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Map源码和实现原理(详解)

题记:这是以前写得一篇文章,有对别人文章的引用,现对文章进行补充复习!添加一些jdk1.8看到的内容。

1、HashMap的特性

  • HashMap 是一个散列桶(数组和链表)这是jdk1.6和jdk1.7中得实现,而JDK1.8中,HashMap采用位桶+链表+红黑树实现
  • 它存储的内容是键值对 key-value 映射
  • HashMap 采用了数组,链表和红黑树的数据结构,能在查询和修改方便继承了数组的线性查找和链表的寻址修改,当链表长度超过阈值(8)时,将链表转换为红黑树
  • HashMap 是非 synchronized,所以 HashMap 很快
  • HashMap 可以接受 null 键和值,而 Hashtable 则不能(原因就是 equlas() 方法需要对象,因为 HashMap 是后出的 API 经过处理才可以)

2、HashMap 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HashMap 是基于 hashing 的原理实现的

Hash算法:
h 通过hash算法计算得到的的一个整型数值,也就是h是一个由hashcode产生的伪随机数
h可以近似看做一个由key的hashcode生成的随机数,区别在于相同的hashcode生成的h必然相同
而不同的hashcode也可能生成相同h,这种情况叫做hash碰撞,好的hash算法应尽量避免hash碰撞
(ps:hash碰撞只能尽量避免,而无法杜绝,由于h是一个固定长度整型数据,原则上只要有足够多的输入,就一定会产生碰撞)
关于hash算法有很多种,这里不展开赘述,只需要记住h是一个由hashcode产生的伪随机数即可
同时需要满足key.hashcode -> h 分布尽量均匀(下文会解释为何需要分布均匀)

这里先说put存储。HashMap重写了Map中的put方法

我们使用 put(key, value) 存储对象到 HashMap 中,使用 get(key) 从 HashMap 中获取对象。当我们给 put() 方法传递键和值时,我们先对键调用 hashCode() 方法,计算并返回的 hashCode 是用于找到 Map 数组的 bucket 位置来储存 Node 对象。

这里关键点在于指出,HashMap 是在 bucket 中储存键对象和值对象,作为Map.Node 。

下面简单说下添加键值对put(key,value)的过程:
1,判断键值对数组tab[]是否为空或为null,否则以默认大小resize();
2,根据键值key计算hash值得到插入的数组索引i,如果tab[i]==null,直接新建节点添加,否则转入3
3,判断当前数组中处理hash冲突的方式为链表还是红黑树(check第一个节点类型即可),分别处理

以下是 HashMap 初始化

简化的模拟数据结构:

1

2

3

4

5

6

7

Node[] table = new Node[16]; // 散列桶初始化,table

class Node {

    hash; //hash值

    key; //键

    value; //值

    node next; //用于指向链表的下一层(产生冲突,用拉链法)

}

存储查找原理:

  • 存储:首先获取key的hashcode,然后取模数组的长度,这样可以快速定位到要存储到数组中的坐标,然后判断数组中是否存储元素,如果没有存储则,新构建Node节点,把Node节点存储到数组中,如果有元素,则迭代链表(红黑二叉树),如果存在此key,默认更新value,不存在则把新构建的Node存储到链表的尾部。
  • 查找:同上,获取key的hashcode,通过hashcode取模数组的长度,获取要定位元素的坐标,然后迭代链表,进行每一个元素的key的equals对比,如果相同则返回该元素。

HashMap在相同元素个数时,数组的长度越大,则Hash的碰撞率越低,则读取的效率就越高,数组长度越小,则碰撞率高,读取速度就越慢。典型的空间换时间的例子。

如何减少碰撞?

扰动函数可以减少碰撞

原理是如果两个不相等的对象返回不同的 hashcode 的话,那么碰撞的几率就会小些。这就意味着存链表结构减小,这样取值的话就不会频繁调用 equal 方法,从而提高 HashMap 的性能(扰动即 Hash 方法内部的算法实现,目的是让不同对象返回不同hashcode)。

使用不可变的、声明作 final 对象,并且采用合适的 equals() 和 hashCode() 方法,将会减少碰撞的发生

不可变性使得能够缓存不同键的 hashcode,这将提高整个获取对象的速度,使用 String、Integer 这样的 wrapper 类作为键是非常好的选择。

为什么 String、Integer 这样的 wrapper 类适合作为键?

因为 String 是 final,而且已经重写了 equals() 和 hashCode() 方法了。不可变性是必要的,因为为了要计算 hashCode(),就要防止键值改变,如果键值在放入时和获取时返回不同的 hashcode 的话,那么就不能从 HashMap 中找到你想要的对象。

如何解决Hash冲突? 

