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考中级数据库思维导图

软考中级数据库思维导图

  • 第一章 计算机系统知识
    • 1. 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
      • 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
      • CPU的组成
        • 运算器:算术逻辑单元(ALU)、累加寄存器(AC)、数据缓冲寄存器(DR)、状态条件寄存器(PSW)。
        • 控制器:指令控制逻辑、时序控制逻辑、总线控制逻辑、中断控制逻辑等。
      • 存储器与总线
        • 数据总线(DB)、地址总线(AB)、控制总线(CB)。
        • 总线结构优点。
      • 输入输出控制
        • 程序控制方式、中断方式、DMA方式、通道方式和外围处理机方式。
    • 2. 计算机体系结构与存储系统
      • 计算机体系结构分类
        • 按处理机数量分类:单处理系统、并行处理与多处理系统、分布式处理系统。
        • 微观并行程度分类:CISC vs RISC。
      • 流水线技术:流水线周期、吞吐率计算。
      • 存储系统
        • 存储器分类:内存、外存、磁存储器、半导体存储器、光存储器等。
        • 随机访问存储器(RAM):SRAM、DRAM。
        • 高速缓存(Cache):地址映像方式、替换算法、性能分析。
    • 3. 安全性、可靠性与系统性能评测基础知识
      • 加密技术:对称加密技术、非对称加密技术。
      • 信息摘要:Hash函数、数字签名。
      • 计算机可靠性:可靠性计算、失效率、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可维修性、可用性。
  • 第二章 程序语言基础知识
    • 1. 程序语言概述
      • 低级语言与高级语言
        • 低级语言: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依赖于具体机器。
        • 高级语言:如Java、C、C++、Python等,易于理解,提高设计效率。
      • 翻译方式
        • 汇编:将汇编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
        • 解释:逐条翻译并执行高级语言。
        • 编译:将高级语言翻译成目标代码后执行。
    • 2. 编译程序与解释程序
      • 解释程序:直接或间接(通过中间代码)解释执行源程序。
      • 编译程序:将源程序翻译成目标程序后执行。
      • 区别
        • 编译:生成目标程序,不参与运行控制,效率可能更高。
        • 解释:更灵活,可移植性好,但不生成独立目标程序。
    • 3. 程序语言的数据成分
      • 常量与变量:根据值是否变化分类。
      • 数据的作用域:全局变量和局部变量。
      • 数据类型
        • 基本类型:整型、字符型、实型、布尔类型。
        • 特殊类型:空类型。
        • 用户定义类型:枚举类型。
        • 构造类型:数组、结构、联合。
        • 指针类型。
        • 抽象数据类型:类类型。
    • 4. 程序语言的控制成分
      • 顺序结构:按顺序执行操作。
      • 选择结构:提供分支选择逻辑。
      • 循环结构:重复执行计算过程。
    • 5. 编译过程
      • 词法分析:识别源程序中的单词符号。
      • 语法分析:构建语法树,检查语法错误。
      • 语义分析:检查静态语义错误,收集类型信息。
      • 中间代码生成:生成后缀式、四元式等中间代码。
      • 代码优化:优化中间代码或目标代码。
      • 目标代码生成:生成机器代码。
      • 符号表管理:记录符号信息,辅助语义检查和代码生成。
      • 出错处理:处理静态和动态错误。
    • 6. 中缀、前缀与后缀表达式
      • 中缀表达式:常见的表达式形式,如(a+b)*c-d。
      • 前缀表达式:波兰式,运算符在前,如-*+abcd。
      • 后缀表达式:逆波兰式,运算符在后,如ab+c*d-。
    • 7. 函数调用
      • 传值调用:单向传递实参值给形参。
      • 引用调用:传递实参地址给形参,实现双向数据传递。
  • 第三章 数据结构与算法
    • 3.1 线性结构
      • 线性表:由n个元素组成的有限序列,可以顺序存储或链式存储。
        • 顺序表:使用连续的存储单元,支持随机存取。
