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复习

1.计算机网路的类型:
  a.从网络服务的管理角度:对等网络,客户/服务器网络,混合网络。
  b.操作系统:windows网络、UNIX网路、Linux网络。
  c.网络的规模:局域网(802.3,802.4,802.5,802.11)、城域网(802.6)、广域网(tcp/ip,数字通信技术)、互联网。
  d.网络的拓扑:总线型(广播、以太网)、环形、星形(令牌环)、树形(internet)、网状型、混合型
2.802.11:无线分组交换网,IEEE最初制定的一个无线局域网标准,主要用于解决办公室局域网和校园网中,用户与用户终端的无线接入,业务主要 限于数据存取,速率最高只能达到2Mbps。802.11b和802.11a
3.局域网802标准:IEEE 802系列标准是IEEE 802 LAN/MAN标准委员会制定的局域网、城域网技术标准。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有以太网、令牌环、无线局域网等。这一系列标准中的每一个子标准都由委员会中的一个专门工作组负责。
4.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
5.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相对于GSM采用的电路交换技术,而采用分组交换技术
6.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中主机的连接方式。
7.计算机网络:由传输介质连接在一起的一系列设备(网络节点)组成的资源共享系统。
8.移动网络:用户在访问网络时,不考虑当前网络的接入点,比无线网络的范围更宽。可通过无线或有线。
9.无线网络:通过无线信道接入网络。


10.信息:人对现实世界事物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的某种认识。
11.数据:把事物的某些属性规范化后的表现形式。存于介质之上。
12.信号:数据的具体物理表现,具有确定的物理表述。
13.数字通信:不同计算机之间传送数据的过程。
14.通信系统模型:信源、信道、信宿,噪声。
15.模拟信号->数字信号->模拟信号:编译译码器。脉码调制。
16.数字信号->模拟信号->数字信号:调制解调器。调制->解调
17.模拟传输的优缺点:优点:频谱较窄,信道利用率高;缺点:信号衰减、噪声干扰。
18.数字传输的优缺点:优点:信号失真小,缺点:频带宽,信道利用率低。
19.模拟信道带宽:信道频率响应曲线上振幅取其频带中心处值的(1/根号2)倍的两个频率之间的宽度。W=f2-f1,由信道物理特性决定。
20.数字信道带宽:信道能达到的最大数据速率。
21.码元速率(波特率):单位时间内通过信道传输的码元个数,单位为波特。又称调制速率。
22.奈奎斯特定理:若信道带宽为W,则最大码元速率为B=2W(baud)。
23.比特率(bps):单位时间在信道上传送的信息量(比特数)称为数据速率。
24.信噪比:平均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的比。
25.误码率:二进制码元在传输系统中被传错的概率。
26.曼彻斯特编码:数据1用前半周期为0,后半周期为E表示;数据0用前半周期为E,后半周期为0表示。用于10Mbps以太网和无线寻呼的编码中。
27.查分曼彻斯特编码:利用差分编码技术,每位中间跳变,但区间开始时,遇1不跳变,遇0跳变。
28.交替反转码:1交替用E和-E电平表示,0为0电平。常用PCM:脉冲编码调制。


29.调制:用一定频率的载波来携带数字信号,振幅调制(幅移键控ASK)、频率调制(频移键控FSK)、相位调制(相移键控PSK)
30.模拟数据编码为数字信号:脉码调制:脉冲编码调制PCM;增量调制DM。
31.脉码调制:采样(以信号最大主频两倍的速率)、量化、编码


32.电路交换:在一队需要进行通信的装置之间提供一条临时的专用物理通道。如,传统公用电话网。适合实时性要求高的数据。
33.电路交换种类:模拟交换(空分交换)、数字交换(时分交换)。
34.报文交换:(存储转发),用于数据通信。
35.报文分组交换:以“分组”为单位进行交换。
36.多路复用:数据传输系统中,允许两个或多个数据源共享同一个传输介质,就像每个数据源都有自己的信道一样。如:公用交换电话网(PSTN)。
37.频分多路复用(FDM):有线电视系统,宽带局域网;时分多路复用(TDM);波分多路复用(WDM);码分多路复用(CDM):以不同的编码区分各路原始信号。
38.多址:以信道来区分通信对象(如多址蜂窝系统),一个信道只容纳一个用户进行通话。
39.码分多址:CDMA;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同步码分多址:SCDMA


