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IT项目管理,在网上流传很广的说法是“三边六拍”项目,虽说这是对IT项目的揶揄,却也总结得非常经典,切合当时的实际。
所谓的“三边”,就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边计划,边实施,边修改”,最早出现这种说法是在1997年。
首先,第一个环节就是不规划先行动起来,叫做“边计划”。其实现在想来,这也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谁第一次做项目就能规划得滴水不漏,头头是道?我想应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当时,管理过较大IT项目,尤其是软件开发类项目的人非常少,也没有几个成功的项目案例值得借鉴,没有人知道规划阶段究竟要想清楚哪些东西才可以动手。通常在项目计划的过程中,项目经理>并不知道要达到什么具体的目标,要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最终成果,也不知道这件事情该如何做。多数情况是范围不清、目标不明,盲目地、朦胧地凭感觉来做,在规划阶段给项目经理再多的时间他也想不清楚到底要规划哪些方面,规划到什么程度,所以只能是边走边计划。
第二个环节是边走边看,叫做“边实施”。实施过程就像傻女子和面,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最后把人都糊到面团里了。我们经常讲哥伦布式的管理,项目实施也有哥伦布式的项目。所谓哥伦布式的管理就是:走的时候不知道要去哪里,去的时候不知道到了哪里,回来的时候不知道去过哪里。整个过程是一种布朗运动,完全是一个无序的混沌态。
第三个环节是边做边改,称为“边修改”。做项目的人都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项目是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进行的,注定要发生很多始料未及的事情。情况变了,就要随需应变,就改吧。改来改去改成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反正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样大家都不清楚,就顺其自然吧。 “三边”工程的结果是未知的,全是凭运气,运气好就成功,但是成功了也是撞大运撞上的。后来经历的项目多了,人们才逐渐从“三边”工程的阴影中走出来,结合多个项目的功过得失,总结形成项目的实施方法论。
所以说,实施方法论背后应该是一部血泪史—— 其中不少弥足珍贵的经验或原则是人们在诸多项目失败的痛苦中总结出来的。有人说,方法论来自失败和恐惧,是诸多项目实施的先驱们痛定思痛的结果,是实施专家经过理论研究并在总结了无数企业实施案例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炼而成的,是产品成熟度的标准,也是企业管理软件供应商拥有完整应用解决方案的标志。因此,实施方法论有资格成为指导IT供应商进行系统实施的纲领。

IT项目实施方法论是在项目管理普遍思想的指导下,汲取诸多IT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逐步形成的一整套用以指导IT项目实施的方法、过程、工具和模板的集合。不管哪家的实施方法论,不管他把项目分成多少个步骤,总体的思想和要求都是一致的。IT实施方法论至少应该在以下方面对项目执行者进行明确的规定:

● 对项目范围界定和工作任务书有严格的定义;

● 对项目目标进行详细的分解,把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可以单独执行的任务;

● 对各个阶段做了明确的划分;

● 对项目组织有明确的要求,双方责任界定清楚;

● 对每一个标准任务都有明确的目的、责任人、成果及检验标准的定义;

● 每个任务的开展都有指导性的描述;

● 有详细的变更控制机制;

● 对各类风险有详细的描述和处理建议;

● 各类中间文档都有模板定义。



总之,从“三边”工程到实施方法论是历史演进的必然,也是IT项目实施从高风险、不确定态演进到低风险、稳定态的保障。有人说:“领先一步叫先进,领先三步叫先烈。”大约先烈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是没有方法论的,他们只能靠“三边”的方法,所以大都失败,因此成为先烈。后人只有汲取先烈的经验教训,总结出一种叫方法论的东西,才能提高实施的成功率,降低失败的风险,有机会成为先进。
所以,到今天实施IT项目还蛮干的人,不仅对自己不负责任,而且着实对不起以前的“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