        • 链表:通过节点存储数据,支持动态内存分配。
      • :后进先出(LIFO)的线性表,有顺序栈和链栈两种实现。
      • 队列:先进先出(FIFO)的线性表,有顺序队列和链队列两种实现。
      • 字符串:特殊的线性表,由字符组成,可以顺序存储或链式存储。
    • 3.2 数组和矩阵
      • 数组:固定长度的线性表,可以是一维或多维。
        • 二维数组:可以按行或列存储。
      • 矩阵:特殊矩阵如对称矩阵、三对角矩阵和稀疏矩阵可以压缩存储。
    • 3.3 树和二叉树
      • :由结点组成的层次结构,每个结点有子树。
      • 二叉树:每个结点最多有两个子树的树。
        • 性质:二叉树的层数、节点数和度等。
        • 满二叉树和完全二叉树:特殊的二叉树结构。
        • 二叉树遍历:前序、中序、后序遍历。
        • 最优二叉树:带权路径长度最短的树,如哈夫曼树。
        • 二叉查找树:左子树上的键值小于根节点,右子树上的键值大于根节点。
    • 3.4 图
      • :由顶点和边组成的数据结构,可以是有向图或无向图。
        • 存储结构:邻接矩阵和邻接链表。
        • 特殊图:完全图、生成树和最小生成树。
        • 图算法:普里姆算法和克鲁斯卡尔算法。
    • 3.5 排序算法
      • 常见排序算法
        • 直接插入排序
        • 冒泡排序
        • 简单选择排序
        • 希尔排序
        • 快速排序
        • 堆排序
        • 归并排序
    • 3.6 查找算法
      • 常见查找算法
        • 顺序查找
        • 折半查找(二分查找)
        • 索引顺序查找(分块查找)
        • 树表查找
        • 哈希查找
    • 3.7 图的相关算法
      • 生成树与最小生成树:连通图中的子图,包含所有顶点。
      • 普里姆算法:以顶点为主的最小生成树算法。
      • 克鲁斯卡尔算法:以边为主的最小生成树算法。
  • 第四章 操作系统知识
    • 4.1 进程管理
      • 操作系统定义:管理系统中的软/硬件资源,控制程序执行,提供用户环境。
      • 特征:并发性、共享性、虚拟性和不确定性。
      • 功能:进程管理、文件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和作业管理。
      • 进程状态:运行、就绪、阻塞。
      • 进程组成:程序、数据和进程控制块(PCB)。
      • 同步与互斥:进程同步合作,互斥因争用临界资源。
      • 信号量机制:P、V操作实现进程同步与互斥。
      • 进程调度:高级调度、中级调度、低级调度。
      • 死锁:多个进程互相等待对方资源而无法继续执行。
      • 线程:轻量级进程,共享进程资源。
    • 4.2 存储管理
      • 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逻辑地址是程序员使用的地址,物理地址是内存中的实际地址。
      • 地址重定位:静态和动态重定位。
      • 分区存储管理:固定分区、可变分区、可重定位分区。
      • 分页存储管理:页、块、页表。
      • 分段存储管理:按内容分段,每段连续。
      • 段页式存储管理:结合分段和分页。
      • 虚拟存储管理:利用虚拟内存扩展主存。
      • 页面置换算法:最佳置换算法、FIFO、LRU、NUR。
    • 4.3 设备管理
      • I/O设备管理软件:分层构造思想,包括中断处理程序、设备驱动程序等。
      • Spooling技术:缓和CPU与I/O设备速度矛盾。
      • 磁盘调度算法:移臂调度和旋转调度。
    • 4.4 文件管理与作业管理
      • 文件结构和组织:逻辑结构(记录式文件、流式文件),物理结构(连续、链接、索引)。
      • 目录结构:一级、二级、多级目录结构。
      • 文件存储空间管理:空闲区表、位示图、空闲块链、成组链接法。
      • 作业调度算法:先来先服务、短作业优先、响应比高优先、优先级调度、均衡调度。
  • 第五章 网络基础知识
    • 5.1 计算机网络概述与网络硬件基础
      • 计算机网络分类
        • 局域网(LAN):短距离、高速度。
        • 城域网(MAN):中等距离、高速度。
        • 广域网(WAN):长距离、较低速度。
      • 网络拓扑结构: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和分布式结构。
      • 网络互连设备
        • 物理层:中继器、集线器。
