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要求】
①课前按本微信消息中【课前预习部分】预习。
②实验操作时要爱护仪器:违规操作损坏仪器扣分,损坏仪器不告诉老师0分,并限一周之内把仪器恢复原样。
③进实验室后保持肃静,大声喧哗者将被清出实验室
/
【重要提示:导致实验无法进行的几个常犯错误】
反射镜的摆放
反射镜后脚跟落坑里
反射镜后脚跟没直立
反射镜后脚跟放板上了
反射镜前脚没放凹槽里
2.物理量的测量顺序不对
应该首先测量钢丝原长L
然后测量望远镜侧面的读尺刻度,完成下文模板中的表格2
当所有测量都结束再完成测量D
以及光杠杆的距离b,即AC间的直线距离
3.表格2数据的测量顺序不对,
标尺刻度表格,第一列r’, 应该从上往下填,表示测量砝码逐渐增加情况下刻度变化;第二列r’’,应该从下往上填,表明砝码在依次减少。第二列的最后一个数r8’’,与第一列的最后一个数r8’相同,照抄即可。
【实验原理介绍】
杨氏模量是描述金属材料抵抗形变能力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杨氏模量越大,材料越“结实”,变形越困难,钢的杨氏模量相当于铝的三倍 ,所以钢比铝“硬”。
测量杨氏模量可以采用静态拉伸法,即选取一根细长的钢丝,沿长度方向施加外力使其伸长,假设外力为F,钢丝横截面积为S,钢丝原长为L,伸长量为ΔL, 则对钢丝施加的作用记为F/S,称之为应力(显然,同样的力作用在不同横截面积的钢丝上,即便钢丝一样长,伸长量也不一样,所以“单位面积上的力“显然更为合理),钢丝的变形用ΔL/L来表示,记为应变。对于钢丝,应力越大,应变越大,两者之间存在比例系数,这个比例系数E就是杨氏模量:
(F/S) = E (ΔL/L)
实际上,钢丝的伸长量非常小,1kg的砝码作用在1米长的钢丝底部,钢丝假如半径1mm,则伸长量还不到0.02mm。这样小的伸长量是没有办法用眼睛直接观测的。所以需要光杠杆放大测量。
图1 杨氏模量实验装置全局图
所谓光杠杆就是一个带三个底角的反射镜
当钢丝被向下拉长时,反射镜的后脚和金属卡头随之下降,带动平面转过一个角度,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近似转过两倍角度,观察望远镜身旁的铁尺刻度,会从B变为B”。
可得,ΔL = l b / 2D,
杨氏模量
其中,d是钢丝直径,D表示反射镜表面到尺读望远镜(具体指铁尺)的距离,b表示反射镜后脚到两前脚连线的距离,F来自于砝码,L表示钢丝原长,如上所述。
显然,在望远镜中能够看到铁尺的刻度是实验操作的重点,否则无法获得刻度差 l 。望远镜中看铁尺的效果如图:
【操作讲解】
测量之前,钢丝下方放置一个砝码,以使钢丝拉直,下列这样是错的
2. 测量钢丝原长L(从上部卡头下表面到光杠杆所在卡头的上表面,见开头的常见错误 )
3.调节望远镜和光杠杆,最终在望远镜中看清铁尺
(1)检查目镜是否清晰
(2)确定反射镜摆放无误,镜面处于铅直状态
(3)轻微平移并转动望远镜底座,使望远镜大致对准反射镜,并且贴着望远镜的外表面能够看到读尺的反射像
(4)对准目镜,在望远镜里面通过调节物镜,寻找反射镜
(5)继续调节物镜,同时左手靠近读尺并轻微摆动,直到看清手和尺
(6)
记录初始刻度r'_1,然后依次增加砝码,每加一个砝码(避免钢丝摇晃),记录一次新刻度r'_i,i=2,3,...8,
再依次去掉砝码,每去掉一个,记录一次刻度r"_i,注意r'_8和r"_8其实是一个数据。
测量D和b,d已经给出,无需再测。
【原始数据表格以及数据处理样板】
【补充说明】
1.数据处理模板中第一行的“Δli=li-l”中的l是平均值
2.杨氏模量E计算公式中的“F”,表示变化一个砝码,得到的重力变化值,一个砝码1千克,提供10牛顿的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