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痴,这个词会在很多女生口中出现。女生大多对路线不敏感,甚至很弱智。从前,不相信有人真的是路痴,也不相信有人会连简单的方位都搞不清楚。如果有女生说自己是路痴,我会觉得她大概是自谦或者说着玩的吧,也许为了让男生显示出自己的价值而已。但是后来我逐渐注意到这个问题,很多女生真的都是路痴。她们极容易迷路。
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很多女生形容一个目的地是用“那个地方长得挺特别的”,“去公司面试没有记住公司的位置,却记住了公司大楼的建筑特色”
好一点的话会记住大概的位置,比如从这里到咖啡厅要先向前走5步,然后左转,再向前走7步,然后右转。这种类型的认路是以自己为参照点的,如果其中某一步走错或者记混了,就会迷路。
有意思的是,大多数女性都属于以上的两种。而男性,通常属于第三种,“往北走100米,看到银行,再向西走50米,到达目的地”。这种认路会有明确的客体参照物,有明确的方位参考框架。
这三种认路方式,就是空间定向中的三种表征方式,就对应着人群中不同的空间认知风格,即界标型、路线型和整体型。
空间认知风格
界标型认知风格
这种认知风格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第一种认路方式,这种风格的人就是主要使用界标来对空间进行表征,他们只能记住和留心一些具有显著特点的,或者是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物体,他们会很清楚一些标志性的建筑,比如天安门广场啊、人民广场啊、但却没有办法清晰的说出与这个标志性建筑相关的空间信息,比如这两个建筑之间要如何通达,这个建筑具体位于哪个方位。当他们迷路的时候,好不容易看到一个标志性建筑,为了确保自己不再迷路,他们不敢走的太远,会就近找另外一个印象深刻的建筑,然后到达。虽然他们不能清除的说出两个建筑物之间的路线,但仍然可以在环境中成功的移动,并到达目的地。
路线型认知风格
这种风格的人通常会使用路线来表征方位,他们比上一种强的地方在于,他们不仅可以表征那些标志性显著或者是对自己有意义的物体,还可以连接这些物体之间的路线。也就是说,当他们走在某条街上的时候,可以根据先前的记忆决定在哪个地方拐弯,然后找到正确的方位。 可见,他们既可以记住并表征一些视觉性的信息,还可以表征一些后来的信息。但是呢,这种风格的缺点就是她们的动作必须是固定的、一系列的,缺乏灵活性,只要空间发生一些变化,或者换一条路、换一家门店,就找不到路了。
整体型认知风格
这种风格是最好的,也是最灵活客观的。因为他们是依靠整体环境来确定方位的,除去前两种的方式,这种风格的人可以使用以客体为中心的参考系统或者绝对参考系统,即依赖东南西北或者太阳的位置作为整体参照点来定位。所以,可想而知,这类人很少迷路,他们往往能够发现新的路线。
男生和女生的空间能力有什么差别?
前面提到,女生的认知风格通常是前两种,即界标型和路线型,而男生通常是第三种,即整体型。这种差异就决定了他们在空间中不同的能力,体现在认路上,就是女生没有方向感,容易迷路。
许多研究表明,空间认知能力方面男性更占优势,但这也并不是说女性的发展空间被抹煞了。有一种说法是:空间能力和数学能力有关。在空间能力上男性表现出一致的优秀,并且这种空间能力与数学能力有关。例如,M.Beth Casey 和她的同事(1995)对青少年空间能力进行评估得出,男性在分类任务上比女性成绩更优,空间能力不同对数学性别差异负责。Linn(1986)对大量空间能力研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就越明显.但不同的空间能力其性别差异显现的年龄也不同,在空间直觉方面,7 岁左右出现男生优势,而心理旋转能力则大约在10 岁时才显现.还有研究者的实验表明:从初二开始,男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平均水平高于女生,但到高一以后,男生的快速期已结束,男女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水平趋于接近。
男女之间空间能力的差异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空间定向能力,指主体能以其自身为参照点,了解其他物体的空间位置。另一类是空间想象能力,指主体能通过对某个物体或图形进行心理旋转,对其进行辨认;或调节一个倾斜的物体,使其与水平线之间构成垂直或平行的关系,如心理旋转等。Shepard 和Metzler 最初研究心理旋转时,并未关注其性别差异问题。Meredith (1975) 改进了他们的工作,采用纸笔测验在小学儿童中发现了性别差异;许燕和张厚粲(2000) 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空间能力的加工方式、加工精确性及加工策略上均存在性别差异,而在加工速度上表现为无差现象,但在反应速度相等的情况下,二年级男学生在汉字和三维旋转的操作精确性上表现出优势。
为什么男女的空间能力存在差别?