        • 数据链路层:网桥、交换机。
        • 网络层:路由器、三层交换机。
        • 应用层:网关。
      • 网络传输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微波、红外线、激光、卫星通信。
    • 5.2 网络的协议与标准
      • OSI参考模型TCP/IP协议簇:互联网核心协议,包含逻辑编址、路由选择、域名解析、错误检测与流量控制。
      • TCP/IP协议簇
        • 网际层协议:IP、ARP、RARP、ICMP。
        • 传输层协议:TCP(可靠、面向连接)、UDP(快速、无连接)。
        • 应用层协议:FTP、SFTP、TFTP、Telnet、HTTP、HTTPS、DHCP、DNS、SNMP、SMTP。
    • 5.3 Internet基础知识
      • 域名和URL格式:域名包含主机名、本地名、组名和最高层域名;URL格式包含协议、主机域名、端口号和路径。
      • IP地址:分为A、B、C、D、E类,使用子网掩码区分网络号和主机号。
      • IPv6:128位地址,支持更大地址空间,采用冒号十六进制记法。
      • Internet服务:DNS、Telnet、电子邮件、WWW、FTP。
    • 5.4 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
      • 常见网络攻击技术:篡改消息、伪造、重放、拒绝服务(DOS)、窃听、流量分析、字典攻击、社会工程学攻击、SQL注入攻击、会话劫持、漏洞扫描、缓冲区溢出。
      • 安全分类: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
      • 防火墙技术:包过滤、应用代理网关、状态检测技术。
      • 入侵检测与防御: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
      • 认证、报文摘要、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用于提高网络通信的安全性。
  • 第六章 数据库技术基础
    • 主要考点
      • DBMS的功能和特点
      •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
      • 数据模型
      • E-R图
    •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
      • 三级模式结构:物理层、逻辑层、视图层。
      • 数据抽象:分为物理层抽象、逻辑层抽象、视图层抽象。
      • 三级模式
        • 外模式:用户接口,描述用户用到的数据。
        • 概念模式:数据库的全局逻辑结构。
        • 内模式:数据的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
      • 两级映象:模式/内模式映像、外模式/模式映像。
      • 数据的独立性
        • 物理独立性:内模式变化不影响逻辑结构。
        • 逻辑独立性:逻辑结构变化不影响应用程序。
    • 数据模型
      • 概念:对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
      • 类型
        • 概念数据模型(信息模型):如E-R模型。
        • 基本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数据模型。
      • 三要素
        • 数据结构:系统的静态特征描述。
        • 数据操作:允许执行的操作集合。
        • 数据的约束条件:完整性规则集合。
    • E-R模型
      • 实体:现实世界中可区分的“事物”或“物体”。
      • 联系:实体间的关系,包括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 属性
        • 简单属性:不可再分。
        • 复合属性:可细分为更小部分。
        • 单值属性:单个值。
        • 多值属性:多个值。
        • NULL属性:无值或未知。
        • 派生属性:从其他属性得来。
      • 扩充的E-R模型
        • 弱实体:存在依赖于另一个实体。
        • 特殊化:实体集按特征区分为子实体。
    • 题目解析
      • 数据库视图与基本表:通过建立映像保证数据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 数据库模式:用于描述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特征。
