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继续this._init()
的初始化之旅,接下来又会执行这样的三个初始化方法:
initInjections(vm)
initState(vm)
initProvide(vm)
5. initInjections(vm): 主要作用是初始化inject
,可以访问到对应的依赖。
inject
和provide
这里需要简单的提一下,这是vue@2.2
版本添加的一对需要一起使用的API
,它允许父级组件向它之后的所有子孙组件提供依赖,让子孙组件无论嵌套多深都可以访问到,很cool
有木有~
provide
:提供一个对象或是返回一个对象的函数。inject
:是一个字符串数组或对象。
这一对API
在vue
官网有给出两条食用提示:
provide
和inject
主要为高阶插件/组件库提供用例。并不推荐直接用于应用程序代码中。
- 大概是因为会让组件数据层级关系变的混乱的缘故,但在开发组件库时会很好使。
provide
和inject
绑定并不是可响应的。这是刻意为之的。然而,如果你传入了一个可监听的对象,那么其对象的属性还是可响应的。
- 有个小技巧,这里可以将根组件
data
内定义的属性提供给子孙组件,这样在不借助vuex
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现简单的全局状态管理,还是很cool
的~
app.vue 根组件
export default {
provide() {
return {
app: this
}
},
data() {
return {
info: 'hello world!'
}
}
}
child.vue 子孙组件
export default {
inject: ['app'],
methods: {
handleClick() {
this.app.info = 'hello vue!'
}
}
}
一但触发handleClick
事件之后,无论嵌套多深的子孙组件只要是使用了inject
注入this.app.info
变量的地方都会被响应,这就完成了简易的vuex
。更多的示例大家可以去vue
的官网翻阅,这里就不码字了,现在我们来分析下这么cool
的功能它究竟是怎么实现的~
虽然inject
和provide
是成对使用的,但是二者在内部是分开初始化的。从上面三个初始化方法就能看出,先初始化inject
,然后初始化props/data
状态相关,最后初始化provide
。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在props/data
中使用inject
内所注入的内容。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初始化inject
时的方法定义:
export function initInjections(vm) {
const result = resolveInject(vm.$options.inject, vm) // 找结果
...
}
vm.$options.inject
为之前合并后得到的用户自定义的inject
,然后使用resolveInject
方法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看下resolveInject
方法的定义:
export function resolveInject (inject, vm) {
if (inject) {
const result = Object.create(null)
const keys = Object.keys(inject) //省略Symbol情况
for (let i = 0; i < keys.length; i++) {
const key = keys[i]
const provideKey = inject[key].from
let source = vm
while (source) {
if (source._provided && hasOwn(source._provided, provideKey)) { //hasOwn为是否有
result[key] = source._provided[provideKey]
break
}
source = source.$parent
}
... vue@2.5后新增设置inject默认参数相关逻辑
}
return result
}
}
首先定义一个result
返回找到的结果。接下来使用双循环查找,外层的for循环会遍历inject
的每一项,然后再内层使用while
循环自底向上的查找inject
该项的父级是否有提供对应的依赖。
Ps:
这里可能有人会有疑问,之前inject
的定义明明是数组,这里怎么可以通过Object.keys
取值?这是因为上一章再做options
合并时,也会对参数进行格式化,如props
的格式,定义为数组也会被转为对象格式,inject
被定义时是这样的:
定义时:
{
inject: ['app']
}
格式化后:
{
inject: {
app: {
from: 'app'
}
}
}
书接上文,source
就是当前的实例,而source._provided
内保存的就是当前provide
提供的值。首先从当前实例查找,接着将它的父组件实例赋值给source
,在它的父组件查找。找到后使用break
跳出循环,将搜索的结果赋值给result
,接着查找下一个。
Ps:
可能有人又会有疑问,这个时候是先初始化的inject
再初始化的provide
,怎么访问父级的provide
了?它根本就没初始化阿,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再思考下了,因为vue
是组件式的,首先就会初始化父组件,然后才是初始化子组件,所以这个时候是有source._provided
属性的。
找到了想到的结果之后,我们补全之前initInjections
的定义:
export function initInjections(vm) {
const result = resolveInject(vm.$options.inject, vm)
if(result) { // 如果有结果
toggleObserving(false) // 刻意为之不被响应式
Object.keys(result).forEach(key => {
...