1、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有三种代表性假说,
假说一:优势脑半球假说(Buttery & Groy ,1972 ;Levy ,1976) 。该假说认为,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源于男女两性大脑单侧化程度差异,男性视觉空间方面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归结为更大程度的大脑单侧化,男性具有较高的大脑单侧化程度,因此男性在空间能力方面优于女性。该假说得到一些实证研究支持。H. Landell (1978) 研究发现:左颞叶切除对言语功能的影响和右颞叶切除对空间视觉能力的影响在男性明显大于女性。J . Mc. Clone(1978) 对85 名脑中风病人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们认为,大脑左半球的言语优势和右半球的空间视觉优势,在程度上女性要比男性弱。临床上的这些研究结果与采用严格的实验技术进行研究的部分结果一致。A. Lake (1976) 的两耳分听数字的实验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具有更高的右耳优势比例(男73. 6 %;女62. 2 %) ,这种耳优势的性别差异在一些两耳分听音节的研究中也出现了。假说二得到了较多的临床和实证研究支持,但也存在同样的缺陷,不能有效解释性别内差异的存在。
假说二:性别角色认同假说。该假说认为性别角色认同指获得真正的性别角色,即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期望而形成相应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并发展为性格方面的男女特征即所谓的男子气和女子气。在这种认同背景的影响下,男生从小就被教育要学好数理化,从事脑力钻研活动,所以相应的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就较强,在空间认知方面也就比女生强;女生由于性格和思维的特点,从小被教育要学习文学,所以其形象思维比较丰富,但是相对于来说抽象逻辑思维就比较弱,所以在空间认知上,方向感就差一点。
假说三:进化假说(Geary,1995)。该假说认为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原始社会的男性在捕猎过程中需要对空间和方位进行判断,进而使其在空间能力方面慢慢进化出超强的能力,男性和女性对三维空间的荷尔蒙经验不同,所以能力发展也不同。
2、社会刻板印象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就认为,男性的空间认知能力强于女性。比如“男主外,女主内”就是很好的例证。社会观点认为,男人就应该在外面即更大的空间里做大事,而女人就应该在家里即比较小的空间里做家务伺候老公孩子,其实这也是在空间范围上的限定。有研究表明,社会对于女性在空间认知能力上的社会刻板印象就是,女性的空间认知能力低于男性,这就造成教育中,人们对女性的偏见认识,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状况。比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下意识的让男性开车,自然找地方认路的事情就交给了男性,那么自然的,男性会知道更多的空间信息,而女性则知之甚少。Nora Newcombe 和J udithSemon Dubas (1992) 的研究也说明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是经验决定的。持相同观点的学者还有Serbin & Conner (1979) ,他们认为,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是基于社会化模式和性别化活动差异的文化产物。
3、环境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是环境因素影响空间认知能力的发展。比较有影响的人物是Newcombe 和Bandura ,他们认为,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格和兴趣模式决定的,而它们都是受环境影响较大的因素。Flanery 和Balling (1979) 以85 名11 岁的女孩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与环境的各种变量显著相关。男性喜游戏、好冲动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们更多的在社会环境中进行活动,喜欢探索的兴趣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与女性的差异。
路痴能改变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虽然路痴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先天的思维模式和空间认知风格的影响,但要想改变,也并非难事。
1、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的空间定向能力
空间定向能力是指人对自己在空间的姿态、位置和运动的判定及熟悉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给自己设定某一条路线,然后从书面记忆到实际记忆,搞清楚东西南北,然后在脑中慢慢构建认知地图,一点点的将地点串联起来。等到下次记不清的时候再重新返回记忆,或者可以自己找一些小技巧来记忆,比如将某个地方想象成自己家中的某个物体,对于熟悉的事物我们总是能很熟练的知晓其位置,同样的,把社会环境中的构图慢慢变成自己熟悉的东西,在记忆中寻找提取线索,就好记多了。
2、以路标和公交站牌为参考
当我们去往一个陌生的城市,除了手机导航之外,还可以看路标和公交站牌,这是最快熟悉一个地方城市交通路线的工具。你可以寻找你想去的地方,然后找到相应的公交路线,多熟悉几次,就知道每个路线之间要如何穿梭和换乘了。
3、左右水平转动眼睛30 秒可以修复遗失的空间记忆
英国研究人员称,这种锻炼能帮助你记忆空间图像。至于原因,专家认为是水平转动眼球会让左右脑相互作用,这对修复记忆很重要。
4、换只手刷牙帮助刺激海马区的神经细胞生长
不仅如此,只要改变日常习惯,比如开始一种新的工作方式,都能刺激大脑中神经细胞的生长。
5、加强运动预防图像记忆缺失
每周3次,每次至少30分钟的运动——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显示,锻炼可增进大脑海马区神经细胞的生长,这种细胞和防止图像记忆缺失密切相关。从事任何有氧锻炼或者强化力量的训练都不错。
References:
Castelli, L., Latini Corazzini, L., & Geminiani, G. C. (2008). Spatial navigation in large-scale virtual environments: Gender differences in survey task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4(4), 1643–1667.
Kozhevnikov, M. (2007). Cognitive styles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psychology: Toward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of cognitive styl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3(3), 464–481.
Michael W B. The Description of Spatial-visualization Abilities [J]. Education &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1956,(17): 185–199.
Dabid,F.Bjorklund.Children’s Thinking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M]. Wadsworth :2005.
更多心理学知识,关注微信订阅号小麦心理X(xiaomaixinl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