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会计分录亦称“记账公式”。简称“分录”。它根据复式记账原理的要求,对每笔经济业务列出相对应的双方账户及其金额的一种记录。
每项会计分录主要包括记账方向(借方或贷方),账户名称(会计科目)、摘要和金额。
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格式:先借后贷,借贷分行,借方在上,贷方在下。
恒等式: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而 收入-费用-成本=利润,故,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进而
资
产
+
费
用
+
成
本
=
负
债
+
所
有
者
权
益
+
收
入
资产 + 费用 + 成本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收入
资产+费用+成本=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在途物资、原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库存商品、长期股权投资等科目。
还包括会计主体可以主张权益的科目: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其他应账款。
还包括资产的减少及减少准备科目:坏账准备、材料成本差异、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长期应收款、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清理、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益等。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属于资产类科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增加在贷方,减少在借方。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并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①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②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货币计量)
资产类科目借方表示增加额,贷方表示减少额。余额一般在借方
为什么要提减值准备?
因为你的资产可能没有你记录的那么值钱,那么出于“谨慎性原则”的考虑,就要把差额从资产价值中扣除,也就是计提减值准备。
负债
负债类科目按其偿还速度或偿还时间长短划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两类。
流动负债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利息、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缴税费、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长期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负债类科目贷方表示增加额,借方表示减少额。余额一般在贷方
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既能体现所有者已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又能体现保护债权人权益的理念。
实收资本(或股本)、其他权益工具、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所有者权益类科目贷方表示增加额,借方表示减少额。余额一般在贷方
成本
成本类科目是反映成本费用和支出的,用于核算成本的发生和归集情况,提供成本相关会计信息的会计科目。
成本类科目包括“生产成本”,“劳务成本”,“制造费用”、研发支出等科目。
成本类科目借方表示增加额,贷方表示减少额。余额一般在借方
收入
收入类会计科目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
收入类科目贷方表示增加额,借方表示减少额。期末无余额,转入本年利润,参与利润的计算。(属于损益大类)
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所得税费用等。
费用类科目借方表示增加额,贷方表示减少额。期末无余额,转入本年利润,参与利润的计算。(属于损益大类)。
损益类
损益类科目包括收入科目和费用科目、资产减值损失。
损益类无余额,期末转入本年利润。
总之,等式左边的科目:借增贷少。等式右边的科目贷增借少。
实例
应付职工薪酬计提和发放会计分录
计提时,成本科目中的生产成本/劳务成本增加,负债类科目中应付职工薪酬也增加。成本类科目借增贷少,负债类科目贷增借少。会计分录如下:
借:生产成本/劳务成本
贷:应付职工薪酬
实际发放时,负债类科目中应付职工薪酬减少,资产类科目中银行存款也减少。资产类科目借多贷少。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银行存款
最终合并后:
借:生产成本/劳务成本
贷:银行存款
资产减值损失会计分录
计提时,资产减值损失增加,记借;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也增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属于资产的备抵科目,贷增借少。会计分录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月末结转资产减值损失时,把损失转入利润,本年利润减少,资产减值损失减少。
借:本年利润
贷:资产减值损失
总之,借贷方向只是一个符号,根据科目属性(借增贷少/贷增借少)以及发生额变化(增加/减少),去编写会计分录。
一些其他例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434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