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里有一个工程技术人员非常熟悉的一个规定--梁腹板高度大于等于450设置腰筋,一个很普遍的看法就是梁板体系里,梁的高度减板厚大于等于450就要设置腰筋,那么这么个说法对不对呢?下面主要对此进行论述
首先要了解这个说法的来源。梁腹板高度大于等于450设置腰筋的规定来源《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与101图集,而101图集的主要依据是混规,引述《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9.2.13条规定:梁的腹板高度不小于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
很明显,原文的说法是梁腹板高度,即hw,并不是梁高h,而我们知道梁腹板高度hw=h0 –as, 见图2

图2
h—梁截面高度
hf—翼缘高度,即板厚
h0—梁截面有效高度
as---受拉纵筋合力点
由此可以看出梁腹板高度hw,是由 有效高度h0 与 板厚hf,直接相关的,而不是与梁的截面高度h直接相关的,所以认为梁板体系里,梁的高度减板厚大于等于450就要设置腰筋的说法是错误的。
梁腹板高度不小于450时为什么要设置腰筋?
由于梁除去上下纵筋,在纵向有大段的素混凝土段,受温度的影响,容易开裂,故有必要在这个梁的截面高度方向上设置水平构造筋来克服温度造成的影响,也就是俗称的腰筋。
梁腹板高度不小于450时的腰筋布置
知道了设置腰筋的原因,我们可以得到一结论,布置腰筋的区域的起始点位于易于受温度影响开裂的部位,带翼缘板的梁,也就是T梁,上部的由于翼缘板的存在,对温度变化对混凝土的开裂影响很小,那么板底与梁腹交接点即为 设置腰筋段的一个起始点,从公式hw=h0 – hf,减去了板厚也是这个意思。
纵向钢筋的存在是可以克服温度对梁腹纵向水平面的混凝土影响,因此梁底部的受拉纵筋也可以作为 设置腰筋段的一个起始点,这里强调的是是梁下部受拉纵筋的最上排纵筋,因为底部存在多排钢筋的情况,例如图三的而双排筋,甚至三排筋

图3
通过上面,我们知道了设置腰筋的两个界点的位置,就能得出腰筋控制的范围,规范要a不宜大于200,故,底部单排筋时 hw-as <=n *as,单排筋时 as= c+dg+d/2 ,c为保护层厚度,dg为箍筋直径,d为纵筋直径,通常单排筋时 as 估算为 40,双排底筋 as = 65 – 70。
通过对图2 图3 与公式 hw= h0-hf=h – as –hf 可以看出,随着底部钢筋排数的增多,设置腰筋段的高度n*a 逐渐小于 hw ,得出hw-n*a≥0, 底部多排筋筋的情况下与按照一排底部筋计算出来的a 差别很小。
抗扭筋N与构造筋G的区分
通常我们说的腰筋分为抗扭筋N与构造筋G,前文中所说的腰筋是指构造筋G,当抗扭筋N的直径不小于构造筋G时,可以用抗扭筋N代替构造筋G,两者不单在设置机理上存在区别,布置方式也是有差别的,构造筋G 是从板底 到 下部最上排纵筋 两侧均匀设置,抗扭筋 N 是按照周长分布的
hw= h0-hf的实际中应用
如果将梁的有效高度 与梁的高度 混淆,很容易将梁高 450-490范围内的梁设置多两道腰筋,现场监理往往都会要求加设钢筋的,理解了hw≤450的实际含义,就不必再为此浪费过多的钢筋,而造价方面,也可以节余这部分的钢筋与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