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时间》读书笔记

一些学习思考的总结:

1) Google&baidu&Wiki: 遇到问题做的第一件事情,也是学习某个东西做功课最先用到的东西。

2)看书挑剔,只看经典。

3)做读书笔记,一是将自己阅读的时候的思考总结下来,二是将书中的好例子摘抄下来,加深理解。 人与人学习的差距不是资质上,而在花在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深度上。

4)时常反省和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 尤其是当遇到无法理解或解决的问题之后, 最需要将原先的思维过程回顾一遍,看看到底哪个环节被阻塞注了妨碍了理解。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并分析以后需要加强哪方面的思维习惯,才能够不在同样或类似的时候被绊住。 对此,将思维的大致脉络写下来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5)创造回忆机会:经常与别人讨论,或者讲给别人听。经常和朋友讨论交流,说说一段时间总结的东西,这样别人也学到新东西,你也从和别人讨论讲解中学到新东西,并且彼此在表达的过程中都强化了自己的记忆和理解,

6)养成习惯,经常主动回顾一段时间学到的东西;这不仅有利于巩固长时记忆,而且一段时间之后的回顾你可能已经欣慰新的只是学习从而对原先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看法,通过回顾,可以整合新旧知识,得到新的启发。

7)善于利用小块时间,走路和吃饭的时候思考,还有睡前必然要弄一个问题放在脑子里面,在思考中迷糊入睡。往往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多出来大量的思考时间。
a 将思考成为习惯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避免焦虑。所以感到焦虑的时候不妨思考吧。甚至完全可以去理性分析和思考导致焦虑的问题本身,将其拆解,分析来源,在不知不觉中,大脑的工作重心就从情绪模块转向了推理模块,而且这思考也可能顺带有更有效地解决了导致焦虑的问题呢。

8)重要事情营造比较宽裕的时间块来完成。比如一本好书,或者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最好不要切得太琐碎了看,否则看了后面忘了前面。不利于知识的组织和联系。

9)多看心理书与思维的书,因为它们是跨学科的。 知识分两种,意识我们通常所谓的知识,即领域知识。二是关于我们大脑吸收知识的机制的知识,后者不妨称为元知识。虽说这也是领域知识,但跟其它领域不同的是,它指导这我们学习其它所有的领域知识。

10)学习一项知识,必须先问自己三个重要问题:1.它的本质是什么。 2.它的第一原则是什么。 3.它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

11)获得的多少并不取决于读了多少,而取决于思考了多少,多深。

12)抗干扰,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并且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最重要的习惯。

13)你所拥有的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得多少,而在于它能够在恰当的时候被回忆使用起来。

不妨思考一下:

养成反驳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在有一个想法的时候,习惯性地去反驳它,问自己"难道就一定成立吗?"、"有没有反例或例外?"、"果真如此吗?" 之类的问题;

重视不变的知识:对于程序员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程序员行业的知识芜杂海量,而且总是在正常变化。很多人感叹跟不上新技术。应对这个问题的办法只能是:抓住不变量。大量的新技术其实只是一层皮,背后的支撑技术其实都是十来年不便的东西。底层只是永远都不过时。

抬起头来:人的思维是非常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 时不时抬起头审视一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它(对现在或未来)有什么价值,是不是你真正希望做的。 你学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它重要吗? 你需要在这时候学习这些吗?

造就我们思维的弱点原因
大脑是我们最重要的工具,要正确利用这个工具,唯一的途径就是去了解它,尤其是了解它的弱点

人的思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捷径,每一条捷径都是一般双刃剑。 一方面,它降低了大脑的认知复杂性,有助于我们迅速做出绝大部分时候都正确的判断, 另一方面,它常常导致人们把大部分情况下惯性思维当成公理。 可以说,有多少捷径就有多少条谬误;比如,第一次看到地铁,会想地铁该如何掉头。发现并没有类似U型可用于掉头的轨道;

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长很多时间,从而实际意义上能比别人多活很多年。 这些人总能够在重要的事情上时时主动提醒自己,将临时的记忆编程硬编码的行为习惯
认为时间对每个人是均等的是一个错觉,认为别人有一天,我也有一天,其实根本不是这样。 如果你学习一门专业,你使用自己所投入的天数来衡量,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投入了不少的时间,却得多很少的回报。然而, "投入时间"这个说法就是荒唐的, 你"投入"很多时间在一件事情上面,却发现毫无进展,因为你没有整天把你要做的事情,将学习的事情常驻大脑,时刻给以它最高优先级。当你的CPU总是分配给它,这个时候你的思维时间就被利用到了极致,你投入的时间就真正等于了实际流逝的时间,因为你的CPU是满载的。

