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律 动员群众解决难题(6)
这种大面积的质量问题,当然是变革性难题。但是,是什么问题?难以界定。也许是丰田的质量管理体系出现问题,也许是丰田的研发体系出了问题。还有人说,是丰田的企业文化出了问题,从当初重视顾客和质量的企业文化,变成了只追求利润的企业文化。还有人说,从这起事件的前前后后,可以看出丰田的领导体系有问题。总之,问题本身就难以界定。
  难题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刹车故障的解决方案可以在修理手册里写得清清楚楚,质量管理体系和研发管理体系的“故障”怎么排除?企业文化和领导体系又怎么改变?这些难题,没有一个现成的解决方案。
  而且,即使丰田经过内部调研,请来外部咨询公司,一起拿出一个解决方案,其解决方案的实施也充满了不确定性。没有人可以保证一定能够成功。
  ■ 依靠权威与依靠群众
  技术性问题还有一个特点:依靠权威解决,不需要群众作出什么卒。就拿刹车故障来说,可以依靠权威(修车工)解决,不需要遇到问题的群众(司机)作出什么卒。
  解决变革性难题依靠的不是权威,而是群众。比如说,要改变丰田的研发体系,依靠的是丰田的研发负责人吗?不,依靠的是丰田的整个研发体系涉及的员工。要改变丰田的企业文化,依靠的是丰田的董事长和CEO吗?丰田CEO说“从明天起,我们要改回重视顾客和质量的企业文化”,丰田的企业文化就改变了吗?不,要靠丰田全体员工卒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要解决变革性难题,必须依靠群众,需要群众改变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企业中充满了难题:持续创造业绩、与强大的对手竞争、打开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建立新制度……这些,都依靠群众的卒。
  ■ 领导和管理不能截然分开
  领导活动是解决变革性难题,管理活动是解决技术性问题(参见
  表9–1),两者有区别,但是难以截然分开。
  表9–1变革性难题和技术性问题的不同
  变革性难题 技术性问题
  问题难界定,容易跟技术性问题混淆 问题容易界定
  难以发现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是现成的
  解决方案的实施是困难的,充满不确定性,
  而且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见效 解决方案的实施相对容易,最多具有复杂性,能够较快见效
  主要依靠群众解决,需要群众改变思想、
  行为方式和价值观 主要依靠权威解决,不需要群众作出艰难改变
  例子:丰田汽车危机 例子:汽车刹车故障
  一方面,变革性难题和技术性问题总是交织在一起,变革性难题中必然有技术性问题的成分。就拿极端的变革性难题—革命来说,其中也有很多技术性问题需要解决。
  另一方面,同一个经理人,既有解决技术性问题的责任,也有解决变革性难题的责任。比如,销售部门遇到的问题,有些主要是技术性问题,有些则是变革性难题,但是这些问题往往都是同一个销售经理的责任。
  ■ 领导职务是发挥领导力的资源
  我把领导力的核心总结为:动员群众解决难题。领导力的核心是一种活动。因此,领导者就是动员群众解决难题的人。你是不是领导者,判断的标准不是你有没有领导职务,也不是你是否具有某种品质,而是你是否在动员群众解决难题。
  当然,领导职务跟领导力有联系。在我的领导力工作坊上,许多经理人会发现这样一种联系:领导职务能够为发挥领导力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这是对的。的确,拥有领导职务,意味着你拥有更多的组织资源来发挥领导力。×××在遵义会议上当选为政治局常委,第一次进入中共中央核心决策层,对于他将来发挥领袖作用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而×××能够参加遵义会议,也是因为他的政治局委员的职务。

第九律 动员群众解决难题(7)
■ 领导职务还意味着发挥领导力的责任
  不过,大多数经理人都忽视了领导职务和领导力之间还有另外两个联系。
  担任领导职务,意味着你有发挥领导力的责任。所谓的领导职务,其实也就是层级组织中的一个岗位,往往同时要求你从事三种活动:处理、管理和领导。前面只说了管理和领导,这里我再加入一个层面:处理。
