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绝大多数心里都住着三个小人,每天都在打架
读完弗洛伊德的《自我与本我》,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三个小人儿,天天在吵架!一个喊着"我要吃炸鸡",一个念叨"你必须减肥",还有一个夹在中间劝架:"要不咱们啃个苹果
?"这本书就像给我们的内心装了个监控摄像头,把那些自己都说不清的心理活动拍得明明白白。
一、心里的三个小人
第一个小人叫本我,是个彻头彻尾的熊孩子。它整天就想着吃喝玩乐,完全不管现实条件。比如大半夜突然想吃烧烤
,哪怕知道会胖会长痘,它才不在乎。弗洛伊德说这是人最原始的本能,就像婴儿饿了就哭、困了就闹,根本不会考虑场合。
第二个小人叫超我,活像个教导主任。它脑子里装满了"应该"和"必须":应该每天早起跑步,必须完成工作计划,绝不能乱发脾气。这些规矩有些是父母教的,有些是社会灌输的,慢慢就变成了心里的道德警察。
夹在中间的和事佬叫自我
,最苦最累的就是它。既要按住上蹿下跳的熊孩子,又要哄着板着脸的教导主任。就像我们明明想睡懒觉,却咬牙爬起来上班;虽然馋冰淇淋,但只敢买最小份。这些日常的纠结,其实都是自我在拼命拉架。
二、打架是常态,平衡是本事
书里说这三个小人永远不可能完全和平共处。就像我们刷短视频熬夜时:本我说"再看五分钟",超我骂"明天又要迟到",自我只能定个闹钟妥协。这种内心戏每天要上演八百回,从要不要喝奶茶,到该不该怼老板,全是三个小人在掰手腕。
但弗洛伊德也给了颗定心丸:适当的矛盾才是健康的
。就像弹簧要有弹性,弓弦不能绷太紧。完全放纵本我会变成冲动魔鬼,过分听超我的话又会活成机器人。那些活得通透的人,不是没有内心冲突,而是学会了"打不过就加入"——想吃火锅就去吃,但多点蔬菜少点辣;想躺平就躺会儿,定个闹钟休息半小时
。
三、和自己和解的智慧
这本书让我明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是成熟的开始
。与其因为偶尔放纵懊恼,不如承认"熊孩子也需要放风";与其强迫自己当圣人,不如和"教导主任"商量降低标准
。就像朋友劝你时说的:“别太跟自己较劲”,其实就是在劝你的三个小人和解。
现在的我,遇到内心挣扎时会主动当裁判:周末想睡懒觉又觉得虚度光阴?那就允许自己睡到自然醒,但下午必须去图书馆。这种"给颗糖再打手心"的策略,反而让三个小人都消停了。毕竟生活的艺术,不就是在本能的渴望和现实的规则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吗?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了不起的"驯兽师"。心里那只上蹿下跳的欲望小猴,那个举着教鞭的规矩老头,还有那个忙得满头大汗的调解员,三个角色吵吵闹闹地撑起了鲜活的人生。下次再陷入纠结时,不妨笑着对自己说:"别急,让他们先吵十分钟
。"
既难飞至,则比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