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 逻辑判断系统 代码_宅家指南太抽象了?满分大佬教你学离散数学!...

8344d9301f5c0d90a5738246dd4760f7.gif b73f80e262dbe6e229fe6e33cf6ad3c0.png

这是北航士谔书院 的第 1335 篇推送

问:你最难理解是哪门课?

离散。

为什么不是淑芬和大雾大物呢?

因为这两门不会就是不会不会太抽象。

离散真的全是符号!

写完作业我回看都不知道自己写了什么!

我们已经在离散数学的世界中

徘徊徜徉九周

面对离散数学

你是否一提起上课就心神恍惚?

e689ee657612e11154b334cbda9f5eec.png

你是否还在因为满ppt的))))))而眼花缭乱?

0c721cb93f5b405efa0e07dc6f6b6ea2.gif

你是否面对满页pqr或

与非异或蕴含而无从下笔?

3b16701bdd3ea3b8d3e5f598a7b3e1a9.png

来了来了!

士小信来救你于水火之中了!

有请18级离散数学

成绩前两名的大佬来教你

如何学好离散数学

士谔书院18级 计算机学院

离散数学第一名 满分

田昶尧

关于离散数学学习的一点建议

离散数学这门课程,与我们高中接触到的中学数学还有大学里的数分、高代相比,在其底层建筑上可能会有些许的区别,而这些区别或许会让一些同学在初次接触时感到有些不适应,甚至会产生一种“这是数学吗?”的错觉。

具体而言,我们知道,所谓的数学,其本质其实是一种对这个世界进行量化的语言(就像英语、C 语言一样,只不过这个语言的核心是“数”与“量”)。但数分和高代会更加地侧重于数,它往往会进行一些基本的连续性假设。而离散数学,顾名思义,它所描述的对象是离散的,是非连续的,但是其本质上又仍然可以用某个模型,用一套符号系统去表示之,于是这门学科也就有了它的用武之地。

faf505f2ef3c695faed6b98d3f44adfa.png

《离散一》的主要内容是逻辑,包括命题逻辑谓词逻辑逻辑的核心在于符号与推理,即我们试图去寻找一套自洽的系统,去把我们对周围世界的描述与认知进行建模,进行解构,提取其中共性的部分

d284cacd68e89bd4dddd22940744ab66.png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共性指的是“结构上”的相似,即我们不再关注具体的命题是什么,而是用一个个变量进行代替之,只在极为必要的时候,例如需要在“语法”而非“语义”上对一句话加以区分的时候,我们才会去尝试进行分类,给出所谓谓词、量词之类的概念界定。

c363ea9a76a72faa6d22dd052d573c90.png

对于绝大部分同学而言,如果是初次接触逻辑系统,可能会对里面大段大段的概念定义、千奇百怪的符号体系以及层出不穷的定理感到头大。但是,这里我必须要强调的一点是,离散数学在本质上永远是“数学”,不是文科,所以千万不要对这些概念去死记硬背,那样的话反而很容易混淆。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把这些定理都自己亲自动手证一遍(至少也要在脑子里过一遍书上的证明过程),在证明的过程中,还可以顺便弄熟逻辑的符号体系(毕竟所谓的符号,说到底只是一种前人留下的一种习惯,我们作为后来人,只要会用就好)。对于一些不易区分的概念,比如极大项、主析取范式等等,可以结合具体的实例来理解

7d3bf2e53cda725aa772378864d99e57.png d176d0b34790268bc94f9b6833018bc9.png

此外,既然是数学,适当的做题是必不可少的。这里希望同学们对此不要产生抵触心理。因为,任何一种抽象意义下的模型其实都来源于人们对于现实中问题的需求,而题目正是这种问题与需求的最好载体,通过这些题目,我们就是在了解这门学科诞生的历史(至少要比死记概念来的更加透彻)。

至于资料,我本人主要的学习资料来源就是学校老师的教材与PPT,并无其他。但是如何用好这些资源,确实是个问题。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教材等价于字典+题库,而PPT则是索引&精华。也就是说,首先应该把PPT的内容全部吃透,包括所有的概念定理以及相关例题,其中若有不解之处可以查书(当然也可以直接问老师),额外的书面习题练习则取材自书后习题,如此即可。我当时是在考期的时候一时兴起给所有PPT做了个目录索引,感觉还挺有用(至少提高了复习效率?),在此也推荐一下。另外,仅满足于上课听讲和课后作业恐怕还不够,至少可以考虑一下适当预习吧。

要之,这门课就是一种新形式的数学而已,相当于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看待世界、理解世界的数学视角,没啥大不了的,大家千万不要怕,好好学一定都可以学好的。Trust me.

