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keeper基本知识点及使用java操作zk 且实现循环监听节点

1. 概述

Zookeeper是一个开源的分布式的,为分布式应用提供协调服务的Apache项目。

Zookeeper从设计模式角度来理解:是一个基于观察者模式设计的分布式服务管理框架,它负责存储和管理大家都关心的数据,然后接受观察者的注册,一旦这些数据的状态发生变化,Zookeeper就将负责通知已经在Zookeeper上注册的那些观察者做出相应的反应

 所以可以大概理解成:Zookeeper=文件系统+通知机制。

官网下载:https://zookeeper.apache.org/

2.  特点

  1. Zookeeper:一个领导者(Leader),多个跟随者(Follower)组成的集群
  2. 集群中只要有半数以上节点存活,Zookeeper集群就能正常服务。
  3. 全局数据一致:每个Server保存一份相同的数据副本,Client无论连接到哪个Server,数据都是一致的。
  4. 更新请求顺序进行,来自同一个Client的更新请求按其发送顺序依次执行。
  5. 数据更新原子性,一次数据更新要么成功,要么失败。
  6. 实时性,在一定时间范围内,Client能读到最新数据。

3. 数据结构

ZooKeeper数据模型的结构与Unix文件系统很类似,整体上可以看作是一棵树,每个节点称做一个ZNode。每一个ZNode默认能够存储1MB的数据,每个ZNode都可以通过其路径唯一标识。且节点的名称都是唯一的,不允许重复。

 4. 应用场景

统一命名服务、统一配置管理、统一集群管理、服务器节点动态上下线、软负载均衡,分布式锁等。 

  • 统一命名:在分布式系统中,经常需要对应用/服务进行统一命名,便于识别,和ip和域名类似,而zk的树形结构有个特点就是节点名称不允许重复,所以可以使用这个特性来实现命名服务。
  • 配置管理:集群环境下,一般将应用的统一配置集中管理,即写到zookeeper中的Znode上,然后客户端通过监听该节点数据,配置一变更,Zookeeper就立即通知监听该节点的各个服务器
  • 统一集群管理:集群中的各个应用都将自身信息注册到Zookeeper上,然后通过监听节点获取他们的实时状态变化
  • 服务器节点动态上下线:集群中,将服务器自身注册为Zookeeper上的一个节点,当服务器宕机,节点自动删除,此时,客户端就能即使响应,当下次请求时就能避免访问宕机的服务器
  • 软负载均衡:服务器作为节点注册到Zookeeper上,然后Zookeeper记录每台服务器被访问的次数,让访问数最少的服务器区处理最新的客户端请求
  • 分布式锁:可实现分布式锁。

5.Zookeeper内部原理

5.1 选举机制(重要)

  • 半数机制:集群中半数以上机器存活,集群可用。所以Zookeeper适合安装奇数台服务器。
  • Zookeeper虽然在配置文件中并没有指定Master和Slave。但是,Zookeeper工作时,是有一个节点为Leader,其他则为Follower,Leader是通过内部的选举机制临时产生的。

举例说明:

假设有五台服务器组成的Zookeeper集群,它们的id从1-5(通过myid文件设置id),同时它们都是最新启动的,也就是没有历史数据,在存放数据量这一点上,都是一样的。假设这些服务器依序启动,来看看会发生什么?

注意:一开始都是会选举自己的,但是如果选举自己后没当上Leader的话,下次其他服务器启动,就会投票给其他的zk server

 

(1)服务器1启动,此时只有它一台服务器启动了,它发出去的报文没有任何响应,所以它的选举状态一直是LOOKING状态。

(2)服务器2启动,它与最开始启动的服务器1进行通信,互相交换自己的选举结果,由于两者都没有历史数据,所以id值较大的服务器2胜出,但是由于没有达到超过半数以上的服务器都同意选举它(这个例子中的半数以上是3),所以服务器1、2还是继续保持LOOKING状态。

(3)服务器3启动,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服务器3成为服务器1、2、3中的老大,而与上面不同的是,此时有三台服务器选举了它,所以它成为了这次选举的Leader。

(4)服务器4启动,根据前面的分析,理论上服务器4的id应该是服务器1、2、3、4中最大的,但是由于前面已经有半数以上的服务器选举了服务器3,所以它只能当Follow。

(5)服务器5启动,同4一样当小弟。

5.2 节点类型

  1. 持久型目录节点:客户端与Zookeeper断开连接后,该节点依旧存在
  2. 持久性顺序编号目录节点:和持久型目录节点不同的是,Zookeeper会给该节点名称进行顺序编号。
  3. 临时目录节点:客户端与Zookeeper断开连接后,该节点被删除
  4. 临时顺序编号目录节点:和临时目录节点不同的是,Zookeeper会给该节点名称进行顺序编号。

