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林人:那些和虫子打交道的日子

曾经有一个很热门的问题:“一旦爆发战争,什么工作是最安全的?”在五花八门的回答中,有一个答案竟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森林护林员。为什么?“在大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中,方圆上百公里没有人烟,在林海中形单影只的护林员应该思考一个问题——我真的值得一发导弹吗?”最安全的工作,不是让敌人打不着,而是让敌人不想打。这是一个玩笑,但也引人好奇:护林员的工作真的没有价值吗?他们每天除了看守森林,还需要做些什么?今天要说的故事,就和他们息息相关。

【1】

护林员的主要工作,当然是保护森林。

森林的威胁有很多种,包括盗砍盗伐、森林火灾、病虫害等等,它们都是护林员的顽强对手。

近些年,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盗砍盗伐现象已经极大减少,但森林火灾和病虫害依然是森林中的顽疾。

好在借助着现代科技,护林员可以在森林中安置许多热成像检测器,用来实时检测森林中各部分的火源;国家也可以通过卫星图片来观测森林,做到对森林火险的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护林人:那些和虫子打交道的日子

安置在森林中的热成像监测站

而森林病虫害,则成为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遗留问题。

红脂大小蠹(dù)是一种由美国传来的森林害虫,二十年前在山西被发现。

护林人:那些和虫子打交道的日子

红脂大小蠹

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后,这个本来在美国属于次级虫害的小虫子居然如鱼得水,以排山倒海的势头迅速蔓延到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北京等地。

2005年,在红脂大小蠹入侵中国仅仅几年之后,国家林业局统计至少有600万株松树“命丧虫口”。

所谓蠹虫,是昆虫中的一个门类。它们以树为生,以树为食,在树中蛀出一个个的坑道,最终将整个树蛀空。

护林人:那些和虫子打交道的日子

也许你会觉得这种漫山红叶的风光看上去很美,但其实这些红色的松林已经被害虫入侵。大概一年多的时间,松林会大片枯死,枯死树木里寄生的害虫还会进一步扩散,威胁到周边健康的松林。

比起雷击、火灾这些外力损坏,小虫子们的杀伤力要强劲得多,它们对树木的损害是不可逆的。

小小虫子,竟成了护林员的最大心病。

【2】

对于蠹虫这种森林的“迷你杀手”,护林员们不得不靠人力巡逻自己的林区。

但是,林区面积动辄几百上千平方公里,这么大的区域,怎么巡逻呢?

很多林业保护的工作人员都讲述过自己的艰苦经历:因为林区大,交通不便,林业保护团队去巡逻一次就需要花费几个礼拜甚至几个月。而这样的巡逻根本无法持续,一两年只能巡逻一次,很多时候都无法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存在。

护林人:那些和虫子打交道的日子

在森林中巡逻的护林员

也许你有点疑惑:多增加一些人手不就可以弥补监测空缺了吗?事实恰恰相反。

鉴别不同的害虫、预防病虫害等都需要很丰富的专业知识,而大量的基层护林员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无法准确辨别各区域的虫害情况,因此一定需要林学院的专业团队来巡逻鉴别。

稀缺的专业林业团队、我国广大的林区、落后的巡逻方式,让林区的病虫害防治成为了一个长久无法解决的难题。

【3】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护林员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职业。

1817年,德国有一个名叫德莱斯的护林员,他每天要从村西的林子巡逻到村东的林子,而当时的马匹价格还很贵,他负担不起。

于是,他发明了一个叫做“小马驹”的装置,将两个轮子用木条穿起来骑在上面。虽然这个姿势很滑稽,但是他非常骄傲,因为“小马驹”的确提升了自己的巡逻速度。

在后来,“小马驹”有了另一个名字:自行车。

护林人:那些和虫子打交道的日子

德莱斯发明的自行车

不过,德莱斯的发明在当时能解决他自己的问题,放在现在却解决不了我们的问题。中国的林区面积大、树种多,而且深山密林路远坑深,别说自行车,越野车都走不通。

但别忘了,护林员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职业,无论是山林中的“前线护林员”,还是城市中专业林业团队里的“白领护林员”。

以前,林区防治团队会提前在林区各处放置昆虫诱捕器,然后在巡逻过程中挨个检查,通过鉴别诱捕器中的昆虫种类,来估计这个区域内的虫害情况。

护林人:那些和虫子打交道的日子

放置在森林中的昆虫诱捕器

靠人力一个个去查看诱捕器,实在是太辛苦。为什么不把昆虫诱捕器内的画面用视频传输到电脑里呢?

