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介绍
目前,随着电化学电容器功率密度的不断增大和循环性能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用电装置中出现了电化学电容器的身影。电化学电容器最主要的特征是比功率密度高(∼104 W/kg)和循环稳定性好(>105循环圈数)。但是低比能密度(10 Wh/kg)和较高的单位能量成本极大地限制了电化学电容器的广泛应用。为了克服这些缺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投入到寻找高效电极材料的研究中。
目前研究者已经开发出了包括碳材料(如活性炭、多壁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金属氧化物(RuO2和MnO2等)和导电聚合物(聚吡咯、聚吡啶和聚噻吩等)在内的多种具有出色电化学性能的电化学电容材料。目前商用的电化学电容器主要由活性炭电极和非水电解质(含有四氟硼酸四乙的铵乙腈或碳酸丙烯电解液)构成(比电容约为120 F/g)。这些电化学电容器的储能过程主要是通过在电极-电解质界面上形成双电层时发生电荷的物理分离来实现的。能量密度可以通过公式(1)获得。
这里C是指比电容(F/g),V是指电压窗口(V)。该公式是进行电化学电容器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提高电极材料的比电容或者电位窗口来达到有效改善电化学电容器能量密度的目的。
为了提高比电容,许多研究人员开始引入具有赝电容的材料。赝电容与电极-电解质界面上快速、可逆的氧化还原过程直接相关。并且,这些氧化还原过程如何发生主要取决于所使用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质,主要包括碳基材料表面上含氧官能团、金属氧化物和导电聚合物的电化学特性。
但是赝电容材料的使用带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计算在总的电容中双电层电容和赝电容所占的比例。目前已经有很多方法被应用于分析该问题:(1)通过一系列循环伏安实验,得到电流随扫描速率的变化规律,(2)检测基于不同扫率的循环伏安实验中通过的电荷量;(3)阶跃电位电化学波谱学(SPECS),这是基于i-t瞬态的分析。
二、成果简介
近日,纽卡斯尔大学Marveh Forghani和Scott W. Donne教授(共同通讯)比较了这三种方法区分不同电荷存储机制的能力。该工作的结果表明,使用电极电荷法无法充分描述电极行为,因此没有进一步讨论。在本论文中,作者对基于伏安数据区分电荷存储机制的方法(1)进行了更深入的评估。该文章发表在国际专业期刊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上。Marveh Forghani为本文第一作者。
三、图文导读
生成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