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人称转换作用_小说写完觉得好像哪里不对劲?也许你需要审视一下视角切换问题了...

之前,研习君给大家分享了五种叙事视角 :第一人称、有限第三人称、介入作者(“全知作者”)、客观作者(“窥探者”“摄影机眼”“客观叙述”)、“观察者-叙事者”。(可戳:《除了有限第三人称外,故事的叙事视角还有哪些?》)

想必大家对每一种视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今天,我们就延续叙事视角的话题,看看在写作中,视角的切换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吧~

节选自:

《写小说最重要的十件事》

厄休拉·勒古恩

(略有删减)

1.关于视角切换的思考

我准备深入探讨每一个细节,因为我发现在工作坊习作中(以及经常在出版物里),最常见的问题就出现在对视角的处理上:视角转换的连续性和发生频率

31a80d3bb40b3b33a723b1c93753ea48.png

当作者开始跟读者解释简阿姨在思考什么、弗莱德叔叔为何吞下金属扣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摆在他面前了,即使他写的是非虚构作品。

回忆录作者必须明确地指出,简阿姨的想法和弗莱德叔叔的动机并不是已知的事实,而是作者的猜测、观点或者个人理解。回忆录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在虚构作品里,视角的不连续是个非常常见的问题。必须有意识地、技巧娴熟地处理它,否则频繁的视角切换会让读者摸不着头脑,在互不相容的身份间来回碰壁,混淆情绪,歪曲整个故事。

在上述五种视角中做任何转换都是危险的(研习君注:五种视角的内容可见开头链接)。

从第一人称到第三人称,或者从介入作者到“观察者-叙事者”,都意味着口吻的重大变化。这些转换会影响整个作品的语气和叙事结构。

3f6c442d1bb12afd3d5a4875075e850a.png

在有限第三人称的范围内转换——从一个人物到另一个,需要同样的警觉和谨慎。在转换观点人物时,作者必须有转换的理由,对笔下的一切心知肚明,让文字尽在掌握中。

我想把最后的两个段落重新写一遍,但这有点唐突。我能请你把它们重新读一遍吗?

视角练习是为了让你暂时对视角聚焦有高度敏感的意识,从而在今后总能习惯性地意识到自己用的是什么视角,何时转换以及如何转换。

目前,有限第三人称在小说作者中应用最广泛,第一人称则更受回忆录作者青睐。但我却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尝试一下其他的可能。

小说作者习惯用他人的口吻写作,成为他人的自我。回忆录作者则不然。在事实性叙事(Factual Narrative)中使用有限第三人称,假装自己知道一个真实人物的想法和感觉,这是一种冒犯。而假装自己知道一个虚构人物的想法和感觉,就无可非议了。

所以,在练习时,我建议回忆录作者们套用“无耻的”小说作家们的方式,创造一个故事,编造一干人物,享受这种感觉。

练习七:视角

营造一个场景,写一个300~450字的叙事片段。写什么都可以,但必须要有几个人,在做一些事。(几个指两个以上。三个以上更好。)不必非要写大事、重要的事,当然写了也无可厚非;但是必须有事件发生,即使它只是超市里购物车的纠纷、饭桌上家务分工引发的口角,或者一个小型的交通事故。

在这些视角练习中,请尽量少用或不用对话。当人物开口说话时,他们的声音会遮掩视角,盖过视角的口吻,而探索视角的口吻恰恰是练习的目的。

第一部分:两种口吻

第一种:用单一的视角讲一个小故事,叙事者是事件的参与者——一个老人、一个孩子、一只猫,只要你喜欢,谁都可以。使用有限第三人称。

第二种:用另一个事件参与者的视角重讲一遍这个故事。同样地,使用有限第三人称。

在我们进入下一部分练习之前,如果你觉得场景、情境或故事干涸了,就按同样的要求再发明一个新的出来。

而如果在不同的口吻下,你最初的素材不断展露出新的面相和可能性,那就继续挖掘更多的可能。这将是完成这个练习最有效而且有益的方式。

第二部分:客观叙事者

用客观作者或“窥探者”的视角讲述同一个故事。

第三部分:观察者-叙事者

在最初的版本里,如果不存在一个站在一旁观察却没有参与事件的人,那现在就加入一个这样的人物。以这个人物的视角讲述同样的故事,使用第一或第三人称。

第四部分:介入作者

用介入作者的视角讲述同样的故事,或者讲述一个新的故事。

第四部分需要你展开,篇幅扩充至一到两页,1500字左右。你会发现,故事需要一个背景,需要铺展前因后果。客观作者尽可能少地占据空间,而介入作者则需要相当可观的时间和空间来施展拳脚。

如果你最初的故事跟这个口吻格格不入,那就找一个你想讲述,而且能在感情和道德上让自己全情投入的故事。

我并不是说它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如果真是这样,你就会面临摆脱自传模式进入虚构的介入作者模式的麻烦),也不是要你用故事去说教,我想说的是,这个故事里必须有什么东西与你相关。

不少作者为如何表现人物未曾言明的想法而困扰。如果你放手不管,编辑很可能会把人物的想法排成斜体字。

a3c264b8ddd72d1b929bfc7db9ec4174.png

直接呈现想法的处理方法与处理对话别无二致:

“天哪,”简阿姨想,“他在吃金属扣!”

