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学习总结

  我学习完了《 课程的反思与重建 》,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很大的收获。首先,明白了课程的重要性,在小学阶段应开足哪几门课程,如何安排各科科目。其次,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的具体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懂得了怎样科学的来分配课时。最后,明白了为什么我们要从七个方面来进行反思与重建,从而走向新课程。

  通过学习,我感触极深,不得不引起深思。回顾自己的从教生涯,确实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照本宣科、满堂灌、补课,总以为教学就是把课程内容一字不差,小心甚微地传授给学生,以至于自己成了教书的“机器”。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起来非常被动,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虽然成绩不错,但毕竟是“高压”手段的结果。课程的改变,观念的更新,无疑给我们迷失的道路指明方向,它是我们前进的“标灯”,它将会照亮每个角落。

  在现行和今后的教学中,我对新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角色、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有了根本性的认识,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不只是重结论更注重过程,不仅关注学科更关注人。

  回想近两年来,心中不禁沾沾自喜,为什么呢?因为在教学上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改变了以往包讲的恶习,在课堂上,我只给学生“穿针引线”,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安排如下:精读课文,把一半的时间留给学生;略读课文,三分之二的时间让给学生;我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总结。而选读课文则全盘下放,在教学方法上,充分体现积极互动、交流合作、启发式的原则,注重学生的阅读。每上一篇课文,都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自己找问题,在小组上解决,最后选派一名代表在班上交流。小组交流时,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往往有始料未及的效果。即使在这方面不感兴趣的学生,也会想方设法提出一两个问题。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这是小学生爱不释手的一篇文章,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为什么大年夜,小女孩在街上走着?小女孩的爸爸为什么会打她,是她的爸爸不爱她吗?小女孩的妈妈呢?小女孩就这样悲惨地冻死了,怎么会没人伸出同情之手呢?通过反馈,课文内容不言而喻,学生情绪高昂,部分同学热泪盈眶,充满了爱心、同情心。这样的教学,学生乐于接受,学习起来积极主动,把更多的自主权给了学生。

  遗憾的是我校条件差,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如果上面这篇课文让学生看到画面,效果将更好。因此,学校的条件将直接给课改带来阻力。

  今后,我们要克服一切阻力,应用新的教学观进行教学,跟上时代步伐,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究,不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