40.通信过程中的差错:热噪声引起的随机错误;冲击噪声引起的突发错误。
41.奇偶校验码:在七个单位的ASCII码后增加一位,使码字中“1”的个数成为奇数或偶数。
42.汉明码:冗余数据位。
43.循环冗余校验CRC:借助循环码实现校验。是一种数据传输检错功能,对数据进行多项式计算,并将得到的结果附在帧的后面,接收设备也执行类似的算法,以保证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和完整。

44.基带传输:一种不搬移基带信号频谱的传输方式。未对载波调制的待传信号称为基带信号,它所占的频带称为基带,基带的高限频率与低限频率之比通常远大于1。
45.频带传输:频带传输就是先将基带信号变换(调制)成便于在模拟信道中传输的、具有较高频率范围的模拟信号(称为频带信号),再将这种频带信号在模拟信道中传输。
46.线路交换(Circuit Exchanging):与电话交换方式的工作过程很类似。在线路交换中,两台计算机通过通信子网进行数据交换之前,首先要在通信子网中建立一个实际的物理线路连接。
47.数据报: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的基本单元,包含一个报头(header)和数据本身,其中报头描述了数据的目的地以及和其它数据之间的关系。
48.虚电路:在两个终端设备的逻辑或物理端口之间,通过分组交换网建立的双向、透明逻辑传输信道。

 

49.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划分、分层划分和网络结构。
50.分层设计的原因:将计算机网络按功能划分为若干个层次,这样,在网络设计时较高层次建立在较低层次的基础上,并为更高层次提供必要的服务功能,这样可以把复杂问题分解开来,便于处理;每一层利用下一层提供的服务来为上一层提供服务,这样就不必关心下一层的结构和具体实现细节,而下层只要和上一层的接口没有变化,结构和实现细节的变化则不会影响上一层,这样就保持了层间的独立性。
51.网络协议:为实现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用来描述进程间信息交换过程。由语法、语义、交换规则组成。
52.接口:相邻层之间存在的,定义较低层向较高层提供的原始操作和服务。
53.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 reference model: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54.OSI的七层: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55.物理层:涉及在信道上传输原始比特流。
   数据链路层:加强物理传输原始比特的功能,使之对网络层显现为一条无错线路。解决由于帧的破坏、丢失和重复所出现的问题
   网络层:对子网的运行进行控制。包括:路由选择、拥塞控制、记账功能、网络寻址
   传输层:创建进程到进程的通信;在传输层提供流量控制机制
   会话层:管理对话。
   表示层:定义所传输信息的语法和语义。
   应用层:包含大量人们普遍需要的应用协议。
  
56.TCP/IP协议族:物理网络接口层(LAN)、网络层(IP、ARP)、传输层(TCP、UDP)、应用层(FTP、DNS、HTTP、SMTP)
   IP:提供非连接的数据报传送服务。端到端的分组发送功能、标识网络号及主机节点号的编址功能、数据分段和重新组装功能、路由选择功能。 
   ICMP:嵌入IP协议,满足IP协议报告差错的要求。
   ARP协议:解析对方物理地址。
   TCP:传输控制协议(面向连接)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不可靠无连接协议)
   FTP:文件传输协议
   SMTP:电子邮件协议
   TELNET:虚拟终端协议
57.OSI参考模型的主要问题:
   a.分层不合理。
   b.相关服务定义和协议及其复杂。
   c.某些功能重复出现,有些没有包含
   d.完全忽略了无连接服务和连接协议。
   d.计算机和通信的关系几乎没有被提及。
58.TCP/IP模型存在的问题:
  a.没有明显区分服务、接口、协议的概念
  b.完全不是通用的
  c.网络层仅仅是个接口
  d.不区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网络接口层)
59.TCP/IP和OSI参考模型的区别:
相同点:都基于独立协议栈的概念、层的功能大都相似
不同点:a.分层不同:四层/七层
        b.服务、接口、协议的区分不同。
        c.OSI不偏向于任何特定的协议,存在不符合要求的服务规范;而TCP\IP是对协议的描述,与协议匹配的很好
        d.在传输层OSI仅支持面向连接的协议,TCP/IP支持连接和无连接


