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作为一种基础能力 -- 读《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有感

设计无处不在

在生活中,设计无处不在:写公众号文章排版,写简历排版,汇报做PPT,设计网站,设计程序都需要设计。

 

优秀的设计能让观者愉悦,能提高质感,能让产品更容易被卖出去。

 

不知道你是否像我一样,为了写简历去知乎上查找如何做出漂亮简历的文章;做PPT时能意识到某个页面很丑,却又不知道如何改?

 

其实,我们完全不需要为了每个具体的场景去查找借鉴具体的方案,这些问题的本质实际上是设计问题。当我们提高了设计这一基础能力,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设计之于产品经理

作为一名产品经理,与设计师battle是工作中的一大内容。当设计师交付设计稿时,如果产品经理只对设计师说“这里不好看”,却给不出理由,对如何修改也毫无头绪,大概率会给设计师留下无理取闹、主观、外行、审美差的印象;

 

相反,如果我们不仅指出问题,还能说出理论依据,这时候讨论就能继续展开,对方要么接受你的建议,要么就要基于你的依据给出反驳意见。你在对方心中的形象也会更加理性和专业。

 

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

回到《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这本书,这本书给出了4大基本概念,几乎每一个精良的设计中都用到了这4个概念。这些概念非常明确也很具体。如果你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又怎么能进行修正呢?一旦认识了这些概念,就会注意到你的页面中是否已经应用了这些概念。只有找出问题所在,方能得出解决方案。

 

这四个概念分别是:

 

对比(Contrast)

对比的基本思想是,要避免页面上的元素太过相似。如果元素(字体、颜色、大小、线宽、形状、空间等)不相同,那就干脆让它们截然不同。要让页面引人注目,对比通常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正是它能使读者首先看这个页面。

 

重复(Repetition)

让设计中的视觉要素在整个作品中重复出现。可以重复颜色、形状、材质、空间关系、线宽、字体、大小和图片,等等。这样一来,既能增加条理性,还可以加强统一性。

 

对齐(Alignment)

任何东西都不能在页面上随意安放。每个元素都应当与页面上的另一个元素有某种视觉联系。这样能建立一种清晰、精巧而且清爽的外观。

 

亲密性(Proximity)

彼此相关的项应当靠近,归组在一起。如果多个项相互之间存在很近的亲密性,它们就会成为一个视觉单元,而不是多个孤立的元素。这有助于组织信息,减少混乱,为读者提供清晰的结构。

 

再多的解释不如一个生动的例子。请看下面两个图:

 

图片

图片

 

是否觉得图二比图一更有设计感呢?

 

因为图一违反了上述这些原则。

 

❑ 在图一中,对比不够强烈,粗体与非粗体字字体一样大,标题与内容字体差别不明显(对比);

 

❑ 使用了居中对齐,不如图二的居左对齐整洁(对齐);

 

❑ 在1、2、3点中,每个论点和描述之间的关系显然比各个论点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图一没有将彼此相关的项应当靠近,归组在一起。(亲密性)

 

再看一例:

 

图片

这是一封相当典型的自荐信。信息是完备的,如果有人确实想去读它的话,当然可以了解到其中的信息,不过这样一封自荐信肯定无法吸引你的注意。注意以下问题。

 

❑ 职位不清晰;职位和正文混杂在一起。段与段之间不清晰。

 

❑ 页面上存在两种对齐方式:居中和左对齐。

 

❑ 不同成就之间的间距和不同段之间的间距相同。

 

❑ 布局不一致——日期有时在左边,有时在右边。一致性才会产生重复性。

 

图片

上图中,上述问题很容易修正。

 

❑ 只保留一种对齐方式:左对齐。在上面可以看到,如果只使用一种对齐,并不是说所有元素都要沿着同一个边界对齐,这只是说,所有一切都要采用同样的对齐方式。上面的左对齐文本很明确,而且互相促进(对齐和重复)。

 

❑ 明显的标题,这样就能立即知道这个文档是什么,有哪些要点(对比)。

 

❑ 段之间的间隔比各段内文本行之间的间隔大(空间关系对比;亲密性)。

 

❑ 学位和职位都用粗体(标题字体的重复),这种强烈对比能使你很快抓住要点。

 

读完这本书后,我竟然有了一种有了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之感。我重新审视了一下自己的产品,突然,很多页面我能意识到为什么设计师要把元素如此摆放,如此对齐,而这些都是我当时验收设计稿时没有注意到的。

 

为了实践一番所学,我在Figma 上将以前的简历按照四大原则重新设计了一番,自己比较满意。

 

相比于以前在网上直接找主观上觉得好看的模板做简历,现在我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了,而且可以根据自己需求进行调整,同时又保证一定的设计感。

 

所以,设计作为一种基础能力,无论你是学生党,产品经理,个人开发者,自媒体等等,都非常值得学习。《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则是你入门的好选择。

 

另一个思考是,我们是否更多的应该学基础能力、通用能力、底层能力,而不是具体场景下的解决方案?

 

相比于在知乎上看十个《如何做出好看的简历》的回答,读一本设计书是否收益更大更长远?

 

相比于查找“如何面试一名产品经理”相关信息,直接去阅读招聘、用人

人力资源相关的理论著作,是否能让我们对面试和招聘这件事看得更加透彻?

 

这是值得继续思考的问题。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原住民的自修室」,记录一名产品经理的思考,随想和生活,欢迎订阅。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