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几何体素描_美术课:《设计与视知觉》导读

217ba592136e848513b33178d029542a.png

一.设计的视知觉基础

建筑师所应该具备的视觉思维能力
l 以准确性为原则的视觉机制;
l “如画”的构图;
l 对形象的敏锐感觉;
包豪斯带来的新的视觉方式训练,概括起来包含以下几个:
l 抽象思维;
l 空间知觉;
l 对材料的敏锐感觉;
这个可承担目的旨在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一个与之相应的感知觉基础,培养一种视知觉思维。

二.视觉思维的整体观

XXXXX


三.视知觉训练的教学模式

视知觉研究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对形式的知觉与画面上的操作。 视觉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有哪些?
主题性与连贯的练习s——主题有综合性(讲求形式,及其背后视知觉的体验,及对应的练习方式),(每个主题下的)各个练习分别处理素描、画法系统、视觉形式的个别问题,产生连续的体验。
每一个简单的视觉活动与练习,都包含某一框架下对视觉形象的感知、描述、再现。不能将素描方法、画法系统、形式研究分开来传授。 何为“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
子系统相互关联;某一整体概念,对其要素和结构进行分解。 形式问题:形式研究是视知觉训练的主体,形式元素包含形状、体积、空间、光影、质感、色彩,其中形状、体积和空间属于对形式的本质研究;而光影、质感、色彩属于对形式的表象研究。就训练的次序而言,应该先本质后表象。 视知觉方法:如模棱两可性作为设计方法,知觉片段的共时性再现、抽象性的概念、写实、想象、表象、体验等这些源自于现代艺术的探索,并在一个专题中起主导作用。 素描方法:负形素描、轮廓素描、雕塑素描等等。

四.教学大纲、各章节模块的教学点

一.明暗
训练:通过明暗探讨对形状的知觉的训练。
技法:XXXXXXXX
练习:用碳粉炭笔制作表达明暗的技巧,认知进行抽象构图,明暗技巧为后续的章节做铺垫。 二.形状
训练:正负的视觉思维转换。
技法:学会轮廓素描、结构素描、负形素描、正投影素描;
练习:炭笔使用下关于线与面的技巧练习与拼贴画(拼贴填充)、模棱两可的视觉认知(正负图形)等练习。 三.体积
训练:几何结构认知、物体重量感的认知、表达片段的共时性再现的训练——XXXXXXX。
技法:使用包括结构素描、平行投影、雕塑素描等技法;
练习:△点线面技巧、知觉片段的共时性再现等练习。 四.空间
训练:空间几何结构、容积感与空间构成方式认知与塑造的训练——对空间容量、几何结构、限定要素的认知,即对真实空间的感受与视幻空间的塑造,从而得到某种空间之体验。
技法:使用透视投影素描、徒手透视作图、雕塑素描等技法;
练习:空间透视写生、色纸运用、视幻空间塑造(想象加工)等练习。 五.光影
训练:对光影的感知、描述与表现的训练——包括对光影现象的感觉经验(对影子和光线形状的知觉、明暗渐变的捕捉)、光线对我们空间知觉的修饰作用、光影作为一种造型手段的可能性的探索,探索光的表现性。
技法:使用光影素描(表达五大调)、光影投形画法等技法。
练习:△精准的光影投形平面制图、立体三维的光影素描(对象?)。 六.质感
训练:材料质感的感受、抽象、图案制作的训练——包括材料的触觉感受、视觉特性的客观描述、对质感的抽象化、对质感现象的基本感觉和描述。
技法:XXXXXXXXXXX
练习:包括真实质感素描、模拟质感素描、抽象画素描、图案拼贴等练习。 七.色彩
训练:色彩概念、色彩感觉、色彩构思的训练。
技法:使用水粉画研究体系,及水彩画马克笔写生等绘画方式。
练习:使用包括色彩概念、色调、色彩构图等相关练习。 八.解析
训练:解析画面深度空间、平面深度空间、空间的结构与构成的训练——XXXXXXXXXXXX
技法:XXXXXXXXXXX
练习:△包括临摹深度空间的构成要素、平面空间的构成要素、分析图解、色彩、拼贴练习。 九.写实
训练:探讨空间与光影的真实互动——真实描述对象形体、空间、表象(空间的表象属性),以及对空间的感受(包括为何、开启、光线等)。
技法:黑白/彩色的光影素描。
训练:透视作图(写生)、固有色与环境色。 十.体验
训练:素描作为体验建筑的一种手段。将绘画方式与观察相结合,绘画决定了观察的方法,并以体验与研究为目的,体验已包含了时间与运动等多方面的特性。降负荷体验集中表现于单一画面。
技法:各种素描方法小结。
练习:△组合构图、混合媒体。 十一.想象
训练:通过照相剪辑等方式来建构空间,作为空间想象的手段,与建筑构件的构成是不同的。通过剪辑拼贴真实构件(照片)来发挥与创造。
技法:XXXXXXXXXXXX
练习:透视空间中的想象、照相剪辑、混合媒体。
十二 .表现
训练:解决色彩色调与设计表现图的明暗处理等问题
技法:XXXXXXXXXXXX
练习:透视作图(写生)、配景构图、渲染技法。