解决方法一:开放寻址法

通过在数组以某种方式寻找数组中空余的结点放置
基本思想是:当关键字key的哈希地址p=H(key)出现冲突时
以p为基础,产生另一个哈希地址p1,如果p1仍然冲突,再以p为基础,产生另一个哈希地址p2,…,直到找出一个不冲突的哈希地址pi ,

通俗易懂的说法:

简单地讲,也就是说,一间厕所,来了一个顾客就蹲其想蹲的位置,如果又来一个顾客,把厕所单间门拉开,一看里
面有位童鞋正在用劲,那么怎么办?很自然的,拉另一个单间的门,看看有人不,有的话就继续找坑。当然了,一般来说,
这个顾客不会按顺序一个一个地拉厕所门,而是会去拉他认为有可能没有被占用的单间的门,这可以通过闻味道,听声音
来辨别,这就是寻址查找算法。如果找遍了所有厕所单间,看尽了所有人的光屁股,还是找不到坑,那么这座厕所就该扩
容了。当然了,厕所扩容不会就只单单增加一个坑位,而是综合考虑成本和保证不让太多顾客拉到裤子里,会多增加几个
坑位,比如增加现有坑位的0.75倍。为什么是0.75呢,这是所长多年经营所得到的经验值,为了让自己的经验发扬光大,
需要出去演讲,又不能太俗,总不能说“厕所坑位因子”吧,那就把把0.75叫做“装填因子”或者“扩容因子”吧。目
前很多产品使用0.75这个常数。

线性探查法:

当冲突发生时,使用某种探查技术在散列表中形成一个探查(测)序列。沿此序列逐个单元地查找,直到找到给定的地址。按照形成探查序列的方法不同,可将开放定址法区分为线性探查法、二次探查法、双重散列法等。

下面给一个线性探查法的例子:

问题:已知一组关键字为 (26,36,41,38,44,15,68,12,06,51),用除余法构造散列函数,用线性探查法解决冲突构造这组关键字的散列表。
解答:为了减少冲突,通常令装填因子 α 由除余法因子是13的散列函数计算出的上述关键字序列的散列地址为 (0,10,2,12,5,2,3,12,6,12)。
前5个关键字插入时,其相应的地址均为开放地址,故将它们直接插入 T[0]、T[10)、T[2]、T[12] 和 T[5] 中。
当插入第6个关键字15时,其散列地址2(即 h(15)=15%13=2)已被关键字 41(15和41互为同义词)占用。故探查 h1=(2+1)%13=3,此地址开放,所以将 15 放入 T[3] 中。
当插入第7个关键字68时,其散列地址3已被非同义词15先占用,故将其插入到T[4]中。
当插入第8个关键字12时,散列地址12已被同义词38占用,故探查 hl=(12+1)%13=0,而 T[0] 亦被26占用,再探查 h2=(12+2)%13=1,此地址开放,可将12插入其中。
类似地,第9个关键字06直接插入 T[6] 中;而最后一个关键字51插人时,因探查的地址 12,0,1,…,6 均非空,故51插入 T[7] 中。

 

解决方法二:链地址法

通过引入链表 数组中每一个实体存储为链表结构,如果发生碰撞,则把旧结点指针指向新链表结点,
此时查询碰撞结点只需要遍历该链表即可
在这种方法下,数据结构如下所示
int类型数据 hashcode 为自身值

如下图可以看出HashMap底层就是一个数组结构,每个数组中又存储着链表(链表的引用)   

HashMap是由数组加链表的结合体。如下图:

这里敲黑板的是扩容:为什么要扩容?扩容因子是大好,还是小好?

什么时间开始扩容?
当链表数组的容量超过初始容量的0.75时,再散列将链表数组扩大2倍,把原链表数组的搬移到新的数组中
数组是定长的,如果扩容因子太小数组就会很大,扩容时老数据要搬移到新数组中所以搬移的次数就会增多,
增加消耗;如果扩容因子太大,数组长度小,hash冲突的几率增加,造成链表的长度过长,
假设一种极端情况数组只有一位,链表无限长,这个时候就成了一个单向的遍历查询,
这个时候的时间复杂度变成了O(n)。
加载因子(默认0.75):为什么需要使用加载因子,为什么需要扩容呢?因为如果填充比很大,
说明利用的空间很多,如果一直不进行扩容的话,链表就会越来越长,这样查找的效率很低,
因为链表的长度很大(当然最新版本使用了红黑树后会改进很多),扩容之后,将原来链表数组的每
一个链表分成奇偶两个子链表分别挂在新链表数组的散列位置,这样就减少了每个链表的长度,
增加查找效率

HashMap本来是以空间换时间,所以填充比没必要太大。但是填充比太小又会导致空间浪费。
如果关注内存,填充比可以稍大,如果主要关注查找性能,填充比可以稍小。

当从哈希表中查询数据时,如果key对应一条链表,遍历时如何判断是否应该覆盖?

