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云栖大会开始,蚂蚁金服就有了自己的主场:ATEC大会,从规格来看已是金融科技领域的顶级技术大会,许多金融科技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都参与其中,大咖云集。今年的ATEC大会上,蚂蚁金服除了按照惯例展示金融技术和应用,还宣布了一件大事:蚂蚁金服金融科技正式全面开放,为行业提供完整的数字金融解决方案,这是蚂蚁金服开放战略的分水岭,蚂蚁金服正式从一家金融科技公司,进化为金融科技服务平台。
蚂蚁金服开放了数百个能力和多个解决方案,开放的主体窗口是蚂蚁金服金融科技。蚂蚁金融科技由原蚂蚁云升级而来,新版官网(https://www.cloud.alipay.com/)改版后,呈现出了蚂蚁金服的科技开放版图。
开放产品有金融智能、金融安全、金融分布式架构、金融分布式数据库、区块链等。解决方案分为通用解决方案和行业解决方案,前者包括金融智能技术、金融安全技术、海量金融交易技术、新一代交互技术和区块链应用技术;后者包括面向数字银行、保险、证券和监管等垂直金融行业提供的专业解决方案。
这不是蚂蚁金服第一次谈开放,从2015年开始,蚂蚁金服就将开放当成一个战略方向。
这次开放有何不同?
蚂蚁金服的技术开放可追溯到2015年。当时,蚂蚁金服CEO井贤栋提出互联网推进器计划,希望利用自己的技术去助力传统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同年,蚂蚁金融云开放。
这一年京东金融、度小满金融前身百度金融以及腾讯旗下的微众银行等金融科技(当时的说法是互联网金融)巨头都在强调开放,蚂蚁金服是其中一员。一方面,它们有云服务,而金融是云服务应用的重要行业,金融业务与云服务结合,自然就形成了开放模式;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意识到新技术的重要性,2016年马云于云栖大会上提出“新金融”概念,更是让传统金融机构醍醐灌顶,反而它们不具技术能力,只能仰仗第三方,金融机构对金融科技的渴望让市场出现巨大缺口。
在这个阶段,各大金融科技巨头都强调技术能力开放,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风控、区块链等前沿技术。2017年云栖大会上蚂蚁公布了BASIC战略,即围绕Blockchain (区块链)、Ari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IoT(物联网)和Computing(云计算)五大领域布局基础技术,延伸出风控、信用和连接的三大能力,再将所有技术和能力开放给行业,并形成营收。
从2015年到现在,蚂蚁金服的开放强调技术和能力本身,采取“成熟一个,开放一个”的逐步策略,都是“重点”开放,旨在树立行业标杆,这一次全面开放则是全局性、系统性的升级,形成了覆盖金融科技各环节和行业的金融科技能力和方案。与此同时蚂蚁金服也对外明确自己已从金融科技公司进化为金融科技服务平台,一个信号就是蚂蚁金服正形成基于全面开放的商业模式。
此前就有征兆。三个月前,蚂蚁金服就向投资者传达了这一愿景。今年6月蚂蚁金服完成了一笔140亿美元融资,估值超过1600亿美元,在进行这一轮融资时,蚂蚁金服就特别强调技术服务能力,希望“以科技助力合作伙伴,在生态体系中分享创造价值。”当时我对此解读是,蚂蚁金服不是金融公司,不是金融科技公司,而是金融技术服务公司。当在ATEC上宣布了全面开放的战略时,我更加坚信这一判断。
全面开放是水到渠成
蚂蚁金服的开放,不是跟热点,也不是讲故事。一方面,金融科技开放之风早就起了,蚂蚁金服提出Techfin概念已经是一年多前的事;另一方面,尽管传言频出,然而蚂蚁金服IPO依然没什么实锤,它还不需要大费周章地炒概念、讲故事。蚂蚁金服为何全面开放?