defineReactive(vm, key, result[key])
})
toggleObserving(true)
}
}
如果有搜索结果,首先会调用toggleObserving(false)
,具体实现不用理会,只用知道这个方法的作用是设置一个标志位,将决定defineReactive()
方法是否将它的第三个参数设置为响应式数据,也就是决定result[key]
这个值是否会被设置为响应式数据,这里的参数为false
,只是在vm
下挂载key
对应普通的值,不过这样就可以在当前实例使用this
访问到inject
内对应的依赖项了,设置完毕之后再调用toggleObserving(true)
,改变标志位,让defineReactive()
可以设置第三个参数为响应式数据(defineReactive
是响应式原理很重要的方法,这里了解即可),也就是它该有的样子。以上就是inject
实现的相关原理,一句话来说就是,首先遍历每一项,然后挨个遍历每一项父级是否有依赖。
6. initState(vm): 初始化会被使用到的状态,状态包括props
,methods
,data
,computed
,watch
五个选项。
首先看下initState(vm)
方法的定义:
export function initState(vm) {
...
const opts = vm.$options
if(opts.props) initProps(vm, opts.props)
if(opts.methods) initMethods(vm, opts.methods)
if(opts.data) initData(vm)
...
if(opts.computed) initComputed(vm, opts.computed)
if(opts.watch && opts.watch !== nativeWatch) {
initWatch(vm, opts.watch)
}
}
现在这里的话只会介绍前面三类状态的初始化做了什么,也就是props
,methods
,data
,因为computed
和watch
会涉及到响应式相关的watcher
,这里先略过。接下来我们依次有请这三位的初始化方法登场:
6.1 initProps (vm, propsOptions):
- 主要作用是检测子组件接受的值是否符合规则,以及让对应的值可以用
this
直接访问。
function initProps(vm, propsOptions) { // 第二个参数为验证规则
const propsData = vm.$options.propsData || {} // props具体的值
const props = vm._props = {} // 存放props
const isRoot = !vm.$parent // 是否是根节点
if (!isRoot) {
toggleObserving(false)
}
for (const key in propsOptions) {
const value = validateProp(key, propsOptions, propsData, vm)
defineReactive(props, key, value)
if (!(key in vm)) {
proxy(vm, `_props`, key)
}
}
toggleObserving(true)
}
我们知道props
是作为父组件向子组件通信的重要方式,而initProps
内的第二个参数propsOptions
,就是当前实例也就是通信角色里的子组件,它所定义的接受参数的规则。子组件的props
规则是可以使用数组形式的定义的,不过再经过合并options
之后会被格式化为对象的形式:
定义时:
{
props: ['name', 'age']
}
格式化后:
{
name: {
type: null
},
age: {
type: null
}
}
所以在定义props
规则时,直接使用对象格式吧,这也是更好的书写规范。
知道了规则之后,接下来需要知道父组件传递给子组件具体的值,它以对象的格式被放在vm.$options.propsData
内,这也是合并options
时得到的。接下来在实例下定义了一个空对象vm._props
,它的作用是将符合规格的值挂载到它下面。isRoot
的作用是判断当前组件是否是根组件,如果不是就不将props
的转为响应式数据。
接下来遍历格式化后的props
验证规则,通过validateProp
方法验证规则并得到相应的值,将得到的值挂载到vm._props
下。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this._props
访问到props
内定义的值了:
props: ['name'],
methods: {
handleClick() {
console.log(this._props.name)
}
}
不过直接访问内部的私有变量这种方式并不友好,所以vue
内部做了一层代理,将对this.name
的访问转而为对this._props.name
的访问。这里的proxy
需要介绍下,因为之后的data
也会使用到,看下它的定义:
格式化了一下:
export function proxy(target, sourceKey, key) {
Object.defineProperty(target, key, {
enumerable: true,
configurable: true,
get: function () {
return this[sourceKey][key]
},
set: function () {
this[sourceKey][key] = val
}
})
}
其实很简单,只是定义一个对象值的get
方法,读取时让其返回另外的一个值,这里就完成了props
的初始化。
6.2 initMethods (vm, methods):
- 主要作用是将
methods
内的方法挂载到this
下。
function initMethods(vm, methods) {
const props = vm.$options.props
