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已近年关,你的心情是否也像我一样:兴奋中有着一丝犹豫,犹豫中夹着一点恐惧。

这些年,不少人像卧底君一样,越来越怕回家过年了。
小时候怕过年,是怕聚会餐桌上的“飞来横cue”:
—— “君君,来给伯父伯母表演个杂技。”
——“给叔叔汇报期末考了多少分!”




年幼的我,一边含泪表演,一边暗中发誓:你等着,等我长大后一定要把受过的屈辱,加倍还给你儿子!

万万没想到,长大后,我还没来得及以怨报德,“飞来横cue”就变成了“夺命连环cue”:
读大学了,被问有没有对象;
毕业了,被问工资开多少;
好不容易处上对象,被问啥时候结婚;
结了婚的,被问为啥不要小孩;
更别提这几年开放了二胎,扎心的问候怕是再也不会完了…

每每端坐宴席上,面对热情如火的乡亲,和刀刀见血的问候,我们只能露出李佳琦式乖巧假笑。
如坐针毡、度秒如年。



当回家变成一种任务,卧底君发觉,过年不回家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前不久,人民日报大数据显示:旅游过年的人数连续3年飙升,其中55%是90后。

各大论坛里,一水儿的年轻人,征集网友一起过年。大家宁愿和陌生人抱团取暖,也不想回去面对家人的狂轰滥炸。

而一些不得不回家的年轻人,为了保命,宁可花钱“粉饰太平”。
有租女友回去应付催婚的,还有租包、租豪车回去撑场面的……




一面是年轻人的近乡情怯、渴望逃离;一面却有更多人,为了回家,跋山涉水,不遗余力。
今天微博热搜上,一位五旬大叔让卧底君泪目。
记者在郑州火车站遇到他时,一脸疲惫的大叔已经连坐了七天六夜火车。
没抢到合适的票,他拖家带口从新疆中转数次奔赴安徽阜阳,只为年前能赶到家,给妈妈一个交代。


同样从新疆打工返乡的邢万强,在列车上站了40个小时没合眼。
两大包行李里都是给孩子带的伊犁蓝莓果。他急着回家,因为怕出来太久,孩子已经认不出他。


今年春运铁路预计旅客发送量4.4亿人次,其中多的是像邢万强这样的农民工大军。
他们省吃俭用一整年,而春节则成了他们唯一的一次奢侈。
他们抄起腰包,把攒了一年的工钱换作油和米、高价的保健品、和乡里买不到的高级玩具…

他们把这些稀罕玩意一一裹进身后廉价的蛇皮袋子,辗转于一个又一个车站,纵身于一场又一场人潮。


他们不愿多掏几百块坐高铁,便挤在气味复杂、设施老旧的绿皮车厢。
放心不下袋子里的“宝贝”,不敢上厕所,便十几个小时水米不进。

这一天,多少舍不得买的物件被装进背包,多少见不到的人有了相见的理由。
他们跋山涉水地来了,只为那些远在天边的人们,在春节这一天,能做上尽享天伦的母亲,能做一次无忧无虑的小公主,能真真切切地被爱一次。


是过年成全了他们姗姗来迟的爱。

知乎上一个话题:
为什么中国人总是不远万里要回家过年?
有人回答:
因为有人期待你回去,有人在想你。
一段网友们拍摄的视频,记录了人们偷偷回家过年时,家人的第一反应。卧底君不敢看第二遍。
收拾衣柜的老人喜极而泣。

正在输液的老爸,全然顾不及手上的针孔。

有人说,“过年不是父母最盛大的节日,你回家才是”。
他们可能从没说过,他们已经等了你很久。
但迈进家门,玄关处一双崭新的拖鞋,恰好是你的尺码和颜色偏好。
路过厨房,是熟悉的芹菜炒牛肉。浴室的热水已经烧开,正“突突”冒着热气…
那便是他们的爱和等待。

可是,你长大了。
已经厌倦那个幼稚的款式和颜色,你早被韩餐日料惯坏的胃口,再次吃起芹菜炒牛肉也已不觉稀奇。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拥抱那些久违的爱意。
几天前,APPLE拍摄的短片《女儿》刷屏朋友圈。片中,周迅饰演了一位单身妈妈,与母亲发生争执后离开了家。


她为维持生计,孤身一人带着女儿跑出租。
除夕夜下着暴雨,她载上了街边一位老人,作为收工前最后一单。
没曾想,这位乘客却是自己多年未见的母亲。


周迅问:这么晚了你要去哪儿?
母亲答:找人。找我的家人。


故事的结尾,三代人重聚。逼仄的出租车后座,成了他们除夕夜的家。



故事里两代人的和解,似乎道出了中国式团圆的真谛:代际冲突、价值差异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但爱依然能让我们走到一起。
你有没有想过?
家,只是你17岁那年挥挥手离开的港湾,可家却是父辈的一整个世界。

他们年纪大了,渐渐看不懂外面的风景。
而我们在一味地抵触和逃离时,是否想过,囿于故乡的他们,守着陈旧老土的观念和不合时宜的企盼的他们,同样需要我们的宽慰和原谅。
当年的我们急于用“离开”证明自己长大了,现在的我们或许该用“回来”告诉他们:我从没走远。



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在过年面前,人人平等。
这一天,无论是腰缠万贯的富商,还是饥肠辘辘的乞人……每个行色匆匆的路人,都背着一个关于“回家”的故事。

有部纪录片叫作《迁徙的鸟》,候鸟们一次次掠过高山大海,纵身于云端和低谷,历经丛生险象,最终抵达温暖的彼岸。
它们年复一年,遵从着世代的约定和自然的安排。

而“过年回家”,就是我们的倦鸟归巢。
它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生物钟,是华夏文明中逃不掉的基因密码,是炎黄子女神经深处的肌肉记忆。
是巨大的宿命感,催促着每一个流浪的灵魂,往家的方向走去。

所以,回家,给故乡一个交代。
你其实不用焦虑,这份交代无关你过得是好是坏,是爱人相伴还是单身狗一只,是步步飞升还是黯然失意…… 这交代里,唯一重要的是——这一天你回来了。

七天的假期不长不短。当年关已过酒席散尽,当你重新踏上旅程,你会发现,回头的地方越清晰,向前走的脚步就会越坚定。
这恐怕就是“回家过年”之于我们的全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