五.具体教案

一.明暗

入门级了解、熟悉笔触的运用,了解工具与纸张的特性,产生技法绘画意识和造型意识,产生明暗与形状的结果。从涂鸦到设计之转变,学生产生对明暗、对比、形体、线条等的感知与绘画意识,并伴随造型意识的崛起,包括四个任务即媒体实验——抽象之“看”及观察练习——设计策略——视觉秩序。本章同时是对抽象性、抽象形式、抽象构图、抽象艺术认知的开端。

1. 涂鸦任务:

用排线、揉擦、遮挡、抹去的方法入门尝试素描表达,学会明暗色调的有效控制(即明——灰——暗及其过渡),在敏感过程中产生线条和形状,产生复杂的图案、形状、线条,根据画面对感兴趣的关注的局部其形式进行捕捉与强化。

2. 抽象化任务:

从一些照片中寻找有趣味的构图关系,提取其抽象概念与形式,启发抽象认识,用“型”框取局部景致,将照片局部从整体中隔离出来,用明暗表达等进行生动写实地表达,主动寻找有趣味的构图。练习者要感受抽象形式关系,并能用语言与绘画进行描述。

3. 更加主动的寻找抽象形式关系:

通过局部(分离随机选出的片段)抽象图示,发展更多的图(新的图示),注意创造中的视觉力,如通过延展(线和面的延展)、融合、重复、叠加等手法。

4. 视觉秩序:

将之前的草图(视觉秩序认识)发展为一个完整的构图,各部分之间相互强化与巩固(分析其联系,通过简化构图或复杂化,不限)。作者应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构图设想(构思),即形式要素在画面上的组织关系,运用明暗处理将其充分表达。

描述的语言十分重要——明暗、形状、线条、几何体、有机形等意图。


二.形状:

从形状的角度研究物体(建筑)的形式构成。画面的二维特性决定了笔在画上涂抹形成的暗面构成了一个形状。

在本章任务画面形状的知觉是由图形和使其显现的背景之间的明暗对比所决定的。对形状的知觉有正、负两种不同形态,研究重点在于实现正负形的相互作用(观察及转变之类操作),并将观察的策略发展成一种设计方法,以期达到模棱两可的构图。

应该去观察、再现、控制抽象构图,我们观察物体的视角便产生一种素描方法反过来说,/一种素描方法就是一种观察的视觉。本章主要采用轮廓素描、结构素描的方法,对线条的倚重。

1. 正投影/正投形任务:

采取正投影、平面图形而非透视的方法。介入实物的观察而不仅限于图面内容的观察,用正投影的方式去观察与表达物体,抽象的方式以达到某种抽象的转化。

正投形素描具有精确比例尺度的优点,对客观的真是描绘。

以结构素描的方式描绘一组物体的正投影(选取一定数目的5~6个物体),将其组合的正投影(拍扁)画出。

2. 负形知觉和描述:

训练一块块的描绘负形,有技巧性地设置,而非事先将物体形状确定。在观察时撇开物体的具体形状而只关注于物体形状之间的“空”的部分。

以骨骼结构的对象为宜。用白纸黑笔与黑纸白笔的不同方式来操作,从一个局部入手到另一个局部。

研究正负形也即研究图形与背景之关系。基于人的视觉的有选择性(即聚焦能力),使观察者得到图形与背景互换的视觉体验(取决于若干特定条件,关联知觉心理学课题)。

3. 拼贴练习:

具体为A4黑色卡纸上的白色拼贴,再将黑卡纸贴于A2白纸上。某图形分割成小块,重新组合排列与拼贴,产生新的图底关系。

4. 模棱两可性任务:

选择浅空间(不易深度空间的再现为目的的画面组织)进行图底关系的进退与转,发现或创造图底兼具正图形品质的作品。通过横向对比、动态移动渐变等方式,进行画面的组织与构图,研究丰富的图底关系的转换方式。


三.体积

体积涉及我们研究物体的三维造型、几何结构、重量感、片段的共时性体验、多面性和运动、体验的时间因素,

一方面要学习如何以素描方法来体验体积的几何结构和重量感,另一方面还要就如何在图面上表达有关体积的诸多特性的方法进行探讨。

画法系统、素描方法、研究内容,主要采用结构素描。

1. 几何结构认知(结构素描):

用平行投影来观察与抽象化,再着重依据平行投影构筑一个三维视图,避免真实透视视觉的影响,并通过结构素描完成物体的“透明化”(类似线框图方式、透视眼的表达),显现其隐藏在后面的部分,以此来研究物体体积与重量感。

首先描绘一个简单体积——通过结构素描来培养一种营建的感觉,即描绘一个物体/体积的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与该物体的构筑与组合方式(实体部分)相一致。同时结构素描涵盖了从形体研究到体积研究,是理解体积几何构成方式的一种规律。

其后运用相同的方法,即平行投影的方式,针对性从不同角度着重描绘一个物体(用结构素描),产生不同的角度来体验并研究物体的几何结构。

2. 雕塑素描与体积重量感:

雕塑素描追求类似雕塑家进行泥塑创作的感性经验,对体积重量感的描述,是另一种思维方式。

雕塑素描用深浅黑白来表达——空间深的用笔去推,空间浅的则轻画或擦除,赋予物体明暗层次变化,来自对其局部之间空间关系的认知(与外界光线无关,类似于立面图表达前后关系,是依据物体体积的逻辑与构成方式),用大笔触或用密集的排线方式(用炭笔制造大笔触进行塑造,另一种是用连续密集的线条取代宽笔进行扫描式绘制。)。

3. 体积片段的共时性再现:

把不同方向的视图片段组合在一副构图中,从而创造一个完整物体的印象,实现共时性再现。进行抽象截取与处理,应用了拼贴、并置、错位、置换等手法,随机性拼贴共置,而非严整性对应。对体积的另类体验。

可以利用设计课的作业,如坐具进行体积研究,包含对其几何结构的描述、体积重量感的描述知觉片段的综合共置。


四.空间

我们所见到的的图形背景就是空间,本章节我们意图追求画面中形状与背景(空间)的互动关系,及图底关系的模棱两可性。通过实验激发抽象的空间感受,同时通过透视探讨空间感受。这一专题从透视的角度来探讨我们对空间的知觉,也正因为透视使我们现实中感受空间的方式。

同时,研究空间的构成方式,研究限定空间的方式,并可以带有一定的抽象性进行想象空间的塑造——脱离现实性限制的想象的空间、空间群。

涉及:明暗、形状、体积,研究画面空间、图底(二维空间)的模糊性、实体与空间。

1. 透视与空间结构关系的认知:

首先对透视想象和知视觉认识、对透视原理的理性认识,运用透视原理,以及正确的方法如目测法或者比例缩放法,来把握透视变形。

可以用透明玻璃上面覆盖白纸(硫酸纸或作图纸)来描写真实世界的透视场景,或胶片法进行辅助描绘。在此环节中应该学会“成比例缩放、透视原理、目测法、笔拟法”,并理解“水平线、灭点、视点、视高”等知识点。

学习的困难在于我们的观察常常受到主观思想的干扰。

2. 雕塑素描及空间容积的体验:

运用雕塑素描法研究(除了重量感,便是空间位置的远近深浅),从内部观察与体验方盒子,用一种根据对空间距离的“推测”,来铺设明暗来研究空间,面与面之间产生明暗差异。对空间的体验正如对空间所含空气厚度的反映,而外在则是对实体重量的反映。