专注一件事能够让你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和学习
程序员们都知道,任务切换需要耗费许多额外的花销,通俗地将,首先需要保存当前上下文以便下次能够顺利切换回来,然后要加载目标任务的上下文。 如果一个系统不停地在多个任务之间来回倒腾,就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在上下文切换上,无形中浪费很多的时间。 相比之下,如果只做一件任务,就不会有此损失。这就是为什么专注的人比不专注的人时间利用效率高得多的原因。
大脑开始一件任务的时候必须要有一段时间来"热身",这个时间因人而异,并且可以通过练习来改变。 比如,你看了会书之后,又打开浏览器去上网冲浪, 十分钟之后又继续看书,但要恢复到当时的理想状态,却需要一段时间来努力集中精力,把记忆中相关的知识重新加载到大脑中,从而才能进入"状态"。因为你上了十分钟网之后记忆已经被移植。如果 这个"热身 需要10分钟,那么看似10分钟的上网,却耗费了20分钟(上网冲浪+进入状态的热身时间)

设计你自己的进度条:善于规划的人,将目标分割成一个个的里程碑,里程碑分割成TODO列表。而所谓的规划其实就是针对这种心理弱点的做事方法。 如果你对整个目标的几个重大步骤有清晰的界定,能够对每个步骤的耗时做出靠谱的估计,你就不会被不确定的未来,不确定的时间投入感到恐惧,就不会被这种不确定感压迫到过早退出。
心理学告诉人们,人受焦虑情绪影响会觉得等待时间比实际时间更漫长。

进度条的设计是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故事:同样的耗时,如果不给人任何进度提示,只是在完成之后才弹出一个完成消息,中间没有任何动态变化,那么整个过程就会让人等的非常焦急,导致一些人干脆把程序关了了事。如果有进度不断更新,那么对整个过程耗时的心里感受就会远低于实际值,用户也不会郁闷到把程序关了。

不要过早退出循环:
过早退出的原因往往是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投资时间最终无法收到回报的恐惧,感受到的困难越大,这种恐惧越大,因为越大的困难往往暗示着这个任务需要投资的时间越大。 所以其实我们都是直觉经济学家,当我们谁"畏难"的时候,其实我们畏惧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困难所暗示的时间经济学意义

反思是让人得以改进自己的最终的思维品质:
性格是这样一种自我实现和强化陷阱:如果你是不容易专注的人,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是分散注意的力东西,你的思维难以在一个事情上停留半个小时,于是你的时间变得琐碎,你很难在一个领域有长久的积累和深入的思考,这种现实可能会让你感到沮丧,后者让你更加无法专心,这种的现实可能会让你感到焦虑,为了避开焦虑你又会去寻求其他的刺激,结果是恶性循环。

迅速做出决定。推迟决定是最差的决定:
有的人因为无法做出决定就推迟决定,然而实际上推迟决定是最差的决定。 在推迟期间,时间悄悄流逝,你却没有在任何一条路上的积累,白白浪费了时间。 如果你有些钱不知道花在A上还是B上,你先不作决定,没问题,因为钱还是你的。 但如果你有一些时间不知道话在A上还是B上,不行,因为过了这段时间,这段时间就不是你的了。 所以不管有多纠结,也要从纠结中逃离,通过的决定一会。 好好思考和调查之后作出一个决定并坚持下去。

将知识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之后理解得更深刻:和上面和人交流沟通有异曲同工之妙;
自己的话复述也常常触发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其他知识的联系,进而编码进更多的记忆提取线索。记录笔记的时候,记录大量的文本片段, 可以按照主题组织它们,方便检索。 然而总有那么一些时候,我记得有某些材料,记得它的主题和大致说什么,但是缺乏某个关键字,结果遍寻不着。 为解决这种问题,你可以多加几个自己熟悉的关键字,比如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主旨,因为自己的习惯用词和作者的习惯用词往往不一样,在阅读作者的文字的时候,你也许下意识里会用自己的习惯词汇来重新表述这段文本,并存放在记忆中,结果一段时间之后当要寻找的时候大脑中只记得自己的说法,却不记得作者原话了,为了索引到原始文本你必须要知道作者是用什么词汇来描述的。 你可以在存放文本的时候加上自己的一段描述,方便自己检索。