林业团队不是没有过这个想法。但现实是残酷的——林区里的信号相当之差,别说视频,连图片都传输不了,能传递文字信息已经是极限了。

总不能让害虫自己在监测器里上传“我是害虫”吧?

你别说,还真可以。

【4】

只有 AI 技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北京林业大学智能感知实验室的负责人孙钰教授,在与各家 AI 机构接触之后,最终选中了百度的 PaddlePaddle 深度学习开源平台。

孙教授曾经试用过 PaddlePaddle,发现它可以让学生从机器学习开始,通过线性回归、简单的梯度下降等基础知识,循序渐进地打下深度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为学生未来的开发创造提供很大帮助。

他想:为什么不能用国人自己的深度学习框架,开发一个“AI 识虫”系统?

孙教授和研发团队在百度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使用 PaddlePaddle 对红脂大小蠹的“虫脸”数据集进行模型训练,从而让检测设备本身能够拥有离线识别虫子的能力。

这是名副其实的 “虫脸识别”。

护林人:那些和虫子打交道的日子

孙钰教授(右一)在实验室指导学生进行模型调试

将这种设备放置在林区中的各个监测器,用高清摄像头拍摄诱捕器中的蠹虫影像,再用 PaddlePaddle C-API 对蠹虫实现离线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以文字的形式直接上报给上方数据库,统计之后的各林区虫口数量将直接体现在百度地图上。

护林人:那些和虫子打交道的日子

“虫脸识别”工作原理

有了“虫脸识别”后,护林员们的巡逻工作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视频加载中...

过去的林业人员需要深入深山老林里用肉眼去鉴别害虫,而现在林业专家们只需要坐在办公室里,通过查看检测器传回的数据就能对森林中的情况了如指掌。

更重要的是,检测器每隔半小时就能上传一次检测数据,整个林区的虫口信息每隔半小时就能在地图上更新一次,这是林业团队过去几周甚至几个月的工作量。

护林人:那些和虫子打交道的日子

每半小时就能更新一次整片林区的数据

而这些过去每年要花几个月上山下乡、翻山越岭的“高级护林员”们,以后亲自进入林区的时间大大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在北京的研究所里观察电脑传来的实时数据。

护林员,这个号称在战争中最安全的工作,如今也许因为信息汇集的原因,反而会成为一个高价值的目标。

【5】

把 AI 放进森林,也许让人不太摸得着头脑。

识别一只害虫虽小,但它的意义却非常大,因为这是 AI 技术真正成功落地到产业中的实例。

根据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仍呈扩散态势:红脂大小蠹在内蒙古和辽宁将进一步扩散;松材线虫病在南方跳跃式扩散;薇甘菊在珠三角向两翼扩散加剧,在广西、云南有跳跃式发生可能……与之相对的,是监测人力的匮乏。

护林人:那些和虫子打交道的日子

资料来自中国林业网

如果没有这次百度与北京林业大学的 AI 实践,我们又将如何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森林虫害?

北京林业大学的孙教授团队,既是熟知编程知识的科研人员,又是在第一线熟知产业需求的人。AI 绝不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AI 要获得应用场景,要在产业上落地,就是需要这样的产业一线的工作者。

而百度一直以来所追求的,就是李彦宏在今年的 AI 开发者大会上所说——今天,无论你在哪里,无论你是谁,都能够通过百度平等便捷地获得 AI 能力。

AI,就在我们身边。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