说明:创建znode时设置顺序标识,znode名称后会附加一个值,顺序号是一个单调递增的计数器,由父节点维护。如设置的节点名为user,那么添加顺序标识后,生成的就编程user,user001,user002

5.3 Stat结构体

属性有很多,需要记住的就是:

dataLength- znode的数据长度

numChildren - znode子节点数量

5.4 监听器使用(重要)

常见的监听器:

  • 监听节点数据的变化:get path [watch]
  • 监听子节点增减的变化:ls path [watch]

监听注意点:

  监听只能监听一次节点变化,如果想再次监听,那就必须再次发送监听请求,即再次调用get path watch命令。

在代码中实现循环监听有两种方式:

  1. 对某个路径在本次监听完后主动用简单(exist()方法)的调用再次注册监听
  2. 使用addWatch方法设定AddWatchMode属性

实现监听:

  1. 首先要有一个main()线程
  2. 在main线程中创建Zookeeper客户端,这时就会创建两个线程,一个负责网络连接通信(connet),一个负责监听(listener)。
  3. 通过connect线程将注册的监听事件发送给Zookeeper。
  4. 在Zookeeper的注册监听器列表中将注册的监听事件添加到列表中。
  5. Zookeeper监听到有数据或路径变化,就会将这个消息发送给listener线程。
  6. listener线程内部调用了process()方法。

5.5 写数据流程

6. 单节点集群安装

6.1 安装前准备

(1)安装Jdk

(2)拷贝Zookeeper安装包到Linux系统下

(3)解压到指定目录

tar -zxvf zookeeper-3.4.10.tar.gz -C /opt/module/

6.2 修改配置

(1)将/opt/module/zookeeper-3.4.10/conf这个路径下的zoo_sample.cfg修改为zoo.cfg;

mv zoo_sample.cfg zoo.cfg

(2)打开zoo.cfg文件,修改dataDir路径(保存数据到本地系统,便于数据管理):

vim zoo.cfg
dataDir=/opt/module/zookeeper-3.4.10/zkData

(3)在/opt/module/zookeeper-3.4.10/这个目录上创建zkData文件夹

mkdir zkData

6.3 操作Zookeeper

(1)启动Zookeeper服务器端

bin/zkServer.sh start

(2)查看进程是否启动

jps

(3)查看状态:

bin/zkServer.sh status

(4)启动客户端:

bin/zkCli.sh

(5)退出客户端:

quit

(6)停止Zookeeper

bin/zkServer.sh stop

6.4 配置文件参数解读

Zookeeper中的配置文件zoo.cfg中参数含义解读如下

1.tickTime =2000:服务器之间或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维持心跳的时间间隔,也就是每个tickTime时间就会发送一个心跳时间单位为毫秒。

它用于心跳机制,并且设置最小的session超时时间为两倍心跳时间。(session的最小超时时间是2*tickTime)

2.initLimit =10:Follower和Leader初始通信时限

集群中的Follower跟随者服务器与Leader领导者服务器之间初始连接时能容忍的最多心跳数(tickTime的数量)。像这样设置的话,启动Zookeeper时Leader和Follow最大的连接时间为2000*10=20s

3.syncLimit =5:Leader和Follower初始连接成功后,集群中Leader与Follower之间的最大响应时间单位。假如响应超过syncLimit * tickTime,Leader认为Follwer死掉,从服务器列表中删除Follwer。这里的话就是10秒

4.dataDir:数据文件目录+数据持久化路径,主要用于保存Zookeeper中的数据。

5.clientPort =2181:客户端连接服务器端时的端口

7. 分布式安装部署

部署在3台机器上

7.1 解压安装

解压zookeeper的安装包到3台机器上

7.2 配置服务器编号

(1)在/opt/module/zookeeper-3.4.10/这个目录下创建zkData

(2)在/opt/module/zookeeper-3.4.10/zkData目录下创建一个myid的文件,并添加id

touch myid
vi myid
#在 myid文件中添加与server对应的编号2
2

添加myid文件,注意一定要在linux里面创建,在notepad++里面很可能乱码

(3)在其他两台机器上都添加myid文件,并修改文件内容为3、4

7.3 配置zoo.cfg文件

(1) 重命名/opt/module/zookeeper-3.4.10/conf这个目录下的zoo_sample.cfg为zoo.cfg

(2) 打开zoo.cfg文件,修改数据存储地址

dataDir=/opt/module/zookeeper-3.4.10/zkData

再添加如下配置

增加如下配置
#######################cluster##########################
server.2=192.168.24.200:2888:3888
server.3=192.168.24.201:2888:3888
server.4=192.168.24.202:2888:3888