  简单地说,处理是循规蹈矩地做事,管理是正确地做事,领导是做正确的事。如果说领导是解决变革性难题,管理是解决技术性问题,处理就是解决日常性问题。在层级组织中,职位越高,从事领导活动的责任就越大。也就是说,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必须发挥领导力,责无旁贷,不然后果很严重—博古就是个例子。
  ■ 领导职务还可能是发挥领导力的障碍
  担任领导职务,在很多时候会成为发挥领导力的障碍。这跟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道理类似。但是,几乎没有经理人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其实是权停尽管权威有从事处理、管理和领导三种活动的责任,但在大多数时候,他们从事的是管理活动。管理活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技术性问题。而领导活动是学习新的方式,解决没有现成答案的难题。
  权威往往容易犯这样一个错误:因为自己是权威,所以认为自己掌握所有问题的答案,导致把难题当做技术性问题处理。博古就是如此:中国革命是一个难题,但是博古作为一个技术性问题处理,认为自己拥有现成的答案—俄国革命的模式,他的领导职务妨碍了他发挥领导力。
  ■ 动员群众解决难题
  领导力的核心是动员群众解决难题。八个字,四个词,每一个都很重要。我按照其内在的逻辑顺序,再逐个说一说。
  第一,难题。难题之难,首先在于难以发现解决方案。比如,把海尔建设成世界一流的企业,解决方案是什么?其次在于难以实施解决方案。张瑞敏正在海尔实践他的解决方案,但是这个过程是艰难的。最难在于难以运用已有的方式解决。
  海尔当年是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如果坚持它原来的行为方式,难以成为中国一流的企业。而现在已经是中国一流企业的海尔,如果不改变现有的行为方式,大概也难以解决占领全球市场、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难题。
  第二,解决。对难题,要解决,而非逃避。而要解决难题,首先要正视现实,承认问题。如果认为自己的企业形势一片大好,没有什么问题,那就是把企业当做一台运转正常的设备了。承认问题之后,还要猾解决问题。有的经理人承认问题,比如市场份额落后,但是说,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因为竞争对手太强大了,而我们资源有限、先天不足……还有人则给出“假药”,比如往牛奶里添加三聚氰胺来提高市场份额。
  第三,群众。怎么解决呢?要求学习新的方式,要求作出卒。而这个卒,是要求群众作出的。在海尔,只有张瑞敏卒没有用,必须海尔上上下下的干部和员工都卒。而群众的卒不是轻而易举的。他们往往不愿意变,不知道怎么变,想变却变不了,或者遇到挫折就容易放弃。
  第四,动员。要动员,不能光靠命令和控制。群众往往不愿意甚至抵制变革,光下命令没有用,你要动员,要激励和鼓舞,要让群众真心真意地想忆革、坚持变革。即使群众想忆革,也往往难以坚持,就像“减肥”一样。你不能命令某个人减肥,只能动员。

第九律 动员群众解决难题(8)
在动员的过程中,你还要和“误导者”作斗争。有人在领导,也有人在误导。误导者说不用变,或者说应该往另一个方向变。在变革遭遇小小挫折时,误导者会跳出来说:我早说过这样不行吧?尤其是在误导者是权威的时候,在误导者可以命令群众而你不能的时候,你必须动员群众。
  ■ 四种领导力策略
  怎么动员群众解决难题?有四种普遍适用的策略。
  第一,走上看台。走上“看台”是比喻,指的是从“比赛”中抽身而出,进行反思。反思四个问题:(1)面对的问题中,哪些是技术性问题的成分,哪些是变革性难题的成分?比如部门重组,既有把人才分配到适当的位置上的技术性问题,又涉及争夺权力和地盘的变革性难题。(2)群众对难题是怎么想的?(3)权威对难题是怎么想的?(4)问题有哪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第二,建立联盟。动员群众,应该先从动员核心群众开始,而核心群众往往包括现有的权停界定核心群众,动员他们,跟他们建立联盟的关系,然后通过他们动员更多的人。拿大家都很熟悉的遵义会议为例,其成功召开,跟×××首先动员了张闻天和王稼祥两人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积聚小胜。解决难题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长期过程,你需要靠积聚一个个的小胜来实现最终的胜利。同时,群众可能是不耐烦的,“误导者”也在进行“误导”,你需要在一开始就取得一些小小的成功,来建立大家对你的信心。你不能对员工说,这个新战略将失败三年,但是三年后我们将占领整个市场。你需要让这个新战略在某些产品或市场上先取得小小成功,因为最后的大成功就是由这些小成功积累起来的,更因为你需要用这些小成功来动员群众。