当遍历链表时,如果两个key.hashcode的h一致会调用equals()方法判断是否为同一对象,
equal的默认实现是比较两者的内存地址。
因此为什么Java强调当重写equals()时需要同时重写hashcode()方法,假设两个不同对象,
在内存中的地址不同分别为a和b,那么重写equals()以后a.equals(b) =true 
开发者希望把a,b这两个key视作完全相等
然而由于内存地址的不同导致hashcode不同,会导致在hashmap中储存2个本应相同的key值

验证Demo:如果只重写了

equals()时需要同时重写hashcode()方法,假设两个不同对象,在内存中的地址不同分别为a和b,那么重写equals()以后a.equals(b) =true 开发者希望把a,b这两个key视作完全相等,然而由于内存地址的不同导致hashcode不同,会导致在hashmap中储存2个本应相同的key值

重写hashcode()方法就会只有一个数据。

以下是具体的 put 过程(JDK1.8)

  1. 对 Key 求 Hash 值,然后再计算下标
  2. 如果没有碰撞,直接放入桶中(碰撞的意思是计算得到的 Hash 值相同,需要放到同一个 bucket 中)
  3. 如果碰撞了,以链表的方式链接到后面
  4. 如果链表长度超过阀值(TREEIFY THRESHOLD==8),就把链表转成红黑树,链表长度低于6,就把红黑树转回链表
  5. 如果节点已经存在就替换旧值
  6. 如果桶满了(容量16*加载因子0.75),就需要 resize(扩容2倍后重排)

以下是具体 get 过程

考虑特殊情况:如果两个键的 hashcode 相同,你如何获取值对象?

当我们调用 get() 方法,HashMap 会使用键对象的 hashcode 找到 bucket 位置,找到 bucket 位置之后,会调用 keys.equals() 方法去找到链表中正确的节点,最终找到要找的值对象。

4、HashMap 中 hash 函数怎么是实现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 hashmap 中要找到某个元素,需要根据 key 的 hash 值来求得对应数组中的位置。如何计算这个位置就是 hash 算法。

前面说过,hashmap 的数据结构是数组和链表的结合,所以我们当然希望这个 hashmap 里面的元素位置尽量的分布均匀些,尽量使得每个位置上的元素数量只有一个。那么当我们用 hash 算法求得这个位置的时候,马上就可以知道对应位置的元素就是我们要的,而不用再去遍历链表。 所以,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把 hashcode 对数组长度取模运算。这样一来,元素的分布相对来说是比较均匀的。

但是“模”运算的消耗还是比较大的,能不能找一种更快速、消耗更小的方式?我们来看看 JDK1.8 源码是怎么做的(被楼主修饰了一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f (key == null){

        return 0;

    }

    int h;

    h = key.hashCode();返回散列值也就是hashcode

    // ^ :按位异或

    // >>>:无符号右移,忽略符号位,空位都以0补齐

    //其中n是数组的长度,即Map的数组部分初始化长度

    return (n-1)&(h ^ (h >>> 16));

}

简单来说就是:

  • 高16 bit 不变,低16 bit 和高16 bit 做了一个异或(得到的 hashcode 转化为32位二进制,前16位和后16位低16 bit和高16 bit做了一个异或)
  • (n·1) & hash = -> 得到下标

5、拉链法导致的链表过深,为什么不用二叉查找树代替而选择红黑树?为什么不一直使用红黑树?

之所以选择红黑树是为了解决二叉查找树的缺陷:二叉查找树在特殊情况下会变成一条线性结构(这就跟原来使用链表结构一样了,造成层次很深的问题),遍历查找会非常慢。而红黑树在插入新数据后可能需要通过左旋、右旋、变色这些操作来保持平衡。引入红黑树就是为了查找数据快,解决链表查询深度的问题。我们知道红黑树属于平衡二叉树,为了保持“平衡”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是该代价所损耗的资源要比遍历线性链表要少。所以当长度大于8的时候,会使用红黑树;如果链表长度很短的话,根本不需要引入红黑树,引入反而会慢。

6、说说你对红黑树的见解?

  1. 每个节点非红即黑
  2. 根节点总是黑色的
  3. 如果节点是红色的,则它的子节点必须是黑色的(反之不一定)
  4. 每个叶子节点都是黑色的空节点(NIL节点)
  5. 从根节点到叶节点或空子节点的每条路径,必须包含相同数目的黑色节点(即相同的黑色高度)

8、如果 HashMap 的大小超过了负载因子(load factor)定义的容量怎么办?

