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untu 查看线程_Go语言调度器源代码情景分析之十:线程本地存储

本文是《go调度器源代码情景分析》系列 第一章 预备知识的第十小节,也是预备知识的最后一小节。

线程本地存储又叫线程局部存储,其英文为Thread Local Storage,简称TLS,看似一个很高大上的东西,其实就是线程私有的全局变量而已。

有过多线程编程的读者一定知道,普通的全局变量在多线程中是共享的,一个线程对其进行了修改,所有线程都可以看到这个修改,而线程私有的全局变量与普通全局变量不同,线程私有全局变量是线程的私有财产,每个线程都有自己的一份副本,某个线程对其所做的修改只会修改到自己的副本,并不会修改到其它线程的副本。

下面用例子来说明一下多线程共享全局变量以及线程私有全局变量之间的差异,并对gcc的线程本地存储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首先来看普通的全局变量

#include #include int g = 0;  // 1,定义全局变量g并赋初值0void *start(void *arg){printf("start, g[%p] : %d\n", &g, g); // 4,子线程中打印全局变量g的地址和值g++; // 5,修改全局变量return NULL;}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pthread_t tid;g = 100;  // 2,主线程给全局变量g赋值为100pthread_create(&tid, NULL, start, NULL); // 3, 创建子线程执行start()函数pthread_join(tid, NULL); // 6,等待子线程运行结束printf("main,  g[%p] : %d\n", &g, g); // 7,打印全局变量g的地址和值return 0;}

简单解释一下,这个程序在注释1的地方定义了一个全局变量g并设置其初值为0,程序运行后主线程首先把g修改成了100(注释2),然后创建了一个子线程执行start()函数(注释3),start()函数先打印出g的值(注释4)确定在子线程中可以看到主线程对g的修改,然后修改g的值(注释5)后线程结束运行,主线程在注释6处等待子线程结束后,在注释7处打印g的值确定子线程对g的修改同样可以影响到主线程对g的读取。

编译并运行程序:

bobo@ubuntu:~/study/c$ gcc thread.c -o thread -lpthreadbobo@ubuntu:~/study/c$ ./threadstart, g[0x601064] : 100main,  g[0x601064] : 101

从输出结果可以看出,全局变量g在两个线程中的地址都是一样的,任何一个线程都可以读取到另一个线程对全局变量g的修改,这实现了全局变量g的多个线程中的共享。

了解了普通的全局变量之后我们再来看通过线程本地存储(TLS)实现的线程私有全局变量。这个程序与上面的程序几乎完全一样,唯一的差别就是在定义全局变量 g 时增加了 __thread 关键字,这样g就变成了线程私有全局变量了。

#include #include __thread int g = 0;  // 1,这里增加了__thread关键字,把g定义成私有的全局变量,每个线程都有一个g变量void *start(void *arg){printf("start, g[%p] : %d\n", &g, g); // 4,打印本线程私有全局变量g的地址和值g++; // 5,修改本线程私有全局变量g的值return NULL;}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pthread_t tid;g = 100;  // 2,主线程给私有全局变量赋值为100pthread_create(&tid, NULL, start, NULL); // 3,创建子线程执行start()函数pthread_join(tid, NULL);  // 6,等待子线程运行结束printf("main, g[%p] : %d\n", &g, g); // 7,打印主线程的私有全局变量g的地址和值return 0;}

运行程序看一下效果:

bobo@ubuntu:~/study/c$ gcc -g thread.c -o thread -lpthreadbobo@ubuntu:~/study/c$ ./threadstart, g[0x7f0181b046fc] : 0main,  g[0x7f01823076fc] : 100

从输出结果可以看出:首先,全局变量g在两个线程中的地址是不一样的;其次main函数对全局变量 g 赋的值并未影响到子线程中 g 的值,而子线程对g都做了修改,同样也没有影响到主线程中 g 的值,这个结果正是我们所期望的,这说明,每个线程都有一个自己私有的全局变量g。

这看起来很神奇,明明2个线程都是用的同一个全局变量名来访问变量但却像在访问不同的变量一样。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gcc到底使用了什么黑魔法实现了这个特性。对于像这种由编译器实现的特性,我们怎么开始研究呢?最快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使用调试工具来调试程序的运行,这里我们使用gdb来调试。

bobo@ubuntu:~/study/c$ gdb ./thread

首先在源代码的第20行(对应到源代码中的 g = 100)处下一个断点,然后运行程序,程序停在了断点处,反汇编一下main函数:

(gdb) b thread.c:20Breakpoint 1 at 0x400793: file thread.c, line 20.(gdb) rStarting program: /home/bobo/study/c/threadBreakpoint 1, at thread.c:2020g = 100;(gdb) disassDump of assembler code for function main:   0x0000000000400775 :push   %rbp   0x0000000000400776 :mov    %rsp,%rbp   0x0000000000400779 :sub    $0x20,%rsp   0x000000000040077d :mov    %edi,-0x14(%rbp)   0x0000000000400780 :mov    %rsi,-0x20(%rbp)   0x0000000000400784 :mov    %fs:0x28,%rax   0x000000000040078d :mov    %rax,-0x8(%rbp)   0x0000000000400791 :xor    %eax,%eax=> 0x0000000000400793 :movl   $0x64,%fs:0xfffffffffffffffc   0x000000000040079f :lea    -0x10(%rbp),%rax   0x00000000004007a3 :mov    $0x0,%ecx   0x00000000004007a8 :mov    $0x400736,%edx   0x00000000004007ad :mov    $0x0,%esi   0x00000000004007b2 :mov    %rax,%rdi   0x00000000004007b5 :callq  0x4005e0 @plt>   0x00000000004007ba :mov    -0x10(%rbp),%rax   0x00000000004007be :mov    $0x0,%esi   0x00000000004007c3 :mov    %rax,%rdi   0x00000000004007c6 :callq  0x400620 @plt>   0x00000000004007cb :mov    %fs:0xfffffffffffffffc,%eax   0x00000000004007d3 :mov    %eax,%esi   0x00000000004007d5 :mov    $0x4008df,%edi   0x00000000004007da :mov    $0x0,%eax   0x00000000004007df :callq  0x400600 @plt>   ......

程序停在了g = 100这一行,看一下汇编指令,

=> 0x0000000000400793 :movl   $0x64,%fs:0xfffffffffffffffc

这句汇编指令的意思是把常量100(0x64)复制到地址为%fs:0xfffffffffffffffc的内存中,可以看出全局变量g的地址为%fs:0xfffffffffffffffc,fs是段寄存器,0xfffffffffffffffc是有符号数-4,所以全局变量g的地址为:

fs段基址 - 4

前面我们在讲段寄存器时说过段基址就是段的起始地址,为了验证g的地址确实是fs段基址 - 4,我们需要知道fs段基址是多少,虽然我们可以用gdb命令查看fs寄存器的值,但fs寄存器里面存放的是段选择子(segment selector)而不是该段的起始地址,为了拿到这个基地址,我们需要加一点代码来获取它,修改后的代码如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__thread int g = 0;void print_fs_base(){        unsigned long addr;        int ret = arch_prctl(ARCH_GET_FS, &addr);  //获取fs段基地址        if (ret < 0) {                perror("error");                return;        }        printf("fs base addr: %p\n", (void *)addr); //打印fs段基址        return;}void *start(void *arg){    print_fs_base(); //子线程打印fs段基地址printf("start, g[%p] : %d\n", &g, g);g++;return NULL;}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pthread_t tid;g = 100;pthread_create(&tid, NULL, start, NULL);pthread_join(tid, NULL);    print_fs_base(); //main线程打印fs段基址printf("main,  g[%p] : %d\n", &g, g);return 0;}

代码中主线程和子线程都分别调用了print_fs_base()函数用于打印fs段基地址,运行程序看一下:

fs base addr: 0x7f36757c8700start, g[0x7f36757c86fc] : 0fs base addr: 0x7f3675fcb700main,  g[0x7f3675fcb6fc] : 100

可以看到:

  • 子线程fs段基地址为0x7f36757c8700,g的地址为0x7f36757c86fc,它正好是基地址-4

  • 主线程fs段基地址为0x7f3675fcb700,g的地址为0x7f3675fcb6fc,它也是基地址-4

由此可以得出,gcc编译器(其实还有线程库以及内核的支持)使用了CPU的fs段寄存器来实现线程本地存储,不同的线程中fs段基地址是不一样的,这样看似同一个全局变量但在不同线程中却拥有不同的内存地址,实现了线程私有的全局变量。

这里我们简要的分析了AMD64 Linux平台下gcc对线程本地存储的实现,后面的章节我们还会看到go的runtime是如何利用线程本地存储来把正在运行的goroutine和工作线程关联在一起的。

到此,第一部分预备知识的主要内容就已经全部介绍完毕。我们从汇编指令开始,一起讨论了寄存器,内存,栈,函数调用过程,操作系统内核对线程的调度以及线程本地存储等内容,相信读者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撩开goroutine调度器的神秘面纱吧!


最后,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帮助的话,麻烦帮忙点一下文末右下角的 在看 或转发到朋友圈,非常感谢!

03dd83b78339ef4fbacd904a67f9e59e.png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