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4314015
【英文译名】:Computer Organization
【适用专业】:计算机组成原理
【学 分 数】:4
【总 学 时】:64学时
【实践学时】:16学时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组成部件的工作原理、逻辑实现、设计方法以及将各部件连接成整机的方法,强调建立CPU级和硬件系统级的整机概念,培养学生分析、开发、使用计算机系统的能力。
课程性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可作为其它专业的选修课程。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建立计算机CPU级和硬件系统级两个层次的整机概念。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了解主机与外围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方法和工作过程。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理解原码、补码乘法和原码、补码除法的运算规则,掌握浮点运算规则。
2、了解CPU的逻辑组成,包括寄存器设置、算术逻辑运算部件设置、CPU数据通路结构。
3、理解CPU的工作机制,主要理解指令的执行过程。
4、了解存储器存储信息的原理。
5、运用CPU与存储器的连接原理,进行存储器的扩展。
6、了解总线、接口和I/O传送控制机制,包括中断机制和DMA机制。
7、了解常用I/O设备原理。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修课程要求,后继课程等)
本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数字电子与数字逻辑》讲述基本的数字电路的分析与实现,本课程阐述了组成计算机系统硬件的工作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从系统结构的角度进一步介绍计算机硬件分析和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前修课程《数字电子与数字逻辑》
后续课程可能还有:《计算机系统结构》,《嵌入式原理及应用》
四、课程内容(内容体系、结构、基本知识点和重点、难点)
(一)概述
1、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2、计算机硬件组成与存储程序概念
3、计算机的工作过程与性能指标
4、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重点:
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工作过程
难点:
计算机工作过程
(二) 信息的表示
1、数据信息的表示:数制、码制、定点数和浮点数的表示
2、原码、补码、移码、真值之间的转换
3、汉字在机器中的表示
4、数据的奇偶校验与海明校验
5、指令格式、寻址方式、指令的功能和类型;
重点:
原码、补码、移码、真值之间的转换,定点数和浮点数的表示范围,数据的奇偶校验
难点:
数据的海明校验
(三) CPU系统
1、并行加法器原理
2、补码加减运算方法,溢出判断方法
3、原码一位乘法和补码一位乘法的运算规则
4、原码加减交替除法和补码加减交替除法的运算规则
5、浮点加减运算流程
6、CPU各组成部分的基本功能
7、微程序控制的基本思想
8、组合逻辑控制的基本思想
9、指令数据通路结构
重点:
并行加法器原理,补码加减运算方法,原码一位乘法和补码一位乘法的运算规则,原码加减交替除法和补码加减交替除法的运算规则,CPU的逻辑组成(内部数据通路结构),CPU的工作机制(指令执行流程与有关的微命令序列)
难点:
四则运算方法(补码加减法、原码乘法、补码乘法、原码除法和补码除法),CPU的工作机制(指令执行流程与有关的微命令序列)
(四) 存储子系统
1、存储器的分类与主要性能指标
2、静态存储器与动态存储器的存储
3、动态存储器的刷新方法
4、主存储器的逻辑设计
5、高速缓冲存储器
重点:
存储信息的原理和存储器的组织、连接、控制
难点:
存储信息的原理
(五) I/O子系统
1、总线的特点与总线操作
2、中断方式基本概念
3、中断接口的组成
4、DMA方式基本概念
5、常用I/O设备原理
重点:
中断、DMA等I/O传送控制机制
难点:
中断过程(请求、判优、响应、处理)和中断屏蔽
五、教学方法建议
本课程涉及了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课堂教学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一台模型机为主线,配以实例演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计算机组成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在讲清计算机各个组成部分原理的同时,注重各部件原理图的设计和实现。
六、考核方式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考核方式,由于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联系较强,建议采用理论考试加实验考试的方式。建议本课程考核应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四部分。建议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占10%,实验占30%,期中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40%。
七、其它说明(如习题或作业,实践环节内容和要求)
要根据课程的教学进度,布置一定数量的作业,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难点及重点问题,可在课堂教学中用实例讲解,并安排部分习题课。
八、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写明名称、编著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1、教材
[1] 蒋本珊主编.《计算机组成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