(3)配置参数解读

server.A=B:C:D

A是一个数字,表示这个是第几号服务器,即设置在myid中的值

集群模式下配置一个文件myid,这个文件在dataDir目录下,这个文件里面有一个数据就是A的值,Zookeeper启动时读取此文件,拿到里面数据与zoo.cfg里面的配置信息比较从而判断到底是哪个server。

B是这个服务器的ip地址;

C是这个服务器与集群中的Leader服务器交换数据的端口;

D是万一集群中的Leader服务器挂了,需要一个端口来重新进行选举,选出一个新的Leader,而这个端口就是用来执行选举时服务器相互通信的端口。

7.4 启动服务器

分别启动3台机器的zk server

bin/zkServer.sh start

8. 客户端命令行操作

  • ls path [watch]:使用 ls 命令来查看当前znode中所包含的内容
  • ls2 path [watch]:看当前节点数据并能看到更新次数等数据
  • create:普通创建 (-s  含有序列,-e  临时节点)
  • get path [watch]:获得节点的值
  • set:设置节点的具体值
  • stat:查看节点状态
  • delete:删除节点
  • rmr:递归删除节点

1.启动客户端

bin/zkCli.sh

2.创建2个普通节点

create /sanguo "jinlian"
create /sanguo/shuguo "liubei"

3.创建短暂节点

create -e /sanguo/wuguo "zhouyu"

4.创建带序号的节点

create -s /sanguo/weiguo/xiaoqiao "jinlian"
create -s /sanguo/weiguo/daqiao "jinlian"
create -s /sanguo/weiguo/daqiao "jinlian"

结果:

Created /sanguo/weiguo/xiaoqiao0000000000

Created /sanguo/weiguo/daqiao0000000001

Created /sanguo/weiguo/diaocan0000000002

如果原来没有序号节点,序号从0开始依次递增。如果原节点下已有2个节点,则再排序时从2开始,以此类推。

5.获得节点的值

get /sanguo

 6.节点的值变化监听,在命令行可添加watch(上面的命令列表查看)的条件下,给命令最后添加watch,可以实现监听节点值的变化

get /sanguo watch

7. 监听某节点的子节点路径变化

ls /sanguo watch

9. JAVA 操作zookeeper

9.1 引入依赖包

<dependency>
	<groupId>org.apache.zookeeper</groupId>
	<artifactId>zookeeper</artifactId>
	<version>3.6.1</version>
</dependency>

9.2  代码展示

public class MyZkClient {
    // 集群连接地址,多个以逗号分隔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CONNECT_ADDRES = "127.0.0.1:2181,127.0.0.1:2182";
    // 会话超时时间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SESSIONTIME = 2000;
    // 信号量,让zk在连接之前等待,连接成功后才能往下走.
    private static final CountDownLatch countDownLatch = new CountDownLatch(1);
    private static String LOG_MAIN = "【main】 ";
    private static ZooKeeper zk;

    public void createConnection(String connectAddres, int sessionTimeOut) {
        try {
            zk = new ZooKeeper(connectAddres, sessionTimeOut, new Watcher() {
                public void process(WatchedEvent watchedEvent) {
                    System.out.println("事件来了");
                    // 获取事件状态
                    Watcher.Event.KeeperState keeperState = watchedEvent.getState();
                    // 获取事件类型
                    Watcher.Event.EventType eventType = watchedEvent.getType();
                    // zk 路径
                    String path = watchedEvent.getPath();
                    System.out.println("进入到 process() keeperState:" + keeperState + ", eventType:" + eventType + ", path:" + path);
                    // 判断是否建立连接
                    if (Watcher.Event.KeeperState.SyncConnected == keeperState) {
                        if (Watcher.Event.EventType.None == eventType) {
                            // 如果建立建立成功,让后程序往下走
                            System.out.println(LOG_MAIN + "zk 建立连接成功!");
                            countDownLatch.countDown();
                        } else if (Watcher.Event.EventType.NodeCreated == eventType) {
                            System.out.println(LOG_MAIN + "事件通知,新增node节点" + path);
                        } else if (Watcher.Event.EventType.NodeDataChanged == eventType) {
                            System.out.println(LOG_MAIN + "事件通知,当前node节点" + path + "被修改....");
                        }
                        else if (Watcher.Event.EventType.NodeDeleted == eventType) {
                            System.out.println(LOG_MAIN + "事件通知,当前node节点" + path + "被删除....");
                        }