      • 聚簇索引:改变数据库的内模式。
      • 视图创建:构建外模式和内模式之间的映像。
      • 数据库设计:外模式设计属于概念结构设计;数据的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通过修改映像来完成。
      • 数据库应用系统:服务器负责数据库运行和维护,应用程序安装运行在客户机端或Web服务器端。
      • 关系模型:记录间的联系用关系描述。
      • NULL值:表示不存在或不知道。
      • 属性类型:派生属性、参照完整性约束。
      • 联系类型:多对多联系。
      • 数据模型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纵、完整性约束。
      • 数据库系统优势:数据独立性高。
      • 逻辑独立性:外模式到逻辑模式的映射实现。
      • 模式与实例:相对固定和变化。
      • 关系模型特点:结构简单,有通用化查询工具,有严格数学支撑,实现细节对程序员不可见。
      • 数据库三级模式:内模式、逻辑模式(概念模式)、外模式(用户模式)。
      • 国产数据库管理系统:openGauss。
      • 数据模型组成要素:不包括并发控制。
      • 视图:属于数据库系统的外模式。
  • 第七章 关系数据库
    • 7.1 关系数据库概述
      • 相关名词:关系、关系模式、关系模型、属性、域、候选码、主码、主属性、非主属性、外码、全码、元组/记录、字段、数据项、元数、基数、n元关系。
      • 关系数据库模式:关系模式表示为 R(U,D,dom,F),其中 R 为关系名,U 为属性集合,D 为域,dom 为属性到域的映射,F 为数据依赖关系集合。
      • 关系的三种类型
        • 基本关系:实际存储数据的逻辑表示。
        • 查询表:查询结果对应的表。
        • 视图表:虚拟表,由基本表或其他视图表导出。
      • 关系的完整性约束
        • 实体完整性:主属性不能取空值。
        • 参照完整性:确保关系间的数据一致性。
        • 用户定义完整性:针对具体数据库的约束条件。
    • 7.2 关系运算
      • 基本的关系代数运算:并、差、广义笛卡儿积、投影及广义投影、选择。
      • 扩展的关系运算:交、连接(θ连接、等值连接、自然连接)、除、外连接(左外连接、右外连接、全外连接)。
    • 7.3 元组演算、域演算与查询优化
      • 元组演算:非过程化查询语言,描述所需信息而不给出具体过程。
      • 域演算:表达式中的变量表示域,属性名视为域变量。
      • 查询优化:选择最有效的查询计划以节省时间、空间,提高查询效率。
    • 7.4 关系数据库设计基础知识
      • 函数依赖:X→Y 表示 X 函数决定 Y。
      • 完全函数依赖与部分函数依赖:Y 对 X 的依赖程度。
      • 传递函数依赖:Z 对 X 的依赖通过 Y。
    • 7.5 规范化
      • 1NF(第一范式):每个分量是不可再分的数据项。
      • 2NF(第二范式):消除非主属性对码的部分函数依赖。
      • 3NF(第三范式):消除非主属性对码的传递函数依赖。
      • BCNF(巴克斯范式):消除主属性对码的部分函数依赖和传递函数依赖。
      • 4NF(第四范式):限制属性间不允许有非平凡且非函数依赖的多值依赖。
    • 7.6 Armstrong公理系统
      • Armstrong公理系统:函数依赖的推理规则。
      • 函数依赖的闭包 F+ 及属性的闭包 XF+:由函数依赖集逻辑蕴含的函数依赖全体。
    • 7.7 模式分解及分解后的特性
      • 无损连接:分解后的关系模式通过自然连接和投影运算能还原到原模式。
      • 保持函数依赖:分解后的关系模式保持原模式的函数依赖。
  • 第八章 SQL语言
    • 8.1 SQL概述与数据库定义
      • SQL组成
        • 数据定义语言(DDL):定义和修改数据库结构。
        • 数据操纵语言(DML):查询、插入、更新和删除数据。
        • 事务控制:定义事务的开始和结束。
        • 嵌入式SQL和动态SQL:与高级语言混合编程。
        • 完整性和权限管理。
      • SQL核心动词
        • 查询:SELECT
        • 数据定义:CREATE、DROP、ALTER
        • 数据操纵:INSERT、UPDATE、DELETE
        • 数据控制:GRANT、REVOKE
      • SQL数据类型:包括字符型、整型、浮点型、布尔型、日期型等。
    • 8.2 数据定义