  第四,控制时机。这有两个方面:其一,在大家对难题认识不够时,你要把群众的吸引力集中到难题上。其二,你又不能操之贡,超出群众的接受程度太多。×××在遵义会议上就展示了高超的控制时机的艺术。伍修权回忆说:
  在会议上,曾经有人提出批判和纠正六届四中全会以来的政治错误,×××同志机智地制止了这种做法。正是这样,才团结了更多的同志,全力以赴地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军事问题。会后,曾有同志问×××同志,你早就看到王明那一套是错误的,也早在反对他,为什么当时不竖起旗帜同他们干,反而让王明的左倾错误统治了四年之久呢?×××同志说,那时王明的危害尚未充分暴露,又打着共产国际的旗号,使人一时不易识破他们。在这种情况下,过早地发动斗争,就会造成党和军队的分裂,反而不利于对敌斗争。只有等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时,才能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 领导力是危险的活动
  许多人向往领导力,因为领导力好像跟光环、特权、被崇拜等联系在一起。领导力可能带来光环,但是这不是领导力的核心,就像爱情的本质不是浪漫一样。实际上,领导力是危险的活动。
  领导力的危险可能来自活动本身,比如在军事战斗中发挥领导力,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危险也可能来自“误导者”,尤其是“误导者”同时是权威的时候。比如×××,在长征前就被撤销了几乎一切职务。危险也可能来自不愿卒的群众,比如一些在国有企业中推动变革的领导者遭遇来自群众的人身***。危险也可能来自旁观者,比如有一段时间,经济学家郎咸平就猛烈***张瑞敏在海尔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
  ■ 领导者面对四种危险
  罗纳德·海菲兹是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任教的领导力学者,他总结了领导者面对的四种危险。
  第一,边缘化。比如削减你的责任,或者“明升暗降”到一个名誉性职位上。总之,你本来处于解决变革性难题的中心,现在把你挪到边缘
  上去。
  第二,转移视线。扩大你的议事日程,或者用各种细节来对你狂轰滥炸。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就犯过这样的错误:在越南战争反对者的推动下,他把反对越战加入了自己的议事日程,结果妨碍了民权运动本身的进展。
  第三,人身***。比如对你的品格或风格的质疑,其目的是把大家的注意力从大家面临的难题转移到你个人的品格、风格上来。人身***也包括身体上的***,最极端的例子是暗杀行为。企业领导人遭遇身体***的例子也并不罕见。
  第四,诱惑。动员群众解决难题的过程中也会面临诱惑。它可能是一个对你有特别吸引力,而且又特别可能成功的项目。它还可能是为获得“自己人”的首肯而作出的妥协和牺牲。诱惑比人身***更甜蜜,因此也更需要警惕,因为它同样妨碍对难题的解决。
  ■ 领导力的两项任务
  领导力的核心是动员群众解决难题,其实包含两项任务:一个是短期的任务,动员群众解决某个具体的难题。比如把一个新产品推向市场,变革绩效考核的制度,完成企业的ERP项目,等等。另一个是长期的任务,提升群众和自己解决难题的能力。因为我们不是解决一个难题就万事大吉了,作为经理人,我们要持续面对一个个难题。
  德鲁克说:“领导力是把一个人的视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把一个人的绩效提升到更高的标准,是打造一个人的品格,使之超越通常的局限。”这里的“一个人”,既包括他人,也包括自己。德鲁克说的,显然是领导力的长期任务。
  但是,不管是短期任务还是长期任务,都围绕一个核心:动员群众解决难题。如果不解决难题,不实现变革,就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基业长青,你的组织就会像一台看起来运转良好的设备,最终会报废。
