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计算机听课记录表,小学听课记录表40篇

六、沟通平台

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

遇事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对比之后做出正确的选择,严于律己,宽容待人!

“听课”是全校教学工作的“重头戏”。每学期开学,从校长到教师,人手一本“听课记录册”,学校还会要求教师、中层、校长,每学期听课不能少于多少节。“听课”己经成了学校教学管理、质量监控、教研活动、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是我们中国教育及学校的优势与特色。记得我在国外任教时,很少看到中国学校那种普遍式的互相“串门听课”。教授、老师都关着门,各讲各的,“老死不相往来”。系主任、校院长想听课,还得事先与老师打招呼,征得同意后才能进课堂。

细想我们中国学校能将“听课”作为我们教学中的“常态”,确是难能可贵,通过“听课”的方式使学校能帮助教师们不断改善提高教学水准,及时发现问题,也树立好典型并分享,确保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

但“听课”除了这些明显实在的工具性效益,还有没有更深层的价值意义?其实,“听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构建一个合作性的“学习共同体”。真正的教研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行为。好的教育与教学,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一定是在人际间的互动交流中进行的。“听课”实际上就是教师同事间,校长、教导、主任与任课教师间的双向与多向的沟通交流。这种互动交流便是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础。

这一基础的前提是参与“听课”的各方有一种“人格平等”意识,无论是推门听课的校长,还是被听课的新老师,其关系不应是一种“居高临下”的状态。听课者不应仅是手握大权的“评判者”,更应是认真倾听的“参与分享者”,将自己视为在课堂与上课教师与学生共处时空的一个“学习伙伴”。

有了这种人格平等的参与意识,还要有一种多元认同、兼容包容的开放心态,一定不能将自己的教学模式、风格特色作为评判上课教师的唯一标准。“听课”是一个互动重构过程,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是教育人之间切磋交流、脑力激荡、情感分享、人际联结的过程。

“听课”的价值不能仅仅停留在工具性的效益层面,更要看作是师师、师生、全校上下共建学习共同体,塑造共同体所有成员间的认知及情感联结纽带的最好平台。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课堂是主阵地,课堂不仅是真实的教学发生地,也是所有学习共同体成员不断通过鲜化具体的实践行动过程,构建专业化的学术研讨及教育深层价值共识的基础。

所以,多听课是共同体成员凝聚力建设的最好抓手,一定能加深学习共同体內的合作互助意识及团队和谐度。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