      • 表的创建:使用CREATE TABLE语句。
      • 表的修改:使用ALTER TABLE语句。
      • 表的删除:使用DROP TABLE语句。
      • 索引的创建和删除
        • 创建:CREATE [UNIQUE|CLUSTER] INDEX
        • 删除:DROP INDEX
      • 视图的创建和删除
        • 创建:CREATE VIEW 视图名 AS SELECT 查询子句
        • 删除:DROP VIEW 视图名
    • 8.3 数据操作
      • SELECT语句:基本结构,包括简单查询、连接查询、子查询、聚集函数、分组查询、字符串操作、集合操作、外连接。
      • INSERT INTO:向表中插入新行。
      • DELETE:删除表中的行。
      • UPDATE:修改表中的数据。
    • 8.4 授权与触发器
      • 授权:GRANT 权限 ON TABLE/DATABASE 表名/数据库名 TO 用户。
      • 收回授权:REVOKE 权限 ON TABLE/DATABASE 表名/数据库名 FROM 用户。
      • 触发器
        • 概述:自动执行的数据库操作。
        • 创建触发器:CREATE TRIGGER 触发器名 [BEFORE|AFTER] 触发事件 ON 表名。
        • 更改触发器:ALTER TRIGGER 触发器名。
        • 删除触发器:DROP TRIGGER 触发器名。
    • 8.5 嵌入式SQL与存储过程
      • 嵌入式SQL:将SQL语句嵌入高级语言中。
      • 游标:用于处理多条记录。
      • 存储过程:存储在数据库中的SQL语句集合,可通过指定名称执行。
  • 第九章 非关系型数据库NoSQL
    • 主要考点
      • CAP理论和BASE特性
      • 各种NoSQL数据库的分类与特点
    • CAP理论
      • 一致性(Consistency):系统在执行操作后保持一致的状态。
      • 可用性(Availability):所有数据操作都有成功的返回。
      • 分区容忍性(Partition tolerance):在网络故障时,系统仍能继续工作。
    • ACID理论
      • 原子性(Atomicity):事务的所有操作要么都执行,要么都不执行。
      • 一致性(Consistency):事务执行结果保持数据一致性。
      • 隔离性(Isolation):事务执行互不干扰,保持隔离。
      • 持久性(Durability):事务提交后,对数据库的更改是永久的。
    • BASE理论
      • 基本可用(Basically Available)
      • 软状态(Soft state)
      • 最终一致性(Eventual consistency)
    • NoSQL数据库的种类
      • 文档存储:MongoDB、CouchDB,适用于Web应用,存储文档和半结构化数据。
      • 键值存储:Memcached、Redis,适用于内容缓存,如会话、配置文件等。
      • 列存储:Bigtable、HBase、Cassandra,适用于分布式数据存储和管理。
      • 图存储:Neo4j、OrientDB,适用于社交网络、推荐系统等。
    • 题目解析
      • MongoDB:是一种文档存储数据库。
      • Memcached:是一种高性能的分布式内存对象缓存数据库。
      • Redis:是一种键-值存储数据库。
      • NoSQL数据库:通常保证BASE特性,而不是ACID特性。
      • 分布式数据库的CAP理论: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一致性、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中的两个特性。
      • NoSQL数据库的四大分类:列存储数据库、文档型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图数据库。
      • NoSQL数据库的存储模型:列存储、图存储、文件存储。
  • 第十章 系统开发和运行知识
    • 软件生存周期
      • 阶段: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单元测试、综合测试及维护阶段。
      • 关键任务:确定软件的开发目标及可行性、系统功能和性能要求、软件结构和数据库设计、详细算法和数据结构设计、编写程序代码、测试和维护。
    • 软件生存周期模型
      • 瀑布模型:线性顺序连接的阶段,早期计划和需求调查。
      • 增量模型:需求分段为增量产品,每个增量分别开发。
