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齐桓公不计前嫌用良才 管夷吾庙堂陈谋论国是

众人唱着管仲创作的歌曲,很快就进了齐国的的境内,大家累得不行,管仲倒是长出了一口气,刚才他一直在担心鲁庄公派人追杀他,现在已经安全无忧了,可以好好考虑接下来的事情了。
  因数刚才一阵急走,众人都是又饥又渴,隰朋得知这里是齐国的绮邑,于是命令绮邑的封人(也就是地方长官)提供饮水与食物,这个地方长官脑瓜很灵,知道管仲是个人才,而齐桓公的老师鲍叔牙又是他的好友,因此,他相信管仲绝不会被杀,而且会得到重用,因此决定讨好管仲一番,不但拿出了最好的食物,而且态度毕恭毕敬,跪在管仲的囚车之前喂他进食,饭后,这个地方长官自以为有恩于管仲,有些得意洋洋,他悄悄问管仲,“如果您到国都之后幸免于死罪,而得到国君的重用,您将如何报答我呢?”他没有想到,管仲竟不屑地对他说,“如果我得到了重用,那是国君看重我的才能,这是我自己的功劳,我凭什么报答您呢?今天你请我吃了一餐,顶多日后我回请你一餐罢了。”这个地方长官碰了一鼻子灰灰,只好好悻悻而去。
  他们一行人到达齐国的堂阜(今天山东蒙阴县的西北)这个地方时,鲍叔牙早已经在堂阜的驿馆里等候着,能够见到生命无忧的管仲,鲍叔牙欣喜不已,但是看到自己的好友未来的国家栋梁竟然手脚被捆,眼静都被蒙着,心里则伤心不已,连忙令士卒打开解开他的绑绳,要放他从囚车里出来,一对老朋友此时此地这样见面可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但是管仲却制止了他,说道,“我是齐国的罪人,没有国君的命令,请不要解开。”鲍叔牙说道,“没有事的,国君早已经宽恕你了,我在这里迎接你,也是主公的意思。”管仲当然知道这一些,这样说不过是走走面子上的形式而已,要不齐国臣众也会说这个人也太实在了,所以他继续说道,“我与召忽共同侍奉公子纠,既没有让他最后获得君位,又不能避免他的惨死,作为臣属已经是失节了,反而侍奉公子纠的仇敌,”如果如忽地下有知,也会笑我的。”鲍叔牙安慰他道,“你这话说到哪里去了,成大事的人,不会在乎小的耻辱,立大功的人,也不会在乎小的详解,你有满腹才华,只是没有遇到施展的时机。现在的主公志向远大,如果能够得到你的辅佐,将可以成就称霸诸候之业,这样的巨大功劳可以名震诸国,难道不比为一个平庸的公子纠而守节有益处得多吗?”
