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即将结束了。

按照惯例,我是不写个人年终总结的(虽然200920102011年年末各有文章,但没什么个人总结在里面)。

对于2012,却不得不写个总结。

这是有原因的——我们成功的渡过了又一个世界末日!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2010年底的那篇文章,我谈到新媒体。这是一个困惑。

困惑促使人思考。

但是单纯的思考并不会令人有多少收获。

观察+思考的结合,能带来更多的收获。

但,这取决于你在什么地方,以什么角度,观察什么东西,以及思考了什么。

而最终,只有亲自去做,才能使人成长。

 

2012年,是我加入互联网媒体这个行业以来,最困惑的一年。

2009年我在困惑,2010年我在困惑,2011年我仍在困惑。2012年的困惑有什么不同吗?

如果说,之前的困惑在于“我做的东西还不够好”,那么今年的困惑则逐渐变成了“我做的东西还有没有价值”。

 

年初,我对做主站失去了兴趣,尝试做产品

当然,做的产品仍是内容类产品。想做一个中文圈的Techmeme+Hacker News+Reddit的合体。很Geek的愿景。

结果,产品一直也没有做到自己想象中的那个样子。

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受到了强烈的焦虑——在你计划要交付产品,但是产品在你眼里仍是一坨屎的时候。自己动手去改代码,每天强迫自己去看几百篇垃圾新闻(是的,今年是头一次感觉到IT媒体圈的垃圾新闻是如此之多——无论中文英文,只是中文圈的垃圾更多)。垃圾看得多了,注意力越来越无法集中;产品没有进展,心态也失去了平和。

忽然警觉,自己开始失去了本我。

很多地方都可以错,只要看清方向,总能找回正途。如果看不清方向,盲目乱窜,就危险了。

于是,自作主张的把产品扔到了一边,把频道也扔到了一边,精神进入到了一种放空的状态,四处寻找能重新刺激自己价值观的事物。

 

8月,和师太一起去深圳参加ArchSummit。

短短的三天时间,让我迷上了采访这件事。

准确的说,是迷上了“面对面采访”这件事。对于一个自认为有些沟通障碍症、习惯了活在网络背后的网民来说,重新认识到面对面沟通的价值,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的稀奇。

这其中最有感触的,是对陈皓的采访

 

陈皓是个有故事的人。

理论上,每个人背后都有故事。我所说的故事,指的是“打动人心的故事”,简称“动人的故事”。

为什么有的故事能够打动人心?

 

“我入行头两年是在银行,云南工行。两年以后我去了上海,在上海我过了苦闷的两年……觉得自己太差了,被人看不起。觉得自己这也弄不好,那也弄不好,而且跟这个社会差距特别大。甚至还有人羞辱我,说我这个那个没做好。还记得第一次面试的时候,到上海,就是低着头面,从头到尾都没有看面试官一眼。他问什么我都是不知道不知道……但是,那段时间是我成长最快的时候。”

 

陈皓的故事,有关追求,有关选择,有关成长。

酷壳今年的年终文章,讲的是程序算法和人生选择

我相信,陈皓本人使用的算法是“冒泡排序”。所以,他才会为了视野,为了成长,从一个安稳、舒适的地方,独自跑到一个繁荣而孤独的城市去闯荡。

正如文中所说,算法的原则就是做取舍——这也是架构师的基本能力。

同时,“选择”这一行为,也是任何故事发展的基础。没有矛盾,哪来的故事情节?

