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
在Java后端登录处埋点,获取的事件属性包括:是否成功,登录方式以及神策预置属性。并进行用户ID的打通,使用神策接口把用户匿名ID和登录ID进行打通。
什么是用户ID打通?
用户有时会再注册或登录之前,会在页面进行一些操作,此时会获取一个匿名ID(设备ID或其他)作为用户标识;在用户登录后,会用登录ID作为用户标识;在用户ID打通后,也就是匿名ID和登录ID成功关联后,这两个Id发生的所有行为都会被认为是同一个用户实体发生的,再进行用户相关分析的时候就会算作一个用户的行为。
事件设计
作为一个开发人员,在开始埋点之前,需要一份详细的事件设计表,这样才可以根据真实的需求来操作。而事件设计表从哪里来呢?这就需要运营和产品人员的通力合作了。
什么是事件?
以上是登录后端埋点的样例,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事件就是我们埋点的操作对象(比如登录时埋点,或者前端点击时埋点)。事件设计需要定义操作动作(确定触发时机,根据触发时机定义事件名),确定事件属性(我们需要获取的数据)和属性值(属性的值以什么形式显示)。
实现
引入SDK
如果是maven项目,可以直接在pom.xml文件中引入依赖信息即可。
com.sensorsdata.analytics.javasdk
SensorsAnalyticsSDK
3.1.6
初始化SDK
使用ConcurrentLoggingConsumer初始化SDK,这样就可以将数据输出到服务器,日志文件每天一个,触发一次事件,就会在日志文件中多一个json格式的数据。
服务器配置信息格式有一定的规定,可参考神策官网:https://www.sensorsdata.cn/manual/java_sdk.html
SensorsAnalytics sa = null;try{
sa= newSensorsAnalytics(//new SensorsAnalytics.ConcurrentLoggingConsumer("F:/学习资料/log/access.log"));
new SensorsAnalytics.ConcurrentLoggingConsumer("http://tuiying.datasink.sensorsdata.cn/sa?project=default_yhtoc&token=edd25955ac38cd3d"));
}catch(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如果想目睹日志文件的风采,可以将数据接收地址换成自己本地的文件路径,并调用flush()方法强制落盘。这样就可以将日志文件输出到自己的本地。
登录处埋点
try{//将设备号作为用户匿名Id
String anonymousId =memberVo.getDeviceCode();
sa.track(anonymousId,false, "login");//用获取户登录id
Object object =result.getResultData();
Map entry=(Map)object;
String registerId= (String) entry.get("memberCode");//用户注册或者登录,将用户真实 ID 与 匿名 ID 关联
sa.trackSignUp(registerId, anonymousId);
Map properties = new HashMap();//登录是否成功
if(result.getResultCode().equals("0")){
properties.put("isSuccess", true);
}else{
properties.put("isSuccess", false);
}//登录类型
if(memberVo.getPhoneType() == "0"){
properties.put("loginType", "android");
}else{
properties.put("loginType", "ios");
}//调用接口track,用于记录事件,将用户id,事件名称,以及获取到的属性传入
sa.track(registerId , true, "login", properties);
}catch(InvalidArgumentException e){
e.printStackTrace();
}//程序结束前,停止神策分析 SDK 所有服务
sa.shutdown();
成功演示
埋点实现后,我们就可以在神策平台结合指定的埋点主题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而且可以对同一主题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多类型,多维度的解析。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木子松的猫」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ldb987/java/article/details/8429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