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私信回复【领资料】,获取最新部编版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课件+教案(1-6年级上册全册)
2019年9月,全国中小学生已经完成新教材的更换,语文科目统一使用部编版教材。而对于改版的新教材,争议却是不小,老师、家长以及各专家似乎都有话要讲。
有人认为改得好,内容上的丰富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有人觉得教材太难,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尤其是小学生;还有人觉得给小学生学习的古文太多,要认的生字太多,课外阅读太多等。

那这本新教材到底和之前的版本有什么不一样呢?有老师做了如下大概总结:
首先,部编版教材并没有独辟蹊径使用新文章,基本上是从原三版本(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中拿出好的文章来使用。比如:在书中看到《丁香结》、《穷人》、《在柏林》我就想到了北师大版的语文书,认真思考,感受思想;当看到《青山不老》、《少年闰土》我就能看到苏教版的影子,轻松活泼与生活息息相关;当看到课后题看到生字、看到《月光曲》我就会想到人教版的特色,注重基础,夯实每一样知识。整体来说,部编版既注重知识、注重思维、也注重实践,三位一体,集众家之长,内容质量不错。
可大家看法却不一样。
虽然感觉部编版内容是各版本的精华,但有人觉得部编版教材内容太过深奥,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度:
▼
今年我教六年级,之前我们用的是苏教版,刚开学一周,一篇《丁香结》就把我们难倒了,老师钻研了不知道几遍教材了,孩子们仿佛听天书,太深奥了,识字量大不说,课后还有那么多的阅读链接,第一单元里就有五六首古诗,赶上苏教版一册书的了,觉得应该循序渐进,从一年级开始用新教材,这样突然换了,学生适应不了。
▼
一边喊防控近视,一边增加学习内容。语文学那么多古文不如多学点应用文。能不能按照字词使用频率编写课文。使用频率最高的先学。古文学一点了解一下就好了。毕竟现代生活,日常谁用那个?非要把孩子弄成文学家?
▼
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组织能力越来越差~孩子越来越累!学生的大部分语文学习时间都被没多少用处的古诗文背诵占据!

对于有人说的部编版教材深奥难理解,有人表示不赞同,认为新教材改版对学生的好处是深远的:
▼
部编版教材我认为是非常成功的,难讲归难讲,但如果孩子们真的深入其中学会了方法,对他们的好处是深远的。
▼
作为一名老教师,力挺部编版教材!教师怎么教,孩子怎么学,都动动脑筋吧,不要把责任推到主编身上!
▼
部编教材是难了点,增加了阅读量,小学阶段还出现了文言文,但从长远看,对孩子的发展还是有好处的。多年以来不变的教材更新了不少,无论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是一个挑战,挺好。
▼
不管教材是啥样,关键是老师还是按照自己以前的教案来教。比如现在新教材是先从字开始讲起,本意是让孩子理解汉字是象形文字,字母拼音是用来辅助学习的工具。但是老师根本就不管,还是先学拼音。

其实好与不好,成功还是失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量角度和思考侧重点。在小编看来,先不讨论难度,单从网友提到的古诗文来说,从四年级开始接触简单古文,一学期学习大概3-5篇,确实上升不到培养的孩子只会之乎者也的高度;背诵古诗文导致孩子语文素养和语言组织能力越来越差,仔细想想,这前后似乎也没有实际因果关系。
最后,想说的是,
语文不是能够多用成语,能够流利表达、能够理解语言背后意思就行这样简单的一门科目,如果只是这么简单,根本没有特意学习的必要不是吗。学习语文更重要的是通过学者的文章和思考来引导学生懂得独立思考、有共情能力,并且让学生学会把对事物的思考,对事物的情感,有逻辑有想法的表达出来。语文本来就不是一门简单的课程。
不管是什么教材,教学都会有侧重点。与其说部编版的内容难,不如这本教材对老师们要求更高,而如何改变自己固有思维和逻辑,探寻新的教学方法,对老师来讲是个不小的挑战。
新事物面世就代表着必须要改变,改变的刚开始往往又都是痛苦的。至于这个改变是好是坏,或许正如网友说的那样:实践是检验的唯一标准,不要提前吹捧,也不要提前贬低。
而真真需要被讨论和亟待重视的问题,或许在这里:
▼
作为老师的我觉得教材越来越难了,精读课文越来越多了,学校课程为了响应号召,体育健康课,安全课,向日葵工程课等课越来越多,一周就那么多课,只能减少主科,还不能留级,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快节奏,你们这是逼着城里孩子去上补习班,可怜农村孩子没有补习班上,跟得上就跟,跟不上只能跑后面跟都跟不上了。
对此,你又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关注我,私信回复【领资料】,获取最新部编版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课件+教案(1-6年级上册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