  鲍叔牙其实说出的是管仲的心里话,管仲这个人是实用+理想主义者,即便不是公子小白即位而换作其他人,只要给他以机会,他一样会继续为之出谋划策的,在管仲的世界观里面,他只为国家效劳,至于为国家的哪个人效劳,这不是最重要的,而且,在他的心里面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小秘密,他的血管里始终流淌着姬姓的血液,他甚至是将齐国作为一个大平台,想要为姬姓的周王朝的重兴出一点力,而他的这种心底的想法正好又与一心成就一番理想主义式的霸业的齐桓公有些不谋而合,两个人也就在春秋的舞台上合演一台精彩的大戏,在由齐国的主演的这出戏中,齐桓公与管仲是主角,管仲应该感谢齐桓公给他表演的机会,同时,他更要感谢鲍叔牙,没有鲍叔牙的全力推荐,他也许活不到出台这一天。
  鲍叔牙与管仲交流过一番之后,就让人为他举行消灾仪式,按照齐桓公的指示,实行“三衅三浴”之礼,就是三次以香料涂身并沐浴,这在当时是表示欢迎的至高礼节,估计当时齐国的气候比较湿润,降水比较多,所以用这么多也不心疼。管仲这个人早年历经坎坷,经历过这次沐浴之后,果然洗掉了身上的晦气,从此之后,这个早年屡遭挫折出身小商人的人才果然再没有遇到什么苦难,一路人生高奏凯歌,落得个人生圆满,这是后话此处不提。
  管仲沐浴更衣之后,便在鲍叔牙的陪同下到了国都临淄,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堂堂的齐国国君姜小白竟然专程在临淄郊区迎接他的到来,这可不是一般的礼遇,齐桓这样做其实也不单单是给管仲看的,他这样做也是给天下人看的,齐国自姜太公以来,在人才策略上一直是采用“尊贤尚功”这样的制度,齐国之所以从立国之初就成为一个大国,与这样的人才政策有着莫大的关系,当然,在齐桓公之前的“尊贤尚功”虽然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是选才面始终还是在贵族士臣中选择中能力突出的加以任用,而齐桓公则将这个政策继续向前推进一步,将选材的范围扩大到了社会上的更多层面,无论是你是什么出身,只要是对齐国有用之人才,将一律得到重要,在这一点上,曾经沦为平民,之前没有太显赫简历的管仲得到重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当然,接下来我们还将从齐桓公对其他一些原本是小人物出身的人才的重用中看出这是一个求贤是渴的国君。
  管仲见到齐桓公如此盛情迎接他,越发感觉有些不好意思,当时那一箭的时候,他可是想了对方的命,没有想到这样大仇他都不看在眼里,反而如此热心地欢迎他,于是将帽子的帽缨垂下来,将衣襟掩起来,特地让拿斧头的人站在身后,根据当时的礼节,这样的作法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是个罪人,是向对方表示的认罪的,齐桓公于是命令拿斧头的人退下,直到第三次下命令之后,管仲才让持斧头的人退下,以引来表示自己的罪恶深重。关于我国古代认罪的方法还真是一种值得研究的学问,比如在几百年后的战国时代,赵国将军廉颇曾经背负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这也是一种请罪的方式。齐桓公拉着管仲的手说,“你的帽缨也垂下来了,你的衣襟也拉下来了,如此谢罪也已经足够了,你做一下准备,寡人准备在宗庙正式接见你,并有许多事情向你请教。”
  齐桓公的一番话让管仲感叹不已,他从前对于姜小白的种种判断在今天看来都是正确的,这的确是一个将大有作为的国君,在这样的国君的手下工作,自然也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做出一番事业来。
  齐国临淄齐宫正殿正南方向就立着齐国的宗庙,里面供奉着齐国自开国先君姜太公以来的列祖列宗、历代国君,几个月前,齐国两大世家的代表人高傒与国懿仲在这里让姜小白拜谒列祖列宗之后,支持他登上齐国国君之位,现在齐桓公在这里召见管仲,这已经是齐国的最高礼节了,从三衅三浴,到亲往郊区迎接,然后再是齐国宗庙相见,齐桓公是想用这种方式告诉管仲自己对他的重视与期望,更是对天下的人的告知,我齐桓公就是重视人才,你们别以为管仲试图谋杀过我我就会记恨在心,只要是对齐国有用的人才,我一概重用之!而管仲自然是感激涕零,立志为齐国的强盛而鞠躬尽瘁。
