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大概一个月前,#超一亿人朋友圈仅三天可见#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在话题讨论区,网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部分人觉得这是个人的自由,另一部分人觉得这是一种难以理解的行为。
而最吸引广大网友注意的是“一亿”这个庞大的数字。
“大家都会沉默地以为自己是个例,而非大多数。”
1
而大大就是那一亿多人中的一个。
她的朋友圈就是三天可见。
第一眼看到热搜时,大大的第一感觉是一种庆幸:
“原来我不是一个过分的例外啊”
毕竟“一亿人”这样的一个数字,已经足够的庞大到可以让一切个例变得普遍,让微弱的自我认识变为理直气壮的依据。
大大有时会觉得,自己将朋友圈设为“三天可见”,是不是与大多的人都不太一样?
大家的乐于分享抑或是甘于沉默,都显得格外的洒脱。要么,热烈表达自我;要么,就从不显露。
“那我为什么会想要设置成三天可见呢?”

大大有时也会思考自己这样做的原因。
是想隐藏自己的生活不让无关的人打扰?还是想为自己平淡无趣的生活增添点神秘感?又或是真的像那些“人”说的那样无事矫情?
自己好像哪一种都是,又好像不全是。
她说,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个确切的原因的话,或许可以这样来解释:
“我只是觉得,三天可见能让我一直向前看,而不是因一时的快乐或是难过而停在那儿。”
“今天的你是格外高兴的,你就想将生活的快乐分享给所有人;今天你有点不开心,你就想藏住已经分享过的快乐,用这种方式来发泄自己不愿让人知晓的难过。”
“可无论是开心还是难过,都必将成为过去式。三天可见的话,我就不会在再次开心时看到之前的难过;也不会在难过时因为碍眼而删掉之前的发生的快乐。”
“这是一种敦促自己向前的方式。”

2
而另外一个相识许久的旧友无柚,也选择了将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
与大大不同,无柚的这一行为一点都不让人意外。甚至可以说,基于我对她的了解,她的朋友圈三天可见才像是她的应有的样子。
她总是将自己的内心或是喜好隐藏得很好。她不会跟别人说她今天因为回答了一个别人都没回答上来的问题而高兴得一个上午都在重复自己刚刚的答案;也不会向身边人讲因为中午吃饭没了土豆条而觉得一点点的失望。
她的朋友圈几乎都是些分享的公众号文章,主题旋律也总是那些对于时事的评论。但她很少会边分享边发表自己的想法,只是偶尔会来问我,“你怎么看?”
“我怎么看?不如你说说你的想法吧”
我通常是这样回答她的。我知道她想找到一个绝对可靠的人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我们间的互相了解,让彼此的交流显得毫不费力。
当我还不了解她的时候,我明明在心里已经好奇了好几次她这样做的原因。可我还是问不出口,想着是否会太突兀。
倒是她,坦然的很,对我讲:
“不想让没那么了解自己的人评价自己。真心提意见也好,虚伪的吹捧也罢。”
“有的人害怕置身舆论场,或许我就是的吧。”

3
另一个说不上熟悉的朋友——阿易同样也将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
阿易他自己说他并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将朋友圈设为三天可见只不过是因为他不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着固定标签的人。
“如果你一直分享给大家的生活是轻松的、毫不费力的,那你有一天突然涌上的丧,还能去分享吗?没人喜欢一直丧气满满、整天像个怨妇的人。所以,我们在别人眼里,要是一直快乐的才好。”
“一旦你不一样了,大家会习惯那个一改往前的你吗?说实话,我自己都不太能接受。”
“我把我的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是因为最起码,当我有所顾虑的时候,我会因为别人翻不了我的‘老底’而稍微安心。我希望在我在乎的人的眼中,我永远都是OK的。”
当我们一直以某种特定的样子展示自己时,就难免会被贴上标签。而突然想撕掉时,就无法避免地让人不适。
“你不是一直都没心没肺的吗?”
“你不是一直都很正经的吗?”
“你觉得是就是吧”

无论是大大,还是无柚和阿易,将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都只不过是听从了自己内心的想法罢了。他们也是自由的。
不管是想一直向前看,还是想躲开复杂的评论区,又或是不愿被贴上标签等,这些缘由,存在即合理。
或许还有其他更多的原因,是大多数人口中“难以启齿”的:
“我希望TA看到我朋友圈是三天可见时能明白下次千万不能错过我的动态。”
“我就是不想让那些无关紧要的人东翻西翻的。”
“我的朋友圈里还有真正关心我的人吗?”
......
可无论是哪一种原因,只要做你自己就好。
“我们每个人都有充分的理由成为自己。”
可能你无法理解,可能你觉得他们有太多的顾虑,可这只是因为你不是他们,他们也不是你。套用张爱玲的一句“俗气”的话:“你没见过以前的我,就没资格评论现在的我。”既然你并不了解,那么就这样安静的就好。
我们应该做的是接受每个人的独特,就像是接受自己的所有一样。
更重要的是,一个虚拟社交软件上的选项,并不足以成为我们判定一个人的标准不是吗?
“不必对与自己不同的事物心怀排斥。”

在我看来,“朋友圈三天可见”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至于“一亿人”这样的一个数字,之所以骇人,也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关注“身边人”是不是这样的罢了。
我们以为大家都是乐于分享的,但实际上,许多人都希望给自己留一些空间。
“一亿”这个数字说明这样做的人不在少数。在当今虚拟交往日渐频繁的时代,明明大多数人都可以适应和熟练运用虚拟交往手段,但为什么还有一亿多的人选择保有一方自己的天地呢?
如果我们将“为什么近一亿人的朋友圈仅三天可见”这个问题放到这个大背景下来思考,答案又似乎特别的清晰。
有人想要保持对自我的神秘感,有人不愿意听别人的议论,也有人催着自己日日自新,不必回头。虚拟社交的好处之一是自由。
“自己选择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自己决定自己成为怎样的人。”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但每座岛上总会有孤独的风景。”
#你的朋友圈又为什么三天可见?#
——the end——
本期编辑:宋紫怡
图片来源:小百 网络 封图系彭怡琳手绘
欢迎投稿及商务合作:微信 cslgbst100
『 期待每一个有趣的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