HashMap 默认的负载因子大小为0.75。也就是说,当一个 Map 填满了75%的 bucket 时候,和其它集合类一样(如 ArrayList 等),将会创建原来 HashMap 大小的两倍的 bucket 数组来重新调整 Map 大小,并将原来的对象放入新的 bucket 数组中。这个过程叫作 rehashing

因为它调用 hash 方法找到新的 bucket 位置。这个值只可能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原下标的位置,另一种是在下标为 <原下标+原容量> 的位置。

9、重新调整 HashMap 大小存在什么问题吗?

重新调整 HashMap 大小的时候,确实存在条件竞争。

因为如果两个线程都发现 HashMap 需要重新调整大小了,它们会同时试着调整大小。在调整大小的过程中,存储在链表中的元素的次序会反过来。因为移动到新的 bucket 位置的时候,HashMap 并不会将元素放在链表的尾部,而是放在头部。这是为了避免尾部遍历(tail traversing)。如果条件竞争发生了,那么就死循环了。多线程的环境下不使用 HashMap。

为什么多线程会导致死循环,它是怎么发生的?

HashMap 的容量是有限的。当经过多次元素插入,使得 HashMap 达到一定饱和度时,Key 映射位置发生冲突的几率会逐渐提高。这时候, HashMap 需要扩展它的长度,也就是进行Resize。

  1. 扩容:创建一个新的 Entry 空数组,长度是原数组的2倍
  2. rehash:遍历原 Entry 数组,把所有的 Entry 重新 Hash 到新数组

10、HashTable

  • 数组 + 链表方式存储
  • 默认容量:11(质数为宜)
  • put操作:首先进行索引计算 (key.hashCode() & 0x7FFFFFFF)% table.length;若在链表中找到了,则替换旧值,若未找到则继续;当总元素个数超过 容量 * 加载因子 时,扩容为原来 2 倍并重新散列;将新元素加到链表头部
  • 对修改 Hashtable 内部共享数据的方法添加了 synchronized,保证线程安全

11、HashMap 与 HashTable 区别

  • 默认容量不同,扩容不同
  • 线程安全性:HashTable 安全
  • 效率不同:HashTable 要慢,因为加锁

12、可以使用 CocurrentHashMap 来代替 Hashtable 吗?

  • 我们知道 Hashtable 是 synchronized 的,但是 ConcurrentHashMap 同步性能更好,因为它仅仅根据同步级别对 map 的一部分进行上锁
  • ConcurrentHashMap 当然可以代替 HashTable,但是 HashTable 提供更强的线程安全性
  • 它们都可以用于多线程的环境,但是当 Hashtable 的大小增加到一定的时候,性能会急剧下降,因为迭代时需要被锁定很长的时间。由于 ConcurrentHashMap 引入了分割(segmentation),不论它变得多么大,仅仅需要锁定 Map 的某个部分,其它的线程不需要等到迭代完成才能访问 Map。简而言之,在迭代的过程中,ConcurrentHashMap 仅仅锁定 Map 的某个部分,而 Hashtable 则会锁定整个 Map

13、CocurrentHashMap(JDK 1.7)

  • CocurrentHashMap 是由 Segment 数组和 HashEntry 数组和链表组成
  • Segment 是基于重入锁(ReentrantLock):一个数据段竞争锁。每个 HashEntry 一个链表结构的元素,利用 Hash 算法得到索引确定归属的数据段,也就是对应到在修改时需要竞争获取的锁。ConcurrentHashMap 支持 CurrencyLevel(Segment 数组数量)的线程并发。每当一个线程占用锁访问一个 Segment 时,不会影响到其他的 Segment
  • 核心数据如 value,以及链表都是 volatile 修饰的,保证了获取时的可见性
  • 首先是通过 key 定位到 Segment,之后在对应的 Segment 中进行具体的 put 操作如下:
    • 将当前 Segment 中的 table 通过 key 的 hashcode 定位到 HashEntry。
    • 遍历该 HashEntry,如果不为空则判断传入的  key 和当前遍历的 key 是否相等,相等则覆盖旧的 value
    • 不为空则需要新建一个 HashEntry 并加入到 Segment 中,同时会先判断是否需要扩容
    • 最后会解除在 1 中所获取当前 Segment 的锁。
  • 虽然 HashEntry 中的 value 是用 volatile 关键词修饰的,但是并不能保证并发的原子性,所以 put 操作时仍然需要加锁处理

首先第一步的时候会尝试获取锁,如果获取失败肯定就有其他线程存在竞争,则利用 scanAndLockForPut() 自旋获取锁。

  • 尝试自旋获取锁
  • 如果重试的次数达到了 MAX_SCAN_RETRIES 则改为阻塞锁获取,保证能获取成功。最后解除当前 Segment 的锁

14、CocurrentHashMap(JDK 1.8)

