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内在精英”是一种意识,只有在这一意识的引导下,只有具备精英意识的人,才可能履行精英的社会职能。    
 “领导者的摇篮,政府的思想库”,这话提得激动人心,大家也很认同: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管理学院)敢不以此为目标?打开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网页,这三个国内名院都没有打出类似的口号。而这样一个口号的作用却不可低估。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相信大家可以感受到一种心理暗示:如果你是一所培养出好几位著名政治家或领导人并以其中一位命名的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比如假设×××是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毕业的(当然这个假设很荒谬),并且我们叫“×××公共管理学院”,那么无形之中就让人觉得,自己所在的学院是走出了×××这样的伟大政治家的地方,自己在一个荣耀的集体里,当然也决不能丢人。这就是为什么名校的学生总是更加自信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领导者的摇篮,政府的思想库”的作用也就类同于此。
      领导者怎样培养?就像上一节所说的,没有那种起码的“自己也决不能丢人”的被动的精英意识,或者说更应该是一种完全主动的精英意识,是绝对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的。
      当然,“精英”这两个字在当下受到了不少的批判,那自有它特殊的语境。在“领导者的摇篮”这个语境下,不谈精英意识,难道要我们讨论怎样成为草根?我们也看到,一个学校的工科乃至文科理科可以大规模招生,你见过大规模招生的公共管理学院吗?为什么?我看,那是因为公管人注定是一个社会的少数,领导者必然由那少数的精英来担当!
      那什么是精英意识?依个人的拙见,就像咱们学院在《华中科技大学》校报上曾经的一篇报道的标题一样,精英意识是一种“济世情怀”。什么是济世情怀?那就是 勇于担当、勇于挑头的一种领导者的风度!朋友们,我们有没有在任何一本传记或报道上看到过像×××、×××、肯尼迪、林肯、丘吉尔等等这样的伟大政治家或者在其他行业的比尔盖茨、洛克菲勒、南丁格尔这样的领导者说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之类的话?我们有没有看到过他们觉得自己做事情得过且过就行,不必要出风头求第一?我们有没有看到过他们做事情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不去想着自己出点“花招”、搞点“彩头”?
      答案恐怕是“没有”,也一定是“没有”!为什么?因为那种甘于平庸不愿担当不愿挑头的市民意识不是一个领导者身上能够容忍的缺点。 敢于去想敢于去做的精英意识才是一个领导者成长的关键。
      简单这样一说,我相信大家都能认同。但是我们的现状如何?我们的学生组织是否做到了追求超越?我们的学生干部是否具有精英意识?我们的学生是否在得过且过呢?!
      一个学校的公共管理学院,应该是这个学校气质不同的、最受人尊敬的学院。它着眼于“成公益之事、立共享之业(李书记语)”,而关注公共利益的群体永远是受人尊重的。这个学院的学生,也应该体现出一点和其他学院不同的公益之心来,而不是湮没在人群之中,和大家一起贪睡、滥情、吃喝玩乐。当然这些不是不可以。睡觉也好,吃喝玩乐也好,这都是个人生活,我们其他任何人无权干涉。滥情本也不叫滥情,反而只有保持一颗多愁善感的细腻的心,济世情怀才能更好地舒展。但在这些无可厚非的私生活之外,我们总还应该多一点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豪迈,总还应该多一点扎根群众、关注民生的柔情吧!
      光有精英意识,恐怕还不够。一个人敢于担当、敢于挑头了,没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只怕是空的。那么领导者需要什么样的综合素质呢?愚意以为:“ 会看、会听、会想;能说、能写、能做”就是一个领导者应该具备而且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具备了这些,就可以说是具备了“精英素质”。公共管理学院除了要培养学生的精英意识,还得培养学生这 “三会三能”的精英素质
      “会看”,看什么?一是看社会。社会上发生那么多事情,你就一双和大众一样的眼睛,看过来看过去都是些和大众一样的观点,那你怎么高瞻远瞩怎么引领潮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恐怕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除了看社会,看人看事,都是需要学习需要游刃有余的。把人把事把社会看透了最起码看懂了,这样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
      “会听”,听什么?听不同意见,听弦外之音。如果一个在“领导者摇篮”里的人不能培养出一种兼听的气度,而是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喜欢“一言堂”,这种人在现代社会里一般都不可能有多大的发展,就是有,真正成为了领导者,也会记入历史的反面或起码是过于激烈的争议面罢!
      “会想”是指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倒不用多谈,大家已有共识。“三能”作为技能方面的东西,恐怕值得多着些笔墨。
      我们看到成熟的政治社会里,杰出的政治家往往是著名的演说家。比如丘吉尔,比如美国的历届总统,甚至希特勒之流也是如此。因为政治家需要群众基础,而这群众基础怎么来?你不可能和人民一一接触让他们“慢慢了解”,只能靠表达,把你的观点、看法、思想给表达出来,赢得甚至煽动群众,这才算数。公共管理是一门非常需要智慧的学问,而没有表达的智慧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智慧吗?
      遗憾的是,我们学院演讲基本无人,辩论让人窝火。反观人文学院、新闻学院,为什么他们在演讲比赛中总是有两个甚至四个非常强的选手进入决赛而公共管理学院老只有一个还总不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为什么人文学院可以在辩论赛上达到巅峰而本应该既有理科生的缜密思维又有文科生的良好口才的公共管理学院总是打个一两场就败北了?不会说的公管人,总有一天要在社会上激烈的竞争中吃大亏!
      “能写”这个问题恐怕就更突出了。我们引以为荣的风晓信息网办得不可谓不好。我每天上网就必看。一个完全由学生运作的网站能到今天这个样子真是值得表扬甚至值得敬仰!但我们也遗憾地看到,网站上漏洞百出。错别字一大堆:别说是公管人,什么人都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何况是一字关天下的公共管理者!文笔不行:有人对比过管理学院和公管学院的学生写的新闻稿,据说我们的差距显而易见——当然我没对比过,我也没有认真看过管院的稿件,但起码光是看我们公管采风里的新闻都觉得可以提升的空间还是太大太大了。
      “能做”大约和其他“三会两能”分不开,一是要踏实肯干,不虚浮,不投机。倘在纯净的学校里都不能学到这领导者重要的品质的话,就更不要奢望让我们的同学到社会上去学这些东西了。二是要懂技巧、知方法。这一点就能在我们同学的组织能力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我们的同学把一场活动组织得混乱不堪,或者我们的团学联我们的班委会连自己的内部关系都疏理不清楚,权责不清分工不明,那我们今后又如何能把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千头万绪弄个明白呢?!
      这样一些精英素质,个人以为学院应该还是可以做点什么来培养培养。比如开设一些实用性比较强的课程。当然,这会有很多的困难和实际条件的限制,但问题既已提出,解决只是一个决心问题。在就业难的现实条件下,对于绝大部分同学来说,这些实用性的东西恐怕比数学要远远重要的多,只怕也比数学更能成就一个行业的领导者或者政治家吧!
      当然,无论是精英意识或者精英素质,更重要的,还在于公共管理学院每一个学生的自身修炼。我们也都知道,就算师傅领进门,修行都还得靠个人。希望我们公共管理学院的同学们,今后多一点精英意识,多一点精英素质,不要再把“小院”挂在嘴边以“院小”作为不积极进取的借口:须知——领导者永远少得只是极个别人,但他们撬动的,是整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