  齐桓公这个人是个性子直率的人,他从儿时起就有做一个有为的国君,实现称霸诸候的梦想,因此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来发展齐国的经济,壮大齐国的力量,但是当时他刚刚即位国君,没有多少从政经验,而在那个朝代,也不存在像今天这样有大量的古代文献可供他参考,现在有一个高人在手,自然是抓紧时间,立即向管仲请教为政之道,这就是齐国历史上的“庙堂陈谋”。
  以我个人的理解,其实在庙堂陈谋结束前,齐桓公这个人始终还不是无法全部信任管仲的,之前他对于管仲的全部印象基本停留在鲍叔牙的大力推崇上面,至于管仲是不是一个真正的治国之才,尚还需要他的面试。想想也是,将齐国比作一个大型公司的话,齐桓公就是一个董事长,他现在需要一个优秀的总经理,而前来面试的管仲虽然名声很响,但是个人履历却不佳,除去他曾试图谋杀董事长之外,他个人的工作经历更是不值一提,任职过许多小公司无一不是失败而终,这样的人可以堪当大任吗?他唯一的优势就是姜小白的老师全力推荐他,齐桓公虽然怀疑管仲的能力,但是不会怀疑自己老师的眼光,他决定给管仲这样一个机会,所以我们就会看到有趣的一幕,在庙堂陈谋的这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经典面试之中,齐桓公就像一个三岁儿童,一个接一个不停地问管仲问题,似乎他是个一无所知的君主,其实他也是借此来了解管仲有多少真才实学罢了。
齐桓公问管仲道,“先君襄公在位的时候,劳民伤财,大搞土木工程,饮酒寻欢,热衷于田猎捕射,不理国政,不将圣贤之人当一回事,看不起普通的士子民众,生活奢华,四处征伐却不重视军备投入,造成军中战士挨饿受冻,战马的补充等待游车用完的老马,战士的给养等待侍从食用的剩余。歌舞、杂技的艺人在前,而贤大夫在后。所以国家不能日新月异地发展。我真担心我们的宗庙无人打扫,社稷无人祭祀,请问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从前我们的先王,周昭王和周穆王效法文武的远迹,以成其名。集合年高有德的老人,考察人民当中表现好的,立典型以为规范。准备有格式的表券,使人们原原本本地加以填写。然后用赏赐劝勉好人,用刑罚纠正坏的;有的剪掉顶发,有的用赏赐安抚,治理人民始终如一。”管仲举国周昭王和周穆王的例子来说法可以看出他自己的一点内心的秘密,他身在齐国,却不忘记自己是一个姬姓子孙,所以我们看到日后他主张的一些建议就于对于周王室是非常有利的。后世为什么认为管仲是法家的先驱而非创立者,有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管仲的“法治”思想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法治的思想,而是一种介于法治与礼治之间思想,我们从他的这段话就可以看出来,他的法治思想是在礼治的基础上改进,虽然这较终极意义的“法治”存在不足,但是提出用统一的制度标准来规范人民行为,在当时也是一种很大的进步了。
  齐桓公觉得管仲的这一番话深有道理,但是仅仅这些却只是可以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要实现齐国的民富国强显然还有需要更多措施,于是他继续问管仲道,“接下来,还要怎么办?”管仲说:“从前圣王治理人民,国都分为三块,郊野划为五块,将人民划为四业,这样就可以安定人民居处,安排人民职业,用此为治民体制,而作为国君,还要审慎严格地实行‘六秉’,这样民心就可以掌握而百姓可以统治了。”
  从这一段话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管仲对于齐国内政的见解,他这个人属于法家的先驱,比较务实,所以他的回答中也就充斥数字这样的理性概念,为了便于大家的理解与记忆,我们不妨将其内政主张列为“三四五六工程”:将国都分为三部,将郊野分为五块,将人民分为四业,而为国君者,则要实行六秉,这些措施如何来理解呢?你也许有疑问,当时的齐桓公也是有疑问的,特别是六秉这个词,他还是第一次听说,所以他问道,“那什么是六秉呢?”齐桓公这个人的最大特点就是不耻下问,不像中国历史上许多国君往往自以为是、目空一切,面对于管仲这种技术权威,他就是要一问到底,一方面自己自己可以了解个究竟,另一方面也可以考察出管仲的才华到底如何。管仲说:“杀、生、贵、贱、贫、富,这就是六秉。”六秉也即六柄,柄是法家很重要的集权概念,对于这里的六秉我们不妨理解为六种君权,生、贵、富是赏,杀、贱、贫则是罚,管仲建议齐桓公严格实行六柄的实质并不是要他不用六秉,而是严格慎重的地实施,以此来强化君权的集权统治,这对于对春秋早期的宗法礼治而言又是一个不小的突破。
