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哪吒之魔童降世》审美价值评析

2019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以哪咤简称)票房收入相当可观,其观影口碑也非常不错。电影突破了传统哪吒的神话内容,将现代化的情节熔于神话故事中,在观众间产生了吸引的观影感受。该文章以审美价值作为分析的角度来揭示《哪吒》成功的原因。
一、叙事创新
——突出当代社会的审美特征
(一)现实题材同神话的融合
《哪吒》主体是以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哪吒闹海文旭是背景的,其主要角色配置也同神话中相差甚小,但在人物设定上还是有所变化的。在设定哪吒母亲形象时,剧组将哪吒母亲塑造为一个女将军,这同原来的神话中有所不同。但这一修改实质是有意迎合当代的中国社会结构。在如今的社会中,中国的女性通常都是兼职多种社会身份的,既为人母,又是公司的职员,甚至是公司的高层,与此同时,也是夫妻关系中的妻子。这种女性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古代是不同的。而电影中的人物设定将母亲的职位多元化后,更有利于引起当代受众的情感共鸣,得到他们的情感认同。在传播学中,这样的设定更能打通制作者和受众之间的沟通桥梁,产生共通的意义,创作者更能向观众传达观点,观众也更易接受创作者的思想。
现实题材同传统文化的融合,是将传统融入当代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让传统文化语态更为亲民的手法,对于当代受众传统文化的表征符号同现实生活相连接之后,更有潜力的改造中华民中华文化的当代意义利于传播,也富于新的价值。哪咤也正是利用这种传达的语旨, 拉近了影片同受众的心理距离,让受众主动的感受影片的内涵,而不是敬而远之的静静凝视,这种融合提升了整体的审美价值。
(二)解构传统宿命论,彰显个人意志
哪吒最突出的叙事特色在于其情节,摒弃了传统的宿命论的束缚,推崇个人的努力和奋斗。这个电影主旨同以往神话类题材的故事片都不同。在中国传统故事中,主人公都是肩负社会重任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梦想,为集体赴汤蹈火。但哪吒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出生就遭人嫌弃的魔童,这也为他之后的人生埋下了一个伏笔,在宿命的诅咒下哪吒成长为一个叛逆、具有个性的男孩,这种性格赋予了他勇于反抗宿命的力量和胆量。同时,这种解构宿命论的叙事设计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反射出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镜像。在这个每个人都潜移默化地被贴上标签的时代,青少年更是表现出以往年代同龄人所没有的反抗精神,他们不甘成为标签下一个平庸的个体,而是有志于成就一个个富有个人色彩的鲜活人物。在观影时,不少青年都感同身受的认为影片中那个哪吒就如同自己一样,拥有着年轻具有斗志的心,不甘于现在的生活,而影片也给了他们一个改变自己人生的方法途径,那就是做自己、反抗自己的宿命。
也正是影片独特的叙事,使一个中国传统历史神话故事具有强烈的社会感召力,让观众在视觉情感上都得到影片艺术所带来的内核意念的触动。这也是神话故事在当代存在的更为现实性的意义。