从支付宝开始,蚂蚁金服就扮演着金融科技拓荒者的角色,不论是支付宝、余额宝、花呗、借呗、区块链跨境汇款,许多业务都有很强的创新性,一些产品如余额宝甚至创造了一个行业。
作为金融科技的拓荒者,蚂蚁金服积累了领先的金融科技能力,特别是在双11等特殊稀有场景的锤炼下,蚂蚁金服被业务推着不断强化技术。“双11时25.6万笔每秒的支付峰值”、“2个机房都故障能秒级恢复”、“智能风控系统使资损率低至千万分之5”、“全球首例区块链跨境汇款”、“全球首款商用的刷脸支付”,ATEC上展示的案例是蚂蚁技术实力的缩影。区块链、智能金融、物联网、大规模计算、风控技术,在阿里技术大投入的整体环境下也有了更高的起点,占据鳌头。
正是因为有很强的金融科技积累和多年的场景验证,蚂蚁金服才有开放底气,开放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才有买单的金融机构——毕竟大家都在走开放路线,只有最强技术才能吸引挑剔的金融客户。
蚂蚁金服的开放不是一时兴起,从成立第一天起蚂蚁金服的架构都是开放的,让金融服务惠及每一个人,就像阿里“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愿景一样。从蚂蚁金服走过的路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2004年支付宝上线初期,就是一种开放模式——就像安卓与手机厂商协作一样,支付宝本身不碰钱,靠着跟银行等机构合作,改变了支付方式,建立了信用体系。2005年支付宝“出淘”,逐步成为各行各业的支付工具,如今已经是支付基础设施,理论上来说支付宝开放给了各行各业。
纷繁复杂的表象追本溯源却可以得到相似的结果,美团王兴在IPO仪式上感谢乔布斯,因为没有iPhone就没有这一切,事实上,零售、电商、生活服务、出行甚至内容付费,很多行业都要感谢支付宝。
2014年的蚂蚁金服成立,支付宝从单纯的移动支付工具成为一站式生活服务平台,其孕育出的金融综合业态也已成型。2004年到2014年的十年间,蚂蚁金服出现前,支付宝通过支付能力的开放,成为新商业时代交易的基础设施,也给今天的全面开放打下了从0到1的技术基础。
2014年前还没有金融科技的概念,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支付宝走的是无人走过的路。今年马云说当初做支付宝做好了“坐牢的准备”,看上去有些夸张,也有几分悲壮,然而在“神农尝百草”的阶段,支付宝确实是摸着石头过河,开辟了一条新路,这算是蚂蚁金服开放前时代。
2014年蚂蚁金服成立,旋即在2015年就走上了技术和业务双边开放的路线,不只是通过蚂蚁金融云开放了技术能力,也将旗下金融业务逐步开放,2015年保险业务开放,2017年6月14日“财富号”上线,开放专业金融连接能力;2017年“定损宝”开放给保险行业;今年5月,余额宝从只跟天弘基金合作走向了开放,三个月内,余额宝已经新接入九只货币基金,同月花呗宣布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开放。
2014年到2018年蚂蚁金服的开放则是“悬壶济世”,走“成熟一个开放一个”的模式,与对应行业的顶部客户合作,成就了很多金融企业。9月17日的阿里投资者大会上,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称,蚂蚁已经实现自营业务100%的开放,这标志着蚂蚁金服开放第二阶段的使命已经完成。
在技术基础积累完毕,同时进行各种业务和能力开放的逐步探索后,蚂蚁金服认为化零为整、全面开放的时机已到,ATEC上宣布全面开放,给金融行业提供了一套拥抱金融科技的“本草纲目”,每一个金融机构都有机会利用蚂蚁金服的开放能力/技术/业务,成长为下一个支付宝/余额宝/花呗甚至是蚂蚁金服本身。
开放给蚂蚁金服带来什么?
如果只是做金融公司,蚂蚁金服的天花板显而易见:本质上还是分食传统金融机构的存量市场,去开拓传统金融机构瞧不上或者做不了的长尾市场——如下沉市场的现金贷。每一个金融市场很快会从蓝海变为红海,玩家云集,谁都难以形成壁垒,看看现金贷公司的现状就知道了。而且金融市场一直有着“看天吃饭”的说法,说白了,就是金融市场跟着大市场的环境走,政策依赖高,周期性很强。
金融科技开放的本质则是将蛋糕做大。
一方面,金融科技开放意味着金融科技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不再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反而是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尽管曾经双方大有水火不容的感觉,然而今天大家都意识到谁都不能干掉谁,合作共赢、各展所长,将蛋糕做大才是出路,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都会得到自己的那一份价值。
“尝百草悬壶济世,开千方妙手回春”,蚂蚁金服2018年走向全面开放,是它自身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金融行业从渠道互联网化走向金融科技时代的分水岭。“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马云的话依然有效,越来越多金融科技巨头抛出橄榄枝,金融机构迎来转型的绝佳机遇,蚂蚁金服全面开放的“本草纲目”,金融机构将不会忽视。
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开放意味着所有人都能利用金融科技创造增量市场,从智能手机带动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来看,开放才是创新最好的力量。将创新交给任何一家公司都不持续,而当开放的土壤遇到技术的革新,就一定会有层出不穷的创新出现。金融科技开放意味着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会创造出更多意想不到的新兴金融模式,方便人们的生活,让金融支撑实体经济发展。
可以看到,对于蚂蚁金服来说,开放就一定能创造出规模比自营业务大数倍的蛋糕,自己一定会有所收获。金融科技开放的战略,让蚂蚁金服的营收突破金融科技公司的商业模式也是必然,今年帮助蚂蚁金服完成140亿美元融资的融资材料显示,其在2015年收入绝对依赖支付相关收入,但2017年技术服务的收入占比已大幅上升至34%,预计到2021年蚂蚁金服的技术服务收入将上升至总收入的65%,超过支付收入成为第一大收入项。就是说,三年后的蚂蚁金服,会是一家技术服务公司,而不只是一家支付公司或者金融公司。
蚂蚁金服今年6月融资后估值已达到1600亿美元,成为全世界估值最高的金融科技公司——从这一点似乎也能看到金融科技公司本身的天花板所在。然而1600亿美元反映的只是蚂蚁金服的过去,也是对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的估值。蚂蚁金服全面开放,成为一家金融科技服务公司,最终会做到多大规模?现在没有谁有确切答案,因为世界上还没有一家如此规模的金融科技服务公司,可以确定的是,一定会比现在大很多。
就金融类公司而言,进入全球市值TOP10的公司有两家,一个是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最新市值5469亿美元,一个是金融服务公司摩根大通,最新市值3986亿美元,蚂蚁金服未来是否能达到这一量级?我认为,不是没有可能,正如我此前所言:从体量来看蚂蚁金服未来会超过阿里巴巴吗?在现在看来有些天荒夜谈,不过三五年后或许你会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金融科技全面开放就表明,蚂蚁金服正在一步步提升人们对它的预期,不断突破自己的边界,创造更多可能性——当然,阿里巴巴也在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