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Map源码分析

(转载请注明出处)

HashMap在实际开发中用到的频率非常高,面试中也是热点。

所以决定写一篇文章进行分析,希望对想看源码的人起到一些帮助,看之前需要对链表比较熟悉。

PS:都是我自己的理解,如有不同理解勿喷,谢谢大家

此处分析的HashMap版本为Java1.8中的版本。

 

开始之前我们先要知道HashMap存储的是key-value形式的数据,然后我们要知道他是散列表数据结构实现的。

 

一、散列表

关于散列表(也叫哈希表),先上图(图片来源百度),

上图就是散列表的结构图,可以看到,最左边一列,一列连在一起的格子,以及从0开始的下标,是不是很熟悉?

没错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数组(线性表)了,我们再看右边,右边也是一个我们常用的数据结构,链表。

 

数组和链表都有各自的缺点:

1、数组删除、插入性能不佳,寻址性能极优

2、链表寻址性能不佳,删除、插入性能极优

散列表是将两者的优点结合所诞生的一种数据结构

对上面的话进行一下总价:散列表 = 数组(线性表)+链表

 

二、HashMap.Node内部类

准备工作完成了,下面将开始进行源码分析(以下源码皆是从1.8版本HashMap中复制而来):

下面是HashMap开始定义一个静态内部类,Node<K,V>。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Node(int hash,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
            this.hash = hash;
            this.key = key;
            this.value = value;
            this.next = next;
        }

        public final K getKey()        { return key; }
        public final V getValue()      { return value; }
        public final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key + "=" + value; }

        public final int hashCode() {
            return Objects.hashCode(key) ^ Objects.hashCode(value);
        }

        public final V setValue(V newValue) {
            V oldValue = value;
            value = newValue;
            return oldValue;
        }

        public final boolean equals(Object o) {
            if (o == this)
                return true;
            if (o instanceof Map.Entry) {
                Map.Entry<?,?> e = (Map.Entry<?,?>)o;
                if (Objects.equals(key, e.getKey()) &&
                    Objects.equals(value, e.getValue()))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

直接看属性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key和value就是put的时候传入的参数

next,可以看出来,存的是另外一个节点的引用,这个就是单向链表的实现了,可以将链表中下一个节点赋值给next,这样就能通过当前节点拿到next中存储的下一个节点了

hash ,用来存储key的哈希值

 

不难看出HashMap.Node的对象就是HashMap存储的实际数据

再看HashMap中用Node定义了些什么对象,寻找HashMap中Node类型的成员变量,我们可以找到下面这行代码。

transient Node<K,V>[] table;

因为Node中有next属性的存在,所以每个Node都可以作为头结点去存储一个链表数据结构。

我们可以把Node理解为一个存储了key、value、hash的链表

而 Node[ ] table,即为链表的数组

需要注意的是,table在这里并没有初始化。

 

三、put方法,hash碰撞和扩容

我们继续往下,找我们熟悉的put方法,代码如下: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return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true);
    }

可以看到,put中是直接调用putVal方法的,其中有个需要注意的点,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了,在调用putVal时第一个参数,hash(key),hash方法如下: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这里可能有人会好奇为什么要计算key的hash值,以及为什么不直接使用 key.hashCode() 来获取哈希值

这是因为,hashmap 的 put 方法和 arraylist 的 add 方法不同,arraylist 是将上一个节点的下标+1,然后往这个+1下标中存数据 。而这种连续下标的存储方式在删除、插入时会带来下标前移和后移的性能消耗。

 

散列表中的数组是非连续存储的。

我们用index代表下标,那么就有类似:

index 0 有数据

index 1 没数据

index 2 没数据

index 3 有数据

 

怎么决定每个元素的存储位置?

hashmap采用的方法是通过hash等一系列算法,使用key计算出一个index,然后进行数据存取。

 

index如何计算?

假设数组长度是10,那么下标范围就是 0-9 

所以要做的事情,就是根据 hash 得到一个 0-9 的数据,说到这里应该已经有人知道怎么做了,这时我们只需要 hash%10 ,就能得到一个 0-9 之间的数据,也就是我们计算出来的下标。

但是,事情往往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直接看源码,看看到底如何操作的,这里我把putVal中的代码也贴上来了,如下: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boolean evict) {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n = (tab = resize()).length;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else {
            Node<K,V> e; K k;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e = p;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else {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if ((e = p.next) == null) {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 -1 for 1st
                            treeifyBin(tab, hash);
                        break;
                    }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break;
                    p = e;
                }
            }
            if (e != null) { // existing mapping for key
                V oldValue = e.value;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e.value = value;
                afterNodeAccess(e);
                return oldValue;
            }
        }
        ++modCount;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return null;
    }