CocurrentHashMap 抛弃了原有的 Segment 分段锁,采用了 CAS + synchronized 来保证并发安全性。其中的 val next 都用了 volatile 修饰,保证了可见性。

最大特点是引入了 CAS

借助 Unsafe 来实现 native code。CAS有3个操作数,内存值 V、旧的预期值 A、要修改的新值 B。当且仅当预期值 A 和内存值 V 相同时,将内存值V修改为 B,否则什么都不做。Unsafe 借助 CPU 指令 cmpxchg 来实现。

CAS 使用实例

对 sizeCtl 的控制都是用 CAS 来实现的:

  • -1 代表 table 正在初始化
  • N 表示有 -N-1 个线程正在进行扩容操作
  • 如果 table 未初始化,表示table需要初始化的大小
  • 如果 table 初始化完成,表示table的容量,默认是table大小的0.75倍,用这个公式算 0.75(n – (n >>> 2))

CAS 会出现的问题:ABA

解决:对变量增加一个版本号,每次修改,版本号加 1,比较的时候比较版本号。

put 过程

  • 根据 key 计算出 hashcode
  • 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初始化
  • 通过 key 定位出的 Node,如果为空表示当前位置可以写入数据,利用 CAS 尝试写入,失败则自旋保证成功
  • 如果当前位置的 hashcode == MOVED == -1,则需要进行扩容
  • 如果都不满足,则利用 synchronized 锁写入数据
  • 如果数量大于 TREEIFY_THRESHOLD 则要转换为红黑树

get 过程

  • 根据计算出来的 hashcode 寻址,如果就在桶上那么直接返回值
  • 如果是红黑树那就按照树的方式获取值
  • 就不满足那就按照链表的方式遍历获取值

ConcurrentHashMap 在 Java 8 中存在一个 bug 会进入死循环,原因是递归创建 ConcurrentHashMap 对象,但是在 JDK 1.9 已经修复了。场景重现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public class ConcurrentHashMapDemo{

    private Map<Integer,Integer> cache =new ConcurrentHashMap<>(15);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args){

        ConcurrentHashMapDemo ch =    new ConcurrentHashMapDemo();

        System.out.println(ch.fibonaacci(80));       

    }

 

    public int fibonaacci(Integer i){       

        if(i==0||i ==1) {               

            return i;       

        }

 

        return cache.computeIfAbsent(i,(key) -> {

            System.out.println("fibonaacci : "+key);

            return fibonaacci(key -1)+fibonaacci(key - 2);       

        });      

    }

}

HashMap的源码:

1,位桶数组:数组元素Node<K,V>实现了Entry接口

transient Node<k,v>[] table;//存储(位桶)的数组</k,v>

2,数组元素Node<K,V>实现了Entry接口 

//Node是单向链表,它实现了Map.Entry接口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构造函数Hash值 键 值 下一个节点  
    Node(int hash,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  
        this.hash = hash;  
        this.key = key;  
        this.value = value;  
        this.next = next;  
    }  
   
    public final K getKey()        { return key; }  
    public final V getValue()      { return value; }  
    public final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key + = + value; }  
   
    public final int hashCode() {  
        return Objects.hashCode(key) ^ Objects.hashCode(value);  
    }  
   
    public final V setValue(V newValue) {  
        V oldValue = value;  
        value = newValue;  
        return oldValue;  
    }  
    //判断两个node是否相等,若key和value都相等,返回true。可以与自身比较为true  
    public final boolean equals(Object o) {  
        if (o == this)  
            return true;  
        if (o instanceof Map.Entry) {  
            Map.Entry<!--?,?--> e = (Map.Entry<!--?,?-->)o;  
            if (Objects.equals(key, e.getKey()) &&  
                Objects.equals(value, e.getValue()))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3,源码中的数据域 

public class HashMap<k,v> extends AbstractMap<k,v> implements Map<k,v>, Cloneable, Serializable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362498820763181265L;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 << 4; // aka 16  
    static final int MAXIMUM_CAPACITY = 1 << 30;//最大容量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填充比  
    //当add一个元素到某个位桶,其链表长度达到8时将链表转换为红黑树  
    static final int TREEIFY_THRESHOLD = 8;  
    static final int UNTREEIFY_THRESHOLD = 6;  
    static final int MIN_TREEIFY_CAPACITY = 64;  
    transient Node<k,v>[] table;//存储元素的数组  
    transient Set<map.entry<k,v>> entrySet;  
    transient int size;//存放元素的个数  
    transient int modCount;//被修改的次数fast-fail机制  
    int threshold;//临界值 当实际大小(容量*填充比)超过临界值时,会进行扩容   
    final float loadFactor;//填充比(......后面略)

