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标尺,我们国家为了能够持续稳定的向前发展,自主创新是唯一的出路。IT业是当今世界科技的排头兵,IT创新力的高低也自然就成为一个国家创新的风向盘和标尺。
目前,我国IT技术的水平还是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创新能力本身也比较弱。现在大家都希望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但就IT业来讲,我们的整体情况甚至连中国制造都谈不上,离中国创造就更远了。IT技术的落后主要表现在原创性比较差,我们所用的尤其是高端使用的大都是别人产品或者是别人专利下的产品。
IT技术依然被国外大型跨国公司所垄断着。审视一下我国信息技术应用最为集中的金融、电信、税务、石化等行业,就会发现其中信息系统所用的软、硬件几乎全部是外国公司的产品。系统上运行的主要软件,如系统操作软件、数据库、数据存储软件、ERP、中间件、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几乎都是国外的产品。而大型项目所使用的硬件也只选择IBM,HP,SUN等寥寥可数的几家国外厂家。长此以往,国内的品牌的形成非常艰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又有竞争力的产品是很难获得公平的成长空间。
那么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何在呢?
首先是我们起步晚,投入不足。因为这些技术的原创思想和原始发明都不在我们国家,大都是发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而在这些技术发展的初期,我国的整体技术比较落后,国力也非常有限,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投入大量的人力。
其次是IT产品在我国应用难,推广缓慢。在IT技术应用的初期,它的主要功能是解放生产力。这与西方发达国家机器便宜、人力昂贵的现实情况是相协调的。产品促进了应用和需要,而需求和应用反过来又会快速推动技术的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但是,在我国生产力落后,人力成本相对来讲较低,也就是是机器贵,人力便宜,应用高新技术的阻力相对较大。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缺乏西方发达国家在IT产品应用和推广方面优越的社会条件。
其三是长期竞争中形成的“外强内弱”的印象仍在影响大型企业购买决策。由于我们起步晚、技术实力相对较弱,逐渐在国人心中形成国内IT企业技术实力和管理能力不及国外企业的固有印象。而目前,国内IT技术的主要用户还是一些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在决策中就往往有“风险防范”第一的现象,他们宁愿多花钱去购买跨国企业产品。因为如果采购了跨国公司的产品,一旦出了问题,决策者可以非常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已经采用了“最好”的产品,尽了最大努力。而如果采购国内公司生产的产品出了问题,恐怕需要给上级领导解释的问题就会非常之多。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外公司“先天”地有了很多的优势,在决策层面上轻松地排挤了国产产品的市场空间。
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国企业进军国内市场所用的绝大部分都是中国本土的人才,更有甚者,国外的大公司根本不做产品,他们采取的是完全下包的方式。大公司卖的只是品牌和名气,而具体工作则下包给国内的小公司来承担。也就是说,我们的企业出的是大公司价钱,但是获得却是和国内企业同样的产品。长此以往,国内公司永远没有品牌,没有参考客户,永远只能做国外公司的下包公司。其实,只要给这些企业一个展示的机会,一个公平的待遇,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面临两个任务,首先,我们国内企业要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要取得主动,逐步走向领先,逐步摆脱玩别人的游戏,而且是按照别人设计的规则玩游戏的被动境况。其次,要摒弃不负责任的决策、崇洋媚外思想和不顾实际的攀比和“领先”等错误意识和作法,为自主产品和自主创新建立一个公平的、有利于国内企业平等竞争和发展的社会和市场环境。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意味着一系列的义务和责任,但也蕴涵着丰厚的商机和广阔的前景,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中国制造甚至于“中国创造”的IT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