 

下面将这段代码的流程说明一下,比较复杂,散列表的核心逻辑基本都在这里

 

1、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n = (tab = resize()).length;

判断当前table是否初始化(table),如果没有,则调用 resize() 方法来给数组初始化一个大小,因为 Node[ ] table 在定义的时候并没有初始化,resize() 方法的具体代码下文也会贴出来 

2、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这里做了两个操作,第一个是 (n - 1) & hash ,这一句就是计算下标的语句,其中 n 是数组长度。,这里并没有采用我们前面说的 hash % n ,这和HashMap的特性有关,下文会解释。
第二个操作是判断计算出的下标是不是已经存了数据,如果没有,就直接put到这个下标(代码中是先用一个临时变量 e 存储了旧节点,在最后一个if的时候判断了旧值是否为空,为空就把新值写进e.value中)。
如果已经有值,说明两个节点计算的下标相同,我们重点分析这里。

3、哈希碰撞

两个节点计算的下标相同,则为hash碰撞。
碰撞发生,只能说明计算的下标相同,并不能说明key或者hash相同,所以接下来应该是对hash和key进行进一步对比,如下: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如果key相同,为了满足hashmap key唯一的特性,则新值覆盖掉旧值。

如果key不同,则以链表的形式追加,A.next = B,如下图:

如果再有第三个节点,则 B.next = C,形成一个长度为3的链表,依次类推。

注意,在往后追加之前,会依次遍历链表上的每一个节点,如果发现其中某个节点的key与要追加的key相同,则直接覆盖。

 

此外,1.8版本中,hashmap新增了红黑树特性,如果链表长度超过8(包含8)则将链表转换为红黑树,该操作是为了解决链表过长时的寻址和查找性能,代码如下:

(红黑树此处不做详细介绍,它是一个非完全平衡二叉树)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 -1 for 1st
                            treeifyBin(tab, hash);

 

4、扩容 与 resize() 方法

 

看putVal方法的最后一段
++modCount;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

这里又调用了,初始化数组时候的 resize() 方法。
在Java中,数组的大小是固定的,不能动态增加,所以如果初始化的时候为其分配16个对象的空间,那么一旦这16个格子被占满,则后续的节点都会一直往链表上追加,
1.7版本会导致链表过长,严重影响存取性能,1.8加入红黑树以后,性能有所优化,但是性能依旧不理想(对比HashMap和HashTable性能即可),
所以为了保证存取的性能,hashmap会动态的对数组大小进行扩容。

我们来接下来看一下,resize()是怎么做的。代码如下:

final Node<K,V>[] resize() {
        Node<K,V>[] oldTab = table;
        int oldCap = (oldTab == null) ? 0 : oldTab.length;
        int oldThr = threshold;
        int newCap, newThr = 0;
        if (oldCap > 0) {
            if (oldCap >= MAXIMUM_CAPACITY) {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 oldTab;
            }
            else if ((newCap = oldCap << 1) < MAXIMUM_CAPACITY &&
                     old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oldThr << 1; // double threshold
        }
        else if (oldThr > 0) // initial capacity was placed in threshold
            newCap = oldThr;
        else {               // zero initial threshold signifies using defaults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int)(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if (newThr == 0) {
            float ft = (float)newCap * loadFactor;
            newThr = (newCap < MAXIMUM_CAPACITY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Integer.MAX_VALUE);
        }
        threshold = newThr;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unchecked"})
            Node<K,V>[] newTab = (Node<K,V>[])new Node[newCap];
        table = newTab;
        if (oldTab != null) {
            for (int j = 0; j < oldCap; ++j) {
                Node<K,V> e;
                if ((e = oldTab[j]) != null) {
                    oldTab[j] = null;
                    if (e.next == null)
                        newTab[e.hash & (newCap - 1)] = e;
                    else if (e instanceof TreeNode)
                        ((TreeNode<K,V>)e).split(this, newTab, j, oldCap);
                    else { // preserve order
                        Node<K,V> loHead = null, loTail = null;
                        Node<K,V> hiHead = null, hiTail = null;
                        Node<K,V> next;
                        do {
                            next = e.next;
                            if ((e.hash & oldCap) == 0) {
                                if (loTail == null)
                                    loHead = e;
                                else
                                    loTail.next = e;
                                loTail = e;
                            }
                            else {
                                if (hiTail == null)
                                    hiHead = e;
                                else
                                    hiTail.next = e;
                                hiTail = e;
                            }
                        } while ((e = next) != null);
                        if (loTail != null) {
                            loTail.next = null;
                            newTab[j] = loHead;
                        }
                        if (hiTail != null) {
                            hiTail.next = null;
                            newTab[j + oldCap] = hiHead;
                        }
                    }
                }
            }
        }
        return newTab;
    }