4,HashMap的构造函数

HashMap的构造方法有4种,主要涉及到的参数有,指定初始容量,指定填充比和用来初始化的Map

//构造函数1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指定的初始容量非负  
    if (initialCapacity < 0)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initial capacity:  +  
                                           initialCapacity);  
    //如果指定的初始容量大于最大容量,置为最大容量  
    if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填充比为正  
    if (loadFactor <= 0 || Float.isNaN(loadFactor))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load factor:  +  
                                           loadFactor);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this.threshold = 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新的扩容临界值  
}  
   
//构造函数2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  
    this(initial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  
   
//构造函数3  
public HashMap() {  
    this.loadFactor = DEFAULT_LOAD_FACTOR; // all other fields defaulted  
}  
   
//构造函数4用m的元素初始化散列映射  
public HashMap(Map<!--? extends K, ? extends V--> m) {  
    this.loadFactor = DEFAULT_LOAD_FACTOR;  
    putMapEntries(m, false);  
}

5,HashMap如何getValue值 

get(key)方法时获取key的hash值,计算hash&(n-1)得到在链表数组中的位置first=tab[hash&(n-1)],先判断first的key是否与参数key相等,不等就遍历后面的链表找到相同的key值返回对应的Value值即可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Node<K,V> e;  
        return (e = getNode(hash(key), key)) == null ? null : e.value;  
    }  
      /** 
     * Implements Map.get and related methods 
     * 
     * @param hash hash for key 
     * @param key the key 
     * @return the node, or null if none 
     */  
    final Node<K,V> getNode(int hash, Object key) {  
        Node<K,V>[] tab;//Entry对象数组  
    Node<K,V> first,e; //在tab数组中经过散列的第一个位置  
    int n;  
    K k;  
    /*找到插入的第一个Node,方法是hash值和n-1相与,tab[(n - 1) & hash]*/  
    //也就是说在一条链上的hash值相同的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first = tab[(n - 1) & hash]) != null) {  
    /*检查第一个Node是不是要找的Node*/  
            if (first.hash == hash && // always check first node  
                ((k = first.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判断条件是hash值要相同,key值要相同  
                return first;  
      /*检查first后面的node*/  
            if ((e = first.next) != null) {  
                if (first instanceof TreeNode)  
                    return ((TreeNode<K,V>)first).getTreeNode(hash, key);  
                /*遍历后面的链表,找到key值和hash值都相同的Node*/  
                do {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e;  
                } while ((e = e.next) != null);  
            }  
        }  
        return null;  
    }

6,红黑二叉树的结构

//红黑树  
static final class TreeNode<k,v> extends LinkedHashMap.Entry<k,v> {  
    TreeNode<k,v> parent;  // 父节点  
    TreeNode<k,v> left; //左子树  
    TreeNode<k,v> right;//右子树  
    TreeNode<k,v> prev;    // needed to unlink next upon deletion  
    boolean red;    //颜色属性  
    TreeNode(int hash, K key, V val, Node<k,v> next) {  
        super(hash, key, val, next);  
    }  
   
    //返回当前节点的根节点  
    final TreeNode<k,v> root() {  
        for (TreeNode<k,v> r = this, p;;) {  
            if ((p = r.parent) == null)  
                return r;  
            r = p;  
        }  
    }

7,HashMap.put(key, value)插入方法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return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true);
    }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boolean evict) {
        //p:链表节点  n:数组长度   i:链表所在数组中的索引坐标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
        //判断tab[]数组是否为空或长度等于0,进行初始化扩容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n = (tab = resize()).length;
        //判断tab指定索引位置是否有元素,没有则,直接newNode赋值给tab[i]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如果该数组位置存在Node
        else {
            //首先先去查找与待插入键值对key相同的Node,存储在e中,k是那个节点的key
            Node<K,V> e; K k;
            //判断key是否已经存在(hash和key都相等)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e = p;
            //如果Node是红黑二叉树,则执行树的插入操作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否则执行链表的插入操作(说明Hash值碰撞了,把Node加入到链表中)
            else {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如果该节点是尾节点,则进行添加操作
                    if ((e = p.next) == null) {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判断如果链表长度,如果链表长度大于8则调用treeifyBin方法,判断是扩容还是把链表转换成红黑二叉树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 -1 for 1st
                            treeifyBin(tab, hash);
                        break;
                    }
                    //如果键值存在,则退出循环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break;
                    //把p执行p的子节点,开始下一次循环(p = e = p.next)
                    p = e;
                }
            }
            //在循环中判断e是否为null,如果为null则表示加了一个新节点,不是null则表示找到了hash、key都一致的Node。
            if (e != null) { // existing mapping for key
                V oldValue = e.value;
                //判断是否更新value值。(map提供putIfAbsent方法,如果key存在,不更新value,但是如果value==null任何情况下都更改此值)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e.value = value;
                //此方法是空方法,什么都没实现,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覆盖
                afterNodeAccess(e);
                return oldValue;
            }
        }
        //只有插入了新节点才进行++modCount;
        ++modCount;
        //如果size>threshold则开始扩容(每次扩容原来的1倍)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
        //此方法是空方法,什么都没实现,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覆盖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return null;
    }

