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的和尚念不了中国的互联网经
文   小刀马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十来年的发展,从最初的一味模仿,到后来的中国创造,一切都是那么水到渠成。如果说早期我们是稚嫩的,那么如今的中国互联网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已经开始茁壮成长。虽然互联网的影响力可能在一定的格局下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从民生或者说草根影响力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一股无法忽视的力量,并且带来越来越大社会公众认知度。
 
    我们在关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同时,也在思考,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为何最终大浪淘沙之后,那么多的外国企业并没有真正地生根发芽?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那么多的外国互联网公司最终铩羽而归?而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创造最终成为互联网的主流,并引领潮流的发展和递进。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命题,其中的缘由也是错综复杂的。不过,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文化带来的认知趋同性。也正因为中国互联网公司更了解中国文化,因此在进行跟进的时候,才能有创造性地进行改造,并形成自己的特色。而国际互联网企业更多地是援引自己已经在别的市场成功的经验,但是复制的背后却发现这个市场和其他市场并不是很兼容,因此在发展的时候常常显得捉襟见肘,最终不得不无奈地选择离去。
 
    太多的经典案例让我们看到这种演绎和演变,eBay在中国市场败给了淘宝,雅虎最终无奈地选择了离开,谷歌大发脾气,想要挟当局,显然错打了算盘,使自己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当然,还有那么多日系手机厂商全军撤离中国市场。仔细地回顾和分析这些海外巨头兵败中国市场,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对这个市场的不了解,文化不趋同,并且一意孤行地进行固有的战略布局,最终没有融合,无可奈何花落去。
 
    相反,中国本土企业的崛起无不是创造性地在引进,在跟进,在消化并且很好地吸收了那些国外互联网企业本身拥有的模式和布局,拿来是前提,但更主要的是能够整合成为适合中国市场的模式和布局,这才是关键,本身这也是一种再创造。因为一个市场有一个市场的特点,只有适合才是最好的。
 
    曾记得百度有一个广告,是周星驰做的,知道不知道,中国文字的内涵和多义成为这则广告的看点,事实上,中国企业也正因为对中国市场的“知道”,才能有创造性的再塑造。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企业都经历商业模式的再摸索过程,但很多企业在这个摸索的过程中遗失了。因为固有的模式出现了偏差,起码不完全适合中国市场。
 
    得到VC前期投资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为了能够顺应投资人和华尔街的指挥棒,不得不为了利润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盈利模式,但过于短期和短视的行为使很多企业在起初错失了发展壮大的机会。比如搜狐,由于没有坚守搜索,没有适时进入IM市场,最终百度和腾讯横空出世。腾讯的成长史虽然曾被质疑为模仿起家,但这并不妨碍腾讯成为目前并列的四大门户网站之一。从模仿ICQ开始,凭借合理的界面设计和简单的用户操作,2000年腾讯的QQ就占领了中国在线即时通讯90%以上的市场。其实这已经是一种本土化的创造了,如果单纯地模仿也不会使QQ真正脱颖而出。
 
    再看网游市场的变迁,如果网易没有向网游转型,说不定早已经退市了。但正是网游使网易东山再起,并一举成就了丁磊的霸业。再看,搜狐分拆畅游上市,成为同时拥有门户和网游两个美国上市公司的中国网站。而马云所创办的阿里巴巴集团是互联网的另一个传奇。当初eBay是何等的雄心壮志,但是在中国市场还是败在了马云手下。中国概念股已经成为NASDAQ市场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背后有艰辛,有痛苦,有彷徨,但更多的是坚守,是创新,是不断寻找适合中国市场的经营模式带来的成功。海外互联网巨头一直不能在中国市场开花结果,其实也应该回首审视自身,究竟是什么成为羁绊它们错失这个市场的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