2、参考书
[1] 俸远祯,阎慧娟编.《计算机组成原理》.电子工业出版社,1996.4
[2] Kai Hwang.《Computer Arithmetic Principles,Architecture And Design》
九、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讲课
实验
大作业
小计
概述
3
3
信息的表示方法
8
1
8
CPU子系统
16
2
16
存储子系统
8
1
8
输入/输出系统
8
1
8
课堂讨论,作业讲解
5
5
合计
48
48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教学计划
一、本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对学生实验技能、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锻炼)
课程实验教学目的:通过本实验课程训练,学生可熟悉典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基本组成和基本功能,掌握计算机主要组成部件工作原理的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使学生对典型计算机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与使用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了解目前比较流行的硬件开发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和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分析应用能力。
课程实验教学要求:使学生对计算机各主要组成部件相互间的有机联系有较全面的理解。主要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
二、本课程实验内容体系和实验类型(综合/设计/验证/演示/参观等,比例,必做和选做安排)
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选题
实验类型
实验要求
实验学时
1
系统认识实验
一台基本的模型计算机
验证
必做
4
2
常用组件设计1
运算器组成设计
验证
选做
4
3
常用组件设计2
基本存储系统设计
验证
选做
4
4
常用组件设计3
基本微程序控制器结构设计
验证
选做
4
5
整体设计
模型机系统设计实验
设计
必做
8
三、实验项目内容安排(分实验项目写出每个实验的目的、要求、内容、方法、时间、参考资料;列出自选实验项目及指南,实验开放时间的管理)
实验1、计算机系统认识实验
实验目的:建立对计算机组成及原理的认识
实验要求:搭建一个模型机系统,仔细观察程序在计算机中的执行过程
实验类项:验证型
实验时间:4学时
实验内容:
1、 建模型计算机
2、 编写一段程序
3、 在模型计算机上运行程序
实验2、运算器设计实验
实验目的:
1、 握用硬件描述语言设计逻辑部件的方法
2、 了解运算器的设计过程
3、 掌握组内和组间并行进位技术
4、 验证运算器的功能
实验要求:
1、 ALU结构及各端口正确
2、 完成系统级仿真
3、 编写详细的实验报告
实验类项:验证型
实验时间:4学时
实验内容:设计一个8bit的运算器 ;要求该运算器具有加、减算术运算功能和基本逻辑(与、或、非、异或、求补)运算功能。
实验3、存储系统设计实验
实验目的:
1、 掌握用硬件描述语言设计逻辑部件的方法
2、 了解半导体存储器的设计过程
3、 掌握存储器容量的字扩展和位扩展技术
4、 掌握存储芯片片选逻辑的设计方法
实验要求:
1、 设计一个256X8 bit的RAM
2、 用两个256X8 bit的RAM组成一个256X16 bit的RAM
3、 仿真并验证
4、 编写详细的实验报告。
实验类项:验证型
实验时间:4学时
实验内容:设计一个256X16 bit的RAM ;要求能随机写入和读出数据
实验4、控制器结构设计实验
实验目的:
1、 掌握组合逻辑控制器的设计过程
2、 了解指令系统的设计方法
3、 了解数据通路的设计方法
4、 掌握拟定指令流程和微命令序列的方法
实验要求:
1、 画出模块框图
2、 功能仿真编程验证,将后仿真确认的配置文件经编程电缆配置到可编程逻辑器件中,进行测试,检查是否完成预定功能
3、 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类项:验证型
实验时间:4学时
实验内容:设计模型机中的组合逻辑控制器,验证其逻辑功能并下载到PLD芯片中
实验5、用CPLD实现模型机系统设计实验
实验目的:
1、 掌握组合逻辑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2、 掌握DMA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3、 掌握接口的设计方法
4、 掌握存储器的设计方法
5、 掌握运算器的设计方法
6、 掌握系统总线的设计方法
实验要求:将仿真确认的配置文件经编程电缆配置到可编程逻辑器件中,进行测试,检查是否完成预定功能;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类项:综合设计型
实验时间:8学时
实验内容:设计一个采用组合逻辑控制器的模型机系统,验证其逻辑功能并下载到PLD芯片中
参考资料:
[1] 杨小龙.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实验教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 TDN-CM++教学实验系统用户手册.西安唐都
四、实验报告及成绩评定 (包括整个课程中理论与实验评分的计算)
所有实验要求学生提交书面报告,包括源程序和原理图。
实验成绩评定:实验成绩的评定方式建议包含实验报告成绩、实验过程成绩两个方面,具体的方式和比重由指导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建议实验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30%。
评分标准:
(1)以5分制评分。
(2)按时提交得2分;延迟提交(不超过1周)得1分。
(3)执行通过,累加1分。
(4)完全正确累加1分。
(5)有创新累加1分。
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