  动员群众解决难题,而不仅仅是日常性问题和技术性问题,这是每个经理人必须做的正确的事。

后记
我是谁,你们是谁
  我从没有想过要成为一个管理专家,至少在2000年以前,从没有这样想过。十几岁的时候,我的理想是当一个作家。那我为什么会成为一个管理学者?我为什么会在这里、在课堂上、在论坛上给经理人讲领导力?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一个“我是谁”的故事。亲爱的读者,我之所以现在对你们讲这个“我是谁”的故事,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也是一个“你们是谁”的故事。
  我开始正式的职业生涯的时候,还是北京大学的在校研究生,本来在一家广告公司兼职工作,但很快就担任了部门经理,读研究生倒反过来成了兼职。毕业后,我成为该公司的副总经理,但我主要分管广告创作,对企业管理可以说是基本不懂。
  后来,由于我由来已久的对写作和传媒的兴趣,我加入《中华工商时报》,当了几年财经记者和专栏作家,写过一个反响还不错的专栏“刘澜观察”。当时,我关注的重点是关于农业、金融等重点产业的经济政策,尽管也做过企业报道,但也是在产业政策的角度下进行观察,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不是我的兴趣。
  然后,我决定出国深造。2000年,我放弃了去芝加哥大学读政治学博士的全额奖学金,选择到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攻读新创办的国际发展专业的公共管理硕士(简称MPA/ID),成为这个专业的第二届学生。该专业由著名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创立,他曾经担任龚兰和俄罗斯经济改革的总顾问。该专业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让发展中国家富强起来。
  如果说,我当时选择读哈佛的MPA/ID,完全是因为胸怀振兴中华的使命感,这肯定是大大的自我拔高。作出这个决定,有很多因素。但是,要说自己完全没有忧国忧民的使命感,那也是小小的自我贬低。我确实也在思考如何让中国富强起来。这个专业的使命吸引着我,同时也切合我对经济政策的兴趣。其核心教师团队是由萨克斯领衔的一群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对经济政策的关注自不待言。
  比如,汇率政策就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点,我当时学得也还不错。教授是这个领域的权威杰弗里·弗兰克尔,曾经担任过克林顿总统的经济顾问。我后来担任过他的助教,指出过他教学资料中的一些小错误(几年后我出版《在哈佛学管理》一书,请他写推荐语,他还记得这件事)。这也是我当时学得还比较用心的一个旁证。
  但是,我对经济政策的信仰,被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动摇了,甚至可以说是颠覆了,而他举的例子,正好是汇率政策。可以说,那是影响了我未来10年的一堂课—尽管我当时还不能够清醒地知道这一点。那是2002年的2月5日,我坐在哈佛商学院的教室里,听世界顶尖的战略大师波特教授开讲他精心设计的新课“竞争力的微观经济学”。
  在讨论完诺基亚的案例之后,波特说: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来自这个国家的企业的竞争力,宏观经济政策用处不大。他举例说,经济学把货币贬值称为让货币“更有竞争力”。而在他看来,一个国家让自己的货币贬值,是让自己的财富缩水,怎么可能更有竞争力呢?波特认为,一个国家有没有竞争力,要看有多少像诺基亚这样的企业。
  波特的话如同当头一棒,既让我沮丧,又让我深思。沮丧的是,如果经济政策没多大用,那么我在肯尼迪学院的学习,就是白费力气。深思的是,如果国家的竞争力来自企业的竞争力,那么企业怎样才能有竞争力?可以说,是波特的这几句话引导我后来走上研究管理和领导力的道路,这是偶然,也是必然。
  这是个“我是谁”的故事,也是“你们是谁”的故事。亲爱的读者,你们是谁?你们是中国的国家竞争力的缔造者。我为什么要对你们讲管理和领导力?因为一个企业的竞争力,首先来自这家企业的经理人的管理力和领导力。按照波特的说法,中国的竞争力,就在你们的身上。
  让我们一起前行。
  刘澜
  写于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