割市场时,百度却陷入“技术供应商”的被动角色,难以直接触达消费者。
百度今天的困境绝非偶然,而是战略短视、组织僵化与创新乏力的必然结果。当互联网红利消退,其“技术工具化”思维无法应对AI时代的生态竞争;当重资产投入遇挫,又缺乏壮士断腕的决心。
不过,断言百度“彻底被抛弃”或许为时尚早。其在自动驾驶领域仍保有技术积淀,若能剥离非核心业务、聚焦差异化场景,或有一线生机。但若继续在“什么都做,什么都做不精”的泥潭中挣扎,市场留给它的时间恐怕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