  齐桓公继续问道,“怎么叫国都分为三?”管仲回答说:“将国都划分为二十一乡:商、工之乡六个,士、农之乡十五个。您统帅十一个乡,高子统帅五个乡,国子统帅五个乡。三国就成了三军。您还要安排三国官府的官吏:市场立有三乡,手工业立有三族,湖泽立有三虞,山林立有三衡。确定五家为一轨,轨有轨长。十轨为一里,里设有司。四里为一连,连有连长。十连为一乡,乡有良人。五乡定为一帅。”桓公说:“郊野分为五块又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确定五家为轨,轨有轨长。六轨为一邑,邑有邑司。十邑为一卒,卒有卒长。十卒为一乡,乡有良人。三乡为一属,属有大夫。五属设五个大夫。武事听从于属,文事听从于乡,各自保证其所管,不准有所荒怠。”
  桓公又问:“那为什么将人民划分四业呢?”管仲回答说:“当代社会,民分为四种职业,士、农、工、商,他们都是国家的基础,因为各行各业的语言交流及工作都有很大的不同,不应该使他们杂居,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圣王总是安排士人住在闲静的地方,安排农人住近田野,把工匠安置靠近官府的地方,把商人安置靠近市场的地方。使士人们集中居住,可以方便士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创造出一种良好的的气氛,在这样的情况下,士人的子弟都可以深受教育,继续成长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使农家集中居住,可以有效的安排农业器械,解决一家无法搞齐全耒耜枷镰这样的问题,提高劳动的效率,农人都会积极在地里劳动,将他们集中居住,有助于他们的思想安定,不会见异思迁,他们的子弟也很容易学到耕种的本领,成为合格的农人。农人朴实而不奸恶,让他们安心种地,国家的粮食就多,他们其中优秀的人才人可以提拔为士,往往会成为贤才,所以,一定要敬农而爱农。将工匠们集中居处,这样他们就可以一起察看木材与矿石,考虑市场需求,共同分辨质量优劣,他们在工作时互相谈论工事,展示成品,比赛技巧,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因为集中居住,他们的子弟也会思想安定,不会见异思迁,成长为合格的工匠。使商人们集中居住,他们可以共同判断观察国内外的市场需求,了解本埠与外地市场的变化,又众人之力可以更准确地预知市场物价。他们可以共同事组织运输,可以将各类商品集中起来满足市场需要,商人们之间互相谈论赢利,互告买卖时机,互相陈说物价知识,这有利于他们的子弟也成为合格的商人。齐国要发展,首先要做好社会稳定工作,而将人民分为四业分开居住,有利于社会稳定,然后再对不同行业的人民实施不同的政策,比如对于农人按土地肥瘠而差别征收租税,不要侵占农人的农时;主公现在执政要启用新人,同时也不要放弃功臣故臣;而对于伐木、捕鱼、冶炼这些行业,也要有专门的政策,对人民进行休养,国家就会一步步更加强大。”
  问到这里,齐桓公已经深为管仲的才学所佩服,也基本打消了他对管仲的最后一点疑问,显然鲍叔牙的推荐没有错,他立意已决,准备立管仲为大夫,让他主政齐国,所谓“乱世出英雄、治世出贤人”,上文我们已经提到过,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有作为的统治者都不是独立出现的,他的身后必须跟着一个强大的辅佐者或者一个精英团队,齐桓公的身后就是有这样的一个团队,这其中,管仲就是这个团队的引领者,他把握住了机遇,如同一个满腹才华但是四处碰壁的求职者,终于在一个适合的时间,在一个适合的地点,遇到了一个适合他的公司与老板,所以,也就成就了一段千秋佳话。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jasononline/archive/2007/08/05/843712.html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