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上一篇文章的结尾笔者说过,如果导言的后半部分(有关后面每一章节的介绍)不是那么有指导性,可以视为一个对全书的总结提炼,因此我们暂时不读这一块儿。等到整本书看完以后,我们再回过头来仔细阅读,权当对全书的复习回顾。
所以今天我们开始正式进入正文部分,一起来探讨解读第一章的内容。

笔者整理 | 第一章内容目录
上图是按照作者所给小标题,列出的第一章的七个重点。
我们先回顾一下在导言中所说的关于话语和话语分析的几个要点
- 话语是口头和书写语言的延伸部分,文本是话语的“产品”;
- 话语分析方法有三个向度:一是文本向度,二是话语实践向度,三是社会实践向度;
- 作者关于话语和话语分析的研究目标是:致力于填补某种空白,寻求一种语言分析方法,既能够研究语言中的变化,也能够通过语言研究社会文化中的变化,既适用于理论,也适用于实践。
今天正式开始介绍语言学历史上一些有名的有影响力的话语分析方法,看看这些方法的实际内容和优缺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分别是什么,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选择这几种话语分析方法出来介绍,以及我们该如何在这些已有方法的基础上改进完善,形成作者所说的“能够既适用于理论分析又适用于实践分析的”话语分析方法。

第一章的内容框架 | 笔者今天重点谈谈红框内的两大部分
【一、第一章的前言】
本章最开始,作者表明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后文所介绍的六种话语分析方法并非历史上所有存在过的方法。作者是由选择性的挑选了一些方法进行概括。
在他挑选的这六种话语分析方法中的前四种:
- 辛克莱和库尔萨德的课堂话语分析方法
- “谈话分析”中的民族方法学工作
- 拉波夫 (William Labov) 和芬雪 (David Fanshel) 的治疗式话语模式
- 社会心理学家波特和韦雷瑟尔的话语分析方法
被视为同一类,作者将它们归纳为是非批判的(non-critical)话语分析方法。
后两种:
- 福勒等人的“批判的语言学”
- 以佩奇尤科斯和阿尔都塞为代表的一种法国的话语分析方法
则归为批判的(critical)话语分析方法。
所谓非批判与批判,本质区别并不是这种语言分析方法批判了谁或者批判了哪个说话人,而是对话语的分析不仅描绘了话语的实践,还揭示了权力和意识形态如何建构了话语,话语又如何建构了社会身份/社会关系以及知识和信仰体系。是否探讨话语和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是批判与非批判的方法最核心的区别。
下面我们逐一介绍这六种话语分析方法:

【二、非批判的方法】
1.辛克莱和库尔萨德
- 目标:寻找话语分析的某种普遍描述性体系
- 话语和文本重点:课堂语言(因为课堂上的话语实践,往往被某种约定俗成的话语规则制约)
- 方法框架:总结归纳出一组类似语法单位一般层级递减(如句子——子句——短语——词——字这样)的话语分析单位。这组单位包含五个呈递减序列的因素。
课——相互作用——交流——动议——行动
- 分析方法:
老师:好的,我们开始上课了,先问一个问题,你们都写完作业了吗?
学生:是的,写完了
老师:写完了,那作业里有什么问题吗?
这里由三个动议(move)组成:开始、回答和反馈。
老师的第一次发声是一个开始动议,学生的发声是一个回答动议,老师的第二次发声包含两个动议:第一条线索是一个反馈动议,第二条线索是下一个开始动议。
通过这样的话轮分析,总结出多种动议,而多种动议组合构成了交流,一种动议可以由多种行动组成,各单位之间就像这样环环相扣。
- 局限性:
a.从他们的目标和话语重点我们都可以看出,原先是希望自己能总结出一套具有普遍分析价值的描述体系,可是确选择了如此局限的话语分析材料,仅仅将话语分析的材料局限于课堂话语中,实在是太过“狭隘”;
b.“缺乏话语的发展变化的社会指向,对解释也不够重视。” 把课堂实践搞成像唯一实践途径似的。且在他们看来,话语只是静态的放在那里等着被解释,没有突出话语的可变性以及与社会历史关系的相互作用;
c.由于分析者对自身定位的偏差,把分析者当成描述者而非解读者,因此没有合理还原话语的实际使用场景,以致曲解了话语的实际涵义。就如同把”楔子“只当作字面意思的一种工具来理解,但实际上说话人指的是小说或者剧本前的引言。脱离了使用场合。
【结语】
为了避免篇幅过长,我们下一篇文章再继续主要介绍后五种话语分析方法,对上述第一种话语分析方法的介绍框架(目标 | 话语文本重点 | 分析方法 | 优缺点/局限性)有任何改进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