      • 演化模型:快速原型基础上逐步改进。
      • 螺旋模型:结合瀑布和演化模型,强调风险分析。
      • 喷泉模型:以用户需求为动力,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 典型的软件开发方法
      • 结构化开发方法:面向数据流的开发方法,适合数据处理领域。
      • 原型化开发方法:快速建立系统模型,确认用户需求。
      •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以对象为核心,提高系统复用性。
      • 敏捷方法:通过灵活性适应需求变化,客户满意度。
    • 软件项目管理
      • 成本估算:估算软件开发的成本。
      • 风险分析:评估项目潜在风险。
      • 进度管理:使用Gantt图和PERT图进行进度安排。
      • 人员管理:组织形式包括主程序员组、无主程序员组和层次式程序员组。
    • 需求分析
      • 任务:确定软件功能、性能、数据和界面要求。
      • 分类: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和设计约束。
      • 结构化分析方法
      • 数据流图:描述系统的逻辑模型,面向数据流建模。
    • 面向对象分析方法
      • UML图:包括类图、对象图、用例图、序列图、通信图、状态图、活动图、构件图和部署图。
      • 系统设计
      • 概要设计:设计软件系统总体结构。
      • 详细设计:确定具体实现方式。
    •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
      • 抽象:忽略非本质方面。
      • 模块化:分解软件为独立模块。
      • 信息隐蔽:隐蔽模块内部处理。
      • 模块独立:高内聚、低耦合。
    • 系统测试基础知识
      • 目的:发现错误。
      • 原则:尽早、不断进行测试。
      • 类型: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系统测试和回归测试。
    • 软件测试方法
      • 黑盒测试法:功能测试,不考虑内部结构。
      • 白盒测试法:结构测试,基于程序内部逻辑。
    • 系统维护
      • 可维护性:软件难易程度。
      • 内容: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
  • 第十一章 数据库设计
    • 11.1 数据库设计概述
      • 数据库应用系统生命周期:分为数据库规划、需求描述与分析、数据库与应用程序设计、数据库设计实现、测试、运行维护六个阶段。
      • 数据库设计的一般策略: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
      •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用户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数据库运行和维护。
    • 11.2 系统需求分析
      • 需求分析任务:收集和整理用户信息,确定新系统功能,收集基础数据及处理方法。
      • 需求分析文档:系统需求说明书,包括数据流图、数据字典、说明性表格、统计输出表和系统功能结构图等。
    • 11.3 概念结构设计
      • 概念结构设计方法:实体-联系方法(E-R方法),描述实体、属性和实体间的联系。
      • 设计步骤:选择局部应用、逐一设计分E-R图、E-R图合并。
    • 11.4 逻辑结构设计
      • E-R图向关系模式转换:实体转换为关系模式,联系转换为关系模式。
      • 关系模式规范化:确定数据依赖,进行范式化处理,以减少数据冗余和更新异常。
      • 确定完整性约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 用户视图确定:根据数据流图和用户类别确定视图。
    • 11.5 数据库物理设计
      • 物理设计过程:确定数据分布、存储结构和访问方式。
      • 存储结构:数据文件中记录的物理结构,涉及索引技术。
      • 访问方式:存储记录结构设计、存储记录布局、存取方法设计。
    • 11.6 数据库运行维护与管理
      • 数据库重组和重构:优化存储文件,调整数据库结构。
      • 数据库系统审计:记录数据库资源和权限使用情况。
      • 存储管理:提高系统性能,包括索引文件和数据文件存储、页面大小修改、数据排序和索引项增加。
      • 数据安全性管理:建立网络安全、操作系统级安全、DBMS级安全、角色和用户授权管理。
    • ER图向关系模式的转换