兴趣遍地都是,专注和持之以恒才是真正稀缺的:
靠专业技能的成功的最具可复制性的, 它需要的只是你在一个领域坚持不懈地专注下去,只需要选择一个不算太不靠谱的方向,然后专心致志的专下去,最后必然能成为高手或者专家。

专注学习才能创造最大的学习效率:
源自于两个方面,一个专注于一件事情能让表层面意识全功率运作,这个是显式的效率。 第二点,也是更重要的,它能够是你的潜意识进入一种专注于这件事情的状态。有过持续几天乃至一周或更长时间思考同一个问题的人相比都有一种感觉,就是在这个思考的实际期间,有时候虽然表层面意识因为这种种原因不在思考这个问题了,但潜意识层面仍然保留其"惯性",也就是说,潜意识层面仍然在做思考的努力,从而虽然表层意识被其它事情占据,但潜意识仍然见时间无形中利用起来了。 另一方面,潜意识也能在你不察觉的情况下干扰你的注意力,比如,一个球迷即使表层面意识在专心工作的时候也会不知为何突然想起比赛的事情, 一个焦虑某件事的人即使在做其他的事情的时候也会被突然涌上来的焦虑打断。 也就是说表层意识在关注的一件事情,但潜意识却在关注另一件事情,并且时不时来打扰表层意识,从而影响注意力和效率。 所以,如果表层意识和潜意识都能专注同一件事情,也就是俗称的完全投入,这时候的效率就能double。 如果这种专注变成习惯就能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把自己的潜意识带入到一种关注的"惯性"中,于是即便表层意识的注意力已经移开了,然而潜意识仍在继续关注原来的问题。 比如你学一首歌,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学会,然后你去忙别的事情去了。一个星期之后想起这首歌曲,居然发现原来难学会的几个地方突然会哼了。 这就是潜意识的效率,它能在不知不觉中把时间利用起来。
除了培养专注的习惯之外,还可以通过另一个充分条件来实现专注力,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我们从小就对自己喜爱做的事情及其专注的。但长大之后有太多的事情要考虑导致人们专注力下降,要使自己能像小时候一样对喜欢 的事情投入最大的关注,除了克服焦虑的负面影响之外,还有一个条件就是不能放弃。

关于阅读:
1.开个好头:趁着对一件事情有热情的时候,一股脑儿把万事开头难的阶段熬过去,因为从不了解到了解基本的一些知识,是一个新知识暴涨的阶段,这个时候的困难是最大的。 狂热的兴趣可以抵消对困难的敢拒绝,所以趁着对事情的热情,开一个好头很重要。

2.根据主题来查询资料:而不是根据资料来查阅主题。 按照主题来阅读你会发现在不同的书籍中获得多个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主题是如何讲解的。

3.学习一个东西之前,首先在大脑中积累充分的"疑惑感": 即弄清面临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在浏览方法本身之前,最好先使劲问问自己能想到什么方法。 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你对问题的疑惑越大,在之前做的自己的思考越多,当你看到解答之后印象就越深刻。

4.有选择的去阅读: a.选择一本书中最感兴趣的优先阅读。 b.对一本书中的技术性较弱或信息密度较低的部分快地略读。 阅读的时候切分内容。 1.问题是什么? 2.方案是什么? 3.例子是什么? 如果是需要解释一个现象的(比如黑天鹅),那么1.现象是什么? 2.解释是什么? 3.支撑整个解释的理由是什么? 4.例子是什么?

5.为什么看不懂? 如果看不懂一个知识,一般有如下原因: 1.你看的不够使劲。 对此古人总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虽然这个规律不是任何时候都成立的, 但是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是完全可以解释的。 2.其中涉及了你不懂的概念。 这就是技术性的不理解。这种情况就需要Cross Reference。 如果一句话中用到你看不懂的概念,那就去查,而不是直接就放弃。

6.如何在阅读之前就能获得对一本书质量的大致评估: 在深入阅读之前能够迅速评估一本书的质量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基本上有几个线索: 1.看作者,牛作者的书一般都不错。 2.看目录和简介。一份好的目录和简介能够透露出本书质量的相当一部分信息。 3.看网商平价,看最低分是怎么说的,因为小众意见可能来自哪些真正懂行的人。