for(const key in methods) {
if(methods[key] == null) { // methods[key] === null || methods[key] === undefined 的简写
warn(`只定义了key而没有相应的value`)
}
if(props && hasOwn(props, key)) {
warn(`方法名和props的key重名了`)
}
if((key in vm) && isReserved(key)) {
warn(`方法名已经存在而且以_或$开头`)
}
vm[key] = methods[key] == null
? noop // 空函数
: bind(methods[key], vm) // 相当于methods[key].bind(vm)
}
}
methods
的初始化相较而言就简单了很多。不过它也有很多边界情况,如只定义了key
而没有方法具体的实现、key
和props
重名了、key
已经存在且命名不规范,以_
或$
开头,至于为什么不行,我们第一章的时候有说明了。最后将methods
内的方法挂载到this
下,就完成了methods
的初始化。
6.3 initData (vm):
- 主要作用是初始化
data
,还是老套路,挂载到this
下。有个重要的点,之所以data
内的数据是响应式的,是在这里初始化的,这个大家得有个印象~。
function initData (vm: Component) {
let data = vm.$options.data
data = vm._data = typeof data === 'function'
? getData(data, vm) // 通过data.call(vm, vm)得到返回的对象
: data || {}
if (!isPlainObject(data)) { // 如果不是一个对象格式
data = {}
warn(`data得是一个对象`)
}
const keys = Object.keys(data)
const props = vm.$options.props // 得到props
const methods = vm.$options.methods // 得到methods
let i = keys.length
while (i--) {
const key = keys[i]
if (methods && hasOwn(methods, key)) {
warn(`和methods内的方法重名了`)
}
if (props && hasOwn(props, key)) {
warn(`和props内的key重名了`)
} else if (!isReserved(key)) { // key不能以_或$开头
proxy(vm, `_data`, key)
}
}
observe(data, true)
}
首先通过vm.$options.data
得到用户定义的data
,如果是function
格式就执行它,并返回执行之后的结果,否则返回data
或{}
,将结果赋值给vm._data
这个私有属性。和props
一样的套路,最后用来做一层代理,如果得到的结果不是对象格式就是报错了。
然后遍历data
内的每一项,不能和methods
以及props
内的key
重名,然后使用proxy
做一层代理。注意最后会执行一个方法observe(data, true)
,它的作用了是递归的让data
内的每一项数据都变成响应式的。
其实不难发现它们仨主要做的事情差不多,首先不要相互之间有重名,然后可以被this
直接访问到。
7. initProvide(vm): 主要作用是初始化provide
为子组件提供依赖。
provide
选项应该是一个对象或是函数,所以对它取值即可,就像取data
内的值类似,看下它的定义:
export function initProvide (vm) {
const provide = vm.$options.provide
if (provide) {
vm._provided = typeof provide === 'function'
? provide.call(vm)
: provide
}
}
首先通过vm.$options.provide
取得用户定义的provide
选项,如果是一个function
类型就执行一下,得到返回后的结果,将其赋值给了vm._provided
私有属性,所以子组件在初始化inject
时就可以访问到父组件提供的依赖了;如果不是function
类型就直接返回定义的provide
。
8. callHook(vm, 'created'): 执行用户定义的created
钩子函数,有mixin
混入的也一并执行。
终于我们越过了created
钩子函数,还是分别用一句话来介绍它们主要都干了什么事:
- initInjections(vm):让子组件
inject
的项可以访问到正确的值 - initState(vm):将组件定义的状态挂载到
this
下。 - initProvide(vm):初始化父组件提供的
provide
依赖。 - created:执行组件的
created
钩子函数
初始化的阶段算是告一段落了,接下来我们会进入组件的挂载阶段。按照惯例我们还是以一道vue
容易被问道的面试题作为本章的结束吧~:
面试官微笑而又不失礼貌的问道:
- 请问
methods
内的方法可以使用箭头函数么,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
怼回去:
- 是不可以使用箭头函数的,因为箭头函数的
this
是定义时就绑定的。在vue
的内部,methods
内每个方法的上下文是当前的vm
组件实例,methods[key].bind(vm)
,而如果使用使用箭头函数,函数的上下文就变成了父级的上下文,也就是undefined
了,结果就是通过undefined
访问任何变量都会报错。
顺手点个赞或关注呗,找起来也方便~
胡成:你可能会用的上的一个vue功能组件库,持续完善中...zhuanlan.zhi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