      • 实体转换:转换为关系模式,实体标识符为关系的码。
      • 联系转换:根据联系类型(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转换为关系模式。
  • 第十二章 事务管理
    • 1. 事务的基本概念
      • 事务:一系列数据库操作的逻辑单位,具有“要么都做,要么都不做”的特性。
      • 事务控制语句
        • BEGIN TRANSACTION:开始事务。
        • END TRANSACTION:结束事务。
        • COMMIT:提交事务,永久保存更新。
        • ROLLBACK:回滚事务,撤销更改。
    • 2. 事务的特性(ACID)
      • 原子性:事务中的操作要么全部完成,要么全部不完成。
      • 一致性:事务执行的结果保持数据的一致性。
      • 隔离性:并发事务相互隔离,互不干扰。
      • 持久性:一旦事务提交,其结果永久保存。
    • 3. 事务的状态
      • 活动状态:事务开始执行。
      • 部分提交状态:事务执行完毕但未提交。
      • 失败状态:事务因错误无法继续执行。
      • 中止状态:事务回滚到初始状态。
      • 提交状态:事务成功提交。
    • 4. 数据库的并发控制
      • 事务调度:串行调度与并发调度。
      • 并发操作问题:丢失修改、不可重复读、读脏数据。
      • 可串行性:并发执行的结果与串行执行相同。
      • 并发控制技术:加锁机制,包括排它锁(X锁)和共享锁(S锁)。
      • 封锁协议:一级、二级、三级封锁协议。
      • 两段锁协议:事务分为加锁和解锁两个阶段。
    • 5. 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 故障类型:事务故障、系统故障、介质故障。
      • 备份:静态转储、动态转储、海量转储、增量转储。
      • 日志文件:记录事务操作,用于恢复。
      • 恢复操作:UNDO(撤销)、REDO(重做)。
      • 故障恢复策略:根据故障类型进行相应的恢复操作。
  • 第十三章:云计算与大数据处理
    • 1. 云计算基础知识
      • 定义:按需自服务访问资源池模式。
      • 关键特征:广泛的网络接入、可测量的服务、多租户、按需自服务、快速弹性、资源池化。
      • 分类
        • 部署模式:公有云、社区云、私有云、混合云。
        • 服务层次:IaaS、PaaS、SaaS。
    • 2. 云关键技术
      • 虚拟化技术:提供虚拟化计算资源。
      • 分布式数据存储:存储大量数据。
      • 并行计算:高效处理大数据。
      • 运营支撑管理:管理云资源。
    • 3. 大数据处理基础知识
      • 大数据特征(5V)
        • 多样性(Variety):数据类型繁多。
        • 速度(Velocity):处理速度快。
        • 大量(Volume):数据体量巨大。
        • 价值(Value):价值密度低。
        • 真实性(Veracity):数据来源可靠。
    • 4. 大数据处理流程
      • 基本流程: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
  • 第十四章:数据库主流应用技术
    • 1.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 概念:结合数据库系统和计算机网络,面向分散地理和集中管理需求。
      • 组成:多个节点通过网络连接,每个节点有局部数据库管理系统(LDBMS)和全局数据库管理系统(GDBMS)。
      • 完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条件
        • 分布性:数据存储在多个节点。
        • 逻辑相关性:数据间存在逻辑联系。
        • 场地透明性:数据位置对用户透明。
        • 场地自治性:节点能独立执行局部应用请求。
    • 2. 分布式数据库特点
      • 数据集中控制性:传统数据库的演进,具有数据集中控制特性。
      • 数据独立性:与集中式数据库相同,强调数据独立性。
      • 数据冗余可控性:减少冗余,但可存储冗余数据以节省传输开销。
      • 场地自治性:局部应用具有自治性。
      • 存取有效性:查询优化包括全局和局部级别。
    • 3. OLAP与OLTP对比
      • OLTP:面向日常事务操作,如银行交易、订单处理。
      • OLAP:面向分析处理,支持决策制定。
    • 4. 数据仓库
      • 基础:商业智能系统的基础。
