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计算机教育计划,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本文探讨了“学教”理念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师成为教学对等关系链的一部分。文章指出,“学教”不只是教学位置的互换,而是建立适应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课程适应学生,而非反之。通过实例分析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改进,强调教师需关注学生的需求,以促进双方共同成长,延长教学生涯,提升教学质量。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从“教学”到“学教”

教学,是需要“感觉”的,“学教”就是“感觉”的内在需求。“学教”并不是简单地与“教学”位置对换,而是建立以学生发展为

教学,是需要“感觉”的,“学教”就是“感觉”的内在需求。“学教”并不是简单地与“教学”位置对换,而是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育适应变化为准,从而使教师自身成为以发展素质为恒的“教学对等”的“关系链”、“师生共振”的“联合体”,这是教师主动发展、自觉完善的崇高的教学境界。  “学教”,就是深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人格是平等的,年龄距离不应是地位悬殊的资本;就是确信教学不仅相长,而且互补,没有完全聪明的教师和没有亮点的学生;就是相信最终能取悦学生的不是主观的臆想,而是客观需求的满足。具体而言,“学教”,就是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从学生可接受角度落实教学内容;就是让课程、教材和教法适应学生,而不是反过来让“死东西”束缚“活机灵”。再具体一点,就是“备课”要“备人”,作到课前要有“人”,课中要有“文”,课后要有“仁”,把教学过程演绎成有生命活力、思想激荡的过程,把传授知识的过程提升为素质形成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消化、能力的磨砺和思想的咀嚼,从而使授者和受者同步欢悦,同时长进。上海市第八中学倡导教师在备“教案”时,同时备“学案”,带着两份“主案”上课堂,至少让人们看到他们对教学对象的尊重和对教育规律的正视。教师如果不从“教学”的基点考虑“学教”的方向,并且善于将两者同行,将付出沉重的代价:轻则教学水准在原地徘徊,重则能力渐渐衰退。教师的职业,决定了“学教”是伴随教书生涯的有效产出。书可以教一辈子,一个脚本从头唱到尾,从少教到老,但不会成为在学生中留下印象的佼佼者。况且,学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和获得知识、能力渠道的拓宽,会变得越来越聪明,教师如果不以“学教”来应对,久而久之就会在时光的消逝中把原有的一点本钱都蚀光殆尽。因此,“学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延长教学生涯,是在滋养教学母机,是在充实生命价值。

教学《海的女儿》有感

教学《海的女儿》有感  《安徒生童话》中《海的女儿》讲述一个小人鱼和王子之间的动人故事。让我最感

教学《海的女儿》有感

《安徒生童话》中《海的女儿》讲述一个小人鱼和王子之间的动人故事。让我最感动的事,小人鱼宁愿自己变成泡沫,也不忍心下手杀死王子,从这可以看出,小美人鱼的心灵是多么纯真。善良啊!教参中也指导我们要向海的女儿里面的小人鱼学习,学习她的心地善良,舍己为人的精神,做什么事情不能为了达到目的而去伤害别人。

美人鱼为王子割去长发,牺牲了甜美的歌。可以看出小美人鱼是一条心地非常善良的“美人鱼”。因为当她的六个姐姐用自己漂亮的头发,从巫婆那换来了一把可以让小美人鱼重生的尖刀。只要小美人鱼把尖刀刺进王子的胸口,让王子的鲜血滴在她的脚上,那么她的脚就会立刻变成鱼尾巴,她又可以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活。

课文讲完后,我问同学们,如果让你对小人鱼说两句话,你想说什么?同学们的回答很多。有的说:小人鱼,你一定不要辜负姐姐们的期望,快把王子杀死吧。有的说:小人鱼,你不要那样做,太不值得了。有的说:小人鱼,你要听取家人的意见,一家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有的说:小人鱼,你喜欢王子,没错。你要让他知道,看他喜不喜欢你?不要一味地付出。也有的说:小人鱼,你太傻了,你为王子付出很多,可他根本不知道你。当然也有的说:小人鱼,你太了不起了,你为了王子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有的说:小人鱼,你宁可牺牲自己,都不愿牺牲别人的幸福等等,学生回答答案很多。

学生的答案为什么这么多?我也陷入了思考。

《比的应用》教学案例

教学《比的应用》这节课,出于对新教材的全新认识,教学“比的应用”前仔细翻看了教学用书:《比的应用》教材有两部分内容:

教学《比的应用》这节课,出于对新教材的全新认识,教学“比的应用”前仔细翻看了教学用书:《比的应用》教材有两部分内容:分一分和算一算。分一分: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分橘子,体会到1:1分配的不合理性,产生按比分配的需要,同时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构建解决按比分配问题的模型;算一算:在有了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分给两个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再三思忖决定遵循教材让学生经历分一分的实际过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实际操作中理解3:2的意义。

课前我准备好的40根小棒放在一个袋子中准备上课发给4人小组动手操作,并准备了下面的表格:次数分得的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第八次

在六五班的课堂上在学生拿到学具和表格动手分一分前,我给学生提出了如下的要求:

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每组4人)的形式用准备好的小原片代替橘子来分一分。明确要求:不要求你一次就把小棒分完,你可以分成几次来分,分到不能再分为止。把每次分得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当学生动手分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把拿到表格后不理解,不知道如何去分和记录,而且很多学生数了总数有40个后,按3:2直接分给大班24个,小班16个。我发现表格限制了学生的思维,40个圆片正好分完,致使失去了动手操作的过程和意义。

第一次课后我对分一分的环节进行了修改,去掉了表格并将小棒的个根数调整为40多根,但不是5的倍数,避免学生数总数。将要求调整为: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用小棒代替橘子,同桌合作按3:2来分一分。

在六六班上课时有了上面环节的调整,学生在分一分的环节中,即使有个别小组数总数,也因为不能一次正好分完而调整为一次一次的去分。在汇报时学生分的结果出现了好几种方法:(1.)每次大班分3个,小班分2个(2)每次大班分6个,小班分4个(3)第一次大班分3个,小班分2个,第二次大班分6个,小班分4个……

在分一分的过程中,学生发现6∶4、30∶20……都等于3∶2,这不仅可以巩固比的化简的内容,还使学生体会到大班分到的橘子数扩大为原来的几倍,小班分到的橘子数也要扩大为原来的几倍,这实际上为今后学习正比例奠定了基础。另外,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将根据筐里剩下的橘子数,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这实际上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同时,在分的过程中,学生将体会到大班占了3份,小班占了2份,这为下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奠定了基础。

课后我反思虽然是六年级的学生,但是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逐次分配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探索按比分的不同策略。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反思能力,倾听习惯,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方法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对学生动手操作的要求和指导也是必可少的。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