60.应用层的目的:实现两个用户之间文件的共享。
70.客户/服务器模式:
   服务器工作方式:循环服务器、并发服务器
71.传输层为应用层提供的服务:基于套接字socket实现。
  面向连接的传输控制协议(TCP):一种面向连接可靠地字节流传输层服务,用于在不可靠的网络中提供一种可靠的、端到端的字节流通信。握手;流量控制、纠错。HTTP,FTP,SMTP。
  非连接的数据报协议(UDP):无连接不可靠的传输协议。
72.套接字:网络通信的基石,相当于进行网络通信两端的插座。
   流套接字;数据报套接字
   套接字程序设计过程:
   a.创建套接字SOCKET socket()
   b.套接字和本地地址绑定 int bind()
   c.监听  int listen()
   d.等待连接 SOCKET accept()
   e.建立连接 int connect()
   f.发送数据 int send()
   g.接收数据 int recv()
   h.关闭连接 int shutdown()
   i.关闭套接字 int closesocket()
73.常见的应用层协议:
   FTP:文件传输协议
   SMTP、POP3:电子邮件协议,简单邮件传送协议、邮局协议。
   TELNET:虚拟终端协议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WWW(world wide web)的基础。
   DNS:域名协议
74.网络中主机的标识:物理地址(MAC)、IP地址和域名地址(DNS)
   物理地址:MAC地址,物理网络内部通信时使用地址的命名机制,采用六组十六进制数表示。
   IP地址:屏蔽不同网络的物理地址而定义的网间网地址,采用32比特二进制位组成。
   域名系统:(层次性命名机制建立的网络名字标识系统):本地名.组名.网点名
75.域名解析:域名地址到IP地址的映射问题,自上而下进行,主要有:递归解析和迭代解析。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
   域名服务器:软件,完成域名--IP的映射
76.服务器使用的熟知端口是:53号端口。
77.WWW(万维网):网络中最常用的一种服务,用来在两台主机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
   WWW文件格式:HTML文件,超文本文件。
   WWW的HTML文件位置:由URL(统一资源定位器)进行。
   WWW通信传输方式: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
   WWW端口号:80号端口
78.URL统一资源定位符:uniform resource locator。是对可以从因特网上用到的资源位置和访问方法的一种简洁表示。
   URL的一般形式:协议://主机地址:端口/路径/文件名。
79.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WWW的标准格式语言。
80.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定义如何在WWW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进行通信,定义如何发送请求、响应请求等。虽然利用传输层协议TCP,且HTTP是无连接的协议。
81.FTP:文件传输协议,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协议。控制监听21号端口。数据发送采用20号端口。
82.电子邮件系统的组成:用户代理、消息传输代理(邮件服务器)、传输协议。
83.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服务器--客户机),用来在电子邮件服务器之间和客户机向邮件服务器传送电子邮件。采用TCP协议,和客户/服务器结构。25号端口。
84.多用途因特网邮件扩充协议--MIME(Multipurpose Internet Mail Extensions):邮件补充协议。在发送端把非ASCII字符转换为ASCII字符,并在接收端还原。
85.电子邮件地址:用户名@主机名。
86.邮局协议--POP(post office protocol):用来让客户机从服务器获得用户的电子邮件。使用端口110。
87.因特网消息访问协议--IMAP(internet message access protocol)