1.判断键值对数组tab[i]是否为空或为null,否则执行resize()进行扩容;

2.根据键值key计算hash值得到插入的数组索引i,如果table[i]==null,直接新建节点添加,转向6,如果table[i]不为空,转向3;

3.判断链表(或二叉树)的首个元素是否和key一样,不一样转向④,相同转向6;

4.判断链表(或二叉树)的首节点 是否为treeNode,即是否是红黑树,如果是红黑树,则直接在树中插入键值对,不是则执行5;

5.遍历链表,判断链表长度是否大于8,大于8的话把链表转换为红黑树(还判断数组长度是否小于64,如果小于只是扩容,不进行转换二叉树),在红黑树中执行插入操作,否则进行链表的插入操作;遍历过程中若发现key已经存在直接覆盖value即可;如果调用putIfAbsent方法插入,则不更新值(只更新值为null的元素)。

6.插入成功后,判断实际存在的键值对数量size是否超多了最大容量threshold,如果超过,进行扩容。

    final void treeifyBin(Node<K,V>[] tab, int hash) {
        int n, index; Node<K,V> e;
        if (tab == null || (n = tab.length) < MIN_TREEIFY_CAPACITY)
            resize();
        else if ((e = tab[index = (n - 1) & hash]) != null) {
            TreeNode<K,V> hd = null, tl = null;
            do {
                TreeNode<K,V> p = replacementTreeNode(e, null);
                if (tl == null)
                    hd = p;
                else {
                    p.prev = tl;
                    tl.next = p;
                }
                tl = p;
            } while ((e = e.next) != null);
            if ((tab[index] = hd) != null)
                hd.treeify(tab);
        }
    }

1、首先判断数组的长度是否小于64,如果小于64则进行扩容
2、否则把链表结构转换成红黑二叉树结构

8,HasMap的扩容机制resize();

构造hash表时,如果不指明初始大小,默认大小为16(即Node数组大小16),如果Node[]数组中的元素达到(填充比*Node.length)重新调整HashMap大小 变为原来2倍大小,扩容很耗时

/** 
    * Initializes or doubles table size.  If null, allocates in 
    * accord with initial capacity target held in field threshold. 
    * Otherwise, because we are using power-of-two expansion, the 
    * elements from each bin must either stay at same index, or move 
    * with a power of two offset in the new table. 
    * 
    * @return the table 
    */  
   final Node<K,V>[] resize() {  
       Node<K,V>[] oldTab = table;  
       int oldCap = (oldTab == null) ? 0 : oldTab.length;  
       int oldThr = threshold;  
       int newCap, newThr = 0;  
      
/*如果旧表的长度不是空*/  
       if (oldCap > 0) {  
           if (oldCap >= MAXIMUM_CAPACITY) {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 oldTab;  
           }  
/*把新表的长度设置为旧表长度的两倍,newCap=2*oldCap*/  
           else if ((newCap = oldCap << 1) < MAXIMUM_CAPACITY &&  
                    old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把新表的门限设置为旧表门限的两倍,newThr=oldThr*2*/  
               newThr = oldThr << 1; // double threshold  
       }  
    /*如果旧表的长度的是0,就是说第一次初始化表*/  
       else if (oldThr > 0) // initial capacity was placed in threshold  
           newCap = oldThr;  
       else {               // zero initial threshold signifies using defaults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int)(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if (newThr == 0) {  
           float ft = (float)newCap * loadFactor;//新表长度乘以加载因子  
           newThr = (newCap < MAXIMUM_CAPACITY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Integer.MAX_VALUE);  
       }  
       threshold = newThr;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unchecked"})  
/*下面开始构造新表,初始化表中的数据*/  
       Node<K,V>[] newTab = (Node<K,V>[])new Node[newCap];  
       table = newTab;//把新表赋值给table  
       if (oldTab != null) {//原表不是空要把原表中数据移动到新表中      
           /*遍历原来的旧表*/        
           for (int j = 0; j < oldCap; ++j) {  
               Node<K,V> e;  
               if ((e = oldTab[j]) != null) {  
                   oldTab[j] = null;  
                   if (e.next == null)//说明这个node没有链表直接放在新表的e.hash & (newCap - 1)位置  
                       newTab[e.hash & (newCap - 1)] = e;  
                   else if (e instanceof TreeNode)  
                       ((TreeNode<K,V>)e).split(this, newTab, j, oldCap);  
/*如果e后边有链表,到这里表示e后面带着个单链表,需要遍历单链表,将每个结点重*/  
                   else { // preserve order保证顺序  
                新计算在新表的位置,并进行搬运  
                       Node<K,V> loHead = null, loTail = null;  
                       Node<K,V> hiHead = null, hiTail = null;  
                       Node<K,V> next;  
                      