 

要让我说,打动人心的故事,一定不会来自贪婪算法,因为这条路线的可预测性太强,无法带来惊奇或惊喜。

我喜爱冒泡排序,因为心无杂念的专注是如此难得。

心无杂念的人会力求把自己认定的事情做到极致——因此,他们的故事也最为动人。

尤其是因为,他们前进的道路上会碰很多壁,遇到很多问题,而他们会想办法一一解决。他们也会困惑,但他们会不停地思考自己的困惑,确保自己仍在自己认定(最有价值)的事情上前进。

 

陈皓加入亚马逊的时间是2010年底。在2011年底,酷壳的年终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我从我的上一份工作到现在的工作,我的薪水不但没怎么涨,只是执平,而我的职位还比上一家公司降了一级(而且我还放弃两年内职位还可能再次晋升的机会),我管的团队从4个团队减到了一个很小的5个人左右的团队(现在我坚持小的团队做大事)。我来Amazon之前,这个事让我整整思考了2个多月。最终我发现,职位和薪水这些对我来说都无所谓,因为我是做事的人,而只有有意义的经历才能真正喂饱我。而我目前在Amazon里做的这个事,是可能改变历史的事,是那种可以让我一想起来就会兴奋的事。”

 

在2012年再回首,加入亚马逊的选择,带来了新的经历,也带来了新的困惑。

“我觉得现在这个时候,我差不多遇到了一个瓶颈,就是这一两年吧……我想要去做一些事情,但是受到一些限制。比如外企,大家知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公司大了,动作都会慢。然后外企里面你总是听美国人的话,什么事情都要外国人来定。审批这个,review那个。而且他们了解这些业务,你必须去求他们告诉你怎么做。所以动作就很慢。自己想做的东西很大,但是……

这个瓶颈怎么解决?要么就是去本土的一些小公司,这样自主权会大一点;要么就是自己去创业(笑)。”

这段采访内容,在当时不便发布,所以一直存着,等待可以让它们公开的时机。

 

在漫长的思考之后,陈皓做出了人生的新决定

 

“我加入淘宝了。”

 

“这么多年在外企,都在努力一个事——“让中国团队有更多的话语权和领导力”,一开始觉得是语言和技术的问题,发现都不是。后来觉得是需求源的问题,需求不在本地,本质上就是外包。但结果也不是需求,因为本地需求优先级远小于国外需求。花时间努力这事太不值了。所以,决定离开亚马逊了…”

 

两年前——甚至在一年前,陈皓认为这是可能改变历史的事,是那种让他一想起来就会兴奋的事。但是在一年之后,这件事情忽然变得毫无价值。

不是价值观变了。

而是经历的多了,眼界变了。

 

陈皓离开亚马逊的微博,发布在12月5日。

 

看到这条微博的时候,感触很大。

一方面,知道这件事必然会发生,而且这个决定是个思考了很久的决定。这么长的思考时间,并不一定是因为在犹豫什么,而是因为在自己的冒泡排序中,尚未找到更优的选择。一旦找到,会毫不犹豫的展开行动。

另一方面,之前采访的那段文字,重见天日的时候到了。

感触最大的一方面在于,在这条微博发布的8天前,我做出了一个一样的决定。

 

正如我上面说过的,现在的IT媒体圈,充满了各类垃圾文章。技术媒体圈的垃圾文章比例相对能少些,但也只是相对好一些。

当前的中文IT技术领域(注意,IT技术领域与泛IT领域是分离的两个领域),在我看来,出产优质内容的主要有这几个地方:

IBMdW

InfoQ中文站

《程序员》杂志

图灵社区,尤其是图灵访谈

51CTO博客的部分博主

OSChina也有些不错的内容

其他的来源,主要是一些独立博客,如酷壳dbanotes这样的。有的独立博客会被一个叫做IT技术博客大学习的聚合站点收录,但更多的好博客是没有被收录的,只能一一订阅。

 

身为一个技术编辑,自然希望能专注于做内容,将内容做到极致。

但是,媒体并不仅仅是内容。一个媒体就是一个企业,是要吃饭的。尤其是中国的媒体,要能存活下来,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就媒体这个圈子来说,编辑都跑出去做商业配合,内容没人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