关于书写:
1.书写是对思维的备忘:人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就像是在黑暗中打着电筒往前走,每一步推导都将我们往前挪一步,然后电筒的光亮能照到的范围是有限的,我们走了几步发现后面又黑了,想到后面就忘了前面的,想到某个分支上去就忘了另一个分支,我们常常想着想着就想岔了,想岔了也就罢了,问题是一但想岔了太远,就很想回到当初岔开的地方了。 有时候,我们是如此努力地试图一下就走出很远,同时又老是怕忘记目前已经取得的进展和重要结论,结果意识的微光就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打转,始终无法往前走出很远。 而将思维过程记录下来,则给我了我们完全的回溯自己思维轨迹的可能。

2.书写是对思维的缓存:正因为我们的工作记忆有限,所以我们在头脑中思考问题的时候就往往只能将几个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保持在工作记忆中,导致想来想去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打转,思维总是走不太远。

3.书写是与自己的对话:在书写的时候,你不断地观察自笔端流出的信息,一行文字被你写下来之后,你就不用再将其费力地保持在大脑的临时记忆中,因为这行白底黑字会不断主动地通过视觉刺激来提醒你它的存在,于是你就可以将空出来的思维精力用于反思你自己的观点。 不信你可以自己观察一下,如果不用纸笔,仅用大脑,是否很难再思考一个问题的同时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反思呢?

4.书写是与别人的交流:每个人的思维都有一些盲点,盲点之所以为盲点就是自己很难察觉得到,虽然我用了很长的时间来训练思维的客观和清晰,但总是不断发现自己的思维仍然还是时不时地陷入某个盲区,当我对人类思维的特点了解的越多,我就越是从心底里谦卑地认识到与人讨论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每个人的盲点不一样,你的盲点可以在别人那里得到补充,别人的盲点也可以被你纠正。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含义便在于此。 写下来,与别人交流,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此。

5.有时候,语言自己也会思考:在没有付诸笔端的时候,思想在脑海中的存在形式往往较为模糊、抽象,有时甚至是图像的形式,然而,如果需要写出来,甚至写出来给别人看和别人交流的话,就必须使用文字符号,文字符号其实有自己的一套系统,计算机语言学上称为语义网络,同一个概念,在大脑中模糊的感觉,和明确地表达成某个特定的词语,是不一样的。 你会因为用了某个特点的词语从而想到另一个词语,你写着写着就会发现一些词语就像本身有灵性一样,将其他的词语都带出来了。 有时候,这种效应会导致书写变成一场文字游戏,但好的一面是有些时候也是有益于拓宽或启发思维。

转载于:https://blog.51cto.com/nieqi/2090830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智慧校园整体解决方案是响应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结合教育改革和技术创新的产物。该方案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技术为基础,旨在打造一个安全、高效、互动且环保的教育环境。方案强调从数字化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变,通过自动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和按需服务,实现校园业务的智能化管理。 方案的总体设计原则包括应用至上、分层设计和互联互通,确保系统能够满足不同用户角色的需求,并实现数据和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框架设计涵盖了校园安全、管理、教学、环境等多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全面的校园应用生态系统。这包括智慧安全系统、校园身份识别、智能排课及选课系统、智慧学习系统、精品录播教室方案等,以支持个性化学习和教学评估。 建设内容突出了智慧安全和智慧管理的重要性。智慧安全管理通过分布式录播系统和紧急预案一键启动功能,增强校园安全预警和事件响应能力。智慧管理系统则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人员和设备的智能管理,提高校园运营效率。 智慧教学部分,方案提供了智慧学习系统和精品录播教室方案,支持专业级学习硬件和智能化网络管理,促进个性化学习和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教学质量评估中心和资源应用平台的建设,旨在提升教学评估的科学性和教育资源的共享性。 智慧环境建设则侧重于基于物联网的设备管理,通过智慧教室管理系统实现教室环境的智能控制和能效管理,打造绿色、节能的校园环境。电子班牌和校园信息发布系统的建设,将作为智慧校园的核心和入口,提供教务、一卡通、图书馆等系统的集成信息。 总体而言,智慧校园整体解决方案通过集成先进技术,不仅提升了校园的信息化水平,而且优化了教学和管理流程,为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了更加便捷、个性化的教育体验。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