                       do {  
                           next = e.next;//记录下一个结点  
          //新表是旧表的两倍容量,实例上就把单链表拆分为两队,  
             //e.hash&oldCap为偶数一队,e.hash&oldCap为奇数一对  
                           if ((e.hash & oldCap) == 0) {  
                               if (loTail == null)  
                                   loHead = e;  
                               else  
                                   loTail.next = e;  
                               loTail = e;  
                           }  
                           else {  
                               if (hiTail == null)  
                                   hiHead = e;  
                               else  
                                   hiTail.next = e;  
                               hiTail = e;  
                           }  
                       } while ((e = next) != null);  
                      
                       if (loTail != null) {//lo队不为null,放在新表原位置  
                           loTail.next = null;  
                           newTab[j] = loHead;  
                       }  
                       if (hiTail != null) {//hi队不为null,放在新表j+oldCap位置  
                           hiTail.next = null;  
                           newTab[j + oldCap] = hiHead;  
                       }  
                   }  
               }  
           }  
       }  
       return newTab;  
   }

modCount 变量的作用

    public final void forEach(Consumer<? super K> action) {
            Node<K,V>[] tab;
            if (action == null)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if (size > 0 && (tab = table) != null) {
                int mc = modCount;
                for (int i = 0; i < tab.length; ++i) {
                    for (Node<K,V> e = tab[i]; e != null; e = e.next)
                        action.accept(e.key);
                }
                if (modCount != mc)
                    throw new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
        }

从forEach循环中可以发现 modCount 参数的作用。就是在迭代器迭代输出Map中的元素时,不能编辑(增加,删除,修改)Map中的元素。如果在迭代时修改,则抛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异常。

疑问解答:

1、hash取余数,为什么不用取模操作呢,而用tab[i = (n - 1) & hash]?

它通过 (n - 1) & hash来得到该对象的保存位,而HashMap底层数组的长度总是2的n次方,这是HashMap在速度上的优化。当length总是2的n次方时, (n - 1) & hash运算等价于对length取模,也就是h%length,但是&比%具有更高的效率。

2、为什么使用红黑二叉树呢?

因为在好的算法,也避免不了hash的碰撞,避免不了链表过长的的情况,一旦出现链表过长,则严重影响到HashMap的性能。JDK8对HashMap做了优化,把链表长度超过8个的,则改成红黑二叉树,提高访问的速度。

JDK1.8使用红黑树的改进

Java jdk8中对HashMap的源码进行了优化,在jdk7中,HashMap处理“碰撞”的时候,都是采用链表来存储,当碰撞的结点很多时,查询时间是O(n)。
在jdk8中,HashMap处理“碰撞”增加了红黑树这种数据结构,当碰撞结点较少时,采用链表存储,当较大时(>8个),采用红黑树(特点是查询时间是O(logn))存储(有一个阀值控制,大于阀值(8个),将链表存储转换成红黑树存储)

                                             

问题分析:

你可能还知道哈希碰撞会对hashMap的性能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如果多个hashCode()的值落到同一个桶内的时候,这些值是存储到一个链表中的。最坏的情况下,所有的key都映射到同一个桶中,这样hashmap就退化成了一个链表——查找时间从O(1)到O(n)。

随着HashMap的大小的增长,get()方法的开销也越来越大。由于所有的记录都在同一个桶里的超长链表内,平均查询一条记录就需要遍历一半的列表。

JDK1.8HashMap的红黑树是这样解决的

         如果某个桶中的记录过大的话(当前是TREEIFY_THRESHOLD = 8),HashMap会动态的使用一个专门的treemap实现来替换掉它。这样做的结果会更好,是O(logn),而不是糟糕的O(n)。

        它是如何工作的?前面产生冲突的那些KEY对应的记录只是简单的追加到一个链表后面,这些记录只能通过遍历来进行查找。但是超过这个阈值后HashMap开始将列表升级成一个二叉树,使用哈希值作为树的分支变量,如果两个哈希值不等,但指向同一个桶的话,较大的那个会插入到右子树里。如果哈希值相等,HashMap希望key值最好是实现了Comparable接口的,这样它可以按照顺序来进行插入。这对HashMap的key来说并不是必须的,不过如果实现了当然最好。如果没有实现这个接口,在出现严重的哈希碰撞的时候,你就并别指望能获得性能提升了。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