选定一个室内空间进行描绘,越深越远的颜色越重反之越浅;用雕塑素描的方式解读室内,最难点是需要有意识地忽略光线、材质、色彩的因素,把注意力放在基本几何形体并体验空间深度。

3. 空间限定与空间构成:

如何认识和运用空间限定要素,一定程度决定了空间品质与空间感觉。空间容积是对空间本身几何特性的关注,空间限定则是对围合空间的构件的关注。

需要从透视的角度来表现空间限定构件之间的关系,对建筑构件的描述占据主体,而非空间容积。对某一真实空间/场景作绘制,之后通过想象进行建筑构件与空间的各类变形与转换研究,并用抽象的方式绘图。

4. 想象的空间任务:

建筑空间受现实条件限制和重力作用、材料、结构可能性等,画面则只是线条与纵深(明暗)来表现的。故画面与空间可以进行想象性的构思——第一是创造不受重力约束的空间结构;

第二是创造一个真实但不符合逻辑的空间;第三是创造一个混乱图像的空间。“空间”这个综合性专题的顺序:结构素描——空间几何结构——雕塑素描——空间容积。P85


五.光影(空间中光影观察与练习)

1.光影的观察与描述:

培养对光影的直观体验和学习准确描述光影的素描方法,包括研究光影形状与明暗层次:首先把光影看成是形状,使用类似于轮廓素描或负形素描;之后对构成形体的光影从明到暗之变化作系统性是认知,包括明暗交界面、区分五个基本面、各个面的形状等,区别影与阴是不同的,认清明暗之层次。

明暗素描的训练通过一短一长两个练习的体验,通过涂抹的方式,统一均匀的灰色调上刻画形体的光影变化,通过提亮、加深。

观察与描绘阴影的形状,用类似轮廓素描或负形素描。,然后需要系统性地研究明暗变化:一方面,训练观察与描绘光影明暗细微变化的能力。另一方面,将设计课模型置于灯光之下,找好角度,用五大调来描绘光影。

2. 形体与阴影的动态关系:

设计光影的练习,不仅在于阴影的描绘性作图(利用旗杆法),也在于了解形体和光影之间的内在互动关系。学者去描绘设计中的对象、学会设计光影。

3.光影的抽象表现:

凭借想象力来处理光影的关系(可以是表现性的也可以是夸张性的),通过处理光和影的关系形成视觉焦点,创造一个戏剧性的视觉效果,即通过想象出来的光环境效果,来进行设计的推敲。建议在前期进行一些简短的光影的表现性练习。


六.质感

质感研究的核心是重新重视对物体的触觉经验,并转化为素描技能。本章研究“视觉触摸”,包括真实质感(触觉经验)、模拟质感(视觉错觉)、抽象质感、图案四个方面,清楚并区分他们的定义,本章着重讨论他们的内在联系与过渡转换,训练遵循从直接感知到抽象演变的原则与流程。

模拟质感以真实质感为依据,对质感的抽象应该质感的写实为基础,不可将他们独立开来。立体派的拼贴法,成为视觉质感研究的出发点,目的是通过真实材料培养一种对质感敏锐的观察力与表现力,并得到写实与抽象描绘质感的能力,以此增加学生对物体触觉经验。

1. 质感认知任务:

用真实材料制作拼贴,来激发对质感的认识(综合材料),用现成的材料,注意对质感的感受经验。前期用拓印的方法来记录与感受,将其转化为图形,并对局部放大,对笔触做探讨,达到以假乱真。

2. 模拟质感任务:

模拟质感任务由几个步骤串联,用明暗的方法来表达质感,一个3~4种质感组合的拼贴图。通过光线(不同材料对光线的反射是不同的),将描绘对象局部放大,来描绘纹理结构,把握表面的纹理特征。描绘时应注意特定材料的本色、光影效果等(不同的编织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质感),重新审视拼图,用线条去表达肌理。

质感观察及描绘与尺度有很大关系,几个步骤逐次逐渐放大,聚焦超出肉眼可见。

3. 抽象质感:

是对模拟质感的进一步图案化、平面化——用简单的图案去表达材料,通过真实的质感与纹理特征提炼而来作抽象化处理,参考《静物与水晶酒杯》。

重新审视拼贴图,特别注意每种图案的抽象程度——不能太写实,也不能抽象到看不出材质。

4. 从材料质感到图案全过程:

先通过对真实材料的触感进行拓印,转换成视觉图形,再进一步发展成模拟质感,进而进一步抽象化,成为纹理图案。

接着通过图片与杂志,寻找有相似图案纹理的视觉资料并进行相互联系,锻炼学生对视觉材料的敏感性。

最后将所学的关于质感的四种概念综合运用,制作一幅新的拼贴图,即“拓印质感——模拟质感——抽象质感(图案化)——真实材料”。


七.色彩

练习者认知色彩的一些基本概念与专门体系,学会运用色彩进行创作的基本方法,通过练习体验色彩设计的内在规律。

学习色彩的策略,从纯机械性的颜色调配,到分析性的色彩注释,再到创造性的色彩设计。积累色彩的感性经验与调配色彩的技能。认识几组概念包括:色调、色温度/明度/饱和度、色彩构图、色彩特征。

一个新的色彩构图的但,往往源自对现代绘画大师作品的复制研究和分析转换。

1. 色环与色彩调配:

从制作一个色环开始。

2. 相关认知练习:

色彩明度练习/色相练习/色彩纯度练习/色彩心理因素练习——如色彩温度等。

不仅凭借力行的公式调配出相应的色彩,以证明色彩复制的复杂性以及个人感性在色彩认知中因素的参与度,并增加技能;同时也要增加对色彩的敏锐度,感性地参与,需要判断色彩的明暗、冷暖、纯度。同时,色彩的归纳带来了形式(形状)的归纳。

进行名画的实验:将一幅作品平均地切割成若干部分,每个练习者负责一小部分重新上色,在拼贴组合回去。

3. 色调的研究:

从被动的色彩复制到主动的色彩设计的过渡。

色调是指在一幅色彩作品中建立色彩和谐关系的组合。色调的研究即建立不同的色调关系(互补、相似、同类色调)——不但与选定的色彩有直接关系,还与各色块的大小对比、各色块在画面中的位置有关。一定程度地依赖练习者对色彩的感知。

这个练习以色环为基础,通过色换上的互补色、相似色、同类色基本关系来选择颜色。

4. 色彩构图:

新的任务由名作而来,与原作关系不仅是色彩方面,也是形式方面的——色调方面,综合之前的各种研究,设计一个新的色彩构图,以某一名画为蓝本,以改变不同色彩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互补色调的使用)、原作中某些色彩(再纳入与之互补的相关色彩与延伸色系等);形式方面,也要提取一些原作的基本元素来创造。


八.解析

本章讨论素描和视知觉设计的几个基本策略,即视觉思维和素描方法作为运用工具的问题。一方面针对画面空间,另一方面针对建筑空间的探讨。解析,即把一个整体分解为基本构成要素,再对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逐一考察,认知其本质。

具体画面空间:浅空间中的图形与背景的关系(显隐性)、深空间(二维画面空间中创造出三维深度错觉)中的透视空间构成问题。

在这个专题中我呢吧将通过照片与具象绘画作品来揭示两类空间组织的本质。

1. 认知环节:

对比照片或具象的绘画作品,来揭示浅空间、深空间两类空间组织的本质。以及从一种空间想另一种空间转换,构成一个双向学习的过程。包括:

深度空间需研究造成深度错觉的那些视觉因素;

  • l 点、线、面、体在空间中的组织方式;
  • l 分前景、中景、背景三个层次来理解空间;
  • l 透视效果、明暗深浅的变化所造成的错觉。

通过对照案例,对其进行解读,并对影响因素进行逐一解读。

2. 深度空间诠释:

在之前自己的理解与理论分析基础上,通过临摹方式,重新诠释深度空间与原作。

关注线条、平面、体积的组织手法、临摹带有抽象性、可将画面中所表现的人、物归纳(画成)抽象的几何体块。此临摹是一个抽象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抽象思考(逆向思考)的过程。

3. 平面空间和浅空间诠释:

首先将画面中的形象归为简明的线段和几何形状,其次是分析线和形之间的“张力”作用,以及线和形组织的参照线或结构线。

用图解的方式来揭示画面中线和形的相互作用关系。

4. 平面空间的诠释:

以一副拼贴画结束对平面空间的解析,把拼贴当成是一种方法和一个过程。

影响拼贴的因素:一方面是结构间“张力”,线与形;另一方面是“图——底”关系的模糊性。

在平面空间分析中,原作被解析为线和形状以及之间的张力。一个结构图解、模棱两可性的图底关系,都影响了拼贴。

类似平面设计的拼贴任务。


九.写实

画面上表现得很形式是对现实对象的如实描述,本章找寻一种特定的写实方法。之前对形式的基本要素(空间等)与表项要素(光影等)作了研究,此时将从综合的角度进一步强化写实作为基本素描和设计策略的概念,以室内空间作为主要对象。

如何观察和描述空间的不同感受,是本章主要课题。将从两个方面研究写实——一方面从对现实的室内空间的直接观察和描述,来训练对光线的敏感与写实技巧(主要对开口方式、各个面的具体材料、、和色彩、光线角度与本身颜色);另一方面通过模型装置来研究。从单色开始,渐渐过渡到彩色媒介。

  • l 室内开口方式
  • l 构成各个面的具体材料
  • l 光线照射角度及光线的颜色

以上三者,激发了不同的空间体验,如何观察进而描述空间的感受成为本章的课题。

一方面,从现实室内空间的直接观察和描述,训练对光线的敏感性及写实技巧;另一方面,通过一个模型装置,来模拟研究光照下的写实情景。

1.“空间、开口、光线”任务:

一种直接在纸上探讨空间和光线问题——用碳条加深局部,或用橡皮提亮局部。注意运用透视原理以及根据物体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定出空间结构,并观察光影的形状,研究光影与建筑(及门窗洞口等)的关系及互动模式。同时研究光影在墙体与物体上的表现形式(表现出的明暗层次变化),增加对光影的敏锐感,捕捉光影形状的技能。

2.光线对空间知觉的影响:

学会制作一个空间场景的模型装置(28*40*20),并利用光源作为空间感知的调节器来研究它的空间特性,以此进一步理解空间、开口、光或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一个五面围合的盒子研究光线与空间——模型重点放在盒子内部,像一个电影摄影棚或舞台灯布景,把模型放在不同情况的光源环境下,观察其内部变化。

把空间的直觉感受记录在绘图纸上,并尝试使用不同的绘图工具如墨水笔、水彩、铅笔、炭笔等等。

3.固有色、环境色、空间知觉:

认知固有色与环境色这俩概念。

色彩空间知觉取决于围合空间表面材料的固有色、光线的颜色、两方面的相互作用,以此来体验色彩空间知觉的动态关系。。

用灰色纸进行描绘,与之前的速写一样,根据在较亮(开口、光线)以及阴影、投影等较暗部分作处理,得到主题的明暗关系。

4. 从现实空间到画面空间:

用不同颜色纸板来置换原来两个面或要素(墙、地板或顶棚),于空间中放置一个色彩鲜明与材质明显的物体。


十.体验

我们体验包含看——观察——发现,包括画的本身、线条的笔触、题量的处理、表面的组织等,可以说素描方法就是一种体验方法。本章探讨伴随素描的一种新的态度,以研究和体验建筑及其环境为目的,如何将不同的素描方法运用对建筑的观察与研究中。

以综合的方式表达研究对象视觉形式的复杂性,涉及一种抽象的空间想象。

1. 速写方法、体验方法:

阐述轮廓素描/负形素描/结构素描/雕塑素描/质感素描/光影素描/色彩素描的基本含义、不同目的与使用情境,将其作为一种抽象化的结构,并展示了一种观察方式、一种体验(具体不做解释P168)。通过不同的素描类型对同一建筑形式或构件做分别描述,也可以对某一要素作系列探讨。

对一个建筑的观察研究,不仅是整体还可以聚焦到细部,寻找线条、形状、材质、光影、色彩等,并加以极度抽象化,抽象为点/线/面元素、光滑/粗糙、黑/白/灰,等等。

2. 组合构图:

通过分割法,将画面分为若干个小格子,不同片段安排在不同空间内(前后层层空间,同一空间剪辑为片段,格子显现空间),这种“立体主义”的构图策略,可以利用其分隔、重叠、拼接等方式手段,实现片段的共时性再现,重点在于“组合”——在你表达之前对所要表达的主题有一个认知,你所要表达的可能是你体验建筑时观察到的若干片段,可能是同时的场景,也可能是时间串联的场景。

通过拼接产生构图能否进一步发展,取决于对线条、明暗、色彩的进一步处理。


十一.想象

想象并非无中生有,想象总是收到某种因素激发——想象往往取决于以个人的对所见之物的视觉内涵与联系,他的美学潜能的引导。

这个专题,探讨照片剪辑的创作手法作为空间想象的手段的可能,也即用照片来构筑想象的空间场景。这个专题不同于前一个专题,研究的是具体的空间想象、具体限定构件与视觉形象、材质、色彩、光影等。同时,本章旨在开拓练习者的空间想象力和综合运用绘画媒体的能力;而空间想象评价标准,在于创作者能否带来不同的空间体验、对尺度的把握等。

1. 照片剪辑作为空间想象方法:

如同达达派艺术家一般,从具象的照片处理素材,具体的建筑构件、具体的材料和造型,直接运用照片中的物体的形象,剪辑拼贴照片片段,来构筑与组织画面。尝试使用照片素材作为构筑空间场景的可能性。创造性在于我们能否出乎意料地使用照片片段以及拼贴。

字啊这个任务中,不同于以往的绘画抽象的“构件”,而是通过一些照片片段构筑空间,在拼贴中找到构思。

2. 空间意识与空间构成:

反过来,对完成的照片拼贴进行图解分析(绘图与抽象化),找出空间限定构件,用简单的线条把它们还原成为抽象的构件,了解它们是如何围合与限定空间的,并观察它们在场景中的具体位置,确定空间的基本特点(空间形状如何、之间的关系如何等)。同时将空间层次氛围远中近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去丰富空间的层次编号、增加其复杂性(即设计构思介入)。

3. 混合媒体的表现方法:

照片剪辑创造了一个包含质感、色彩等丰富生活气息的空间场景。可以通过照片剪辑、综合材料、拓印等方式,也可以运用广告色、粉笔、彩铅等直接上色,打破各种媒体之间的界限。


十二.表现

素描与视觉相关的艺术,同时也作为表现欲表达的手段。我们应该打破表现的手法(水彩等)、表现的载体(绘画)、表现的角度(透视)等固定队思维,提倡自由表达而不限于表现。表现既不同于写实,也不同于想象,是介乎两者之间的,是凭借相信去描述即将建立的建筑与场景,表现其各类属性与氛围(包括光影、色彩、质感等)。

我们把表现分为:透视作图、配景研究、构图探讨、渲染方法四个任务来探讨。

1. 视点与透视作图:

类似于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重点把握好建筑、视点和画面三者的关系。理解视高、水平线、视看水平夹角、垂直视角等。避免透视失真。

2. 环境与建筑配景:

不是只是为了装饰而去布置配景,而是表现图的重要组成——建筑配景的最主要目的是将建筑放在一个真实环境,如实地表现他所在环境以及他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个环境不仅仅包括静态的物质,也包括动态的生活场景;另外配景的作用也在于均衡构图、丰富画面层次。

练习者可以在一张已经完成的透视图的复印件上做配景的研究,以建筑为核心的思考与设计的尝试,除了绘画之外还可以是拼贴,保持视角的正常,同时有必要时,需要进行照片的抽象化(如统一为线描形式时,需要转换)。

3. 意境中的明暗、光影、色彩:

首先应重视这部分的练习。明暗与光影至关重要——一幅图的表现性和环境氛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画面的明暗关系:前期准确把握建筑的光影(可通过模型,排除颜色的深浅等其他影响判断的因素),而在后期,通过明暗处理来创造一种戏剧性的效果,或者通过明暗处理来区分画面的前景、中景、背景。

色彩方面,需包括实际可把握因素与主观处理两方面。

4. 渲染与表现技法:

首先应该撇开媒体的限制,可以尝试其他的表现媒体或综合地运用各类媒体,提倡不择手段和灵活运用的态度。

渲染作图不外乎纯线条、纯明暗(前者通过对线条疏密、粗细等级,后者通过明暗表达光影、质感),或两者结合(初学者多为第三种)。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