                    }
                    System.out.println("--------------------------------------------------------");
                }
            });
            System.out.println(LOG_MAIN + "zk 开始启动连接服务器....");
            countDownLatch.await();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public boolean createPath(String path, String data) {
        try {
            this.exists(path, true);
            this.zk.create(path, data.getBytes(), ZooDefs.Ids.OPEN_ACL_UNSAFE, CreateMode.PERSISTENT);
            System.out.println(LOG_MAIN + "节点创建成功, Path:" + path + ",data:" + data);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return false;
        }
        return true;
    }

    /**
     * 判断指定节点是否存在
     *
     * @param path
     *            节点路径
     */
    public Stat exists(String path, boolean needWatch) {
        try {
            return this.zk.exists(path, needWatch);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return null;
        }
    }

    public boolean updateNode(String path,String data) throws KeeperException, InterruptedException {
        exists(path, true);
        this.zk.setData(path, data.getBytes(), -1);
        return fals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KeeperException, InterruptedException {
        MyZkClient zkClientWatcher = new MyZkClient();
        zkClientWatcher.createConnection(CONNECT_ADDRES, SESSIONTIME);
        boolean createResult = zkClientWatcher.createPath("/p15", "pa-644064");
        zkClientWatcher.updateNode("/p15","7894561");
        
        // 一次性监听器
        zk.getData("/p15", new Watcher() {
            public void process(WatchedEvent watchedEvent) {
                System.out.println("haha");
            }
        }, null);

        //添加自定义监听器
        //AddWatchMode.PERSISTENT表示循环监听指定节点,能监听到子节点的新增和删除,监听不了子节点的更新。监听不了孙节点的任何操作
        //AddWatchMode.PERSISTENT_RECURSIVE 表示循环监听指定节点及其子孙节点的增删改操作
        zk.addWatch("/p15", new Watcher() {
            public void process(WatchedEvent watchedEvent) {
                System.out.println("xixi");
            }
        }, AddWatchMode.PERSISTENT);
        Thread.sleep(Long.MAX_VALUE);
    }
}

代码说明:

1. 使用CountDownLatch的作用是让zk client连接服务器后再去做新增,修改那些操作,因为可以看到,我们在createConnection后立即就调了createPath创建节点了,如果zk client都还没连上zk server,就去做新增,修改,那肯定是会出问题的

2.在createConnection方法中可看到我们在new ZooKeeper时传入了一个Watcher的一个匿名内部类,重写了process方法,这里其实就是添加了一个默认的事件监听器。该默认的事件监听器默认只会监听一次,且监听的触发是在zk client连接上zk server。

3.创建节点时调用ZooKeeper类的create方法,且通过CreateMode参数来改变节点的类型(暂时性和持久性)

4.在updateNode()和createPath()方法中可以看到调用了this.exists(path, true)方法,true就表示给path节点再次添加事件监听。通过次方法来实现简单的循环监听。

因为上面说过了,在zk client连接上zk server后,事件就已经监听过一次了,而zk 的事件监听也只能是一次,如果想再次监听,必须再次发送监听请求。而this.exists(path, true)方法不仅判断了节点是否存在,还会为节点再次添加事件监听,当监听到事件后,会调用new ZooKeeper()中实现的Watch监听器。

5.如果不想使用new ZooKeeper()中实现的Watch监听器,就自己再写个监听器,然后调用exists的重载方法 exists(String path, Watcher watcher),这样监听到后就会执行新的监听器代码

6.可以看到我的main方法中有端代码:zk.getData。。。,这个事件就是自己重新定义了一个监听器,没有再使用那个默认的监听器。

9.3 自定义注册事件及循环监听

(1)自定义监听器:实现Watcher接口,实现process方法

(2)注册事件:zk.addWatch(),其中有个参数AddWatchMode。它有两个值:

AddWatchMode.PERSISTENT:循环监听指定节点,能监听到子节点的新增和删除,监听不了子节点的更新。监听不了孙节点的任何操作

AddWatchMode.PERSISTENT_RECURSIVE:循环监听指定节点及其子孙节点的增删改操作

使用addWatch()监听的节点即使被删除,也会持续监听。将节点删除后再次添加,会发现依然是可以监听到节点的新增的

 

9.4 WatchedEvent

WatchedEvent表示监听器中process方法中的回调参数:WatchedEvent watchedEvent

该参数定义了事件通知相关的逻辑,包含KeeperState和EventType两个枚举类,分别代表了通知状态和事件类型

 

  • 0
    点赞
  • 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巴中第一皇子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