所以,能在51CTO编辑部这样一个专心做内容的地方入行,我感到非常的幸运。

同时,51CTO的主要生存模式是标准的媒体生存模式,即:广告+商业配合。

靠广告生存,意味着流量是重要的。主站的PV决定了公司能否生存,因此,也决定了编辑的KPI,决定了编辑去花费时间精力做很多转载,做SEO等等。

这样对内容不好。大家都知道。整个行业的人都知道。但是,在找到另一条可行的生存模式之前,现状只能继续。大部队做PV、商业配合,搞出一队先锋出去探路,看看哪条路能走得通。

 

老杨,是我进入媒体这一行的导师。我加入51CTO的时候,老杨是51CTO的总编。

有一次我们一起聊天,我问他:

“现阶段的技术媒体,难道不是很糟糕吗?还有什么人在专心做内容?”

老杨笑的很开心:

“我觉得现在还不够糟。还需要更加糟糕一点才行。”

老杨的志向是打造一个原创作者能够靠稿费过体面生活的技术媒体平台。平媒出身的老杨,有浓重的原创情结。

“你看现在这些网站,互相抄来抄去的;哪天真的没人写原创了,他们上哪儿抄去?”

平媒时代的技术媒体圈,虽然现在衰落了,但也曾是一个江湖。赛迪集团,是那个江湖的黄埔军校。在那个江湖,曾经有一段比现在的互联网技术媒体更加黑暗的历史;但是,技术媒体并没有因此消亡。

“当糟糕到不能再糟糕的时候,总会有新生的力量,带来整个行业的洗牌。”

 

做内容的人和做技术的人,有很多地方类似,其中有一点就是:做内容和做技术,都不存在竞争对手,有的只是同行和合作伙伴。

我以前一直没意识到这一点。

直到我决定离开51CTO之后,我才发现我是这个理念的信仰者。

 

是否离开51CTO,是我思考了很久的事情。真正决定离开,只用了一天。

在我的27岁生日那天,我在InfoQ的团队,看到了更好玩的东西。日期上的巧合总会给人一种仪式的感觉——我完全没有犹豫就做出了决定。

 

在技术领域,如果有人走过的道,你再去走一遍——如果走的更好,那就是创新;如果走的没之前好,那叫做重复造轮子。

重复造轮子,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很多人愿意去做重复造轮子的事情。

但是对我来说,这种事情想想就觉得太可怕了。这浪费多少资源啊。

内容领域,也是同样。

所以,眼界至关重要。要避免重复造轮子,至少要先知道有谁造过轮子,大家各自造轮子的思路是什么样的吧。

这不是为了竞争。

这是为了制造更加贴近完美的轮子。

 

我申请了12月21日作为我的官方离职日,算是再次追求一种仪式的感觉。

在离职申请书上写离职原因,我写了大大的三个字:“好奇心。”

给同事们告别的邮件里,我引用了下面一段话:

"To not have bias is unnatural, because we all develop as human beings with a certain set of experiences, and those experiences form the basis of our knowledge."

这是我在ZDNet英文章上看的到一篇文章。文章作者Jason Perlow在11月30日离开了IBM,加入了微软——让我又感慨了一把。

造轮子这个事儿,有人觉得这个轮子好,有人觉得那个轮子好,这都无所谓。怕就怕,你连其他人造了什么轮子都不知道,一味的觉得自己造的轮子真TM的棒。

这就是偏见了。

人追求智慧的一生,不就是一个不断消除偏见的过程?

虽然从决定离职到现在也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但是这一个多月,让我迅速消除了很多偏见。这算是这个年终变化的一个额外收获吧。

 

另外,不得不写个总结的原因还有一个:我在2012年收获了一个男朋友!而且,收获日期也是在11月底。

感谢Linux,感谢开源!

感谢热心的好人们:)

感谢Life of Pi。

 

最后,想说的是:

“做媒体就是在做历史。”

这是2012年我最大的一个感悟。

 

别了,令人难忘的2012;2013,我们再见~

祝大家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