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ND1(笔记3)

 

(1) 局域网LAN

 

     LAN是一个由计算机和其他组件组成的网络,这些计算机和组件位置相对较近,都位于一个有限的区域。局域网大小上可以有很大的不同。在家庭办公室或小型企业,一个局域网可能只有两台电脑。一个大公司的办公室或多个建筑物中也可能包括数百台电脑。

     一个小的家庭企业或小型办公环境,可以使用一个小的局域网连接两个或更多的计算机,将计算机连接到一个或多个共享外围设备如打印机等。大型企业可能使用多个局域网,以方便财务或运营部的数以百计的计算机和共享外围设备,跨楼层操作。

   

 

     LAN的构成元素包括计算机、互联件(网卡和网络介质)、网络设备(HUB,交换机,路由器)、协议(以太网协议书,IP,ARP,RARP,DHCP)。

 

 

 

(2) 以太网简介

     以太网是LAN的一种最常见的类型。

   

    1、以太网标准

 

     以太网标准定义了OSI模型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线缆和信号特性。

    下图显示的了LAN协议与OSI参考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

   

 

 

     2、以太网的CSMA/CD机制

    

 

     3、以太网帧

   

说明:

  • 前导:由7字节大小交替的1和0组成,用于信号同步。
  • 起始帧(SOF)分隔符:通知接收端即将开始实际帧的传输,该字段后的任何数据都是数据包的一部分。
  • 目标地址:本地网络上接收数据包的NIC地址。
  • 源地址:发送数据的计算机的网卡地址。
  • 类型/长度:对于以太网II,该字段包含了标识网络层协议的代码。对于802.3,该字段指定数据字段的长度。
  • 数据和填充:包含了从网络层收到的数据。此数据然后送到有相同协议的目的计算机。如果数据太短,适配器会增加多余的比特“填充”,确保最小长度46字节。
  • 帧校验序列(FCS):一种检查机制,以确保数据包成功发送。

 

    4、三种以太网通信方式

    

 

   

    5、以太网地址(MAC地址)

       

 

 

 

(3) 连接到以太网

    

   

   

 

 

 

(4) HUB与交换机 - 共享式局域网到交换式局域网

  

    1、共享式局域网

  •      以太网线缆规格   

     举10BASE-T为例说明

     10:    指最大传输速率为10Mbps
     BASE:指基带以太网
     T:      指的是5类或以上双绞线

  

  •      扩展以太局域网的传输距离   

     由于以太局域网线缆受到最大传输距离的限制,我们需要在以太网中加入设备来扩展以太网的传输距离。中继器和HUB可以克服以太网中的距离限制问题。

     中继器是物理层设备,它获取网络上设备的信号并放大,但加入网络的中继器个数不是无限的。这种情况下hub出现了。

   

     hub也是物理层设备,与中继器类似,也能有效扩展以太网传输距离。hub接收输入比特,并将电信号放大,然后将这些比特传给所有连接到hub的其它设备。由于hub没有对以太网做终结,共享以太网的带宽限制问题仍然存在。

 

 

    2、冲突和冲突域

  •      冲突   

     由于在第1层以太网段上的所有设备共享带宽,一次只有一台设备可以发数据。又由于没有控制机制来声明一台设备何时可以发数据,冲突就会产生。如下图:

   

 

 

     在共享带宽的以太网中,使用hub时,很多设备将共享同一物理介质。尽管发数据前先监听介质是否空闲,但多个站点仍然可能同时发数据。随着网络规模变大,设备对带宽的要求提高,终端设备更加可能同时传送数据,最终导致更多冲突产生。冲突越多,网络的收敛就越差,实际数据的网络吞吐效率降低。只要足够的冲突产生了,实际数据的总吞吐量最后可能为0。

     将Hub加入以太网能克服最大段传输长度限制和帧在跨线缆段传输时的信号衰减问题,但以太网hub不能解决冲突问题。

 

  •      冲突域 

     在扩展以太网过程中,为了使更多设备获得更大带宽要求,我们可以创建独立的共享同一带宽的物理网络段,也叫冲突域。这样,冲突被限制在单个冲突域中,而不是整个网络。

     然而,也可以用工作在OSI模型的第2层或以上层的其他网络设备,将网络划分成段,减少竞争带宽的设备数。每一个新的段会产生一个新的冲突域。一个段中设备可以使用更多的带宽,一个冲突中的冲突也不会另一个段中的操作。下图显示了用交换机将用户和设备隔离到他们自己的冲突域中。

   

 

 

 

 

(5) 跨交换机的主机间通信过程

 

     前面介绍了在同一冲突域内的两主机间的数据传输过程。这里介绍跨交换的主机间的数据传送,由于交换机工作在OSI模型的第2层,因此两种主机间通信有点不一样。图2-4到2-14表示的是跨交换机的数据传送过程。

 

Step 1:

     主机192.168.3.1有数据要发给主机192.168.3.2。应用程序不需要可靠连接,因此使用UDP作为第4层的协议。如下图。

   

 

Step 2:

     由于不需要用UDP建立第4层的会话,基于UDP的应用程序可以开始传数据了。数据封装过程如下图。

   

 

 

Step 3:

     ARP协议的MAC表是空的,因此上层传下来的数据包暂时停留,直到ARP将IP地址映射为MAC地址。  

   

 

 

Step 4:

     主机192.168.3.1使用IP地址192.168.3.2发ARP请求来学习对端设备的MAC地址。但这个例子里,ARP广播帧在到达远程主机前是由交换机接收的。如下图:

   

 

Step 5:

     交换机收到帧后,需要将帧转发给合适的端口出去。这个例子中,交换机的MAC地址表中既没有源MAC地址也没有目的MAC地址。交换机可以学习MAC地址。交换机读取帧中的源MAC地址,将该地址和学习端口加到MAC地址表。现在,交换机知道源MAC地址并且知道要去这个MAC地址需要用哪个端口。

     但因为交换机不知道目的MAC地址与哪个端口相连,也因为它也在做一个ARP广播,目的MAC是广播地址。因此,交换机必须将数据帧洪泛给“源”端口外的所有其他端口。如下图所示。

   

     注意:广播包永远不会被交换机学习,而总是洪泛给广播域中的所有端口。同时注意,当转发帧时,交换机不会以任何方式改变帧的内容。

 

Step 6:

     目的主机(除源主机外的所有主机)通过ARP广播收到了ARP请求。IP地址为192.168.3.2的主机应答ARP请求,方法是直接应答特定的MAC地址。目的主机同时读取原始ARP广播帧中的源MAC地址,就像交换机一样,完成MAC的学习。如下两图所示。

   

   

   

 

Step 7:

     交换机学习到来自目的主机返回的ARP广播应答帧中的MAC地址。并将新MAC地址和端口加入MAC地址表中。由于应答帧中的目的MAC地址之前已加入了MAC地址表,交换机现在可以将应答帧直接转发到端口1。如下图示。

   

 

 

Step 8:

     发端主机收到ARP应答后,填写自己的ARP缓存,将数据包从临时停放处移出来,加入合适的第2层目的MAC地址进行传送。如图2-12所示。数据发到交换机时,交换机查找MAC地址表,将数据帧从合适的端口转发出去给收端主机。如图2-13所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