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恒言·卷二十二·张淑儿巧智脱杨生》:“可惜你满腹文章,看不出人情世故。”明·汤显祖《邯郸记·第三十出》:“度却卢生这一人,把人情世故都高谈尽,则要你世上人梦回时心自忖。”人情,指人之常情;世故,指处世经验。人情世故,含义较广,泛指对人世间一切事由的观念、态度。不是具体的一(些)人,一(些)事。所以,此处应为“世”,而不作“事”。事故,是变故或意外灾祸。唐·韩愈《上张仆射书》:“非有疾病事故,辄不许出。”唐·白居易《对酒劝令公开春游宴诗》:“自去年来多事故,从今日去少交亲。”
自古以来,“人情世故”是门大学问。“世事通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中国社会,任你饱读诗书,抑或智商超群,如果不懂“世故”的学问,不作“人情”的文章,轻辄会碰得头破血流,重辄会落得脑袋搬家,那就真的是搞出“事故”了。这其中要属“杨修之死”尤为发人深省。
杨修处于汉末乱世,刚正、直率,胸怀报国之志,以天下大事为己任,对国家黎民,怀有一份责任,是中国古代较有典型意义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的聪明才智从不藏着掖着,有一说一,在有些人看来实在是“迂”得可以。以下略举几例:
杨德祖,即杨修,好学有才,为曹操主簿(官名,掌文书帐簿之官)时,有一次整修曹操府邸大门,曹操由内室走出,察看施工情形,不料在门上题一“活”字后离去。杨修命人将门拆毁,说:“门中活为‘阔’字,这是大王嫌门太宽了。”
有人献给曹操一杯乳酪,曹操吃了一口,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后,拿给其他官员。众官不知曹操用意,杨修见了,便拿起杯子吃了一口,说:“曹公教‘人’各吃‘一口’,还有什么好迟疑的呢?”
杨修有一次随曹操经过曹娥碑,见碑上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曹操问杨修可知其意,杨修回答知道,曹操要杨修先不要说出答案,杨修写道:“黄绢,是色丝,合为绝字;幼妇,是少女,合为‘妙’字;外孙,是女儿之子,合为‘好’字;齑臼是受辛之器,合为‘辞’字(辞古字为受辛)。所以是‘绝妙好辞’。”曹操所写的和杨修一样。事后曹操叹气说:“你的智慧胜我足足三十里之远。”
曹操平汉中后,想继续讨伐刘备,却无法向前推进;想坚守汉中,又很难防御得住。一天,曹操走出营帐,突然说:“鸡肋。”将军个个不知曹操所指。杨修说:“鸡肋,吃起来肉不多,没什么好吃,但丢掉又觉得可惜,我看曹公已经决定班师。”于是,私下要兵士们整理装备准备回家,不久曹操果然下令班师。
杨修正因聪颖太露,遭曹操忌恨,不免于祸难。杨修时常捅马蜂窝而不自知,坐在火山口上而不自明。其率真何其可亲可爱,其结局又多么可悲可叹。在这些血的教训面前,人们终于体会到了“难得糊涂”的可贵,终于知道了什么是做奴才的本分。
可时至今日,“人情世故”如同一个幽灵,还在束缚着国人的手脚,禁锢着国人的思维。话说起来模棱两可,不敢直言,不能直言;事做起来亦步亦趋,不敢创新,不会创新。言必称:“聪明难糊涂更难”、“大智若愚”,说什么“低头麦穗——饱满”。处处充斥的是糊涂理论,叫卖的是奴才哲学,妄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等通明练达的“人情世故”不学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