88.传输层--整个协议层次结构的核心。在源主机和目的主机之间提供可靠的、价格合理的数据传输,要为用户屏蔽下层网络,提供统一的服务。提供端到端(进程到进程)的传输。实际主要任务为:把网络层的数据交付给正确的应用程序。
89.评价传输层的服务质量的参数:
   延迟:连接延迟和传输延迟。
   连接建立失败的概率:最大连接建立延迟时间内连接未能建立的可能性。
   吞吐率:每秒所传输的用户数据字节数,各个方向具有吞吐率。
   残余误码率:测量丢失或错乱报文数占整个发送的报文数的百分比。
   优先级:连接的优先级。
   恢复功能:
90.传输层编制方案:采用端口号,用来标识应用进程。由16位二进制数表示。
91.流量控制:在发送端控制数据发送的流量。最常用的协议-滑动窗口协议:在数据的发送端接收端都维持一个数据发送和接收的窗口。
92.传输层的协议:面向连接的传输协议和无连接的传输协议(不可靠,利用网络层提供的服务来实现)。
<b>面向连接的传输协议:</b>
93.三段式握手(连接的建立):在客户机发送的连接请求信号中增加序号;服务器收到连接请求后发送一个应答信号,应答信号中包括请求的序号以及服务器指定连接的序号;客户机收到应答信号后给出对应答信号的应答,然后建立连接。
94.故障的恢复技术:客户和服务器在建立连接后,重新恢复中断前的数据传输,主要依赖“现场保存”技术实现。
95.现场保存:在网络出现故障后,客户或者服务器利用超时发现故障,在关闭连接前将当前连接的相关数据保存起来。等到连接再次建立后,这些数据就可以用来恢复连接。
96.端口号:
   FTP:21
   TELENT:23
   SMTP:25
   DNS:53
   HTTP:80
   POP3:110
97.TCP连接的建立三段握手方式:发送方(客户机)向接收方(服务器)发送一个SYN段,指明客户打算连接的服务器的端口,以及初始序号(ISN);服务器发回包含服务器的初始序号的SYN报文段作为应答,同时,将应答顺序号设置为客户的ISN加1,以对客户的SYN报文段进行确认;客户将应答顺序号设置为服务器的ISN加1,以对服务器的SYN报文段进行确认,这样就建立了一个完整的TCP连接。A->(SYN,seq=x)->B;B->(SYN,seq=y,ACK=x+1)->A;ACK=y+1
98.TCP连接的释放采用四段握手方式:当一方完成它的数据发送任务后就发送一个FIN来终止这个方向连接。当一段收到一个FIN,它必须通知应用层另一端已经终止了哪个方向的数据传送。
99.TCP的流量控制采用滑动窗口协议,滑动窗口采用信贷窗口协议。
100.TCP错误报文段的发现和纠正:TCP协议只使用肯定应答而不是否定应答。故发现错误直接丢弃,但不发送任何信息,让发送方等待超时
101.UDP是在IP的数据报服务上增加了端口和简单的差错检测的功能来实现进程到进程的数据传输。
  
102.网络层的任务:定义统一的全局编址方案,在复杂的网络中寻找最短路径,为上层提供服务。
103.实际的网络中,应用层与传输层一般采用TCP/IP协议,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一般采用数据通信网络协议或局域网协议,而网络层包含两个部分:TCP/IP协议的网络层(负责应用数据的编址、寻径和数据交付)和通信网络的网络层(两个通信站点的编址、寻址和)。
104.网络层作用:为传输层提供通信网络,保证数据分组从发送主机能够正确的到达接收主机,即提供端到端的通信(主机到主机的通信)。传输层提供的是进程到进程的通信。
105.虚电路:面向连接的服务;相对于面向无连接的《数据报》。这是网络层的两种服务。
106.网络层编制方案:层次型的数字命名机制。
107.广播地址:主机号各位全为“1”的IP地址
108.有限广播地址:32位全为1的IP地址。
109.“0”地址:0.0.0.0
110.本网络:主机号各位全为“0”的地址。/
111.IP地址(网间协议地址):
    A类地址:0+7位网络标志号+24位主机标识
    B类地址:10+14位网络标志号+16为主机标识
    C类地址:110+21位网络标志号+8位主机号
112.子网掩码:实现一个网络内部的子网划分和管理问题。IP的两级结构变为三级结构“网络标识+子网标识+主机标识”。
      取值的定义:在32位的掩码结构中,凡是网络标识部分,掩码值为“1”,凡是主机标识部分,掩码值为“0”,
      A类:255.0.0.0;B类:255.255.0.0;C类:255.255.255.0;
113.地址解析:从IP地址到MAC地址。由地址解析协议ARP(Address resoultion protocol)来完成。地址解析通过映射完成。
    逆向地址解析RARP:从MAC地址到IP地址。
114.ARP地址解析协议:ARP协议通过发送广播请求来获得主机或其他节点的物理地址。

115.数据链路层:直接相连的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基本服务:将源机器中来自网络层的数据传输给目的主机的网络层。
116.帧--数据链路层的传输单位。
117.点对点网络->广域网技术(采用分组交换)
    广播网络->局域网技术(采用分组广播)
118.IEEE 802.3  总线网介质访问控制协议CSMA/CD及物理层技术规范。(以太网协议)
    IEEE 802.11 无线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其物理层技术规范
119.数据链路层:
    逻辑链路控制层(LLC):向高层提供统一的数据链路层服务。
    介质访问控制层(MAC):定义描述与介质有关的控制算法。