士谔书院18级 计算机学院

离散数学第二名 99分

姜翔舰

Tips

for Discrete Mathematics

(全文共1237字,推荐阅读时间7~10分钟。)

课程概览

提纲

数理逻辑

–命题逻辑

–谓词逻辑

–公理系统

–归结法原理*

‣写在开始的话

大家这学期的离散课程主要涉及离散数学理论的基础部分——数理逻辑。个人觉得这是离散中最像数学却又最不像数学的部分。(不是故意让大家晕的)

说它像数学,是因为它所代表的逻辑的严密性。相比于大家之前接触过的数学,离散数学逻辑的这一特点体现得尤为明显。

说它不像数学,是因为形式化的表述在这一阶段几乎完全替代了大家熟悉的数字化演算和表示

只要大家达成了以上两点共识,就可以开始阅读接下来的部分了。

▲知识点剖析

这一部分按照章节顺序进行简单说明,笔者认为相对重要的部分会有加粗。

‣命题逻辑

•命题&公式

•等值演算

•范式

•命题逻辑中的逻辑推论

命题逻辑的入门对大家来说应该很友好,因为最开始的基本概念如命题等,都是大家从高中(甚至初中)就已经接触过的知识了。但是不能就此掉以轻心,因为第一章的重点其实在后半部分范式的相关知识不仅在这一章意义非凡,它对之后的几乎所有与逻辑推论相关的知识的理解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那么怎么在范式这里打好基础呢?

个人的一点经验是多看书,是真的多看书,就是大家手里(或者电脑里)的教材。客观地说,离散数学的教材因为知识点比较抽象,和其他课程比起来,任何一本教材在数理逻辑这一部分的帮助理解的图片的量都不会很多。但是,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书上写的都是干货。(特别是咱们用的这本,基本遵循结论+推导的格式进行阐述)如果因为没有返校的也没有买到书就不看的话,那是真的不可取。

笔者当时基本按照的是这样一个过程进行教材的阅读:

bc2e5a6cd8b91a21f48ac075d2c6b2c0.png

之所以是闭环,就是因为复习的时候还会再来一次

‣谓词逻辑

•谓词、量词、项和公式

•解释和赋值

•谓词逻辑中的逻辑推论

谓词逻辑部分大家可以理解成对命题逻辑的一种升级,让命题逻辑能够代入生产生活实际。按照笔者的记忆,离散就是从这里开始变得真正有趣起来的。(如果您觉得第一章就开始有趣了,那请忽略这句话)

这一章重在理解推理的逻辑内核其实是第一章的迭代,只要理解好了命题逻辑的推论,这一章就是和谓词结合的工作了。

‣公理系统(加这么长一串只是想你知道这很重要)

•命题逻辑的公理系统

•谓词逻辑的公理系统

大家迟早(或者已经)会看到这样一张图

2bb8e7ea896978b3c7e429e8e2f5e5d0.png

这就意味着,大家离以下的PPT不远了。

01c2e1504c3d55c1f621d96e535674c3.png 31a3a4baf7e6f1623c95bd7381d2fab2.png

毫不夸张地说,大家最后花在最后一章的时间≥前面所有章节时间的求和。

希望大家做好思想准备,但是千万不要怕。

为啥?大家还记得高中生物的秘籍吗?(知乎上搜一搜“如何学好高中生物”,解锁神奇新世界)

敢把必修1到必修3抄一遍的选手,出题老师都会怕。

这里不是建议大家抄书,但是建议大家:把PPT上的几十个定理,全靠自己的理解推出来。

然后,出题老师都会怕你啊。

然后,你就搞懂数理逻辑了。

‣归结法原理*

这一部分标注星号是因为去年课程组只介绍了前束范式和斯科伦范式的相关知识,具体教学安排请大家以今年的为准。

▲写在最后的话

保重身体,多喝热水~

身体是最重要的!

 ——Silence

看完大佬的学习方法

是不是觉得干货满满、豁然开朗

(明白了,这就去和离散数学对线!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快拿起你的干劲和笔

遇到困难也不要怕(勇敢地面对他

用耐心和专注

向高分冲锋吧!

849641091022f1d0bb4d82c7f90bb030.png

文案//陈子睿、李弈凡 

 排版//李弈凡

责编//李弈凡 粉老师

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

离散数学学习方法吧!

2901d6505aef3ae8cde0a68003fc2d99.png
  • 0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