不过,在表现人物的想法时,没有必要用引号,而斜体字和任何印刷设计都有过分强调之嫌。能清楚表明这是某个人头脑中的活动,就足够了。其方法多种多样。

听到吉姆的吼声,简阿姨明白,弗莱德终究还是吞下了金属扣。

我知道他会再次吞下那颗金属扣的,简在分拣纽扣时对自己说。

噢,简暗想,我真盼着这个老混球冲过来把那颗金属扣吞下去!

在评价这些练习及在后续的思考与讨论当中,某些口吻和视角也许会大放异彩,脱颖而出,对它们进行研究和探讨将会非常有趣。

过些时候,也许你会想重做其中的某些练习,把这些指导用在不同的故事上,或者把练习重新组合。

81b9a2b0e89d52dee367324fb4a56078.png

视角和叙事口吻的选择会让故事的色调、效果甚至意义变得截然不同。作者经常发现,如果没有找到正确的叙事者,他们想讲的故事会踯躅不前,没法顺利推进——不管让他纠结的是第一还是第三人称,是介入作者还是有限第三人称叙事,是参与者叙事还是旁观者叙事,是单人叙事还是多人叙事。

接下来的可选练习大概可以帮助大家了解选择的多样性和正确甄选的必要性。

针对练习七的可选附加练习

讲一个不同的故事,两个版本都使用第一人称,而非有限第三人称。

用两种方式描述同一场事故:首先用客观模式,新闻报道的口吻,然后换成一个被卷入事故者的视角。

如果你对哪个模式或者口吻不是特别中意,也许你恰恰需要再尝试一次,就当是为找出不中意的地方好了。

2.不同的人称与口吻:切换视角

当然,你完全可以改变视角,这是一个作家的天赋之权。

这里我要说的是,你必须清楚自己正在做这件事,有些作家不清楚这一点。而且你必须清楚如何去做,这样,在改变视角的时候,你才能让读者能轻松地跟上你的脚步。

bf8f405823c13fb55fbe6ee39f30e590.png

在一篇短小的习作里完成第一和第三人称之间的切换非常困难。我有个总体的感觉,如果你试图做第一人称到第三人称的切换,一定要有足够的理由,而且要小心谨慎。不要卸下你的齿轮。

不要奢望在短短一篇习作中完成从客观作者到介入作者的切换。我不明白你为什么想要这么做。

还有一点:介入作者可以随意地从一个观点人物跳到另一个;但如果跳得过于频繁,除非能对笔下的文字驾驭自如,否则,在不同的想法之间跳来跳去,读者会感到厌烦,还会晕头转向,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如果突然被丢进一个不同的视角,感到心烦意乱是常有的反应。谨慎细心的介入作者可以避免这一点(托尔金的狐狸做到了)。但是在有限第三人称下面,作者就无能为力了。

55976e2553818b442e01ea79b7c6fe40.png

如果你正在写一篇以戴拉的视角讲述的故事,你可以说“戴拉抬起头,用爱慕的眼神望着罗尼”,但你不能说“戴拉抬起她无比美丽而羞怯的眼睛,满含爱意地望着罗尼”。

退一万步说,即使戴拉知道自己的双眼美丽而羞怯,在抬头看的时候,她也看不见自己。看得见她的是罗尼。你把视角从她切换到罗尼了。(如果事实上,戴拉正在盘算自己的眼神对罗尼的作用,你必须这么讲:“她抬起双眼,清楚它们的美丽和羞怯会打动他。”)像这样只言片语间的视角切换并不鲜见,但却总让人不舒服。

作者叙事和有限第三人称有不少交集,因为介入作者常常自然而然地使用第三人称叙事,有时候他们也会把视角限定在一个人身上。当作者的声音隐而不现的时候,很难准确地辨别出一段文字的叙事模式。

因此:只要清楚自己的动机和方法,只要小心谨慎地过渡,不在一两句话里跳来跳去,你可以在任何时候从一个观点人物切换到另外一个。

练习八:改变口吻

第一部分:在有限第三人称下做快速切换:一篇叙事短文,500~1000字。你可以从练习七的习作中选取一个,也可以创造一个新的场景:几个人被牵涉进同一个活动或事件中。

在有限第三人称下,使用几个不同的观点人物(叙事者)来讲述这个故事,在叙事推进过程中改变叙事者。用换行符标记每一次改变,把叙事者的名字写在括号里,放在每一段的开头。如果有其他的区分方法,也可以采用。

我不止一次说过,频繁地做视角切换而不做任何标识是危险的。你正在做的是一件危险的事。

第二部分:薄冰

用500~1500字的篇幅,讲一个同样的故事,或者讲一个类似的新故事,有意把视角切换几次,同时不做任何明显的标识,让读者得不到任何提示。

当然,仅仅把上一个练习中的切换标识删掉,这个练习就完成了,你可以这么做,但这样的话,你就学不到任何东西了。“薄冰”需要全然不同的叙事技巧,甚至需要一种全然不同的叙事。在我看来,它拒绝“介入作者”,即使表面上你使用的仍然是有限第三人称的视角。这片冰纤薄而脆弱,冰下则是百丈深渊。

点击屏幕右上【关注】按钮,让你的写作不再迷茫。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