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四化”入课堂,教改出成果——新课改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改革实践与创新
四川省彭州市三界镇罗万九年制学校 611935摘 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学生进入社会以后,工作和生活的必备信息化处理能力素养。然而,由于受传统观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材及生源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关键是要以最优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及评价机制,实施项目式、模块式、分层式教学和多媒体网络教学,强化上机实作训练,以促进学生信息化处理能力的培养。关键词:模块式教学 评价机制 教改优化 应用能力 一、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内容专业性强。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WindowsXP、office系列、网络基础知???等。部分内容专业性强,学生学习困难大。对有些使用较多的应用,如理论知识,学生学习时就比较轻松,但掌握和操作不是很熟练,略知皮毛。因而在对教材的知识讲授时需把握知识点的深浅。 2.教学对象参差不齐。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特殊性。这些学生要么学习成绩差,要么行为习惯差,学习能力水平普遍较差,参差不齐,再加上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的计算机知识有限,部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认识不够重视,甚至有厌学的情绪,以致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难度上难以把握。 3.教学方式严重滞后。教师教学的方式一般都是先讲解知识点,然后运用多媒体设备(或电子教室)给学生演示操作,最后上机对学生进行以辅导。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非常疲倦;教师在演示操作时,学生又往往眼高手低。 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1.明确教学目标,让教学内容模块化、项目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侧重于应用的课程,课程以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职业中的信息化处理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目标,所以该课程应当实作技能的培训是本课程设置的基本定位。 2.改变教学方式,让教学手段多样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有效的。
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项目为导向,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通过小组学习的相互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3.激发学生求知欲,让技能培养兴趣化。中职教学中,无论是哪个专业的学生,上机实训操作,网络资源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教师必须抓住这一点,强化上机操作训练任务,通过网络资源的使用及实际问题解决,来加强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为了提高上机实训操练教学的效率,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针对实训任务,认真设计实训步骤、程序、所用工具、方法,按实训指导的教学要求进行上机实训,并及时对学生进行提问、辅导、答疑,注意检查每一个学生的操作情况及对项目技能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上机实训报告。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放手让他们钻研下去,为他们尽量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使学生在实训中锻炼自我、提高他们钻研探究和自学的能力。 4.突出应用能力考核,让评价机制专业化。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能够正确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情况,不同的考核方式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目前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指定教师出题的方式,实现教考分离,考核手段比较公正、合理,但对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说,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由于出题教师,对考试学生的能力高低不清楚,因而考试试题的难易把握不是很准确,会出现考试成绩的梯度不明显,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以学期末机考考核的方式为主的结果性评价,无法真正体现课程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目标,所以希望本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辅之一定的结果性评价,即建立经常性、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经常性评价可以课堂为依据,对学生加大课堂考核力度,因为课堂是学生最真实最直接的表现。阶段性评价则可以针对各模块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设置一些综合性实训作业。 三、教改后的教学成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中职学校教育的公共课程,既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势,又要符合以学生为本,培养其应用力,提高信息素养为目标 。随着新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所教学生的班级课堂氛围不再是那么凝固,教学场所是他们交流讨论,和他们作品成果展示的舞台,同时也转变了我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思维定势,挖掘了学生们学习潜能,提高了他们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参考文献[1]郑世玉 计算机技术教学方法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2]万德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