 

resize()代码略长,我们就说一些关键地方吧,在代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名为threshold的变量,这是HashMap的一个成员变量
顾名思义,它是一个临界值,扩容的临界值,当 HashMap的size 大于 threshold 就会进行扩容
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判断时使用的是HashMap的size,而不是Node[] table下标被占用的数量,因为有些数据可能是以链表的形式存储,没有直接放入Node[] table中
而HashMap.size是map中存储的总节点数,包括链表中的节点

我们找到threshold的定义代码:

    /**
     * The next size value at which to resize (capacity * load factor).
     *
     * @serial
     */
    int threshold;

 

注释可以看出来

threshold = capacity * load factor

其中capacity是容量,是Node[ ]  table的 length ,loadFactor叫做 “负载因子”, 也就是一个比例,size达到length的百分之多少就扩容,这个百分比就是 loadFactor。

查看构造方法,发现 loadFactor默认0.75,并提供了可以多参构造方法设置loadFactor。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
        this(initial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if (initialCapacity < 0)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initial capacity: " +
                                               initialCapacity);
        if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f (loadFactor <= 0 || Float.isNaN(loadFactor))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load factor: " +
                                               loadFactor);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this.threshold = 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
    }

上面代码最后一行,有一个tableSizeFor()方法,这个方法的作用是根据传入的 initialCapacity,得到一个 >=initialCapacity 的最小 2 的 n 次幂

这是hashmap的一个大小特性(实际上是 Node[ ] table 的大小特性),永远是 2的n次幂,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你调用构造方法传的大小如果是10,实际大小是16,如果传17、30,则实际大小是32。

tableSizeFor方法涉及无符号位移运算,此处不做分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研究

 

另外,注意一下,在构造方法中 tableSizeFor 计算的大小被直接赋值给了 threshold ,而不是threshold = tableSizeFor (initialCapacity) * loadFactor

原因是在构造方法中,并没有对 Node[ ] table 这个成员变量进行初始化,table的初始化被推迟到了putVal方法里调用的 resize() 中,在resize()方法中会对threshold重新计算,代码如下:

float ft = (float)newCap * loadFactor;

 

知道“负载因子”,临界值等概念以后我们再回头看 resize() 方法,

newThr = oldThr << 1; // double threshold

可以看到,扩容后的大小是扩容前的大小左移一位,左移一位的效果和乘以2的效果一样,所以是double倍的扩容,这样也保持了大小为 2 的 n 次幂的特性。

 

扩容流程我这里文字描述一下,大家比对着代码看就行了,就不再重复贴resize的代码了

1、创建一个新的Node数组,大小为之前的两倍

2、遍历旧的Node数组中的节点,如果节点之后有链表或红黑树,则遍历链表和红黑树

3、将遍历的每一个数据根据新的数组的大小,通过(newLength - 1) & hash重新计算下标 

4、按照新的下标将数据放入新的数组中

PS:因为大小变化所以下标计算也出现了变化,之前碰撞的可能扩容后不再碰撞,之前不碰撞的可能扩容后碰撞

 

四、其他

 
 
1、 (n-1)&hash 计算下标,而不是 hash%n

使用这个计算下标是基于hashmap的大小特性,在n等于 2的n次幂 时,
(n-1)&hash = hash%n

可以通过代入多组数据验证

2、put方法的返回值

很多人都不会注意这个,put方法其实是有返回值的,可以回过头再去看看一下源码。

put方法返回的是该key对应的旧的value,如果该key是第一次被put,则返回null


3、get方法

get方法也是先计算下标,然后通过下标取出这个节点,然后遍历这个节点后面的链表,直到找到key相同(equals)


4、hash方法

hash方法中之所以没有直接采用hashCode方法,是因为要提高hash值的均匀程度,减少碰撞


5、性能优化

上面提到了,扩容时会新建一个两倍大小数组,然后对旧数组中的数据进行全部重新计算下标。

上面这个扩容操作是阻塞的,也就是说,在使用HashMap时,正好插入了超过临界值的一条数据,那么这条数据的插入会比较慢,因为要等待扩容完成,如果数据较多,这个时间消耗就比较大了。

我们可以借助HashMap提供的多参构造方法进行优化,预估可能会存储的数据量,给定合适的初始大小,避免扩容,同时要避免初始化过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空间消耗。

五、尾记

不管是源码中大量的位运算,还是红黑树的引入,都能看出作者在为了提升HashMap的一点点存取性能做出的巨大努力,其实不止是HashMap,JDK中许许多多的类都编写的很精美,值得我们一行一行的去推敲。
另:(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NB-QS/p/9676147.html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