120.以太网(基带局域数据通信网)协议:IEEE802.3
121.CSMA(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基本原理:站在发送数据之前,先侦听信道上是否有别的站发送的载波信号。若有,说明信道正忙;否则,信道是空闲的,然后根据预定的策略决定:
    a.若信道空闲,是否立即发送
    b.若信道忙,是否继续侦听
122.CD(冲突检测):在侦听的同时进行冲突检测,一旦检测到冲突就取消传送,并通知网络上的所有用户,然后等待一段时间后再重新尝试。
123.以太网帧结构:前导(8B)->目的地址(6b,MAC地址)->源地址(6B)->类型(2b)->数据(46B-1500B)->帧校验序列(4b)

124.IEEE802.11的数据链路层:LLC,MAC,LLC层和802.3完全一样。
125.IEEE802.11不完全采用CSMA/CD的原因:
    a.检测冲突的能力需要首先有同时发送和接收的能力,但无线局域网实现这个功能代价很高
    b.更重要的是,即使它有冲突检测,并且在发送的时候没有侦听到冲突,在接收方也还是会发生冲突的。
126.IEEE802.11的CSMA/CA: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和碰撞避免

127.ATM:异步传输模式,用于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
128.现行TCP/IP存在的问题:IP地址空间短缺、路由表庞大,难于管理、缺少助记性、缺少对移动设备的支持。
129.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130.IPV6:Internet 协议版本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
    特点:
    a.采用128位的地址结构,拥有更大的地址空间
    b.地址结构采用基于前缀的全球唯一层次型地址,能保持较小的路由表和高效的主干网络路由。
    c.网络接口的自动配置机制
    d.数据类型的服务类型区分
    e.在路由过程中组播优先于广播
    f.内置的认证和加密
131.隧道技术:用于当两台IPV6主机通信时需要通过IPV4网络的情况。

132.网内互连设备:
     网卡:
     中继器:转发器,负责两个节点的物理层上按位传递信息,完成信号的复制调整和放大,以此延长网络的长度。
     集线器:集中器,多端口的中继器
     交换机:使用非屏蔽双绞线构建星型网络所需的帧交换数据通信的中央节点设备。工作于OSI第二层。
    网间互连设备:
     网桥:数据链路层上实现网络互联的设备,工作于MAC子层之上。用于局域网的互连。
     路由器:网络层上实现多个网络互联的设备。负责在两个局域网间按帧传输数据。
     网关:在高层实现多个网络互连的设备。用于对两个不同的网络进行一到七层的转换。
133.5-4-3规则:一个以太网最多允许5个网段,四个中继器,其中只有三个网段可以挂接计算机终端。
134.入侵检测:对防火墙的合理补充,是从计算机网络中若干关键点收集并分析这些信息,看看网络或者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袭击迹象的一种机制。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闸门,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测,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
135.防火墙:不同网路或网络安全域之间信息的唯一出口,能根据网络的安全政策控制网络的信息流,而且本身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是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

以太网(Ethernet):指的是由Xerox公司创建并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联合开发的基带局域网规范。以太网络使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及冲突检测技术)技术,并以10M/S的速率运行在多种类型的电缆上。以太网与IEEE802·3系列标准相类似。
它不是一种具体的网络,是一种技术规范。
以太网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该标准定义了在局域网(LAN)中采用的电缆类型和信号处理方法。以太网在互联设备之间以10~100Mbps的速率传送信息包,双绞线电缆10 Base T以太网由于其低成本、高可靠性以及10Mbps的速率而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以太网技术。直扩的无线以太网可达11Mbps,许多制造供应商提供的产品都能采用通用的软件协议进行通信,开放性最好。
而因特网是一个网络的网络(a network of network)。它以TCP/IP网络协议将 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理网络联接成一个整体。它也是一个国际性的通信网络集合体,融合了现代通信技术和现代计算机技术,集各个部门、领域的各种信 息资源为一体,从而构成网上用户共享的信息资源网。

  • 0
    点赞
  • 9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