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简单介绍了我使用过的三种测温方案,并说明了三者的优缺点,目前我使用的是第三种。
该算法的普适性还是可以的,在这段时间中,我使用该算法在不同品牌的探测器上都进行了测温分析(PICO,高德,海康,艾睿等),发现该算法是能使用在这些探测器中的,并且测温的精度能够保证。
首先对于PICO探测器来说,低温档位高温档位我们都做过,温度范围覆盖-20~500,其中400度以上的档位我只做了热机测温(不做冷机,主要是客户那边没有需求)。其他的温度段都做过冷机测温,其中-20到200的冷机测温最为准确,6分钟以后能保证测温的准确性。其他的温度段则需要10分钟左右,目前还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以后要是找到问题了,再来补发。
另外该探测器的测温会出现翘边的问题,例如测温档位为-20到200时,目标在10度以下和180以上时,测温会偏高3度左右,解决办法是额外加入一个阈值即可。而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测温表是离散的,无法覆盖-20~200的点,这就导致温度计算时需要用到拟合的温度表,这就导致了误差的存在,这无法避免,除非采用高密度的温度表,但如此耗时有耗力。
而高德探测器需要解决的是occ校正导致数据整体偏移的问题,即同一温度,在做occ前后对应的是不同的数据值,这会导致数值无法与温度表相对应,导致测温失常。而解决办法也比较简单,加一个锚定值就好了,偏移后根据锚定值在拉回来。
高德探测器目前没有做冷机,但热机的测温表现是很好的。
海康的探测器虽然在动态范围上稍微,但其探测器在测温的上着实给了我惊喜;同样使用的是自主开发的第三套测温算法,其具体表现我就不口述了,直接放数据吧。
测温验证结果:(标准温度:10 30 60 120 200)冷启动5分钟的测温结果,开机90分钟温漂小于1度。
环温-10:
第一台:9.58 28.85 60.27 121.81 198.60
第二台:9.32 29.17 59.77 121.62 197.70
第三台:9.2 28.90 59.88 121.3 197.90
常温25:
第一台:11.50 30.21 58.83 118.67 198.63
第二台:10.35 30.35 58.80 118.4 199.36
第三台:8.96 30.45 59.05 119.83 198.98
环温40:(10:黑体显示14.2)
第一台:13.74 29.89 59.84 122.36 201.74
第二台:15.36 31.90 60.20 121.52 202.35
第三台:15.53 32.19 60.27 121.82 201.08
剩下一个还在测试阶段,还没进行过批量检验,单从测试机型来看,测温也是没有问题的。后续做完了再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