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数据处理》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及基本任务
本课程是《核数据处理》课的后续教学实践环节,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核数据处理课程的理解,并能独立或合作完成一些核数据的处理,且能合理解释其结果。该课程主要在前续计算机语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对已获得的核数据进行某一特定目的编程,以获得良好分析结果,从而使得学生掌握如何提取有价值的信息量,为解释异常、环境评价等做好铺垫。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本着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设计思路的拓宽,加深对核数据处理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本课程设计主要采用以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为主,以师生交流为辅的教学模式。
(二)实习质量标准要求
设计报告内容:课程设计题目,时间、地点,设计任务,设计目的要求,设计原理及方法(程序设计给出流程图与程序解释),设计成果,设计的心得、体会以及对该实习的建议等。
上交资料:每人提交课程设计报告一份与程序设计源代码。
三、课程设计项目与时间安排
设计项目1:
指导老师提供γ能谱(具体见附件1),学生对其进行平滑处理,并寻峰。
具体要求:
学生必须采用两种或是两种以上的方法实现对所给γ能谱的平滑,并进行寻峰,寻峰不要求完全找出每个峰,上述均需给出具体的程序源代码,平滑前后均需画出能谱图。
设计项目2:
指导老师提供X荧光能谱(具体见附件2),学生对其进行寻峰,并找出边界,对其峰面积进行计算。
具体要求:
学生首先对能谱进行寻峰(找出每个峰)并找出峰边界,采用两种或是两种以上方法实现对所给能谱的峰面积计算,上述均需给出具体的程序源代码,平滑前需画出能谱图。
注意:采用何种平台,何种编程语言不限,可以采用Matlab、LabVIEW,VC,VB 等均不限。课程设计地点在学院所在实验室机房(地学楼C502)中进行。
四、成绩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核数据处理课程设计从总体表现、设计方案的质量、设计成果质量等方面设定评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