      • 面向:分析而非事务处理。
      • 数据视图:多维。
    • 5. 题目解析
      • 多维分析:OLAP技术,如销售数据分析。
      • 面向对象数据库:对象作为复杂数据类型,具有封装、继承、多态性。
      • 分布式数据库模式:全局概念模式定义整体逻辑结构。
      • 数据仓库数据组织:基于多维模型。
    • 6. 分布式数据库设计
      • 数据分布目的:提高访问局部性,减少远距离数据访问。
  • 第十五章:标准化和知识产权基础知识
    • 1. 知识产权特点
      • 无形性、双重性、确认性、独占性、地域性、时效性
    • 2.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 主体: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 客体:计算机程序和文档。
      • 保护条件:独立创作、可被感知、逻辑合理。
      • 权利:包括发表权、开发者身份权、使用权、复制权、修改权等。
      • 行使:通过许可使用和转让使用。
      • 保护:著作权自软件开发完成之日起产生,保护期为50年。
    • 3. 著作权归属
      • 原则:著作权属于作者,职务作品归单位,除非有其他规定。
    • 4. 专利权
      • 保护对象: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 授予条件: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
      • 申请:需满足特定条件。
      • 侵权行为:包括未经许可制造、使用、销售专利产品等。
    • 5. 商业秘密
      • 构成条件:未公开性、实用性、保密性。
      • 侵权行为:包括盗窃、利诱、胁迫或违反保密要求。
    • 6. 法律责任
      • 民事责任:未经许可发表或登记软件,修改、翻译等。
      • 行政责任:复制、发行、出租、传播等。
      • 刑事责任:根据情节严重性。
    • 7. 案例专题
      • E-R图:涉及实体间联系、弱实体、聚合、子实体等。
      • 关系规范化:涉及候选码、范式、关系模式分解等。
      • 数据库故障与恢复:检查点机制、REDO、UNDO操作。
    • 8. 题目解析
      • 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单位所有,作者享有署名权。
      • 软件侵权:涉及复制、销售、使用侵权软件的法律责任。
      • 商标注册:先使用原则,先申请原则。
      • 专利申请:先申请者获得专利权,除非协商解决。
      • 署名权:表明作者身份,不可转让。
      • 版权法:主要保护方式,明确权利,促进创新。
  • 13
    点赞
  • 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数据库思维导图pdf是一种以图形化形式展现数据库相关概念和关系的文档。它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数据库的结构、原理和操作等内容。 数据库思维导图pdf通常包括数据库的基本定义、分类和特点等基本概念,以及数据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等深入内容。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可以清晰地展示数据库的层级结构和关系,指导用户正确理解和应用数据库的知识。 数据库思维导图pdf的设计一般采用树状结构、节点链接等方式,以使用户可以逐级展开,深入了解数据库的各个方面。在每个节点中,通常会包含文字说明、关键词、关系图等信息,以帮助用户理解和记忆相关概念。同时,数据库思维导图pdf还可以添加颜色、图标、箭头等视觉元素,以增加信息的可视化效果和吸引力。 使用数据库思维导图pdf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好处。首先,它有助于用户系统化地学习和理解数据库的知识,将分散的概念组织成有层次、有逻辑关系的结构,提高学习效果。其次,思维导图的图形化展示方式便于用户快速浏览和回顾知识,提高信息获取和记忆效率。此外,思维导图还可以作为备忘录和思维工具使用,帮助用户进行课后练习和知识总结。 总的来说,数据库思维导图pdf是一种有助于用户学习和记忆数据库知识的工具,通过图形化展示概念和关系,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据库技术。它适用于初学者和专业人士,为数据库学习和实践提供了便利和效率。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