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冯友兰之《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ISBN: 978-7-5617-8354-2

“哲学”一词是西方名词“φιλοσοφία”(英文:philosophy)的翻译。因而从狭义上讲,起源自古希腊的那种思辨文化传统才能叫做φιλοσοφία。因此传统的哲学史大都以西方为主要视角进行讲述。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其实是用西方哲学史的写作方法,对中国历史上,讨论话题近似于西方哲学话题的著述和思想的整理、审视和总结。

西方哲学史一般分为三大阶段进行叙述——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和近代时期。其中近代时期的末尾与现代衔接紧密,因此不同人写的西方哲学史对近代时期后段的处理方法不尽相同。但大体上来说从苏格拉底到前康德的这一段内容是比较稳定的。这三大时期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划分,也是哲学讨论内容上的划分。哲学在这三个时期分别呈现不同的面貌。冯友兰在书中对比中西哲学后认为,在当时来说,中国哲学史中的内容仅可分远近两大时期,分别是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子学时代私人学术盛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从孔子开始,中经儒、墨、道、法,到淮南王为止,大致相对于西方哲学史的古希腊罗马时期。经学时代明面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各家学说改头换面在儒家的招牌下延续、融合,从董仲舒开始,中经玄、佛、理、心,到康有为、谭嗣同、廖平等人为止,大致相对于西方哲学史的中世纪时期。

冯友兰这本书有两点我比较欣赏,其一,书中对中西思想关系的处理的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可能很多后继者都没有跳出他的框架。其二,此书对中文古籍中经文原意和作注者的思想的辨析,以及对一些托名伪作的分析都是比较到位的,能够把隐藏在繁杂古籍下的思想变迁脉络清晰地呈现给读者。

但这本书并非完美无缺,例如冯友兰很喜欢拿西方哲学史上某人之观点套到中国哲学史中来解释某家之观点。这就好比在翻译的时候把“可乐”换成“酸梅汤”,把“奶酪”换成“豆腐乳”。虽然可以帮助读者快速建立概念,方便理解,但二者终究仅仅是相似,而非全等,完全按这个方法处理会产生很多误解。另外,冯友兰在这本书中大量引用了原典原文,以至于有的章节就是大段原典加几句冯友兰的评价注释。这种写法是好是坏,当然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但我认为哲学史类书籍往往有一个汇总和入门教科书的作用,因此还是应以叙述为主,引典为辅。待对哲学史的脉络有一个大致了解后再阅读原典是比较妥当的。在哲学史中大段引用,容易让读者一头扎进句读、训诂、音韵等小学中去,反而模糊了思想主题。不过,可能冯友兰最初写书的时候,目标读者也就不是我这种古文功底不扎实的人😂。


求点赞,求收藏,求分享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微信搜索:知则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