二、视听角度
——体现中华多元文化
(一)方言的运用增添影片中国特色
影片在太乙真人这个角色的配音上运用了四川的方言,使蜀味方言在影片中成为一种笑点。中国的四川方言是中华传统中的一种听觉表征。文化符号的表征能在视听上带给观众文化语境的暗示,同时在方言的形式下,许多台词也更具文化的色彩,由内而外的内容与形式的搭配,更有利于作品艺术本质的表现。正如索绪尔所提出的能指和所指概念,以及罗兰·巴特所提出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强调,具有直接意指的视听符号和含蓄意指的视听符号,需要相辅相成、共同表达出作品的意蕴。
戏谑性的方言的使用还解构了传统的古典神话的传统表达方式。以往神话和古典戏剧都以正式的语言或普通话来表现,但当前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运用幽默方言来表现艺术作品,这体现出当代作品的后现代主义对权威的正统反抗和解构。哪吒中应用四川的方言,不仅表现出幽默的语言传达方式 ,同时也表露出新生代的影视语言的多元活力。他们试图打破以前建立起的规则和机制,运用自己的方式来重新表征在他们眼中的艺术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动画及其他影视作品的在未来的发展,赋予中国影视更多的生机活力。
(二)视觉奇观再现古风传奇色彩
哪咤在视觉场景渲染上大动干戈,多家影视特效公司对影片场景渲染都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最终也以完美的视效作为辛辛勤付出的成果,展现在国内外观众眼前。在当前这个读图的时代,视觉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一部作品的成败。中国近年来的动画作品都试图打造一个具有水墨画意境的动画世界,哪吒也不例外。在影片中有一个画轴中世界的场景,展现出一副极具中国风味的古风盛世——山水依傍、花鸟相随。这样的视觉奇观让观众能如痴如醉的徜徉在这个动画世界中。另外。在和龙族斗争的场面中,电影将中国道家的太极图蕴于整个场面中,表现出具有中国道家阴阳学说的传统思想内涵,对这个争斗场景也具有别样的意义解读。而且将红色和蓝色作为场景的渲染主色,也反映出整个场景中所具有的抽象的中国传统思想的内涵,潜在地表达出中华美学的风采。
俄罗斯学者什克洛夫斯基曾提出“陌生化效果”理论,指的是利用具有陌生性的视效或其他感官的元素,将一定程度上激起观众的兴趣,并不断的更新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在哪吒中,影片运用精良的视效渲染,很大程度上唤起了中国观众对国产动画的关注。这种陌生化的视觉奇观,让他们再次看到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曙光。


三、中国传统美学
运用于动画的发展路径
(一)艺术意蕴和意境的外延和内涵结合
艺术意蕴指的是艺术作品中深藏的意味,体现为一种哲理性的神韵,是保留艺术品魅力的重要因素。中国作为一个高语境文化大大国,传统文化内涵深远,其审美意境也相较于西方而言更难在影视作品中以视觉化图像呈现,因而在视觉影视作品中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在动画作品中,想象与作品之间的实现壁垒,便较其他影视艺术形式更易于打破。动画将赋予故事的创作自由性和灵活性,这也有利于运用数字媒体技术表现中国传统艺术的意蕴,从而意蕴也能更显性地发出来。
与此同时,在表现艺术意蕴时,更需要在视觉表现效果以及动画内容深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过于的追求视觉效果,则会印证海德格尔所说的“科技的白昼是艺术的黑夜”。科技感的视觉景观会褫夺艺术作品内容的深度,使作品表面、浅层、没有理性思维下的深度内涵,艺术意蕴也将消失殆尽。而如果只重视内容的深度放弃现代化的呈现方式,那么新形式和内容的偏移将给作品带来失衡,同样也会使作品黯然失色。在这一方面,哪咤所做的贡献还是尤其明显的,他比较好的平衡了意境的表现和作品内涵的深度,也为其他的中国动画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二)影像深描的人文表达
影像深描是人类学家格尔茨提出的概念,在《文化的解释》中,格尔茨称对文化的分析不是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探索意义的解释科学。深描即指的是深入表层之下的意义追寻。在动画影视作品中,影像深描意义重大。表层的文化呈现,并不能给予观众心灵的震撼,而进行深入挖掘后的文化影像影像化才能够使得中国审美以及传统文化的神韵融入到作品,并传达出中国独特的人文情怀。
在哪吒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在动画中多处体现,但在深层内涵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还有待挖掘。在动画的故事中,融入中国艺术的哲思是提升作品整体审美意蕴的方式 也能使作品成为真正的中国电影。在这层面的发展上,日本的动画制作较中国有较完善的体系。同时他们的动画电影也善于将本土的人文融入动画叙事,如《幽灵公主》、《千与千寻》 等经典作品,都在潜移默化中将日本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传递给观众。我们需要对他国的成果去粗取精,同时应用本国的表现方式,民族化的对作品中的文化内容影像深描,不断发展中国动画的文化审美表达。

总结
哪吒作为一部中国神话改编的动画电影,有相当进步性。它用中国古代神话来反映出了中国当代社会的样貌。票房和观众口碑都表现出这部电影作品的优越性。在发展中国动画的路途中,哪咤也将启发更多的动画制作人,往更具文化内涵和深意的方向前进,让中国动画产业再创辉煌。
对文章内任何观点有其他的想法
都可以留言一起讨论哦
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觉得文章写得不错奖励本小粉一个“在看”⑧~

一碗有思想的粉
微信号 : kohachiyqy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